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敏,梁 華,郭 燕,何抒蔓,葉鑫梅,張躍川,蔣 康△
1.四川省婦幼保健院·成都醫(yī)學院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檢驗科,四川成都 610045;2.四川省雅安市石棉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四川雅安 625400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IM)是一種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增生性疾病,EB病毒(EBV)感染為其主要致病因素,兒童和青少年常見,臨床常出現(xiàn)發(fā)熱、皮疹、咽峽炎、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表現(xiàn),多數(shù)預后良好,部分患者可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肝功受損等重癥表現(xiàn)[1]。由于IM發(fā)病隱匿,臨床表現(xiàn)多樣而復雜,臨床誤診率和漏診率較高[2]。因此,尋找用于IM早期診斷的更為靈敏而有效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異型淋巴細胞比例、EBV抗體及EBV核酸檢測等已在臨床實驗室開展。本研究旨在探討異型淋巴細胞比例、EBV抗體(VCA-IgM抗體)、EBV核酸(EBV-DNA)檢測聯(lián)合用于兒童IM診斷的價值。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于四川省婦幼保健院·成都醫(yī)學院附屬婦女兒童醫(yī)院就診的兒童共185例。其中試驗組85例,年齡2~10歲、平均(5.92±3.18)歲,男48例、女37例;試驗組病例納入標準:(1)根據(jù)《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3]關于兒童IM的診斷標準,確診為IM的患兒;(2)無合并其他疾??;(3)無其他特殊用藥史。排除標準:病例資料不全,影響結果分析者。對照組為同期在該院進行體檢的健康兒童,共100例,年齡1~10歲、平均(5.35±2.74)歲,男61例、女39例。本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納入研究者均知情同意。兩組研究對象的性別構成、年齡、身高和體質量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間一般資料的比較
1.2方法
1.2.1異型淋巴細胞檢測 取適量血液制成涂片,瑞氏-吉姆薩染色,油鏡下鏡檢,分類100個白細胞,計算異型淋巴細胞比例。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四版)》[4]描述的形態(tài)進行分類,判斷標準采用Downey分類方法,將異型淋巴細胞分為Ⅰ型(漿細胞型)、Ⅱ型(不規(guī)則型)和Ⅲ型(幼稚細胞型)。若異型淋巴細胞比例>10%,則判為陽性。
1.2.2VCA-IgM抗體檢測 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采集未抗凝靜脈血3 mL,自然凝固后,以3 500 r/min,離心半徑10 cm,離心10 min,分離血清用于VCA-IgM抗體檢測。使用索林公司Liaison XL型全自動化學發(fā)光儀及其配套試劑,嚴格按說明書的操作步驟進行檢測。本室參考范圍:<20 U/mL為陰性,20~40 U/mL為可疑,>40 U/mL為陽性。
1.2.3EBV-DNA檢測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PCR)法進行檢測。EDTA-K2抗凝血2 mL,采用EBV核酸擴增熒光定量檢測試劑盒(廣東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結果判定:測定值>1×103copy/mL判定為陽性。
2.1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及EBV-DNA的檢測 試驗組兒童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為(16.31±6.95)%,陽性例數(shù)54例,而對照組兒童的異型淋巴細胞比例為(2.17±0.83)%,陽性例數(shù)6例,兩組間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VCA-IgM抗體和EBV-DNA檢測陽性例數(shù)分別為69例和73例,與對照組相比較,陽性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EBV-DNA檢測結果
2.2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及EBV-DNA單項和聯(lián)合檢測在兒童IM輔助診斷中的應用 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及EBV-DNA單項和聯(lián)合檢測結果顯示,3個項目聯(lián)合檢驗的靈敏度為92.94%,高于3個項目單獨檢驗的靈敏度,但特異度低于3個項目單獨檢驗,見表3。
表3 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EBV-DNA單項和聯(lián)合檢測結果(%)
EBV是一種嗜淋巴細胞的雙鏈DNA病毒,屬于皰疹病毒科,主要經唾液傳播,人群中感染率超過95%。EBV感染后可在口腔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引起呼吸道感染,并可長期潛伏在淋巴組織中,因此,其感染具有增殖性和潛伏性的特點[5]。EBV不僅是引起IM的重要病原體,而且與某些淋巴系統(tǒng)相關的腫瘤,如伯基特淋巴瘤、鼻咽癌、霍奇金淋巴瘤、T/NK細胞淋巴瘤等的發(fā)生密切相關[6-7]。EBV感染后癥狀不典型,與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癥狀相似,臨床漏診率和誤診率均較高。
健康人體內B淋巴細胞表面存在EBV受體,當人體感染EBV,B淋巴細胞表面的EBV受體(CD21),最先受攻擊,隨后激活T淋巴細胞,使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演變成異型淋巴細胞[8]。因此,異型淋巴細胞比例是臨床輔助診斷IM常用的檢測指標之一,約80%的IM患者血清中可見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增高[9]。EBV感染后,異型淋巴細胞比例隨病程發(fā)展而變化,一般在發(fā)病初3~5 d出現(xiàn),第7~10天達高峰后逐漸下降,持續(xù)2~8周。另外,因異型淋巴細胞由T淋巴細胞活化而來,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機體與病毒的相互作用,是臨床評價IM病情嚴重程度的指標之一。本研究結果顯示,IM患兒血清中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升高,為(16.31±6.95)%,陽性率為63.53%,與對照組患兒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10]。因而,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為EBV感染所致的IM的輔助診斷指標之一,其具有簡單易行,低廉快捷,適用于基層醫(yī)院,但由于異型淋巴細胞的形態(tài)識別具有主觀性,檢測者辨識能力的差異等因素,導致異型淋巴細胞比例的檢測結果重復性、可比性較差。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等檢測技術的廣泛應用,現(xiàn)已引入了EBV抗體及核酸檢測等方法用于臨床輔助診斷EBV感染所致的IM。
EBV感染機體后,B淋巴細胞可誘導機體發(fā)生體液免疫反應,產生一系列EBV抗體。原發(fā)性EBV感染時,機體首先產生對抗衣殼蛋白(CA)的IgM、IgG 抗體,即VCA-IgM、VCA-IgG抗體,其中VCA-IgM抗體最早出現(xiàn),是急性感染期的可靠指標,其在體內持續(xù)1~2個月后逐漸消除,VCA-IgG抗體出現(xiàn)晚于VCA-IgM,急性感染晚期機體會出現(xiàn)抗早期抗原(EA)的抗體,恢復期會出現(xiàn)晚期抗核抗原(NA)的抗體,VCA-IgG、病毒中和抗體(VNA-IgG)在體內會持續(xù)存在[11]。鑒于EBV潛伏感染的特點及機體抗體產生的規(guī)律,臨床上多以VCA-IgM陽性作為EBV感染所致IM輔助診斷的依據(jù)。本研究采用血清VCA-IgM抗體檢測,研究結果也發(fā)現(xiàn),69例已確診為IM的患兒VCA-IgM抗體檢測為陽性,有16例[18.82%(16/85)]的患兒抗體檢測為陰性,這與兒童免疫系統(tǒng)尚未完全發(fā)育或處于病毒感染初期,機體感染病毒后,無法產生抗體或抗體量太低,導致血清學檢測出現(xiàn)假陰性結果[12]。
隨著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發(fā)展,臨床現(xiàn)已引入了熒光定量PCR檢測EBV-DNA,通過定量檢測患兒血清EBV-DNA水平反映體內病毒感染和復制情況[13]。該檢測項目對IM的輔助診斷和療效評估都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EBV-DNA檢測的陽性率為85.88%,高于異型淋巴細胞比例和血清學抗體檢測陽性率,這與CAO等[14]的研究結果相似。
由于IM起病隱匿,且與其他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癥狀相似,臨床易出現(xiàn)漏診和誤診,因此有必要尋求針對兒童IM及時而有效的輔助診斷方法。目前,臨床常用異型淋巴細胞比例、EBV抗體及核酸檢測這3種檢測方法來輔助診斷IM。本研究結果顯示,3種方法聯(lián)合檢測診斷IM的靈敏度為92.94%,高于3種方法單獨檢測結果,與國內學者的研究結果較一致[15]。
因此,有條件的實驗室,應將異型淋巴細胞比例、VCA-IgM抗體檢測及EBV-DNA檢測3個項目均開展,并進行聯(lián)合檢測,以提高輔助診斷IM的靈敏度,彌補單項試驗的不足,降低漏診率和誤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