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娟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的“快樂讀書吧”板塊,旨在使課外閱讀課程化。教學時,教師可在指導學生明確閱讀方法的基礎上,通過開展主題閱讀活動,滲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產(chǎn)生閱讀期待,學會積累知識并能拓展運用到生活中,從而促進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關鍵詞]快樂讀書吧;主題閱讀;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07-0072-02
統(tǒng)編教材新增了“快樂讀書吧”板塊,目的是實現(xiàn)“課外閱讀課程化”。因此,把握編者意圖,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是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教師可以主題閱讀活動為抓手,根據(jù)主題及學生的年段特點進行文本資源整合,著眼于預測、批注、閱讀分享與表達以及對接生活實踐等方法,在主題閱讀實踐中發(fā)展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一、確定主題內(nèi)容,整合文本資源
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前,教師要充分研讀教材,把握“快樂讀書吧”的編排目的和特點,梳理符合閱讀主題的相關書目,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水平,合理安排閱讀。如統(tǒng)編教材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主題是“十萬個為什么”,旨在引導學生閱讀科普作品。除了教材中提到的米·伊琳的《十萬個為什么》、中國版的《十萬個為什么》、李四光的《看看我們的地球》、高士其的《灰塵的旅行》、賈蘭坡的《人類起源的演化過程》五部作品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閱讀主題,搜集其他相關的文本、紀錄片等素材,如賈蘭坡的另一部作品《“人類起源”科學來之不易》、系列紀錄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等。
二、引導大膽預測,形成閱讀期待
(一)聚焦導語,引起興趣
教學中,教師可根據(jù)教材中的導語,引導學生大膽預測,激發(fā)學生進行主題閱讀的興趣。如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的導語是:“為什么鐵會生銹?為什么面包放久了會發(fā)硬?為什么水能帶走臟東西……你想知道答案嗎?快來讀一讀科普作品吧!”一系列問題問下來,學生在頭腦中產(chǎn)生了一個個的問號,引發(fā)了閱讀期待。
(二)借助圖像,大膽猜想
教師可以利用書籍中顯示的信息或與書籍相關的視頻素材等,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可以從題目、作者、插圖、出版社等信息入手,引導學生猜想;還可以播放科學小視頻,采用發(fā)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開啟頭腦風暴。
如高士其的《灰塵的旅行——中國科普作品精選》中的選文《房屋會“講話”嗎?》,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題目,引導學生大膽猜想:房屋到底會不會“講話”?如果會“講話”,是怎樣實現(xiàn)的呢?學生在猜想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對科學世界的無限遐想,從而生發(fā)出強烈的閱讀興趣。
(三)對比朗讀,片段品析
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同一主題不同文本的片段和學生共讀,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閱讀。教師可在內(nèi)容側重點、言語表達形式、讀后的感受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異同。在學生、教師、文本三者發(fā)生作用的過程中,教師的解讀和學生的解讀相互碰撞,產(chǎn)生思想的火花,主題閱讀行為也就發(fā)生了。這樣教學,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也提升了學生閱讀與思考的廣度與深度。(如表)
三、夯實閱讀過程,滲透方法指導
(一)緊扣“小貼士”,明確閱讀方法
“快樂讀書吧”中的閱讀“小貼士”就怎樣閱讀作品提出了實用而細致的方法指導。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時,應緊扣這些符合學生年段特點的方法,有步驟地加以指導。如在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閱讀“小貼士”就提示學生“在閱讀科普作品的時候,可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科技術語……”,可以運用課上學過的方法來理解。類似的“小貼士”不僅方法明確,而且正是單元語文要素的體現(xiàn)。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閱讀方法,學會遷移運用。
(二)閱讀留痕跡,創(chuàng)意記錄所感
1.自制閱讀記錄卡。
任何閱讀行為,做好記錄進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閱讀記錄卡是較為常見的記錄方式,如摘抄優(yōu)美句子、寫下閱讀感受、用星星評價等。閱讀記錄卡可由教師設計,印發(fā)給學生,也可由學生自己制作。學生在自主制作過程中,教師可提供參照并挖掘?qū)W生自我創(chuàng)造的潛力,以使學生設計出更為精美、實用的閱讀記錄卡。
2.巧用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的特點是圖文并茂、形式活潑,這就決定了思維導圖將成為十分受歡迎的知識梳理與積累的手段。針對閱讀內(nèi)容,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提取文本信息進行記錄,從而系統(tǒng)地理解了文本。因為個人選取角度不同,每個學生的閱讀感受也不同,所以學生在頭腦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鏈條也各有不同,他們再運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就呈現(xiàn)出了精彩紛呈、讓人欣喜的閱讀世界。閱讀的世界不僅是文本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更是讀者即學生內(nèi)心的一種表達與宣泄。
3.多角度進行批注。
學生閱讀文本之前,教師可以進行批注方法的指導,以避免學生做無效的批注。批注的角度有多種,可從文章內(nèi)容方面進行批注,如概括段意、針對內(nèi)容發(fā)出疑問等;可從文章的結構方面進行批注,如文段中有哪些修辭,運用了怎樣的表達手法;還可以采用抓關鍵詞的方法來理解語句,寫下自己讀后的感受等。多角度的批注有助于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整體的結構感,加深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同時也能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言語表達形式。
四、指向?qū)嵺`活動,內(nèi)化延伸拓展
學生在主題閱讀活動中獲得的積累,如何內(nèi)化并輸出呢?教師可以開展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主題閱讀實踐當中繼續(xù)深化閱讀認知,然后將其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這更能給學生帶來快樂的閱讀體驗。
(一)抽絲剝繭,分享交流
學生在主題閱讀活動中除了獲得“有形積累”,如閱讀記錄卡、寫作素材本、思維導圖、讀書推薦小海報等素材外,還收獲了讀后的感受、啟發(fā)等“無形積累”。教師要為學生的“有形積累”和“無形積累”提供分享交流的平臺。分享交流的過程,也是對閱讀內(nèi)容進行抽絲剝繭、歸類與總結的過程。
學生就閱讀的點滴心得,相互分享交流,可先在小組中展開互動分享,之后再全班交流。分享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小組長的引領作用。小組長可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組內(nèi)成員進行分工,有引導、有計劃地開展小組分享活動。各小組分享完畢后,再組織開展班級讀書分享會,各小組選出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二)制作展板,交流展示
主題閱讀活動中,學生的閱讀行為留下的痕跡,如思維導圖、文本批注、閱讀記錄卡、讀書推薦海報等都可以作為交流展示的素材。在活動總結階段,將這些素材整理制作成圖文并茂的展板,能起到展示交流、互相學習的作用。
(三)積累素材,指向?qū)懽?/p>
溫儒敏教授曾說:無論是課內(nèi)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其目的是為整本書閱讀搭建一個橋梁,而閱讀的最終目的是指向?qū)懽?。教師要明確,主題閱讀活動只是引導學生閱讀積累的手段和過程,最終是要把積累進行輸出的,而寫作就是輸出的方式之一。它能夠為學生在閱讀之后產(chǎn)生的思考提供訴說的途徑,學生自身的情感也能得到宣泄。如在觀看科普類主題紀錄片《七個世界 一個星球》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寫觀后感,把對自然、對科學世界的探究熱情抒發(fā)出來,也可以把在主題閱讀活動中產(chǎn)生的心得體會寫下來。
(四)借助研學,鏈接生活
把閱讀積累運用到寫作中,還不能滿足學生對于積累輸出的需求,而指向生活的實踐活動則能給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抒發(fā)空間。如研學旅行就給學生所學提供了鏈接生活、解讀生活的有效路徑。開展主題閱讀活動后,教師可在研學旅行中策劃相同主題的拓展實踐活動。
如在開展科普主題閱讀活動后,教師組織學生前往科技中心、自然博物館、動植物公園等“研學基地”進行實地體驗,實現(xiàn)書本知識與生活實踐的對接,理清主題閱讀與社會實踐的關系。教師找準契合的時機,給學生創(chuàng)造實踐體驗的機會,能夠使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體驗中有所積累、有所收獲。
簡言之,統(tǒng)編教材中的“快樂讀書吧”板塊是學生開啟主題閱讀的引子。主題閱讀是進行系統(tǒng)閱讀的有效方式之一,有著多種較為具體的操作策略,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學生的實際來選擇。注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與閱讀方法的習得,在不斷地積累與實踐中挖掘文本本身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的作用,同時在學生閱讀量的增加與閱讀能力提升的基礎上,輔以生活實踐,這樣就能夠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