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曼 余瑾
摘 要:微信公眾平臺作為新興的移動學習終端載體,具有用戶眾多、使用便捷、功能強大、易于傳播等特點。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需求,將微信公眾平臺引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教學,契合大學生的接受規(guī)律、認知特點和交流習慣,符合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本文從需求分析、設計原則、設計框架幾個方面對“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加以探討。
關鍵詞:“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設計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已進入新媒體時代。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師采用了線上教學的新形式。線上教學帶來一定高效和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新媒體技術接入難、師生教學互動難、教學時間保障難等新情況新問題,需要教師圍繞增強線上線下教學互動、加大專題教學力度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和提高教學質量。基于此,將微信公眾平臺引入“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以下簡稱“綱要”課)教學,既符合教育信息化要求,又能夠輔助特殊時期的教學工作和學生學習,這也是推進新時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題中之義。
一、需求分析
當前,國內部分高校在思政課教學中引入了“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如中國人民大學的“別笑,我是思修課”、北京師范大學的“木鐸思享”等,這些平臺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從整體上看,在思政課中引入微信公眾平臺輔助教學在我國高校中比較普及,但是,針對具體的一門課程而開發(fā)、建設并運營的微信公眾平臺并不是很多,尤其在平臺運行、版塊設計、功能發(fā)揮尤其是提升思政課獲得感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挖掘和探討。
為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線上學習“綱要”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將微信公眾平臺引入“綱要”課教學的看法,在前期調研和訪談過程中,主要圍繞以下幾個重點問題展開:“您對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這一渠道進行學習的態(tài)度”“您希望微信公眾平臺提供哪種形式的學習資源”“您認為‘綱要課線上教學的不足之處”“您認為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學習‘綱要課的優(yōu)勢”以及“您認為影響使用微信公眾平臺學習課程的原因”。通過調研和訪談,一部分學生反饋“綱要”課線上學習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學生處于空間上的分離狀態(tài),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實時把控,在某種程度上缺少了環(huán)境的制約,導致學習缺乏一定的主動意識和學習熱情,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另一方面,對于將微信公眾平臺引入“綱要”課教學,絕大部分學生表示“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豐富和延伸”。同時,對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功能需求、環(huán)境需求、資源需求等方面也做了調查,大部分同學認為在學習空間、學習方式、學習環(huán)境等變化的前提下,“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融入教學可以增強師生互動,豐富課程形式,深化教學內容,從而增強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二、設計原則
(一)政治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原則
政治性是指通過微信公眾平臺開展輔助教學,必須體現(xiàn)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導向功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與價值導向,不能一味迎合學生需求;科學性是指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求真、求是的態(tài)度去設計和運營微信公眾平臺,堅持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史實相一致。在推送相關內容的同時切忌以追求新奇特為招牌,而忽視了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要注重政治性與科學性的有機統(tǒng)一。
(二)目的性原則
“綱要”課的教學目標就是幫助大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而使這門課成為大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程。因此,“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的設計應在理念、結構、重點問題篩選、史料運用等方面切實保證、遵循并體現(xiàn)目的性要求,確保微信教學平臺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
(三)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結合原則
灌輸是大學生掌握科學理論知識的基本原則和有效手段。在“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的設計過程中,通過文字灌輸、語言灌輸、形象化灌輸?shù)刃问匠浞职l(fā)揮網(wǎng)絡在理論輸出過程中的作用和優(yōu)勢。在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發(fā)布一些讓學生思考、討論或辯論的主題內容,啟發(fā)學生,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對話,由對知識點的解疑釋惑上升到對時政熱點的關注和思考,從而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良性溝通和交流合作。
三、設計框架
(一)明確定位,輔助教學
“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的設計定位是對課堂教學的擴展、延伸與補充。學生在課堂進行系統(tǒng)學習之外,還可以在微信公眾平臺上進行有針對性拓展。在學習資源設計上,既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又貼近學生實際,兼顧內容的辨識度和吸引力,避免學生產(chǎn)生額外的學習負擔,可以實現(xiàn)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學習。另外,微信公眾平臺能夠與學生建立起實時交流,規(guī)避了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互動不佳的弊端,學生和教師建立起真正的聯(lián)系,教學有效性得以保障。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在微信公眾平臺的使用上,要與課堂教學分清主次,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只有二者優(yōu)勢互補,才能達到思政課教學的最佳狀態(tài)。
(二)科學設置,內容為王
“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結合前期調研情況,在秉持原則的基礎上以及最大化滿足學習者需求的前提下,科學設置“綱要”課、“綱要”客、“綱要”刻三大板塊,具體內容如下:
(1)“綱要”課。包含“微課堂”“微題庫”和“微互動”三個欄目?!拔⒄n堂”包括課堂作業(yè)的發(fā)布和展示、課堂筆記的推送和征集、課堂知識的網(wǎng)絡版本,省級以上思政課大賽的獲獎教案、精彩視頻,主題藝術思政課、大國戰(zhàn)疫云端思政課等課程的回放;“微題庫”對應的是“綱要”寶典,包含練習題,期中、期末測試題等,便于學生課后復習和鞏固;在“微互動”欄目,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一對一、點對點交流,教師在答疑釋惑的過程中又能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引導和心靈關懷,用真理喚醒學生,用真心潤澤學生,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
(2)“綱要”客。下設“微閱讀”“微聚焦”“微視聽”三個欄目?!拔㈤喿x”涵蓋經(jīng)典文章、經(jīng)典書目的推送、專家解讀和專業(yè)知識鏈接、歷史上的今天、歷史人物評價等等。挑選歷史上發(fā)生的重大事件、有紀念意義的節(jié)日等內容進行推送,逐步構建一個課程教學資源庫;“微聚焦”包括時政熱點、學生關注的焦點、學習的重點難點等,對于一些重大的國際國內新聞,第一時間從官方媒體公眾號進行轉載或者編輯發(fā)布;“微視聽”欄目包含黨史國史大講堂、校長書記上思政課等講座、報告的網(wǎng)絡版本,學生可以留言,發(fā)表聽課感受,有助于學生擴展課堂教學以及課本知識。
(3)“綱要”刻。涵蓋“學而思”“思而行”“行而悟”三個欄目,旨在引導學生學思踐悟、知行合一,做新時代的追夢人?!皩W而思”設置一些讓學生思考、討論或辯論的問題,比如“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缟杏⑿邸薄靶聲r代大學生如何繼承和發(fā)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等,學生可以在討論區(qū)留言回復;“思而行”主要針對“綱要”課的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校寒暑假社會實踐、第二課堂等內容而展開;“行而悟”重點推送學生的原創(chuàng)文章,是課堂感悟的呈現(xiàn)與傳播。
(三)完善管理,打造團隊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組織專門人員進行研發(fā),同時要注重平臺運營。當前一些思政課的微信公眾號內容較少、更新較慢,被形象地稱為“僵尸公眾號”,嚴重影響了線上傳播效果。因此,在平臺運營過程中要打造“微助教”體系。任課教師可以在所帶班級的學生中招募“微助教”成員,選拔對該課程感興趣且思想政治覺悟較高的同學,組建團隊參與平臺運行,由指導教師進行培訓。一方面“微助教”成員負責深入學生中間,搜集疑難問題并進行整理歸納,反饋給教師;另一方面,“微助教”成員在平臺運行方面負責協(xié)助教師進行主題選擇、設計排版、信息匯總、在線互動等,確保各個環(huán)節(jié)互聯(lián)互通。“微助教”的有效參與能夠使教師在教學方面有的放矢,既有利于選擇符合學生接受規(guī)律的內容,又有利于提高公眾平臺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結語
微信公眾平臺易于實現(xiàn)、易于維護和迭代,具有界面簡潔、邏輯清晰、模塊分明、功能全面等特點,符合信息時代學生的交流習慣,它可以使師生之間的互動更加高效,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親切,并提高學生的接受度,是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一方面,借助平臺推動課上課下相互配合,解疑釋惑從課堂延伸到生活中,用學生話語傳遞價值導向,實現(xiàn)從師生的“延時互動”向“即時互動”轉化;另一方面,公眾平臺發(fā)布的主題活動、經(jīng)典閱讀、心得交流等能夠吸引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同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建設過程中秉持原則、堅守陣地,做到嚴肅活潑、入腦入心,擺脫討好式的網(wǎng)紅模式,傳遞主流價值觀,引領思政網(wǎng)絡的綠色生態(tài),以期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實用且便捷的學習平臺,更好地輔助“綱要”課教學,從而提升思政課的“抬頭率”和學生的“獲得感”。
參考文獻:
[1]高超.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8(Z1):55-58.
[2]“木鐸思享”,陪伴青春上路[EB/OL].https://news.gmw.cn/2018-01/15/content_27347845.htm
[3]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遼寧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與運營(課題編號:s20201014608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朱小曼(1982— ),女,漢族,遼寧營口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余瑾(2000— ),女,漢族,陜西商洛人,遼寧科技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工程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