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茗茜,袁東超,倪 菲,陳彥君,崔家鵬,王彩霞,李可大,董 野,李思琦,季康壽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沈陽 100847)
現(xiàn)代中醫(yī)所研究的脾與咳關系,根本上是脾與肺的關系[1]。生理上,肺司呼吸而吸入清氣,脾主運化而化生谷氣,是人體一身之氣的根本。肺主行水,脾主運化水液,在水的生成與水液代謝方面兩者相互影響。病理上,肺氣虛累及脾,即子病犯母,脾氣虛影響肺,即母病及子,終致肺脾兩虛之候。津液的正常輸布與排泄,脾肺兩臟至關重要,若脾失健運,聚濕生痰損傷肺可生咳。
中醫(yī)經典古籍對于咳類疾病的論述雖然有很多,但是與脾藏象理論相關部分卻很難得以詮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中醫(yī)典籍語言晦澀、難以理解;二是無良策攻破中醫(yī)智能化、現(xiàn)代化。知識本體及扎根理論等研究方法在中醫(yī)理論研究中嶄露頭角,開拓了理論研究新思路。本體作為概念化的規(guī)范說明[2],能夠明確概念以及概念間的關系,明晰概念層次結構和內部邏輯,合理解決概念歧義問題[3];扎根理論具有對理論保持敏感性及不斷比較的思路特點,可以往復修正不穩(wěn)定因素而達成共識,進而為知識共享提供可能。目前兩種方法多單獨應用于氣陰陽五行理論[4-6]、中醫(yī)術語[7-9]、中醫(yī)診斷[10-11]、證候學[12]、病因病機[13]、癥狀學[14]、中藥學[15-16]、方劑學[17]、治則治法[18]、針灸學[19]、個人醫(yī)案[20-21]、中醫(yī)古籍[22-24]等領域中,但少有兩者結合應用,僅以此篇結合扎根理論方法,對《黃帝內經·素問》中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的知識本體進行探討,以探求經典傳承新途徑。
基于《黃帝內經·素問》所涉及的脾藏象理論內容,按照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創(chuàng)建流程(如圖1),運用中醫(yī)理論知識,依托本體詮釋方法,深入研究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圖譜中的不同理論路徑,進行多維度解析。從生理和發(fā)病角度闡明《黃帝內經·素問》脾藏象理論與咳類疾病的聯(lián)系及內涵。
圖1 本體網絡構建流程
以《素問》81篇原文為《黃帝內經》脾藏象理論咳類疾病本體構建素材的來源。以包含脾藏象理論核心術語及內涵涉及脾藏象理論的語段為提取范圍,排除五運六氣部分內容,并抽提語段中與咳相關部分。根據(jù)保全原文、統(tǒng)一原則和簡化原則,對所提取的與咳相關部分語段規(guī)范化,進行同義詞并歸、化繁為簡、通假字規(guī)范等內容,確定領域概念并進行分類,其中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術語包括哲學系統(tǒng)、藏象、經絡、病因、病機、疾病、癥狀、穴位八類。提取脾藏象理論咳類相關疾病術語49個,包括“冬生咳嗽”“肺咳”“脾咳”“胃咳”“三焦咳”“咳”“臟咳”“腑咳”“脾咳移胃”“脾痹”“陽明厥逆”“肺病”“上逆”“秋傷于濕”“肺寒”“寒飲食入胃”“寒飲食”“寒熱偏嗜”“飲食偏嗜”“飲食失宜”“冬”“肺”“咳則右脅下痛”“咳則痛引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劇”“嘔”“嘔長蟲出”“三焦”“腹?jié)M”“不欲食飲”“胃”“臟俞”“腑合”“喘咳”“濕” “肺病四日”“肺病九日”“寒邪傷脾”“水氣并陽明”“脾氣外絕”“身重”“體痛”“脹”“至陰”“脾”“陽明”“寒”“秋”“長夏”,其中“咳”既是疾病類術語也是癥狀類術語。
借鑒美國開發(fā)的系統(tǒng)化醫(yī)學術語集(SNOMED)、統(tǒng)一的醫(yī)學語言系統(tǒng)(UMLS)、中國研制的中醫(yī)藥學語言系統(tǒng)(TCMLS)語義關系種類,并依托973計劃“‘脾主運化、統(tǒng)血’等脾藏象理論的繼承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脾藏象理論52種語義關系[25],在逐條分析標引語段的內容、建立語義關系的同時,結合中醫(yī)理論并以扎根理論為指導,以田野筆記為載體,隨建隨記隨改,不斷修正、補充、完善語義關系的種類,最終構建《黃帝內經·素問》脾藏象理論語義關系49種[26]。
以扎根理論為指導,采用人工知識抽取方法,基于中醫(yī)理論知識,按語境逐句分析“語段標引”內容的語義,逐一確定領域概念間的語義關系種類,建立語義關系。有爭議之處經專家判定,最終構建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相關關系共63條,涉及語義關系10種,包括“發(fā)生于”“通過治療……來治療”“……的結果是” “……的結果展示為” “累及” “展示” “是……概念的一部分” “包含” “……必在……條件下發(fā)生” “引起”,形成與脾相關咳類疾病所涉類別關系體系(如表1),為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建立提供支撐。
表1 關系體系
創(chuàng)建《黃帝內經·素問》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網絡資料集,應用Gephi0.8.2軟件,以領域概念為“節(jié)點”,以語義關系為連接“節(jié)點”的“邊”,基于語義網絡方法[27]構建《黃帝內經·素問》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圖譜,完成可視化表達。
該本體是以“咳”疾病為核心,以與脾藏象理論有密切聯(lián)系的部分為范圍,對咳疾病的因機證治進行系統(tǒng)化詮釋,其特點可總結為3個方面:一是內容豐富,既包含生理方面的哲學系統(tǒng)、藏象、經絡類別,也包括病理方面的病因、病機、癥狀、疾病、治療類別,從多角度展示本體全貌,呈現(xiàn)完整的疾病鏈條;二是邏輯關系明確,兩“節(jié)點”之間存在清晰的邏輯關系,其邏輯關系存在相對穩(wěn)定性、可重復性、循環(huán)可修正性的特點,是本體結構建立的基礎;三是連續(xù)可推斷,一點多邊、網狀結構,一點出發(fā)可尋得不同路徑并獲得不同知識。
2.2.1 飲食失宜致病 食入寒涼飲食,會引起寒氣入胃病機形成,寒氣隨肺脈而上損傷肺,進而引起肺寒病機,此病機以內生寒氣為主而與外邪相合,故致病“肺咳”。寒飲食屬飲食偏嗜,歸于根本在飲食失宜致病。見于《素問·咳論篇》:“其寒飲食入胃,從肺脈上至于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則為肺咳?!?/p>
2.2.2 外感致病 與脾藏象理論相關致咳病的外感病因包括兩類,一是外感濕邪。秋天被濕邪所傷,到冬季可致病咳嗽,見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秋傷于濕,冬生咳嗽”,雖然此句闡明了“秋傷于濕”的病機,但是沒有言明病位。在本體圖譜中又可見“秋傷于濕”可引起“上逆”,亦可以致病咳嗽,此處明確表明肺氣上逆的病機,見于《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fā)為痿厥”,從而可推斷出“冬生咳嗽”疾病的連續(xù)病因病機;二是外感寒邪。在統(tǒng)一術語過程中將“至陰”規(guī)范為“長夏”,認為在長夏季節(jié)感受寒邪損傷脾藏,可以致病脾咳,見于《素問·咳論篇》:“人與天地相參,故五臟各以治時。感于寒則受病,微則為咳……乘至陰則脾先受之?!痹谏鲜霾∫蛑?,分別涉及秋、冬、長夏3個季節(jié),可推斷引起脾藏象失調所致咳類疾病與此3個季節(jié)有關。
2.2.3 它病至癥 除了咳類疾病、肺病可以表現(xiàn)出“咳”的癥狀以外,還有與脾藏象理論相關的病機,“脾氣外絕”及疾病“脾痹”“陽明厥逆”亦可表現(xiàn)出“咳”相關的癥狀?!捌馔饨^”導致脾病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并于胃、氣道,及引起“水氣并陽明”病機而展示為喘咳的癥狀,見于《素問·示從容論篇》:“今夫脈浮大虛者,是脾氣之外絕,去胃外歸陽明……喘咳者,是水氣并陽明也?!薄捌⒈浴奔膊∮杀孕扒秩肫⑴K所致,伴見咳的癥狀,見于《素問·痹論篇》:“脾痹者,四肢解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薄瓣柮髫誓妗奔膊∮勺汴柮鹘浗洑饽鎭y所致,伴見喘咳等癥狀。見于《素問·厥論篇》:“陽明厥逆,喘咳身熱,善驚,衄,嘔血?!?/p>
《素問·咳論篇》提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指出其他臟腑與咳嗽的關系,明確了臟咳、腑咳之分,并分別進行了描述。其中對五臟咳中“脾咳”描述為“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陽引肩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指出脾咳可展示為“咳則右脅下痛”“咳則痛引肩背”“不可以動”“動則咳劇”4個癥狀,與外感致病部分均指出脾與咳的密切關系。從臟傳腑的角度有描述為“脾咳不已,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脾咳日久不愈邪可傳胃,形成“脾咳移胃”病機,致病“胃咳”,其展示癥狀胃“嘔”“咳”“嘔長蟲出”。又有“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伏,咳而腹?jié)M,不欲飲食”,對“三焦咳”進行了描述,從所展示癥狀“腹?jié)M”“不欲飲食”可看出與脾運化功能失常相關,是從三焦的角度闡述與脾的關系。在“此皆聚于胃,關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句中,闡釋了無論哪一臟腑的“咳”都能累及“胃”,然后尋肺脈致咳嗽等癥狀。從治療角度,提及“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腫者治其經”,明確了臟俞、腑合穴位,亦可推斷“肺咳”“脾咳”可分別通過治療“肺俞”“脾俞”穴位進行治療,“胃咳”“三焦咳”則可分別通過治療“胃合”“三焦合”穴位進行治療。
以上內容均見于圖2。
圖2 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知識本體
《黃帝內經》經典古籍非一人一時所著,呈現(xiàn)片狀的知識結構,同時內容中存在部分緘默知識,其隱形知識難以量化處理,造成理論挖掘及繼承的障礙。在《黃帝內經》現(xiàn)代解讀過程中,有研究[28]以單個關系詞“主”“出”“合”“舍”所表達的語義關系為主要研究點,系統(tǒng)闡明在不同語境下所代表的含義。語義關系是本體構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明確的語義關系可為《黃帝內經》知識本體構建打下基礎。我們了解本體網絡圖譜可根據(jù)不同領域范圍形成不同的網狀結構知識,領域概念及其關系越多則展示內容越立體,可彌補線性思維不足??阮惣膊〉陌l(fā)病機制涉及多個臟腑多種多樣,本研究僅對《黃帝內經·素問》中脾藏象理論相關部分進行探討。雖然本研究的脾藏象理論相關咳類疾病本體涵蓋的術語及關系相對較少,但仍可以清楚地展示脾胃與咳在生理病理方面的相互關系,包含藏象4個,哲學系統(tǒng)3類,經絡1條,病因3種,病機8個,疾病13種,癥狀13個,治療穴位2類,可為從脾論治咳類疾病提供經典理論溯源。
在中醫(yī)古籍解讀中結合應用扎根理論及知識本體的研究方法目前處于初步應用階段,在提取方法上仍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僅局限于人工知識提取,其信息量大、內容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亟需更新技術手段,以便更有效率地應用實踐于古籍挖掘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