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群
2020年一整年,目睹疫情帶來的種種,全球一起經(jīng)歷了人間的疾苦、生死的思考。這些經(jīng)歷對我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方向,產(chǎn)生了更深入的影響。這一年,我們做了兩部推上舞臺的戲,京劇《鑒證》是“極苦”,越劇《云水渡》是“極甜”,我希望把人活一世所經(jīng)歷的“人間四喜”、“人生八苦”全都體現(xiàn)在戲里,無論是120年前的庚子年里的他們,還是120年后面對疫情的我們。
去年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也在家里天天看新聞關注抗疫的消息,會擔心口罩用完了去哪里買,擔心家里的酒精有沒有存貨。因為平時的我,相當于是身兼編劇、導演和制作人的三重身份,所以“停下”的日子,于我更是靜下來學習和沉淀的機會。
年初,我把《鑒證》這部戲的劇本從頭到尾又梳理了一遍。光緒死因的偵破,是一束頭發(fā)揭開百年謎案,《鑒證》這部戲,從光緒的最后十天觀照光緒一朝的最后十年,這部作品從案頭階段就需要參閱海量的史料,需要去仔仔細細推敲光緒、慈禧、隆裕、珍妃、袁世凱、李蓮英等這些人物的關系和走向。我為什么自己給自己的這部劇本打比較高的分數(shù),其實得益于這幾個月隔離在家對劇本的精研上,也是在疫情期間,我對這部作品有了更多“向死而生” 的主題升華。
京劇《鑒證》原本是大年初八就要“下地”,但是因為疫情影響,我們一直等到六月份才開始正式下地排練。初五晚上開始,幾個月里,我都帶著主創(chuàng)們穿著睡衣遠程視頻連線讀劇本、對腔。你無法想象一個戲曲作品,光是坐排部分就進行好幾個月,劇組每個人都把劇本、把相關史料爛熟于心。所以《鑒證》在真正和觀眾見面時,可以打動人心,讓那么多觀眾一路跟著我們巡演N刷。這個“特殊”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會讓我們終生難忘。
當代越劇《云水渡》。
如果說《鑒證》是深耕過往,那么《云水渡》就是記錄當下。
都市題材當代越劇《云水渡》,首先是一個作業(yè)、一個“命題作文”,要用一臺戲講述紹興柯橋輕紡業(yè)的轉(zhuǎn)型升級。于我而言,《云水渡》更是一個契機,是與我心儀的紹興小百花越劇團,以及喜愛的演員陳飛老師合作的契機,也是創(chuàng)作一個都市題材戲曲作品的契機。
在疫情之前,這個戲已經(jīng)落地了,但還沒有到開花結(jié)果的階段。如何能把《云水渡》這個戲從品質(zhì)上再向前推一把,就是我們在疫情這段時間主要去思考的問題。在這期間,我和主創(chuàng)們觀摩了很多國外的音樂劇、電影,有過很多次遠程“頭腦風暴”。疫情也給了我對這個題材更深一層的思考,讓我從《云水渡》這個作品入手,去探索怎樣更好地用戲曲去表達當下。年末首演連演數(shù)場,劇場效果很好,也有一些看完《鑒證》又追來看這個戲的觀眾,很多人說沒有見過這么新的戲曲,這一步邁對了,我們很受鼓舞。
疫情期間,我還應邀創(chuàng)作了一個新的劇本——話劇《辛棄疾》。為了寫好這個劇本,平時本來不大看電視劇的我,一邊讀宋史,一邊在惡補各種歷史劇。這個戲也是“明星制”的創(chuàng)作模式,為吳樾量身打造。整個劇本創(chuàng)作期間,我也和吳樾、和制作人一直保持密切的聯(lián)系。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電影、網(wǎng)劇、舞臺劇、戲曲等各種不同創(chuàng)作風格和模式的主創(chuàng)在一起碰撞,非常有意義。在疫情影響下的舞臺劇行業(yè)里,我們就是要做辛棄疾,挑燈看劍,等待天明。
2020年也是我們工作室在南京簽約落成的第一年。6月份,在《鑒證》開始排練時,我第一次跨進位于南京新街口腹地的大華大戲院,來到這樣一座有85年歷史的劇場。在那里看到梅蘭芳先生的照片,有一種莫名的親切與敬畏。南京一直很注重對青年創(chuàng)作隊伍的扶持,這讓我非常感動,大華大戲院給了我們“群劇場”這樣一方揮灑理想與所學的天地。
左圖:京劇《鑒證》。右圖:京劇《惜·姣》。
之前其實暢想過,如果有一天我主理一個劇場,我要做什么。當真有一天,南京文投集團把這樣一個劇場交給我去構(gòu)想的時候,很多實質(zhì)上的困難和壓力就會迎面而來。面對疫情留下的影劇院低迷,如何用75%的上座率為這個場所贏回生機,使她成為南京文化新地標,不辜負這樣好的地理位置和歷史積淀,成為了我們更新的課題。所以我們策劃了“大華大戲院·群劇場”的開幕演出季,用屬于年輕一代的小劇場戲劇、戲曲作品去點亮城市。從小劇場戲曲到實驗戲劇、脫口秀、室內(nèi)音樂專場等等,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群劇場”嘗試著不同的可能性,現(xiàn)在已成為南京觀眾熱捧的打卡地?!按笕A大戲院、群劇場、南京”是一個非常有規(guī)劃的文化生態(tài)鏈,未來,我們想做這條生態(tài)鏈上與大家一起向前滾動的動力軸承。
今年的戲約,可以用“很多”形容,在感恩信任與托付的同時,我想我更需要保持創(chuàng)作上的清醒,尤其在個人、行業(yè)、國家面臨這個特殊疫情關口,一定要慎重地做出選擇。年底,我在2016年創(chuàng)作并獲得國家藝術基金連年滾動資助的劇本《人面桃花》被南京市京劇團引進,將會邀請重量級的藝術家加盟,把這部作品搬上舞臺。2021年,“大華大戲院·群劇場”也將繼續(xù)出發(fā),“梅花獎大師季”、“小劇場孵化季”、“南京小劇場演藝季”、“小劇場經(jīng)典作品季”四季輝映,每周都用好戲、好內(nèi)容回饋觀眾。
我一直把每個作品都當作自己最后的作品去做,每一次創(chuàng)作我都愿拼盡全力,只求不留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