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晉 知識產權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
近年來,圖書制作行業(yè)魚龍混雜,各種劣質圖書的出現(xiàn)讓人們對圖書產品失去了信心,這對我國的圖書發(fā)展來說是一種限制和打擊。和其他產品一樣,圖書也是出版生產的結果,其質量決定有無市場以及市場大小,圖書的質量同樣是圖書的生命。但是,圖書作為一種承擔傳播和導向功能的出版產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其既是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一種精神產品。因此,對圖書的出版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對于圖書質量的管理,一方面,制度先行,2004年12月24日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令》(第26號),公布了自2005年3月起施行《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2012年,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出版規(guī)范的通知》。另一方面,以圖書質量管理專項行動,逆向督促出版主體提高出版物質量。這可以從一年一度的圖書質量專項工作展開前后,各出版主體嚴陣以待的態(tài)勢看出。
《圖書質量管理規(guī)定》第十一條規(guī)定,圖書出版單位應當設立圖書質量管理機構,制定圖書質量管理制度,保證圖書質量合格。論文主要是從制度出發(fā),對出版單位的質量管理機制建立、機構設置、崗位人員配備及實際運行等方面進行探討,并初步提出構建一種平衡的質量管理體系。
目前,絕大部分出版單位都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質量管理制度,并出臺了相應的管理細則。走在前列的主要還是建社時間較早,各項出版制度、部門結構設置比較成熟的大型出版單位;緊跟其后的是一些中等出版單位,雖然起步晚,但是主管領導質量意識強烈,重視圖書質量管理,而且能夠積極推動質量管理各項工作的實施開展;還有一部分體量小、管理靈活的出版單位,能夠迅速建立內部質量管理制度,設立專門部門和配置專門人員對其而言不太現(xiàn)實,但是能夠迅速建立外部合作單位。
質量管理制度比較具有普適性,規(guī)模不同的出版單位之間,制度框架差別不大。一般采取正向管理和逆向激勵結合的管理制度,主要是質量控制制度和考核制度,包括:選題策劃集體論證制度、責任編輯制度、三審控制、三校一讀制度;三審人員質量考核制度、校對環(huán)節(jié)的質量標準。其中,選題策劃集體論證制度是第一關,也是決定出版物質量的關鍵要素之一。選題階段的質量把控是決定來稿質量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稿件的內容可以說是出版物的“基因”,“基因”編排的好不好,決定了出版物品質的優(yōu)劣。對于策劃編輯來說,在選題論證階段,應該對稿件有整體的認識和要求,明確提出組稿要求,便于作者按照組稿要求修改稿件后再交稿。交來的稿件達到出版要求的標準是什么?籠統(tǒng)說就是稿件達到“齊、清、定”;往細里說,作者的表達能力、表達方式、稿件結構安排都是需要逐一落實的環(huán)節(jié)。責任編輯制度和三審(初審、復審、終審)制度的落實到位能夠確保圖書編輯質量,出版單位應將此項制度寫入具體的管理條例當中,三審是圖書生產過程中的必要且重要環(huán)節(jié),這就要求責任編輯和三審人員的能力跟得上。校對環(huán)節(jié)的質量管理概念相對模糊,這主要是因為現(xiàn)在的出版單位,校對工作都作了外包,管理制度無法細化。
實踐證明,考核制度作為質量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在出版物質量管理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說到底,考核制度是一種基于逆向倒逼思維的制度,不能無限放大其作用。三審人員的質量考核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將考核作為主要手段將會適得其反。
出版單位內,質量管理部門設置或者機構設置大體有三類。第一類是,設置質量處作為質量管理專門部門,負責對整個出版單位的圖書質量進行統(tǒng)籌管理,包括管理制度的制修訂、崗位設置、人員配備及管理;第二類是,由于規(guī)模不大,將質量管理職能劃歸至總編室下,但分工相對獨立,而且一般至少專設一個質量管理崗位;第三類是,年出書品種200個以下的出版單位,這類出版單位限于規(guī)模及管理成本,由總編室負責質量管理,而且一般不再專設質量管理崗位。
對于第一類出版單位,質量處在整個出版單位管理層級被賦予較大的權限,以保證制定的質量制度獲得不折不扣的執(zhí)行;質量處管理職責覆蓋整個出版流程,同時也是內部流程出現(xiàn)質量問題時具有仲裁職能的部門。鑒于出書品種豐富、內容多樣、數(shù)量大的考慮,有的出版單位在質量處專設審讀科,主要是對部分稿件進行導向性問題檢查。
在第二類出版單位,總編室一般為出版單位一級部門,質量管理只是其多個職能之一。而出版物質量管理涉及環(huán)節(jié)、人員較多,盡管出書品種相對較少,但是每個環(huán)節(jié)并沒有少,這在無形中會給出版物質量帶來隱患。加之,這類出版單位本身的制度建設不夠成熟,角色定位的轉換不夠及時,所以總編室統(tǒng)管出版質量的能力稍顯不足。
對于第三類出版單位,鑒于規(guī)??紤],總編室人員配備有限,所以無論是制度制修訂還是出版物質量管理,比較之下,這類出版單位的質量管理還是屬于粗放型,成效可想而知。而且,出書品種少,在目前市場分割嚴重、優(yōu)質圖書資源傾向于流向大型出版集團的情況下,小規(guī)模的出版單位來稿質量堪憂,僅僅依靠人員嚴重不足的總編室對質量進行管控,效果難以設想。甚至更令人擔憂的是,極個別出版單位因為人員不足,無法應對大量的質量檢查工作,竟然將質量管控權力下放至外包單位或人員,事實上,盡管和外包單位或人員有合作約定,但是單靠契約精神難以規(guī)制,質量強制性檢查是否有效,這一點需要予以足夠的警惕。
崗位人員配備同樣因出版單位的規(guī)模和發(fā)展程度而異。
對于老牌大型出版單位,各項制度較為完善,功能設置較為齊全,相應的崗位定位有針對性。在專職的質量管理部門內專設質量管理崗位負責人和執(zhí)行崗位,并且從出版單位內部吸收建立一支兼職隊伍,以便在生產任務比較重或者有緊急任務的情況下能保證突擊檢查工作的順利開展;出版單位的各出版部門,也相應設有質量管理小組,并設置兼負本部門內部質量管理的領導崗位和執(zhí)行崗位,在流程下游就人員方面也能予以補充,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些部門內的質量管理人員會很迅速地成長,進而對本部門質量提升發(fā)揮反哺作用。甚至,有的出版單位專設審讀書稿中導向性問題的崗位,配以1~2名執(zhí)行人員,對涉及相關內容的稿件進行審查。這種配置就比較全面了,如果某個階段沒有相關稿件,這些審讀人員還可以作為專職的質檢人員開展常規(guī)的質檢工作。
在規(guī)模中等的成立時間較長的出版單位或者在成立時間不久但質量管理工作發(fā)展較快的出版單位,一般在總編室配備1~2名質檢人員,在生產任務不重的情況下,主要是由他們負責質檢工作,包括印前質檢和成書抽檢;在生產任務重時,其他部門的資質相當?shù)募媛氋|檢人員可以作為補充。這種人員配備也較為常見,但是這種情況下,對兼職質檢人員的要求相對高一些,無論是專業(yè)對口性,還是業(yè)務能力,都要達到一定的水平。從整個管理角度來看,這種崗位設置相對靈活一些,并且成本也稍微低一些。
對于第三類的出版單位,總編室人員扮演多重角色,承擔多種工作,嚴格來講,并沒有真正的人員配備,而且兼職的質檢人員也大都是社會人員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資質和能力都不能獲得很好的控制,因此從嚴格意義上無從談起質檢人員的配備。
實際上,對出版單位的質量管理制度建設和人員配置作出初步的探討,本文的根本目的在于探討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質量管理體系。
首先,思想認識是基礎。制度,從字面意義上看,有管制的一種含義,也就是說,對遵從制度的人而言,或多或少是被動的,而要想一件事獲得認可,一種觀點被接受,首要的是從思想認識上認同。圖書質量管理也是一樣的道理,制度的指定,是針對少數(shù)不遵從制度的人進行約束,如果一項制度要對大部分人形成約束,這種成本就太大不合理了。故而,從人的認識出發(fā),讓大多數(shù)從業(yè)人員認識到出版物質量的重要性,自發(fā)形成質量意識,從而在工作過程中自覺主動地自我管理好質量目標,這才是質量管理的終極目的。
其次,分清楚正向管理和逆向管理。出版單位開展各種出版物質量宣傳活動,制定各種質量管理制度,設置專門部門和專職人員,均屬于一種正向的管理,從上而下,從外部到內部進行。這種正向管理活動應該是主要的,也是出版單位應該抓的工作。對出版從業(yè)人員的考核,通過獎勵和考核來促使或者倒逼其重視質量,這是一種逆向的管理活動。當然,對于出版單位來說,這是兩個重要的抓手,但注意其還是有主次之分。
再次,質量管理制度要有一定的靈活性,質量管理工作不可一刀切。出版物質量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一方面出版從業(yè)人員的素質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出版物本身就是一種變化。由此可以說,出版物質量呈現(xiàn)出來的問題也是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質量管理負責人將出版物質量納入動態(tài)管理之中,及時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管理細則,使管理工作在剛性之外還有一定的韌性,不至于對出版從業(yè)人員造成負面的打擊效應。
最后,一對不變的矛盾始終存在,那就是質量和效益。質量和效益我們兩手都要抓,放開哪一個都不行,但是抓到什么程度才能使二者達到最大化?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片面強調質量,極有可能導致工作陷入僵化的泥潭中;無所顧及地追求效益,造成市場上的“垃圾”出版物越來越多,帶來的是更多的資源浪費。
在質量和效益之間尋找各自最大化前提下的平衡,是出版單位在構建和發(fā)展質量管理這個體系過程中時刻要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