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衛(wèi)飛
【摘 要】新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全面落實的重要舉措,其強調在課程教學中應當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科學課為重要組成部分,小學科學教學核心素養(yǎng)包含諸多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教師要針對性給出教學的實施計劃,從不同角度對教學進行探索,促使學生對科學課程形成自然的學習認知。那么在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進行小學科學課程教學的創(chuàng)新,使該學科的價值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本文分析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小學科學課;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素質教育將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重要的教育目標,旨在為國家未來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高素質人才,其中科學素質是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為了使學生的科學素質能夠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我國廣大小學普遍開設了科學課程。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中應當重視發(fā)展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核心素養(yǎng)內涵豐富,而且呈現(xiàn)學科特點,其中小學科學課程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科學習慣、科學方法、科學態(tài)度、科學能力、科學精神等。要想使小學科學課教學實效性得到有效提升,使學生的科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更好發(fā)展,需要教師積極改變教學觀念以及教學策略,實現(xiàn)小學科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本文主要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驗,對小學科學課程的創(chuàng)新教學策略進行了總結探討。
一、營造良好氛圍,凸顯主體地位
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師樹立長期堅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信念。要想實現(xiàn)該教學目的,首先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到科學知識的探索、學習之中。課堂教學中,教師切忌進入到單向灌輸知識、一切包辦代替的誤區(qū),而應當多啟發(fā)引導學生的思維,多讓學生有動手操作科學實驗的機會,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在主動參與中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例如教學《空氣有重量嗎》一課,如果只靠教師枯燥的講解以及實驗演示,學生很難真正理解、接受相應的科學知識,還可能在心中產(chǎn)生質疑。而如果教師給學生提供參與實驗驗證的機會,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想一想,怎樣能夠驗證“空氣有重量,但是很輕”這一科學結論,并分組進行科學實驗探究,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被極大調動。在這種良好的學習氛圍之下,學生的思維也會被充分調動起來,紛紛躍躍欲試,積極主動參與到對科學知識的探究以及科學實驗的設計、操作之中。如有的學生提議可以在天平兩端分別系一個充滿氣的氣球,保持天平兩端平衡,然后將其中一端的氣球放氣,觀察天平變化,能夠驗證以上科學結論。也有學生提出,在天平兩端各系一個氣球,使天平處于平衡狀態(tài),然后在一端再多放一個氣球,觀察天平變化。通過學生設計實驗,并親自進行實驗操作,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了相關科學知識,加深了記憶。
二、參與學習全程,促進品質提升
科學是一門自然科學,科學課程教學涉及多個過程,一些教師由于對小學生的能力缺乏信任,加之為了及時完成教學進度,因此一些教學過程常常不給學生參與的機會,導致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比較被動,缺乏探究興趣。而新課程改革強調應當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探究熱情,鼓勵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在這種背景之下,教師應當積極轉變教學策略,改變自身所扮演的角色,充當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啟發(fā)者,讓學生能夠參與到科學知識學習的整個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全體學生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一方面能夠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科學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意識,激活學生的科學思維,引導學生順利進入學習當中,探索學科內容,最終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茖W學習的全過程通常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實驗—觀察—記錄—分析—做出結論,結合教學內容,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們自由發(fā)揮。例如教學《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水的三態(tài)變化”這部分內容,首先給學生提問:水的三種狀態(tài)分別是什么?出現(xiàn)不同狀態(tài)的條件分別是什么?三種狀態(tài)之間又怎樣進行轉化?之后學生圍繞“冰為什么會融化”、“水為什么會蒸發(fā)”等問題展開討論,并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并積極開展實驗,獲得實驗結果。如“冰融化了”的實驗,有的學生將一小塊冰放在手中,將冰融化,同時手的熱量也流失了,那么手上的熱量到哪里去了?這又引發(fā)學生們新一輪的思考。有的學生則準備了一杯溫水,事先測量水的溫度,然后放入一塊冰,等冰融化后再次測量杯中水的溫度,這個過程中,學生仔細觀察,并自然而然的去思考冰融化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在水的其他形態(tài)變化的實驗中,學生也同樣在問題驅動下,自主進行實驗設計和操作,最終得到了科學結論。通過以上教學模式,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形成了更多的實驗體驗認知,學習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三、強化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素養(yǎng)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有待提升,很多孩子都是在家人的精心呵護下長大,因此“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比較強烈。雖然合作學習為科學課程學習的主要形式,但是如果缺乏教師的有效指導,學習效果通常并不理想。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有的學生拿到的實驗器材不愿與小組成員分享,導致探究學習無法完成;有的學生過于強勢,要求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指揮做事,導致引發(fā)學生矛盾,阻礙合作學習的開展;有的學生性格內向,只是聽他人說,看他人做,自己做個旁觀者。而要想改變以上諸多問題,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開展,教師應當著重向學生強調:小組是一個小集體,只有齊心協(xié)力才能夠實現(xiàn)學習目標。同時教師應當指導學生分工合作,如有的學生擔任實驗操作員,有的擔任實驗觀察員,有的擔任實驗記錄員,有的擔任實驗成果匯報員等等,各個成員各司其職,相互協(xié)作,最終順利完成科學探究。例如教學《磁鐵》這部分內容中的“磁力的大小會變化嗎”,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磁鐵、回形針、塑料尺等實驗材料設計實驗,并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得出實驗結論,將實驗觀察情況以及最終結論認真的寫入到報告中。這時學生們紛紛躍躍欲試,通過小組合作,共同進行實驗操作。例如先用一個磁鐵隔著塑料尺去吸回形針,看看能夠吸多少個回形針,之后再加一個磁鐵,看看吸起的回形針數(shù)量有什么變化。對于相應的實驗現(xiàn)象,會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去思考磁力變化的規(guī)律,最終得出科學結論。而由于磁鐵是小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事物,讓學生自主探究,可以非常容易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學生的合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也都在合作學習中得到相應的培養(yǎng)。
四、貼近學生生活,激發(fā)探究欲望
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比較關注生活實踐,因此科學概念的建構在教學中可以融合生活化元素。對于小學生來說,如果教學的科學概念與現(xiàn)實生活相去甚遠,會影響小學生的科學認知以及學習興趣,而如果教師能夠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開展生活化教學,將會有效拉近小學生與科學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科學知識與我們生活的密切關系,激發(fā)學生學習科學的動力。為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任務,如讓學生收集一些生活化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化認知,去開展探究性學習,使學生的科學認知得以內化,逐漸發(fā)展起良好的科學思維以及科學能力,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如《聲音的強與弱》一課,教師可以讓學生去收集各種生活中的聲音,讓他們仔細觀察、體會聲音的變化,如彈撥尺子,不同的力度,聲音也會有一定的差別;敲擊課桌,用指尖或是手掌去敲擊課桌,聲音也會有不同。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比空洞的說理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易會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更多樂趣,因此更愿意參與到科學探究中來。
總之,作為小學科學教師,應當具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對教學內容能夠進行靈活掌握,利用多種教學契機,科學使用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實踐,設計教學方案,促使學生形成自然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能夠得到更好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唐玉勇.創(chuàng)新小學科學教學? 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J].實驗教學與儀器,2020,37(09):56-57.
[2]方海蓮.如何應對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科學教學[J].讀寫算,2020,(25):5.
[3]林曉光.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科學實驗創(chuàng)新教學探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8):292.
[4]丁燕燕.試論如何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J].學苑教育,2015,17(21):91-91.
[5]姚祖國.略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J].讀書文摘,2017,12(8):164-165.
[6]逯淑娟.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J].讀與寫(上,下旬),2019,16(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