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蕊 袁慶丹
摘 要 傳統(tǒng)“教”與“學”失衡的授課方式,無法體現(xiàn)學生是教學主體的育人理念,更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理論力學》課程為例,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到教學中,根據課程特點設計了對分課堂教學模型,包括課上接受學習、課下知識內化學習、線上線下討論學習三部分,同時設計了注重平時學習成績的評價體系。在兩屆4個班級的教學中進行改革試驗,結果表明,該教學模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能力,提升了教學效果。
關鍵詞 學生主體;教學改革;理論力學;對分課堂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21)02-0029-04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開“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對本科教育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質量的高低,不應該只依靠考試成績來評價,對于大學生來說,還應該包括是否具有獨立、持續(xù)的學習能力,是否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是否具有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等。這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的培養(yǎng)與是否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有很大關系?!皩W生主體型”教學,不是簡單地將課堂交給學生,而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有質量的教學活動中,實現(xiàn)“提高教學質量”和“提升學生多方面能力”的目標。
一、教學改革的背景
目前多數課程的教學采用PPT課件、動畫、雨課堂等多媒體,但課堂教學還是教師主導的講授式,學生是被動接受的,課堂參與度不夠,課堂氣氛沉悶,影響了學習積極性,也沒有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主體的地位[1]。有研究者對高校教師的問卷調查顯示,94.33%的教師應用講授法,比例最高,同時也有73.13%的教師認為,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是教學方法[2]。另外,由于課堂教學方法單一,課下學生學習應付,作業(yè)抄襲現(xiàn)象嚴重。有資料顯示,55.41% 的被調查大學生作業(yè)有過抄襲行為[3],學生對自己的要求變得越來越低,只是理解或記住老師要求的內容,只求通過考試,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無從談起。因此,教學方法的改革迫在眉睫。
課程教學改革的關鍵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改革,把提高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的改革目標,這個目標是通過“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而達成的?!皩Ψ终n堂”是上海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教學模式,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教學模式,它結合了傳統(tǒng)教學和討論式教學的優(yōu)點,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學習環(huán)境,在這個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能夠相互影響,完成知識的內化學習[4]。對分課堂是將教學時間一分為二,1/2時間是接受學習,1/2時間是討論學習,但要把兩個時間錯開,即這次課的講授內容是下次課討論環(huán)節(jié)的內容,也稱作“隔堂討論”,這樣,兩次課之間的時間段就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記錄問題,然后在課堂討論環(huán)節(jié)上充分、高效地進行討論,同時課堂教學還增加了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性和活躍度。無論是課上的接受學習、討論學習,還是課下的內化學習,都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主體型”的學習地位。
《理論力學》是多數工科專業(yè)開設的重要技術基礎課,它以伽利略和牛頓力學定律為基礎,這些內容學生在物理課程中學過,但將這些定律應用于工程實際并不容易,所以《理論力學》課程具有“理論易懂,解決問題難”的特點。另外,該課程的學習效果還會影響到后續(xù)的材料力學、機械原理等課程,這些課程是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的核心課程,直接影響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達成情況。要學好該門課程,學生除了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還要有較好的數理基礎,而地方院校的學生數理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在該門課程的學習中困難較大。因此,基于學生特點、課程特點以及課程的重要性,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到《理論力學》的教學改革中[5]。
二、教學改革的設計
通過對學情分析和課程內容的分析,設計了針對《理論力學》課程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及注重平時學習過程的成績評價體系,并在2016屆機械1班、2班(共95人),2017屆機械1班、2班(共94人)4個班進行試驗,取得了一些經驗。
(一)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它是按照時間的先后從左向右進行的,由課上接受學習、課下知識內化學習和課上討論學習三部分組成。
1.接受學習
接受學習是教師講解知識的內容梗概、基本概念、重點難點、典型例題,它是原來講授學時的一半,因此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會有較多疑問,讓他們記錄下來,課下繼續(xù)內化學習。例如,講“物體的受力分析”這節(jié)課時,先將約束和約束力的概念介紹清楚,然后講典型約束的分析,但要把物理中學過的“柔性體的約束”“光滑接觸面約束”一帶而過,重點講與工程實際相關的光滑鉸鏈、球鉸鏈、軸承等內容,最后只講1個典型例題即可。這部分內容是課程的重點,因此要給學生留較多的練習和作業(yè),促使他們課下認真學習。
2.課后學習
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環(huán)節(jié)是知識內化學習的關鍵,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學生按照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脈絡、重點難點等進行細化學習,教材是重要的學習資料,也可利用微課、動畫、視頻、在線課程等資源。例如,“點的合成運動分析”這個知識點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由于課上講解時間少,大部分學生都很難掌握,如動點和動系的選取,牽連點的概念,絕對運動、相對運動和牽連運動的分析等內容。教師推薦學生課下看動畫、看視頻,慢慢體會并掌握其中的概念,為后續(xù)學習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打下堅實基礎。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可以小組成員面對面討論,也可以通過微信群、對分易平臺的討論區(qū)等進行討論,為鼓勵學生參與討論,教師對有效提出問題和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予以計分,算進平時成績中,這也體現(xiàn)了注重過程學習,而不是期末一考定終身的教學理念。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原則上不直接回答問題,而是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的知識點,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但教師要記錄他們的共性問題,留在課堂上集中討論,效果更佳。完成了知識的細化學習后,學生要獨立完成網上測試和作業(yè)。教師根據測試的情況,分析學生存在的問題并記錄,為課堂討論作準備。課后的自主學習和討論學習,是學習課程的關鍵時間段,也是多方面能力得以培養(yǎng)的時間段,更是體現(xiàn)“學生主體型”的重要時間段。
3.討論學習
課堂學習討論的內容是上一次課學習的內容,即每次課都是先討論學習,再接受學習新知識。只是第一次課沒有討論環(huán)節(jié),之后的每次課都是“討論+講授”,循環(huán)往復。討論學習首先要創(chuàng)建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討論中,然后鼓勵學生自己總結上次課的知識點,也可以提出疑問進行討論,可選擇小組討論、師生討論、生生討論等多種形式,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和點評。在這個過程中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積極性。
(二)成績評價
科學、客觀的成績評價體系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習熱情,提升學習效果。因此,在新的教學模式下,科學地設計成績評價體系至關重要?!独碚摿W》是重要的專業(yè)技術基礎課,期末考試成績不能占比過低,我們設計了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50%的成績評價體系,如公式(1)所示。
總評成績=期末考試50%+測試20%+作業(yè)15%+討論10%+考勤5% (1)
公式(1)中的測試成績,包括網上測試成績和階段考試成績,圖2是學生在“對分易教學平臺”上的測試情況截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學生能按時完成測試,教師對測試成績進行分析,在課堂上重點討論出錯多的題目,提升學習效果。
公式(1)中的討論成績,包括線上和線下的討論,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可以把有效提問計1分,回答問題計1分,正確回答問題計2分。
公式(1)中的作業(yè)成績,是指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的成績,為了培養(yǎng)學生誠信的品質,如果抄襲作業(yè),要倒扣分。
這樣的成績評價體系,體現(xiàn)了注重平時學習以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也避免了“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三、實施效果分析
(一)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有所突顯
講授式課堂,教師只要課前認真準備,就能較好地完成“演員”工作,學生多數時間是“觀眾”。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學生和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教師由“演員”變成“導演”,需要設計好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學生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都成為提出問題、討論問題的“演員”,角色的轉變,體現(xiàn)了學生學習主體地位;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僅要非常熟悉課程內容,還要具備很強的課堂掌控能力,包括掌控好在有效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掌控好討論環(huán)節(jié)、掌控好點評環(huán)節(jié)等。對于學生來說,即無論是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還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新的教學模式確有成效
表1是“對分課堂”認可度調查表,由于采用了不記名的網上問卷調查,因此參與的學生數少于學生總數。從表1的各項數據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能解決一些教學問題,如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課堂參與度,提高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但對新的教學方法總的認可度還只是70%左右,說明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
(三)考試成績提升明顯
期末考試是檢驗課程學習質量的重要手段,表2和表3是兩個年級所有班級期末考試的平均成績,表中的試驗班是指按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授課的,普通班則是按傳統(tǒng)課堂方式授課的,每個班的學生數為45~50人;由于班級較多,用教師A、B、C來對應授課班級?!独碚摿W》課程的期末考試已納入學校的教考分離系統(tǒng),同年級的期末試卷相同。在考試前,教學系主任從試題庫中抽取試卷、印刷、密封,直至考試現(xiàn)場,教師和學生同時打開試卷,規(guī)避了考前教師劃重點,學生片面地、突擊式復習等問題。從兩個表中可以看出,試驗班的成績高出普通班較多,最大的差值是2017級的試驗1班與普通3班,差值為18.3(66.5-48.2);最小的差值是2016級的試驗2班與普通1班,差值為9.3(62.2-52.9)。這說明教學改革的效果明顯,當然還有其他因素需要考慮,如教師授課水平的差異、敬業(yè)度的差異、不同班級班風學風的差異等。
四、結束語
為實現(xiàn)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必須對傳統(tǒng)講授式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改革要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特點進行,不斷總結和改進。本文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在《理論力學》教學中,該教學模式由課上的接受學習、課下自主學習+討論學習、課上的再討論學習三部分組成,接受學習所占時間比較少,以學生為主體的探究式學習和討論式學習時間多,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是教學主體的地位;該教學模式適合人數100人左右的班級,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以及課下討論的活躍度,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像《理論力學》這樣理論性強、枯燥難學的課程,采用先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課堂上的接受學習,學生再利用課下時間進行知識的內化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習效率,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成績評價體系時,要細化平時成績,引導學生逐步地重視平時學習,將學習知識和探討問題培養(yǎng)成行為習慣,避免“考前突擊復習、考后迅速遺忘”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參考文獻
[1]趙森.以學為中心背景下高校課堂教學方法的調查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9(8):231-232.
[2]李旭紅.應用型本科院校教師課堂教學方法使用現(xiàn)狀調查——以河套學院為例[J].西部素質教育,2019(7):180-181.
[3]王為一.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投入的問題與對策[J].湖北社會科學,2012(12):165-169.
[4]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5]華蕊,李偉,盧清華.翻轉課堂在地方高校理論力學中的設計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7(6):44-48.
Design and Practice of PAD Class under Background of “Student-oriented” Teaching Reform
——A Case Study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Hua Rui, Yuan Qingdan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that is out of balance between“teaching”and“l(fā)earning”fails to reflect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and it also affects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Taking the course of“Theoretical Mechanics”as an example, the“PAD class”teaching mod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teaching, and the PAD class teaching mode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including learning in class, internalized learning of knowledge after class, and online and offline discussions, and design an evaluation system that pays attention to usual academic performance. A reform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in four classes in two sess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mode mobilized studentslearning enthusiasm, improved studentsclassroom participation and learning ability, and improve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tudent subject; teaching reform; theoretical mechanics; PAD class
Author ?Hua Ru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Yuan Qingdan, lecturer of Foshan University
作者簡介
華蕊(1968- ),女,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佛山,528000);袁慶丹(1978- ),男,佛山科學技術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
2020年度廣東省一流本科課程“《理論力學》線上線下混合一流課程”(粵教高函[2020]16號),主持人:華蕊;2019年廣東省教改項目“‘三課堂融合的理論力學混合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主持人:華蕊;2019年廣東省教改項目“以學術科技競賽為導向構建機器人產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教學體系”,主持人:袁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