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斌
[摘 要] 語境運用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語言文字只是具體的文本中一個表意載體,只有通過具體的語境才能表現(xiàn)出語言所起的作用,從而決定語境運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從詞語語境、場景語境、心理語境、交際語境幾方面談語境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關鍵詞] 語文教學;詞語語境;場景語境;心理語境;交際語境
語境是人們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的各種語言環(huán)境。它貫穿語言運用的全過程,是語言運用能夠順利的重要條件。語境不僅在語言學研究中應用普遍,而且通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證明在語文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新課標施行以后,作為語文教師要迅速從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中走出來,基于這一點,語境運用不可忽視。本文從詞語語境、場面語境、心理語境幾個方面談談自己在教學寓于語境中利用不同的形式,創(chuàng)設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完成讓學生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目標。
一、詞語語境
在語文教學中,新課標要求“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本褪钦f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詞語教學。筆者認為,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語文學習上掌握詞語越豐富,越能更好地幫助理解文中的內容,使學生能熟練和準確地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義。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本褪且蠼處熢诮虒W中培養(yǎng)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語言的能力,要求師生在語文學習中全面深刻地把握詞語的意義和在具體語境中的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內容和時代背景對人物形象進行理解和剖析。
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在下面的兩句話里出現(xiàn)兩個相同的詞語“狼狽”,“我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狼狽不堪?!薄案赣H神色很狼狽,低聲嘟囔著出大亂子了?!边@兩句中的“狼狽”,教師要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要根據(jù)對主人公的形象的分析理解?!袄仟N”指困頓窘迫,比喻互相勾結。于勒年輕時是一個花花公子,吃喝玩樂,花光了父母留給他的遺產(chǎn),又占有了父母留給菲利普的那份財產(chǎn),好吃懶做又夢想著發(fā)財,夢想破滅,他窮困不堪,所以成了一個“冒險失敗淪為乞丐”的形象。菲利普在金錢的腐蝕下,自私、冷酷。當然也不認于勒。通過以上分析,兩個“狼狽”意義不同:前一個是展現(xiàn)于勒窮困潦倒的生活狀況,后一個是寫自私的父親見到弟弟時的窘迫,害怕賴上自己的神情。這樣學生就理解了“狼狽”一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深刻含義。
另外,在語文教學中,還要注意對詞語感情色彩的分析。朱自清《背影》一文中,有這么一句話“唉,我現(xiàn)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薄奥斆鳌北緛硎前x詞,是對人智力的肯定,但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這個“聰明”是貶義詞。我們聯(lián)系上下文分析一下,作者看到父親幫自己打理座位,又是托人照料自己,當時,覺得父親是可笑的、迂腐的,絲毫沒有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不舍和深愛。所以,這里的“聰明”實際說自己愚蠢,是自以為聰明,這是褒詞貶用。.
在考查語文能力時,有些考題是這樣的:根據(jù)語境填寫詞語。還有近義詞辨析,成語使用等常見題型,對于這一類題型教師和學生都不可輕視。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通過分析完成教學任務,還要教會學生分析文章的方法。讓學生找出語言表達的關聯(lián)性、意合性,借助語境支撐點,承上啟下,填寫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在考場上能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得心應手。在教學中吃透成語故事和詞語的意義,并在作文中恰切使用詞語和成語,強化語境學習的習慣和意識,提高學生填寫詞語或成語的準確性和迅速性,切實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加速語文教學實效。
二、場景語境
場景語境教學指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多媒體和其他形式,創(chuàng)設有利于提高學習質量的課堂。以激發(fā)學生情趣為基礎,用情景創(chuàng)作為手段,把學生的語言表達、智力訓練、能力培養(yǎng)等有機結合在一起,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把封閉的課堂無意中延伸到課外,構成多元開放式教學,讓課內呆板的文字生動起來。
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感受音樂強大的藝術感染力,營造一種氛圍,創(chuàng)設和課堂相吻合的場景語境。如筆者在講解《黃河頌》一文時,課前先播放視頻《黃河大合唱》,讓激昂的旋律、壯闊的畫面,撥動學生的心弦,引導學生理解黃河具有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和桀驁不馴的血性,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的情愫,課堂效果極佳。
通過朗讀創(chuàng)設語境。在語文課堂上,講解一篇課文,成功地朗讀,能使課堂教學效果事半功倍。特別是情感豐富的散文和節(jié)奏強、感情充沛的詩歌,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如《雷電頌》一文,單就凝滯的文字感受不出這首詩磅礴的氣勢和火一樣的情感,感受不到詩歌的美。在教學中通過朗讀,使學生通過聲音感受詩歌的魅力,感受屈原“雷電式獨白”把咒罵鬼神化為犀利的憤懣,以泰山壓頂之勢,刺向當時的獨裁統(tǒng)治,抨擊當時的黑暗統(tǒng)治者。
除了在課堂上播放音樂和利用朗讀創(chuàng)設場景外,也可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通過播放視頻將學生帶入一定的場景中,更全面、更細致地理解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旨。如筆者在講解選自《紅樓夢》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除了把《紅樓夢》的故事梗概和人物關系讓學生有印象外,本文提到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王熙鳳,她一出場,賈府的下人個個“斂聲屏氣”“恭肅嚴整”。關于王熙鳳的性格學生從本文了解不多。于是,筆者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電視連續(xù)劇《紅樓夢》中有關王熙鳳的內容,通過觀看,學生了解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了解這個“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精明強干、潑辣決絕的極有心計的鳳姐。
三、心理語境
語文課本中所選文章話語的意義與人物的主觀意義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理解課文語言意義時,不能不考慮話語內容的心理語境,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理解文章主旨。
如魯迅的《祝福》一文,在寫年末盛大的家族祭祀活動這一段中,有這樣兩個句子“祥林嫂,你放著吧?!薄跋榱稚┠惴胖?,祥林嫂。”四嬸第一次讓祥林嫂放著,祥林嫂有些尷尬,有些無奈。她知道她是一個不干凈的人,死了兩個丈夫,整天恍恍惚惚沒能看好兒子,兒子被狼吃掉,沒有資格給祖先擺放祭禮。后來她下決心拿出自己的積蓄,捐了門檻,想消除自己的恥辱,不料,得到的還是“你放著吧!”。這對祥林嫂來說是晴天霹靂,以至于“臉色”變得“灰黑”,“眼睛凹陷”,精神徹底崩潰。簡單的兩句話給祥林嫂以致命般的打擊,從幻想到絕望,對祥林嫂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在不同的心理語境下完成的。
四、交際語境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作文教學在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上占有很大比例,涉及考題分值也多。
作文教學就是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掌握寫作要素,完成寫作立意和構思,依據(jù)語境目標完成作文教學,提升審美情趣。
語文學習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是培養(yǎng)語言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載體。不管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言語的使用,還是對課本中書面語言的理解,都離不開語境。
語文課堂教學的作文教學和作文寫作歷來是教師和學生最頭疼的問題。教師認為學生的作文“假、大、空”,言之無物,學生則提起筆覺得無從下手。
語文新大綱頒布后,我們要樹立新的語文觀、寫作觀。善于運用課本上的好文章作為范文,讓學生先好好讀,然后分析他們寫得好的原因。并根據(jù)具體的文章讓學生思考如果讓你來寫的話,你應該怎樣寫;或者讓學生自己挑選一些范文,在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修改、交流。教師在作文課堂上,可以靈活多樣,通過多種形式進行作文教學,組織作文教學,根據(jù)真實的交際情境,明確交際語境,指導學生根據(jù)語境目標練習達成目的作文。
如筆者的一次作文課,本來課前已準備好了作文題目,恰好遇到學生在來校的路上遇到下雨,便臨時改了作文題目為《雨中》,讓學生寫在來校的路上人們在雨中的各種情態(tài)和自己的心理活動。因為寫自己眼前發(fā)生的事,寫起來得心應手。寫出了人們在雨中奔跑的慌亂,寫出了母親護著孩子的狀態(tài),寫出了賣菜的、賣水果的忙亂的樣子。這樣的具體情景,這樣的語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動機和源泉,有效解決了“學生不愿寫”和“沒啥寫”的問題。所以,在具體的語境中去寫,在學習和應用中去寫,才能培養(yǎng)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
教育家盧梭說過,“教育的方式就是喚醒”。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通過具體的情景喚醒學生的語境感受力,使學生的語境更加敏感、細膩,更加豐富,進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明確教學語言、語境對學生的重要影響,利用語境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課堂上善于使用語境進行教學,對好的作品多品讀、感悟和思考,讓語境教學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責任編輯:呂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