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一則教育部的回應,引發(fā)了全社會對于“陽剛之氣”的討論。
其實,我看到新聞里提到的這句——“現(xiàn)在影視教育里的‘奶油小生很多”,忍不住替唐國強老師打了個噴嚏?!澳逃托∩边@得是多古早的詞,現(xiàn)在年輕的記者都不知道這個詞指代的是誰了。
“奶油小生”是什么時候的事兒?上世紀80年初期的時候,現(xiàn)在活躍在B站鬼畜區(qū)的唐國強老師,當年齒白唇紅,因為主演了《高山下的花環(huán)》里的趙蒙生、《孔雀公主》里的傣族王子,成為當時的流量小生。
不要立錯了靶子,無端制造性別對立。
怎奈上世紀80年代正是改革開放、打開國門之后,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觀念的沖突期和切換期,當時高倉健主演的《追捕》里的彪悍漢子大熱,“中國女人都喜歡上了穿風衣把領子豎起來、臉孔冷峻的男人”。相比之下,唐國強老師面若傅粉、目若點漆的樣子,莫名其妙就成了審美靶子,被扣上了“奶油小生”的標簽。
再后來,就是以張藝謀為代表的西北風的粗獷電影大熱,“好看”成了那時的男演員的原罪。直到1994年,唐國強老師改演了《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才算徹底告別了自己的尷尬, 從此就一個又一個“皇上”地演下去了,再也沒有多少人記得唐國強的“奶油小生”的標簽了。
唐國強老師的戲路中斷,也造成了90年代的“丑星崛起”,姜文、葛優(yōu)其實就是站在了那一波風口上。直到2000年的《流星花園》里的F4出道,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女人才公然地笑納了“男色”的細分審美市場。再到后來就是近些年“流量小生”的崛起,結果在2018年的時候,又引發(fā)了對所謂“娘化”現(xiàn)象的討論:男生化妝賣萌,盛行“陰柔之風”,是不是帶歪了社會風向?
給大家梳理一下這個歷程,就是想說,從80年代到現(xiàn)在,從唐國強老師的“奶油小生”再到F4,再到“娘化”,你會發(fā)現(xiàn)每一個時代都在警惕所謂“女性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可以說,這是常說常新的話題。甚至當年“奶油小生”唐老師的迷妹、迷弟,如今已經(jīng)為人祖父、祖母,一本正經(jīng)地擔心起孩子“娘化”。“后人哀之而不鑒之”——其實無論哪個時代都難逃出“真香定律”,眉清目秀的帥哥都是審美硬通貨。
長得好看沒有原罪,潘安貌、衛(wèi)玠風,本身不是什么錯。長得好看不應當與懦弱、膽小、不愿奮斗這些負面的道德評價相捆綁。進而言之,負面的道德品質,也不應該粗暴地和性別相綁架。
可以說,從唐國強老師那頂戴了30多年的“奶油小生”的帽子到現(xiàn)在,一直存在著這樣的話語陷阱,把孩子的不健康的精神品質歸結為“女性化”、“沒有男子漢味道”“陰盛陽衰”,這是從源頭上就開錯了診斷書。
90年代初,有一個教育學家叫孫云曉,他當時提出一個概念叫“拯救男孩”。他在一個中日夏令營的故事里,繪聲繪色地描寫了中國孩子的畏縮、依賴性強,個性膽小無主張。這個錯誤的故事,曾經(jīng)影響了一代中國的孩子,以至于不少中國男孩冬天穿短褲就是為了將來和日本的孩子“競爭”。事實上,我們看到了80后、90后一代成為了中國社會的棟梁,相對而言,當年被種種神話罩體的日本孩子更多成了“平成宅男”“食草男”。
這里沒有貶低日本男生的意思,就想說明“拯救男孩”“提升陽剛之氣”的話,一直在說,在這個話題的十字架下面壓著的“靶子”包括:唐國強老師、F4,從“奶油”到“小鮮肉”……這都是立錯了靶子,無端制造了性別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