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監(jiān)利縣第五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湖北 荊州 433300)
成人腹股溝疝是臨床常見癥,因早期無顯著癥狀表現(xiàn),易被患者忽略,但隨著病情延展腫塊墜入陰囊,出現(xiàn)腸粘連、腹脹等癥狀,如處理不及時,會出現(xiàn)腸壞死和絞窄等情況,能對患者日常生活與健康安全帶來威脅[1]。目前,臨床多采用手術療法治療該病,但有研究指出[2],在腹股溝疝手術中復發(fā)疝性需再修補情況為10%~15%。與原發(fā)性腹股溝疝比較,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復發(fā)率較高。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以往臨床治療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常用方法,但效果不佳,且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臨床中的廣泛應用,因其優(yōu)勢顯著,包括促進術后恢復、減少創(chuàng)傷發(fā)生等,深受患者青睞。本研究以本院接收的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患者86例為研究對象,通過予以開放式、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對效果情況進行比較,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6年5月至2019年8月本院接收的86 例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以整群隨機化的方式分為兩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6例,女17例;年齡25~48歲,平均年齡(36.4±2.6)歲;病程1~6個月,平均病程(3.2±0.2)個月;斜疝33例,直疝10例。研究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26~49歲,平均年齡(37.3±2.7)歲;病程1~7 個月,平均病程(3.4±0.1)個月;斜疝32 例,直疝11 例。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年齡≥25 歲;經B 超檢查均已確診為腹股溝疝;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手術禁忌證者;伴嚴重精神功能障礙者;伴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取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對患者麻醉誘導及常規(guī)鋪巾消毒后,做一5~8 cm 下腹橫紋切口于恥骨和髂前上棘結節(jié)連線中點,隨后逐層切開患者皮膚、腹外斜肌腱膜。如行手術治療患者為男性,精索游離后找到疝囊并分離,期間需對精索加以保護;如行手術治療患者為女性,可直接分離疝囊。游離疝囊至疝囊頸部,予以高位結扎。若疝囊較小,將其完全剝離后還納;若疝囊較大,將其結扎后曠置遠端,近端可先予以縫合后還納。鈍器分離腹膜與腹橫筋膜間的腹膜前間隙,隨后將補片置入其后方,固定四周相關結構,同時,縫合固定腹股溝疝韌帶、聯(lián)合腱與腹橫筋膜,確保能將股環(huán)口、斜疝內口和直疝三角完全覆蓋,且不低于恥骨結節(jié)。逐層關閉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與皮膚,并將切口予以縫合。術后,用沙袋在切口處加壓6 h。
研究組選擇采取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對患者麻醉誘導及常規(guī)鋪巾消毒后,做一1~2 cm長度的手術切口于臍孔下方1 cm位置,隨后逐層切開患者皮膚、腹外斜肌腱膜,將10 mm trocar 穿刺置入,隨后注入二氧化碳氣體,待腹部膨隆后置入腹腔鏡,觀察腹腔內各器官毗鄰關系。將2 個5 mm trocar 分別置于臍和恥骨連線中上與中下1/3處,應用鈍器分離腹膜前間隙和其四周組織,如患者為男性,能觀察到精索與四周疝囊,沿腹壁緩慢分離疝囊,游離疝囊。經補片置入后,盡量將股環(huán)扣、斜疝內口與直疝三角充分覆蓋,且覆蓋面不小于恥骨結節(jié)。隨后排出二氧化碳氣體,逐層關閉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組織與皮膚,縫合切口。術后,用沙袋在切口處加壓6 h。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實施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分析患者疼痛情況,評分10 分,評定標準包括無痛、輕度、中度和重度,對應評分分別為0 分、1~3分、4~6 分和7~10 分。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surgical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組別對照組(n=43)研究組(n=43)t值P值手術時間(min)143.2±20.7 95.3±12.5 12.989 0.001術中出血量(mL)34.1±6.2 33.4±5.7 0.545 0.587住院時間(d)6.7±1.3 4.2±0.6 11.450 0.001
2.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 治療后,兩組疼痛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表2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pai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cores)
組別對照組(n=43)研究組(n=43)t值P值治療前6.3±1.3 6.1±1.4 0.686 0.494治療后3.4±1.8 1.9±1.5 4.198 0.001 t值8.565 13.423 P值0.001 0.001
2.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率為11.63%,低于對照組的34.8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目前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的治療以傳統(tǒng)無張力疝修補術應用最常見,通過縫合四周組織,對腹股溝管薄弱區(qū)域予以加強,但因存在術后疼痛明顯,組織創(chuàng)傷大和恢復慢等問題,導致患者和手術醫(yī)師對此手術的開展存在顧慮。
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進行填充的方式對腹股溝管后壁加以強化,能有效保證患者腹腔內疝周組織和解剖結構的穩(wěn)定性及正常進行,能有效規(guī)避以往傳統(tǒng)術式強行牽拉縫合不同組織所產生的局限性問題,包括復發(fā)率高、有較強術后疼痛感和組織愈合能力低下等[4]。而且在局麻下進行手術治療,能降低麻醉及手術風險,具有操作便捷等特點,能進一步拓展手術適應證范圍。然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應用也存在一定問題,如手術切口大,會一定程度提高慢性疼痛率與術后感染率,影響患者術后機體恢復。隨著醫(y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腹腔鏡療法已在多科室中應用。鏡下手術視野具有清晰等特點,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隱匿性疝;且手術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對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作用[5-6]。此外,將人工合成聚丙烯平片置于腹膜前間隙,可完全覆蓋恥骨肌孔,能降低腹股溝股疝、直疝和斜疝等病癥的復發(fā)率。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對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患者行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行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且可改善患者病情及預后。原因為在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中,常因筋膜與肌肉的破壞,導致腹膜組織間隙疏松,且有骨盆和腹前壁相連產生的裂孔,因此,會增加腹股溝疝復發(fā)率。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的應用能對關閉的缺損徹底修補,且在行手術治療時,通過利用補片技術縫合腹橫筋膜和腹膜前間隙并加以固定,經串聯(lián)各薄弱環(huán)節(jié),能防止補片移位,減輕來自腹腔內的壓力,降低局部組織壓力,從而減輕患者不適感,加快病情康復[7]。
陳建軍等[8]研究結果與本研究報道一致。
綜上所述,相比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對成人復發(fā)性腹股溝疝患者予以腹腔鏡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術后疼痛感,并縮短住院時間,促進患者康復,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