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華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00)
“泄”“瀉”兩字讀音相同,字義似又相近,時有混用,如“泄[瀉]火”,甚至自宋代《太平圣惠方》起兩字合稱為一病證“泄瀉”[1]。然而泄、瀉兩字在中醫(yī)典籍中各有6種和4種含義,除腹瀉之義相通外,其余各有偏重,各典籍譯家以及中醫(yī)術(shù)語標準眾譯紛紜,值得進一步歸類與統(tǒng)一。
中醫(yī)典籍浩瀚,為了探索兩字意義之源,本文甄選6部早期的經(jīng)典進行窮盡性統(tǒng)計(見表1)。
綜合6部典籍對泄瀉兩字的使用可知,泄有6種含義,瀉有4種含義,各含義的使用總數(shù)統(tǒng)計見表2。
由使用頻次可知,泄主要指排泄、便泄,尤以便泄之義為最,瀉雖也可表此義,即便瀉,但甚少使用,且尚無“泄瀉”合稱。瀉主要用于補瀉法,但值得注意的是此瀉法并非指“瀉(下)法”。
泄雖主要表示便泄、泄利,但這并非其本義。據(jù)《康熙字典》[2]:泄指水名,散也、發(fā)也、出也。故泄的基本義是指氣體、液體從封閉體中溢出或排出,引入中醫(yī)則有精泄、氣泄、血泄、汗泄。泄的這項含義雖較明確,但譯家或各有理解。如“炅則腠理開……汗大泄,故氣泄”中,氣泄之義李照國[3]、吳連勝[4]、Unschuld(文樹德)[5]分別用leak、excrete、flow out譯出。三詞意義有別,excrete 指人體正常的分泌排泄,flow形容持續(xù)穩(wěn)定(steady and continuous)的流動,leak則強調(diào)事物破敗而漏,不得已而漏,如船漏水、管漏氣,故與本句語義較符合。
泄的基本義是排出,若排便異常即引申出另一含義腹泄,這一病證統(tǒng)稱有便泄、泄利,按臨床表現(xiàn)分有飧泄、濡泄、洞泄、溏泄、滑泄等。泄字作為病名,雖種類繁多,但單字“泄”一般統(tǒng)一套用西醫(yī)病名diarrhea,而各種泄癥則在diarrhea前加個修飾詞,如水泄譯為watery diarrhea,洞泄為through-flux diarrhea,濡瀉為soggy diarrhea。
表 1 泄瀉兩字在6部典籍中的意義示例及其出現(xiàn)次數(shù)比較
表 2 泄瀉兩字在6部典籍中的意義及其使用總數(shù)比較
表3示,泄不僅指發(fā)泄的狀態(tài)和腹泄的病證,還指治療的方法。泄法主要指藥食療法,此法須辨藥味辛酸苦甘咸之陰陽,如針對肺氣燥金之癥,以苦泄之。
表3 藥食泄法中譯例比較
上表3個“泄之”,從譯者選詞可反觀其理解各異。stop 指阻止,dredge 指疏通,reduce指消減,purge指泄下,drain指排導(液體)。另由例3可知,“泄”法并非一定指“下”法(purge),泄下只是泄法之一。如張介賓言:“泄,疏利也……或解其表,或破其氣,或通其便,凡在表在里、在上在下皆可謂之泄也?!贝颂帯靶怪笔侵感狗谓鹬畾?,故建議用disperse或diffuse譯之。
泄法不僅可通過藥食還可借助針刺,其法則是“虛者實之,滿者泄之”。對此“泄”法,李照國[3]335、吳連勝[4]137、文樹德[5]428分別譯為reduce、purge、drain,與其對上述藥泄法的譯語較為一致,此處reduce較其余二者更符合語境。
泄字除了指稱腹泄的各種病證之外,還指泄風、血泄、筋泄、斷泄。中醫(yī)特有病名常有2種譯法。以泄風為例,李照國[3]509譯為Xiefeng (Discharging-Wind Syndrome),采用拼音加注法,而文樹德[5]631則不將其視為專有術(shù)語,譯為outflow wind,采用字面意譯法。
泄字除上述5種醫(yī)學意義外,還另有一引申義,表示泄露,如黃帝在得授九針司外揣內(nèi)之道后說“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醫(yī)道的尊崇,因“得而泄之,天將厭之”。醫(yī)道的傳授更是神圣,“得其人不教,是謂失道,傳非其人,慢泄天寶”。
上文3個泄字是否均指泄露?以慢泄天寶為例,李照國[3]789、吳連勝[4]337、文樹德[6]242分別譯為lose the precious knowledge、neglecting the valuable principle、treat the heavenly treasure without respect。此處泄雖有泄露之義,但泄又通“媟”(xiè),表示泄瀆、輕慢,兩義結(jié)合表示泄露醫(yī)術(shù)即泄瀆醫(yī)術(shù),建議譯為profane revelation of the divine treasure.
瀉字在6部典籍中共有四義,但多用于補瀉法(占83%),其余三義一表輸瀉功能,二表腹瀉病證,三表澤瀉藥名。
據(jù)《古代漢語字典》[7],瀉的原義是指水位的移動,引入中醫(yī)指精氣、血液在體內(nèi)的流動、輸布。如“天癸至,精氣溢瀉”“是故天溫日明……故血易瀉”。氣血能瀉,表示氣血運行流暢,這也有賴于瀉而不藏的六腑。
瀉而不藏之“瀉”,李照國[3]149、文樹德[5]204、羅希文[8]分別譯為discharge、drain、excretion,另《中醫(yī)藥學名詞》[9]和《中醫(yī)基礎理論術(shù)語》[10]也譯為類似的leaking/leakage。這幾個詞均強調(diào)將糟粕排出體外,即“泄”,但“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輸瀉者也”,可知瀉的含義是“傳”“輸”,而非“排”“泄”。
另外,六腑中主排泄的只有大腸和膀胱,其余的功能主要是傳導和輸布。如“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概述了飲入于胃后的輸布過程[11]。又如六腑中的三焦通調(diào)水道,若“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溢則為水脹”。綜上,瀉之義指液體移動,故六腑之瀉不僅指排泄糟粕,更多是指傳運、配送、輸布水谷精微。如《難經(jīng)》言:“傳瀉行道”,故建議用distribute譯之,以區(qū)別于傾向表示“泄”的discharge、leak等。
在6部典籍中,瀉雖可指現(xiàn)代意義上的腹瀉,但較之泄則使用甚少僅21次。瀉作為病名僅以濡瀉(4次)、竅瀉(1次)、飧瀉(1次)出現(xiàn),其余均以單字使用,如“上吐下瀉”等。瀉與泄在此義相通,譯例從略。
補瀉法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導致虛實的原因有二,一是外邪入侵,“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二是自身陰陽失調(diào),“此皆榮衛(wèi)之頃移,虛實之所生”。因此補瀉時要根據(jù)正邪之虛實,陰陽之盛衰,或祛邪扶正或調(diào)和陰陽,即“瀉”包含祛邪與調(diào)和之義(表4)。
表4 “實則瀉之”各譯本和術(shù)語標準譯法比較
上表顯示“瀉”譯為5詞:reduce、purge、discharge、drain、expel,譯法不同主要是對“治則”和“治法”的理解不同所致。“實則瀉之,虛則補之”是具有與治標和治本同等醫(yī)理高度的治療法則,而藥療中的瀉下、瀉火,以及針刺法中的瀉陽經(jīng)、瀉小絡等均屬于治法范疇?!吨嗅t(yī)大詞典》[16]指出,瀉法包括瀉下、逐水、消導、豁痰、祛瘀、針刺等。鄧鐵濤[17]還歸納出5種瀉實治法,即推蕩、祛除、舒散、攻下、疏通,因此僅用purge(瀉下)或discharge/expel(排泄)這一“治法”翻譯瀉實這一“治則”,或有以偏概全之嫌。
鑒于此,WHO標準在“實則瀉之”的解釋欄補充道“treat excess conditions by purgation or reduction”,以此說明瀉具有瀉下purgation和消減reduction雙重含義。謝竹藩[18]則直接將兩詞并用:Excess is treated by purgation or reduction,欲涵蓋瀉的祛邪與調(diào)和兩義。
綜上,僅用purge譯“實則瀉之”似乎將該治則狹義化,易使西方讀者對中醫(yī)這一重要治療原則作簡單化理解,而另一譯語reduce是否能體現(xiàn)瀉的調(diào)和內(nèi)涵呢?“實則瀉之”首見于《素問·三部九候論篇》,此后類似表述有盛者瀉之、強者瀉之、有余瀉之等。“瀉有余,補不足”是道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在醫(yī)學上的應用,體現(xiàn)的是“反者道之動”的樸素治療觀,即“過者折之……所謂瀉之”,故建議用counteract一詞譯“瀉”。逆之為瀉,瀉是減之、弱之、抑之等反作用的抽象概述,且counteract的語義符合補瀉法的調(diào)和機制(counterbalance),如鄧鐵濤[17]160所言,“瀉”即通過調(diào)節(jié)陰陽的偏勝偏衰,使機體達到新的平衡。
瀉用于藥名在6部典籍中僅有澤瀉,共使用32次,其中《傷寒雜病論》和《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分別使用20次和7次,這也體現(xiàn)了其作為中醫(yī)方書之祖和藥物學之祖有別于其他4部典籍之處。常用中藥名已有固定譯名,一般是拉丁學名加英文解釋,澤瀉是 Rhizoma Alismatis; oriental waterplantain rhizome。
泄有六義,瀉有四義,2字之義既在表示腹泄(瀉)時相通又在表示泄(瀉)法時相近,翻譯時需先明辨其義。
泄瀉兩字在6部典籍中均可指泄瀉病,但泄字共用178次,而瀉字僅用21次??梢娫缙谥嗅t(yī)典籍中,泄瀉病主要是以泄字表示,這也是泄字最主要的意義(占59%)。
雖“泄”“瀉”兩病之義互通,但也有將其區(qū)分者。據(jù)《中醫(yī)大詞典》[16]981,大便質(zhì)薄而勢緩者為泄,大便如水而勢急者為瀉。泄瀉雖從字義可作此區(qū)別,但從病理以及典籍中并用情況看,兩者為一。如《丹臺玉案》所云:“泄者,如水之泄也,勢猶舒緩;瀉者,勢似直下;微有不同,而其為病則一,故總名之曰泄瀉?!毙篂a和痢疾在《傷寒論》中統(tǒng)稱下利,后至隋代又分而述之,直到宋代以后才統(tǒng)稱泄瀉[19]。
4.2.1 輸布之瀉與排出之泄 由于“瀉”表示瀉下、泄利、排便的概念深入人心,使人容易將其與排出、泄出相聯(lián)系,最典型的莫過于“五臟藏而不瀉、六腑瀉而不藏”這個概念。此處易將瀉理解為泄漏、排泄,故常譯為discharge、excretion、drain、leakage。但六腑是“傳化物而不藏”的“輸瀉者”,通過文句對讀以及六腑的功能可知,瀉偏重于“傳”“輸”之義,具有“輸瀉、傳瀉的意思”[20],并非純粹指排出、清除,故宜用distribute譯之。
再從字源辨析,在中醫(yī)典籍中“瀉”實為“寫”(寫),并非對應的“瀉”。“寫”沒有“泄”字旁的“氵”,故其原義與現(xiàn)在常用的水流之義如“流瀉”“傾瀉”無關?!墩f文》曰:“寫,置物也”,所謂“去此注彼”?!豆糯鷿h語字典》[7]1015解釋為“移置”“運送”,即“把東西轉(zhuǎn)移至他處”。據(jù)此,六腑瀉而不藏,更多是言其傳送、輸布水谷精微的功能,以到達“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的目的,這進一步說明譯為distribute更可取。
4.2.2 補瀉法 泄與瀉最易混淆于補瀉法中,包括藥味補瀉和針刺補瀉。
(1)藥味補瀉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同一藥味既可“泄之”又可“瀉之”,應區(qū)別譯之(見表5)。
表5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以苦泄之”“以苦瀉之”譯例辨析
從辨證論治而言,“苦瀉”針對脾之“太陰”濕土之證,“苦泄”針對肺之“陽明”燥金之證。從具體語境而言,瀉、泄、下三字同時使用,可見其義各異,但吳連勝將三字統(tǒng)一譯為purge,只有文樹德作出明確區(qū)分,譯為discharge,drain,purge,但discharge與drain意義相近,未能體現(xiàn)“瀉”的含義。如例4之“瀉”并非指瀉下(purge)、排泄(discharge),而是指用辛味藥使收斂之氣得到疏解,而泄是指用苦味藥宣泄上逆之氣[21],因此李照國用reduce譯“瀉”,表示消減,以區(qū)別于排“泄”(discharge)和宣“泄”(disperse)。
但“瀉”在瀉法中并非僅指疏解、消減,如“肝欲散……用辛補之,酸瀉之”,此瀉指收斂;又如“腎欲堅……用苦補之,咸瀉之”,此瀉指軟化。所謂散者收之,堅者軟之,瀉是對太過、太盛情況的中和與抵消,起一種反作用,因此建議譯為counteract,以求陰陽再平衡(counterbalance)。
總言之,“瀉實”是一種指導思想,是治則,而“泄之”是具體的治法,這一區(qū)別在例2中最能體現(xiàn)。太陰濕土復氣過盛,濕盛則以苦瀉之(counteract),這是治療原則,具體治法是“燥之、泄之”。如王洪圖言“治療濕邪宜用燥和滲泄的方法”[21]369,滲泄即排汗和泄利(discharge/purge)。
(2)針刺補瀉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補瀉法則是“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但具體落實到針刺法時又言:“虛則實之,滿則泄之”?!盀a”“泄”是否同一?且看1例,“氣有余則瀉其經(jīng)隧,無傷其經(jīng),無出其血,無泄其氣”,該句只“瀉”而不“出”不“泄”,可見瀉泄有別。但文樹德[6]107仍用drain一詞譯兩義,而李照國[3]667則用reduce和let out區(qū)別其義。
泄字用于針刺法則在6部典籍中僅在《黃帝內(nèi)經(jīng)》出現(xiàn)8次,遠少于瀉字。另“泄”還需以“瀉”來解釋,如“滿則泄之者,氣口盛而當瀉之也”。氣血有余則實,實則偏聚凝滯,“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瀉之”。瀉(寫)的本義是移置,因此瀉法的本質(zhì)是“移氣于不足”“以通其經(jīng)”,消散、導通偏實之處,使氣血恢復平衡,仍體現(xiàn)的是上文所言counteract的法則。瀉的作用是消(resolve)、導(distribute)、通(unblock),至于是否出血或泄氣則為后續(xù)操作,視需要而定,“瀉之”未必需“泄之”,因此不可將“瀉”等同于“泄”(let out/discharge/drain)。
回歸中醫(yī)典籍,追溯“泄”“瀉”辭源。“泄瀉”合稱在中醫(yī)早期6部經(jīng)典中僅用2次,且非后世腹瀉之義,腹瀉在典籍中更多是用泄而非瀉來表示。此外泄瀉兩字還另有所指,各有偏重。瀉(寫)的本義是移置、輸送,如六腑瀉而不藏,輸瀉者也(transmit and distribute),而泄的本義是排出、泄漏。如“汗大泄,故氣泄”(discharge/leak),“弗敢使泄也”(disclose)。泄和瀉引申出泄瀉病(diarrhea),以及治法瀉(泄)下(purge),這是兩字的通義。泄與瀉主要易混淆于補瀉法。瀉的總原則是強者瀉之、盛則瀉之,具體有散者收之、急者緩之、堅者軟之等,總言之“過者折之”謂之瀉(counteract/neutralize)。瀉義側(cè)重疏解、傳輸?shù)倪^程,泄義側(cè)重宣發(fā)(disperse)、排出(discharge)的結(jié)果。瀉法側(cè)重消導于內(nèi),泄法側(cè)重清除于外,兩字之義各有偏重,翻譯時應予區(qū)分。中醫(yī)術(shù)語源遠流長、不斷發(fā)展,從經(jīng)典中溯本追源,有助于加深對中醫(yī)文化的理解和推進對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