盧偉榮
摘 要:選擇合適的解題策略對于突破地理綜合題解題瓶頸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近幾年的全國高考地理綜合題為例,采用圖解法、逆向思維法、收支分析法、整體性分析法、內外因分析法、可行性與必要性論證法、正反論證法和因素分解法等八種解題策略,構建綜合題解題思路,旨在提高學生解答地理綜合題的能力。
關鍵詞:地理綜合題;解題策略;解題思路
高考地理綜合題的得分率明顯低于選擇題的得分率,如2020年某省考生全國Ⅰ卷選擇題的得分率是51.43%,而綜合題得分率是38.04%,低于選擇題13.39個百分點,可見,綜合題解題準確率已成為考生提高地理高考成績的主要瓶頸。因此,高中地理教學如何提高學生解答綜合題的思維能力,是一線地理教師亟需探討的問題。
地理綜合題的解題步驟一般分為四步,即審清題目—解讀信息—構建思路—規(guī)范表述,每一步都有具體的解題要求,如圖1所示。在構建解題思路時,選擇合適的解題策略至關重要。本文結合近年來全國高考綜合題從七種解題策略出發(fā),分析綜合題解題思路的構建。
一、圖解法
圖解法解題是一種思維的可視化過程。思維可視化是指以圖示或圖示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見的思維路徑、結構、方法及策略呈現出來,使其清晰可見的過程[1]。通俗地講,就是把大腦中的思維“畫”出來的過程。
例1.(2016年全國Ⅰ卷第36題摘選)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適溫度。喜光,根系發(fā)達。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fā)育。橫縣(廣西)地形以河流沖積平原為主,茉莉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
(1)試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
【圖解分析】解答該題時,學生往往套用思維模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甚至答氣候等區(qū)位因素,而不是根據材料信息與設問的具體條件,現場進行邏輯推理,構建答題思路。答題應注意設問的限定條件“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依據限定條件獲取答案。畫圖2示意圖有利于理清解題思維,從而得出答案: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種植茉莉;排水良好,土壤不會過濕;離河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襲;土層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發(fā)育;沖積平原土壤肥沃。
二、逆向思維法
逆向思維法亦稱目標反推法,該策略的基本思路是從目標狀態(tài)出發(fā)向初始狀態(tài)反推,直至達到初始狀態(tài)為止,然后再由初始狀態(tài)沿反推路線一步步正向求解[2]。思考問題時,我們往往習慣于從現有的條件出發(fā),去推理結果,但是如果我們反過來以期望的目標從后往前來推測,許多問題將迎刃而解。
例2.(2020年全國Ⅱ卷第37題摘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圖3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說明圖示區(qū)域金礦石出露較多的原因。
【逆推分析】如圖4所示。
三、收支分析法
收支理論指出:對某系統(tǒng)而言,若收入>支出,則系統(tǒng)處于盈余狀態(tài),系統(tǒng)數量持續(xù)增加;若收入=支出,則系統(tǒng)處于平衡狀態(tài),系統(tǒng)數量保持穩(wěn)定;若收入<支出,則系統(tǒng)處于虧損狀態(tài),系統(tǒng)數量持續(xù)減少[3]。借鑒收支理論,可分析河湖水量變化、含鹽量變化、人口遷移、資源調配、產業(yè)轉移、環(huán)境質量變化等地理問題。
例3.(2018年全國Ⅰ卷第37題摘選)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烏裕爾河原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積等影響,烏裕爾河下游排水受阻,成為內流河。河水泛濫,圖5是最終形成面積相對穩(wěn)定的扎龍濕地。扎龍濕地面積廣大,積水較淺。
(1)分析從烏裕爾河成為內流河至扎龍濕地面積穩(wěn)定,此過程中烏裕爾河流域降水量、蒸發(fā)量數量關系的變化。
(2)指出未來扎龍濕地水中含鹽量的變化,并說明原因。
【收支分析】第(1)題,根據水量平衡原理,烏裕爾河由外流河到內流河,由降水量>蒸發(fā)量變成降水量=蒸發(fā)量。由于河流性質改變基本不影響降水量(降水量基本不變),而隨著河水泛濫,濕地面積擴大,蒸發(fā)的水域面積增加,因此,蒸發(fā)量不斷增大,并且濕地面積穩(wěn)定說明其儲水變量趨近于零,因此,降水量=蒸發(fā)量。第(2)題,扎龍濕地是內流區(qū)域,有河流注入而無河流流出(無鹽分支出)。從鹽分收入看,河水不斷為濕地帶來鹽分(礦物質),水中含鹽量逐漸增加,而隨著濕地水分蒸發(fā),鹽分不斷富集最終飽和。
四、整體性分析法
地理環(huán)境各要素(大氣、巖石、水、土壤、生物等)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各個要素的發(fā)展演化是統(tǒng)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要素的演化,同時一個區(qū)域的發(fā)展演化也會影響其他區(qū)域的發(fā)展演化。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就是綜合思維,包括要素綜合、時空綜合和區(qū)域綜合的思維。用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的思維解題,是一種常用的方法。
例4.(2019年全國Ⅰ卷第37題摘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fā)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圖6示意里海所在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qū)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
【整體性分析】如圖7所示。
五、內外因分析法
地理事象的形成與發(fā)展總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發(fā)生。如地貌的變化就是由內力作用與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結果,人口遷移的原因包括推力(內因)與拉力(外因)。分析地理問題的原因,常常從內外因兩方面入手。
例5.(2020年全國Ⅲ卷第37題摘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毛烏素沙地中流動沙地、固定沙地與湖泊、河流、沼澤等景觀并存。上述景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響下可發(fā)生轉化。1995—2013年,流動沙地趨于固定,湖沼面積減小。一般而言,風沙沉積越多,風沙活動越強。某科研團隊調查一萬年以來,毛烏素沙地東南部湖沼沉積和風沙沉積數量的變化,結果如圖8所示。圖9示意毛烏素沙地1995—2013年氣溫、降水的變化。
(1)近些年來,毛烏素沙地綠化面積逐漸增大,有人認為“毛烏素沙地即將消失”。你是否贊同?并說明理由。
【贊同觀點的內外因分析】①毛烏素沙地消失的內因:如圖9所示,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趨向濕潤,自然條件改善,流動沙地逐漸固定。? ? ②毛烏素沙地消失的外因:隨著治沙技術的進步,植樹造林及農業(yè)生產水平不斷提高,沙地景觀最終消失。
【不贊同觀點的內外因分析】①毛烏素沙地存在的內因:如圖8所示,一萬年以來,盡管氣候波動變化,但這里沙地與湖沼景觀共存,沙地并沒有消失;該沙地東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較少。? ? ②毛烏素沙地存在的外因:由于綠化面積逐漸增大,過度綠化導致土壤蒸發(fā)量大增,地下水位下降,從而加重土地的干旱程度,導致風沙活動加強。
六、可行性與必要性論證法
判斷地理工程建設、項目方案等是否成立,必須進行可行性與必要性論證,看它是否可行,是否具有必要性、迫切性、科學性等,是否能夠發(fā)揮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
例6.(2019年全國Ⅱ卷第37題摘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北京2022年冬奧會”申辦成功帶來了“全民上冰雪”熱潮。近年來,浙江省建立了十余個室外人工滑雪場。這些滑雪場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當地旅游景區(qū)內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維持在1米以上,建設和維護成本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場多為初級雪道,主要接待一日體驗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國前列。圖10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場分布。
(1)有人建議浙江省各滑雪場應由一日體驗型向多日度假型轉變,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級雪道等。你是否贊同此建議,請表明態(tài)度并說明理由。
【贊同理由】主要從必要性考慮。必要性①:增建酒店可滿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必要性②:增建中高級雪道可滿足當地運動型滑雪者的需求。必要性③: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數,有利于提高滑雪場收入。
【不贊同理由】從可行性(資金投入不可行)考慮。可行性①:人工雪場投資大,維修成本高(圖11)??尚行寓冢赫憬夂驕嘏?,滑雪期短,建設投資難以短期收回。從必要性(消費需求不必要)考慮。必要性①:發(fā)展多日度假型滑雪場,消費門檻高,只能滿足少量消費者需求,市場規(guī)模小,競爭力弱。必要性②:雪場均向度假型轉變不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則,不符合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
七、正反論證法
某地理要素或事象對另一地理要素或事象的影響或作用,都有正反或有利與不利兩面,回答問題時要進行正反論證,辯證、全面地分析問題。
例7.(2020年全國Ⅰ卷第44題)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高原鼠兔多穴居于植被低矮的高山草甸地區(qū),因啃食植物曾被看作是引起高山草甸退化的有害動物而被大量滅殺。土壤全氮含量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通常土壤肥力越高,植被生長越好,生態(tài)系統(tǒng)抗退化能力越強。圖12示意青藏高原某典型區(qū)域高原鼠兔有效洞口(有鼠兔活動)密度與土壤全氮含量的關系。
(1)分析高原鼠兔密度對高山草甸退化的影響,并提出防控高原鼠兔的策略。
【正面論證分析】正面保護作用:高原鼠兔對高山草甸環(huán)境既有正面的保護作用,又有負面的影響。讀圖12可知,鼠兔洞口密度適中時,鼠兔可以控制植物的過度生長,從而減少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消耗,使高山草甸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抗退化能力增強。負面影響:當鼠兔數量過少時,植物生長數量過多,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消耗增大,反而不利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穩(wěn)定;數量過多時,鼠兔大量啃食植被,導致植被破壞嚴重,土壤侵蝕加劇,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高山草甸退化(負面的影響)。
八、因素分解法
全國高考地理綜合題設問的角度往往是“小切口,深挖入”式的,要求考生能夠從某一因素出發(fā)結合題目材料進行下一級因素的再分析、再深入,這種邏輯推理過程我們稱之為“因素分解法”。認識某一地理事象時,運用分解思維,題目中隱含的方面就可以清晰顯現出來,從而答全要點[4]。比如經濟區(qū)位因素中的“市場需求量”受下列因素影響(見圖13)。
例8.(2019年全國高考Ⅰ卷第36題摘選)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發(fā)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本土汽車生產主要由美日幾家大型汽車品牌公司控制,整車和零部件工廠主要布局在墨爾本、阿德萊德和吉朗等地。1974年澳大利亞汽車生產以47.5萬輛的產量居世界第10位。1988年澳大利亞政府開始實施取消進口汽車配額限制并大幅降低關稅的政策,使世界各地的汽車大量涌入,原本多樣化的本土汽車市場進一步細分,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汽車生產成本也居高不下,2016年僅以16.1萬輛的產量排在世界第32位。2017年10月20日,最后一條汽車生產線在阿德萊德關閉,宣告本土汽車制造成為歷史。
(1)分析澳大利亞汽車市場對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的原因。
【因素解析】對“澳大利亞汽車市場對每種品牌和車型的車輛需求都較少”這一因素進行分解,從消費者方面分析:人口少,市場規(guī)模小,市場容易出現飽和;消費者偏好多元化。從政策方面分析:進口政策放寬后,國外多種汽車品牌進入加劇了本土汽車市場競爭。從環(huán)境方面分析:澳大利亞國土面積大,自然環(huán)境多樣,對車的種類和型號要求多樣。
參考文獻:
[1] 劉濯源.基于未來課堂的思維可視化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3(01):83-84.
[2] 盧家楣.心理學—基礎理論及其教育應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梅國紅,連廣明,朱漢招.巧用“收支平衡”理論,化解“地理過程”難題[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半月),2020(06):55-57.
[4] 馮丹丹.培養(yǎng)地理思維方式,突破高中地理綜合題[J].地理教育,2020(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