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曉 艷
(東北師范大學 國際漢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根據(jù)事件的先后順序,現(xiàn)代漢語時間連接成分可以分為起始、接續(xù)和結尾三類[1],其中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內(nèi)部成員之間因存在時量方面的差異,語義關系相對比較復雜;而起始時間連接成分和結尾時間連接成分不存在時量方面的問題,所以它們各類內(nèi)部成員之間能否替換主要取決于成分本身以及篇章的語義要求?;诖?,本文主要考察這兩類時間連接成分在篇章中的語義特征情況。考慮到它們與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之間的關系,本文的語料考察范圍相應地縮小,其統(tǒng)計結果及相關例句均出自1995年《人民日報》。
起始時間連接成分主要包括初時和前時兩類。
初時連接成分從形式上基本分為四組:開始、起初—起先、最初—最先—最早、先—首先。從語義上來看,“開始”強調(diào)的是步驟性和階段性,“最初”“最先”“最早”都含有第一性,而“先”“首先”除了音節(jié)的要求以外,更加注重的是步驟性,“起初”“起先”則綜合了各組的語義特征。當然,“起初—最初”“起先—最先”也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特征,它們之間替換的可能性也是比較大的。從數(shù)量上來看,“開始”“先”“首先”與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比較常見,其他初時連接成分則相對要少得多(見表1)。
表1 初時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情況
從表1可以看出,“開始”和“首先”是篇章中最常見的初時連接成分,但因它們的語義關系比較復雜(“開始”經(jīng)常用作動詞,“首先”也可充當邏輯關系連接成分[2]),所以經(jīng)常要加以判斷才能確定。而“起初”“最初”的語義則要單純得多,應用也較為普遍,但“起先”和“最先”使用頻率要低得多。以下我們主要考察這幾個初時連接成分之間的替換情況。
1.先、首先
這兩個初時連接成分雖然在篇章中應用比較普遍,但因其通常不連接階段性事件,所以由其他初時連接成分連接的篇章很少可以用“先”“首先”替換(以下例句中帶“*”號的表示不可替換)。主要有下面兩種情況:
A.不與當前時間呼應配合
(1)自己也試著開始搞起了販運。起先(*先/*首先)光販運飼料,現(xiàn)在發(fā)展到販運所有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
(2)雞毫是湖筆中最柔軟的一種,最初(*先/*首先)選用白毛烏骨雞身上的絨毛制成,現(xiàn)已改用純白雞腋下之毛制作。
而其他初時連接成分在該種情況下則通常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如例(1)中的“起先”可以替換成“開始”“起初”“最初”“最先”“最早”等,例(2)中的“最初”也可以替換成“開始”“起初”“起先”“最先”“最早”等。
B.不連接階段性事件
(3)直到住院前,他仍堅持不坐輪椅,讓工作人員扶著在房間里活動。開始(*首先),他的書房兼會客室、臥室、飯廳是分開的。后來,書房、臥室、飯廳三者合而為一了。
(4)他問道,大家是為革命來的,還是為做官來的呢?起初(*先/*首先)是干革命來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既革命,又做官。后來官越做越大,味道也越來越大,有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把革命忘光了。
當然,有些順序性事件既可以體現(xiàn)階段性,也可以體現(xiàn)步驟性。此時,起始事件一般可以由“先”“首先”來引導。例如:
(5)作戰(zhàn)計劃規(guī)定首先奪取制空權和制海權,隨后遣送空降兵和登陸兵在該島南岸著陸和登陸,最后進行陸上作戰(zhàn),由南向北展開進攻,奪取全島。
(6)根據(jù)這一中醫(yī)理論,首先采用茯苓等中藥復方配制成了“腹水散1—3號”系列藥,繼而采用冬蟲夏草等中藥復方配制成“乙肝膠囊1—6號”系列藥。
(7)中國男籃若想打入本屆亞洲大賽前兩名,首先須在第二階段小組賽4個隊循環(huán)賽中打進前兩名,然后在交叉賽中取勝。
2.起初、起先
這兩個初時連接成分所表示的起始階段既可以是實指的,也可以是虛指的。實指代表著第一順序,虛指則僅僅是在前順序。因此,除了實指時可以替換為“最先”“最早”外,其他任何時候都只能替換為“開始”“最初”等。例如:
(8)他在心中醞釀著一個更大的計劃——成立農(nóng)業(yè)互助合作社。他起先(最先/最早)與本村14個貧困戶建立了幫帶關系,后來發(fā)展到包括廣水、隨州兩市8個村的505個農(nóng)戶。
(9)他們夫妻干補衣快一年了。起先(*最先/*最早)小劉只幫妻收衣記衣,針線活全讓妻做,很快他也能做針線活了。
(10)最近,我的兩個女兒結婚離開了家,起初(*最先/*最早)我感到寂寞、痛苦,后來我醒悟了,我感到必須擺脫寂寞,我要重新尋找自我,尋找青年時的夢……
例(8)中的“起先”是實指順序,因此既可以替換為“最先”“最早”,也可以替換為“最初”,但因其處于主語后位置,為了避免歧義,所以不宜由“開始”替換。例(9)中的“起先”、例(10)中的“起初”都是虛指順序,因此不宜替換為“最先”“最早”,但可以替換為“最初”“開始”等。
3.最初、最先、最早
這三個初時連接成分雖有共性,但因“最先”“最早”語義的特殊性,它們之間并不總是可以相互替換。以“最先”“最早”語義為參照點,只有表示實指的第一順序時,三者之間才可以相互替換。當然,由“最先”或“最早”連接的事件基本上都可以替換為“最初”。例如:
(11)在北京,專門為老年病人服務的臨終關懷機構是1992年才出現(xiàn)的。最初(最先/最早)是民辦形式,這就是1992年5月創(chuàng)辦的松堂醫(yī)院。接著很快又出現(xiàn)了官辦的機構,即于同年7月成立的朝陽門醫(yī)院臨終關懷病區(qū)……
(12)這一消息最先(最初/最早)是德國著名的畫刊《明星》報道的,由于報道提到至少5家德國公司被控參與,德國各報和其他媒介紛紛轉載和報道。
(13)“幽靈”病毒最早(最初/最先)產(chǎn)生于美國,是專門為了攻擊國際流行的查病毒和殺病毒軟件而設計的隱蔽性極強的計算機病毒,其特點是每種病毒可變化出6萬至4 000億個形態(tài),像“幽靈”一樣無處不在,危害性極大。
例(11)—(13)中初時連接成分連接的事件均表示實指的第一順序,因此三者之間可以相互替換。下面例(14)、例(15)中的“最初”均表示虛指順序,因此不宜替換為“最先”“最早”。
(14)女兒最初(*最先/*最早)是極不敢觀看這個電視片的,可是不久她就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樣,對這個片子著了迷。
(15)他是生什么病死的?最初(*最先/*最早)找不出原因。劉伯林平常沒有什么病,那天吃飯,新燒了條魚,吃得挺香。后來經(jīng)過化驗,才發(fā)現(xiàn)是食物中毒,毒可能就是餐桌上的那盤鯉魚。
4.開始
“開始”連接階段性事件,通常不表示實指的第一順序,因此一般不能替換為“最先”“最早”,但與“起初”“起先”“最初”等則基本上可以自由替換。例如:
(16)因為過去他練大字不多,開始時(*最先/*最早)筆甩不開,后來逐漸甩開了,書法日見臻進,他自得其樂地說:“現(xiàn)在的字有飄逸感了?!?/p>
(17)早上起來,四肢、頭部布滿了密密麻麻的小紅點。開始(*最先/*最早)還知道癢,后來居然麻木了,只是紅點依舊。
前時連接成分在篇章中基本上都存在一個時間參照點的問題,相對于過去的事情,人們更容易聯(lián)想到的是當前的情況,因此根據(jù)現(xiàn)在向過去的時間推演,我們大致可以將前時連接成分分為三組:A. 原來—原先—本來—先前;B. 以前—從前—當初—以往—早先—過去;C. 事先—事前—此前—之前。A組距現(xiàn)在最近,B組距現(xiàn)在有一定的時間距離,C組為事件時間連接成分。它們在篇章中的具體搭配使用情況見表2。
表2 前時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情況
從表2可以看出,A組中“先前”的出現(xiàn)頻率不是很高,且基本上不與當前時間呼應配合,B組中“早先”只出現(xiàn)3例,而C組中“之前”也只出現(xiàn)1例,說明這幾個前時連接成分在篇章中應用也不是很普遍。從數(shù)量上看,“原來”“以前”“過去”這幾個前時連接成分出現(xiàn)頻率最高,其搭配使用范圍也最廣。鑒于此,這里我們暫且將 “先前”“早先”“之前”這三個前時成分排除在考察范圍之外,而主要看其他常用成分之間的區(qū)別。下面我們分組進行比較。
1.原來、原先、本來
“原來”和“本來”從詞匯本身講雖然都是多重義項,但作為時間連接成分,“原來”的語義要單純得多,而“本來”則必須要有相對的轉折事件。因此,如果篇章結構能夠體現(xiàn)某種轉折關系,則“原來”“原先”“本來”三者一般可以相互替換,否則只能用“原來”或“原先”。例如:
(18)據(jù)招待所同志講,原來(原先/本來)準備有豐盛的酒席,是縣委撤的宴,目的是借此機會,對廣大干部進行一次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教育。
(19)研討會組織者、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所長李學勤告訴記者:原先(原來/本來)曾擔心與會者來自海內(nèi)外各地,會不會由于彼此陌生而討論不起來?沒想到大家一見如故,好多話題都引起熱烈爭論,以致欲罷不能。
(20)他們本來(原來/原先)打算住進明堂瓦舍的新房,沒想?yún)s“住”進了這地方。
例(18)—(20)都包含有轉折關系。例(18)中雖然沒有轉折詞語,但從“原來準備有酒席”到“撤了宴”,顯然是一種轉折關系,而例(19)和例(20)中都有相應的轉折性詞語“沒想到”“沒想?yún)s”,因此這幾個例子中前時連接成分位置使用“原來”“原先”“本來”哪一個都可以。
當然,以前和現(xiàn)在對比通常都是帶有轉折色彩的,如果篇章結構體現(xiàn)為“原來”“原先”“本來”與當前時間的呼應配合,則三者一般可以互換。例如:
(21)一位來自哈爾濱的打工青年頗有感觸地說:“原來(原先/本來)打算回家過年,現(xiàn)在深圳各級部門把春節(jié)活動安排得這樣好,我們就決定留下來過個特區(qū)年?!?/p>
(22)他本來(原來/原先)一年可以休假四個星期,現(xiàn)在減為一個星期。
但與后時連接成分呼應配合時則要看其是否有轉折關系。例如:
(23)在延安工作了幾十年的韓永康被人們稱為老黃牛,他干的事又多又雜。原來(原先/*本來)他管女足訓練,后來又管體育館的基建。
(24)梁秀珍原來(原先/本來)身體不好,被各種慢性病纏身。后來她向別人學習太極拳,堅持天天練,不僅病好了,而且在比賽中獲獎。
(25)沮州地方原先(原來/本來)有座杜拾遺廟,是紀念唐朝大詩人杜甫的,因他做過“左拾遺”的官??傻胶髞?,鄉(xiāng)人把廟名誤傳為“杜十姨”了,所以廟中所立塑像也變成了婦人。
例(23)中前后事件是并列關系,因此這里的“原來”可以替換為“原先”但不宜替換為“本來”,而例(24)、例(25)中前后事件是轉折關系,因此“原來”“原先”“本來”三者都適用。
2.以前、從前、當初、以往、過去
這幾個前時連接成分中“從前”的情況比較特殊,雖然它也表示過去、以前的時間,但通常情況下都是作為故事的開頭使用的,所以它在篇章結構中即使充當時間連接成分也顯得不是很自然。例如:
(26)衡陽縣養(yǎng)蜂業(yè)始于本世紀30年代。從前,養(yǎng)蜂主要靠野生花粉,因當?shù)鼗ǚ圪Y源有限,季節(jié)不勻,蜂農(nóng)大都要浪跡天涯。
(27)從前,在民間的武術館里,都有醒獅隊?,F(xiàn)在,在鄉(xiāng)間凡有武術隊的地方,也必有一頭醒獅和鑼鼓釵等器具。
例(26)、例(27)中的“從前”雖然是原文所用,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換成“過去”或“以前”似乎更通暢、自然。
“當初”作為時間連接成分基本上都可以用“那時”替換,說明它通常連接的是回憶性事件,而“以前”“以往”“過去”等雖然有時也連接回憶性事件,但更常見的卻是陳述過去的某個事實。因此,多數(shù)情況下“當初”不能替換為“以前”“以往”或“過去”。例如:
(28)當初(*以前/*以往/*過去),有人不愿挪窩,我一家一家走訪,拉家常,講道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
(29)一位在這個班學習的同學說:當初(*以前/*以往/*過去)是抱著進北大的心思走進這個試驗班的,然而踏踏實實地學了大半年,卻越來越有興趣了,始知文史哲對人的一生的培養(yǎng)熏陶是何等重要。
而“以前”“以往”“過去”等連接的事件如果僅僅是為了陳述某個事實,它們也不能用“當初”來替換。例如:
(30)這樣一來,以前(*當初/以往/過去)一年一次“3·15”,現(xiàn)在春蘭每天面對“3·15”。春蘭人和春蘭產(chǎn)品進入了“質(zhì)量天天行”。
(31)以往(*當初/以前/過去),要召開類似這樣一個全縣性會議,沒有上萬元招待費是出不來的。雞鴨魚肉,高檔煙酒,一應俱全,群眾戲稱這是“吃喝會”。
(32)過去(*當初/以前/以往),運動員隸屬于各地體委,個人想調(diào)動,沒門!現(xiàn)在,實行俱樂部制的足球甲級隊率先開“綠燈”,這當然是具有改革意義的好事。
比較明顯的“陳述”標志就是前時事件中包含有表示過去時的詞語,如“曾經(jīng)”“過”等。例如:
(33)我以前(*當初)曾經(jīng)是中國女排隊員,有比較好的技術,久經(jīng)沙場。做教練,我還是非常年輕。
(34)以前(*當初)我們只見過外國軍艦去中國,今天終于見到祖國軍艦來海外,祖國強大了,我們?nèi)A僑感到揚眉吐氣呀!
事實上,“當初”事件在與當前事件的呼應配合中有時也可以是陳述性質(zhì)的,此時“當初”可以替換為“以前”“以往”或“過去”,但這種情況并不多見。例如:
(35)當初(以前/以往/過去),學院僅有6名教師,五六十名學生,現(xiàn)已發(fā)展成有7 000多名學生的著名學校。
“以前”“以往”“過去”三者之間作為前時連接成分基本上是可以相互替換的。
3.事先、事前、此前
從表2可以看出,這三個前時連接成分基本上不與當前時間呼應配合,而“此前”也很少與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配合使用。相對于“事先”和“此前”,“事前”在篇章中的使用頻率要低一些,而在與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事前—事中—事后”這樣的格局順序,這是在“事先”和“此前”身上看不到的。例如:
(36)規(guī)定重申,事前黨員干部要向所屬黨組織或單位申報;事中要嚴格執(zhí)行六不準,即不準動用公款,不準無償動用公車、公物,不準占用公共場所,不準印發(fā)請柬,不準收受下屬單位和人員的禮品,不準私事公辦,借機貪占國家、集體財物;事后要將辦事情況以書面或口頭形式上報,重點講清操辦時間、地點、參加人數(shù)、收受禮物數(shù)量等情況。
(37)政協(xié)委員參政議政不應只是簡單的事后議論議論,而應從被動改為主動,事前調(diào)查研究,事中監(jiān)督檢查,事后進行評估。這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參政議政。
從前后事件的關聯(lián)來看,“此前”一般要求已然事件在前。事實上,這個成分在新聞語體中應用是最為普遍的,幾乎已形成一個固定連接詞,因此新聞事件中的“此前”一般不宜換作“事先”或“事前”。例如:
(38)以色列是佩里這次亞非4國之行的第二站,此前他訪問了埃及,他還將訪問巴基斯坦和印度。
(39)葉利欽總統(tǒng)和切爾諾梅爾金總理昨天討論了車臣局勢和解決車臣沖突問題的一些措施。此前,切爾諾梅爾金和被迫居住在莫斯科的車臣代表們討論了和平解決車臣沖突的途徑。
而“事先”和“事前”連接的事件不一定要求前面必須出現(xiàn)已然事件,因此如果前有已然事件出現(xiàn),則“事先”或“事前”一般可用“此前”替換,否則不能。例如:
(40)前不久開業(yè)的南京隆光娛樂城,事先(*此前)請人將開業(yè)廣告的畫面制作好,然后用傳真當夜將它傳到全市擁有傳真機的大商場、大公司等商家。
(41)文章的原始材料由當?shù)貜V播電臺臺長代為收集。事先(此前),本報記者曾表示付給那位臺長100第納爾(合40美元)酬勞。
例(40)中“事先”前沒有已然事件出現(xiàn),“前不久開業(yè)的南京隆光娛樂城”只是個主語,因此這里的“事先”不能用“此前”來替換;而例(41)中“事先”前出現(xiàn)了一個事件,即“文章的原始材料由當?shù)貜V播電臺臺長代為收集”,表面上看這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事件,但實際上它是一個“委托”協(xié)議,因此依然可以看作一個已然事件,這里的“事先”就可以用“此前”來替換。
對于“事先”和“事前”來說,它們之間基本上是可以相互替換的,但“事先”更接近于口語化,因此使用頻率要比“事前”高得多。例如:
(42)去年臺灣特力公司向萬達訂購花色鉗,事先(事前)已談定品種規(guī)格,但樣品出來后,對方提出要做改動。
結尾時間連接成分主要是指“最后”“最終”“終于”這三個成分[3],它們雖然都可以充當結尾時間連接成分,但“終于”的語義始終是雙重的,即表示最后的同時也表示結果,這一點可以從表3中與“經(jīng)過……”的搭配數(shù)量上看得出。
表3 結尾時間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情況
根據(jù)表3,這三個結尾時間連接成分在篇章中應用得都比較普遍,但“最后”仍然占很大優(yōu)勢,并且在與接續(xù)時間連接成分的搭配使用中,“最終”顯然要遠低于“最后”和“終于”。然而有一個事實我們必須注意,“最后”在篇章中不僅可以充當時間連接成分,它也經(jīng)常與“首先”“其次”等配合使用充當邏輯關系連接成分,這是“最終”和“終于”所無法比擬的。
“終于”作為時間連接成分,它所連接的事件一般都是期望達到的結果,因此其前面事件中常常能夠體現(xiàn)出這種“預期目的”。雖然多數(shù)情況下“終于”可以替換成“最后”或“最終”,但替換以后這種“期望性結果”的語義內(nèi)涵就很難體現(xiàn)出來。例如:
(43)雖然這位大學生只有大專學歷,但他在公司實習期間,勤奮好學摯愛計算機事業(yè),具有較大的潛力。公司決定把人“挖”到手,答應了所有要求,終于(最后/最終)成功了。
(44)近日在湖北省洪湖市“洪湖大市場”傳出了一條新聞,個體戶談遠蘭、趙桂蘭拾得七千元巨款,立即四處尋找失主,終于(最后/最終)物歸原主。
例(43)、例(44)中都包含著“預期目的”和“達到的預期結果”,即“(希望)把人挖到手 → 成功”“(希望)找到失主 → 物歸原主”。這兩個例子中的“終于”如果替換成“最后”或“最終”,雖然語義和句法上都行得通,但整個篇章語義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對結果的“期望值”卻會大大減小。
當然,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看到的“終于”所連接的事件都是積極的,但有時它也會連接一些消極性事件,如情緒無法控制后的爆發(fā),此時“終于”的語義內(nèi)涵也不是“最后”或“最終”所能替代的。例如:
(45)12月8日上午,法事散場后,我采訪了廠長。他開始吞吞吐吐:“對此事我既不贊成,也不反對?!贝疫M一步追問時,廠長終于(最后/最終)忍不住發(fā)火了……
關于“最后”和“最終”的區(qū)別,葉美千、任海波曾經(jīng)做過統(tǒng)計分析(見表4)[4],他們認為,“最后”常與“(首)先”“然后”“接著”“從……到……”等表示時間順序的詞連用,表示事件發(fā)生的順序,但是“最終”極少跟“首先”“然后”等詞連用。這些現(xiàn)象說明“最后”主要表明次序,或者時間的終點,而“最終”主要表明過程的結束或終結。
表4 “最后”與表示時間順序的詞語的搭配情況
這和我們統(tǒng)計分析的結果基本一致,因此一個典型的時間順序的表達一般多由“最后”來做結尾工作的銜接。例如:
(46)簡單的圖案,一般先用粉筆在地上勾出輪廓,再撒上一層雜有木屑的沙土,最后(*最終)鋪上五顏六色的花瓣。
例(46)都是典型的時間順序的鋪排,這里的“最后”不能用“最終”替換。但“最后”和“最終”畢竟都可以代表過程的終結,因此除了像例(46)這樣典型的鋪排順序以外,通常情況下它們還是可以相互替換的。例如:
(47)值得一提的是,羅馬尼亞隊第一賽段結束時僅列第18名,后來她們拼命追趕,最后(最終)名列第四。
(48)不少人又都回來了,他們經(jīng)過比較,最后(最終)還是選擇了我們國有企業(yè)。
“從……到……”與結尾時間連接成分的配合使用通常預示著該篇章結構是一個單純的順序義的展開,但并不代表著過程的完全終結。因此,這種情況下表示結尾的時間連接成分一般更適用“最后”而不太適用“最終”。例如:
(49)為了探訪三國遺跡及其奧秘,龔先生不顧年邁(已是花甲之年),欣然從劉備和張飛的故鄉(xiāng)涿州出發(fā),跨過當年曹操南征北戰(zhàn)渡過的黃河長江,深入到諸葛亮五次北伐曾經(jīng)跋涉過的秦嶺和巴山蜀水的高山峽谷,最后(最終)直達長江下游的東吳都城建業(yè)(今南京),縱橫行程近3萬公里。
本文通過比較研究,即通過相近成分之間能否替換,以及替換以后篇章語義是否發(fā)生變化等,考察了起始和結尾時間連接成分內(nèi)部成員之間的功能差異情況。其中因為初時連接成分和結尾時間連接成分成員比較少,實際上我們比較的是全體同類成員。比如在初時連接成分中,我們盡管分四組進行討論,但除了“最初—最先—最早”這一組成員之間存在一定的替換條件外,其他三組內(nèi)部成員之間基本上都是可以相互替換的,我們所做的考察只是在于區(qū)分某一組成員與其他各組成員之間在篇章功能上存在哪些差異而已。而對前時連接成分,我們基本上只在組內(nèi)進行討論,主要分三組進行比較,即:A. 原來—原先—本來;B. 以前—從前—當初—以往—過去;C. 事先—事前—此前。A組距現(xiàn)在最近,B組距現(xiàn)在有一定的時間距離,C組為事件時間連接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