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陽,關 銳,彭彥平,于 紅△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yī)院:1.泌尿與代謝康復中心;2.勞模健康管理中心,北京 100144
2型糖尿病為糖尿病最常見類型,以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抵抗為特征,可引起血糖水平升高[1]。研究顯示,胰島素抵抗與肥胖密切相關,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及胰島β細胞功能指數(shù)可隨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的增加而增加[2]。樊成偉等[3]分析了蘭州市城關區(qū)糖尿病患者肥胖流行狀況發(fā)現(xiàn),糖尿病患者超重/肥胖患病率為81%。脂肪組織作為胰島素重要的靶組織,可直接或間接影響胰島素抵抗。內(nèi)臟脂肪面積(VFA)是評價隱性肥胖的指標,VFA超過100 cm2,可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壓、脂肪代謝異常、尿酸結石等并發(fā)癥風險[4]。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腹部總脂肪體積、皮下脂肪體積和內(nèi)臟脂肪體積與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尿酸、血脂指標以及BMI呈正相關[5]。由于VFA需借助CT和MRI測量,費用較高且對設備要求較高,因此無法在基層開展大規(guī)模篩查。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多存在脂質(zhì)代謝紊亂,不僅可加重患者胰島素抵抗,還可增加心腦血管并發(fā)癥及肥胖的風險[6]。傳統(tǒng)的肥胖相關測量指標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或缺陷。為尋找更全面、準確、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本研究探討了血清脂質(zhì)代謝指標[總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VFA與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將2019年2-10月就診于本院內(nèi)分泌科的1 243例2型糖尿病患者納入研究,根據(jù)是否合并肥胖分為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組(725例)和糖代謝異常不合并肥胖組(518例)。納入標準:(1)18~80歲;(2)初診為糖耐量降低或空腹血糖(FBG)受損或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者[7];(3)肥胖者符合《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8]中肥胖診斷標準;(4)未接收相關治療。排除標準:(1)其他類型糖尿病患者;(2)妊娠或哺乳期婦女;(3)合并重要臟器功能不全、惡性腫瘤、內(nèi)分泌代謝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以性別、年齡、煙酒史為配對因素選取相匹配的同期于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66例糖代謝正常的肥胖成人作為糖代謝正常合并肥胖組,納入標準:(1)18~80歲;(2)既往無糖代謝異常史、降糖藥物服用史;(3)FBG<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4)確診為肥胖。以性別、年齡、煙酒史為配對因素選取相匹配的同期于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66例體檢健康的成人作為糖代謝正常不合并肥胖組,納入標準:(1)18~80歲;(2)既往無糖代謝異常史、降糖藥物服用史;(3)FBG<6.1 mmol/L,餐后2 h血糖<7.8 mmol/L;(4)BMI<28 kg/m2。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研究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4組人群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組后測定收縮壓(SBP)、舒張壓(DBP)、身高、體質(zhì)量,計算BMI。利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日本日立公司,型號DCS-600EXV),采用雙能X線吸收測定法測量VFA,重復性變異系數(shù)<1.0%。抽取空腹靜脈血,分離血清,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測定FBG水平,試劑盒購自北京普利萊基因技術有限公司。采用免疫層析法測定糖化血紅蛋白(HbA1c)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TC、TG、LDL-C和HDL-C水平,試劑盒購自南京森貝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測定尿酸水平,試劑盒購自上海瑞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各組人群常規(guī)檢測指標的比較 4組間SBP、DBP、BMI、VFA、FBG、HbA1c、TC、TG、LDL-C、HDL-C和尿酸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臨床特征及生化指標比較
2.2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患者各指標間的相關性 TC、TG和LDL-C水平與BMI、FBG、HbA1c、VFA呈正相關(P<0.05);HDL-C水平與BMI、FBG、HbA1c、VFA呈負相關(P<0.05);VFA水平與BMI、FBG、HbA1c呈正相關(P<0.05)。見表2。
表2 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患者各指標間的相關性
2.3不同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和VFA人群發(fā)生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趨勢 趨勢χ2檢驗得出,隨著TC、TG、LDL-C和VFA增加,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RR呈升高的線性趨勢(P<0.05),隨著HDL-C水平降低,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RR呈升高的線性趨勢(P<0.05)。見表3。
表3 不同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和VFA發(fā)生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趨勢
2.4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和VFA對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預測價值 繪制ROC曲線進行分析,TC、TG、LDL-C、HDL-C和VFA預測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AUC分別為0.736、0.778、0.752、0.754、0.773,見表4。
表4 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和VFA對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預測價值
我國糖尿病發(fā)病率處于較高水平,其中2型糖尿病為最常見類型[9]。研究顯示,BMI每增加1.8 kg/m2,肥胖患病率可增加8倍,糖尿病患病率可增加14倍[10]。張強等[11]研究發(fā)現(xiàn),BMI正常的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11.8%,糖尿病患病率為2.9%;輕度肥胖的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8.4%,糖尿病患病率為6.0%;中心性肥胖的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38.5%,糖尿病患病率為70.8%;肥胖及中心性肥胖與高血壓及糖尿病的發(fā)生率存在著正相關關系。目前臨床常用的肥胖相關測量指標,例如BMI對鑒別腹型和非腹型肥胖存在缺陷,腰圍、臀圍以及腰臀比無法區(qū)分皮下和腹腔內(nèi)脂肪[12]。傳統(tǒng)肥胖相關測量指標不能準確反映人體脂肪分布情況,因此尋找更全面、準確、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具有重要臨床價值。
糖代謝紊亂是2型糖尿病主要特征,而脂質(zhì)代謝與糖代謝密切相關。體脂是指體內(nèi)脂肪的含量,體脂增加不僅是肥胖重要變化之一,也是糖尿病發(fā)生關鍵因素[13]。內(nèi)臟脂肪功能障礙是代謝紊亂的主要原因,內(nèi)臟脂肪含量測定可作為評估代謝健康的手段。VFA是評價是否屬于隱性肥胖的重要指標。有研究表明,VFA、肥胖及高三酰甘油血癥與糖尿病前期有關[14]。李華峰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腹部脂肪含量、內(nèi)臟脂肪含量、皮下脂肪含量、VFA和BMI均與胰島素抵抗呈正相關,但相對而言,內(nèi)臟脂肪含量和面積與胰島素抵抗關系最為密切。同時,徐宏博等[16]研究發(fā)現(xiàn),糖尿病、VFA、尿酸是尿酸結石形成的獨立影響因素,相較于腹部脂肪總面積、腰圍、BMI、皮下脂肪面積,VFA對腹型肥胖具有更好的評估價值,并可預測尿酸結石形成。TC、TG、LDL-C和HDL-C為臨床常用的血脂血清學指標。有研究發(fā)現(xiàn),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FBG、TC、TG和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17]。本研究結果顯示,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者血壓、BMI、VFA、糖脂代謝指標以及尿酸水平最高,提示糖尿病患者存在糖脂代謝紊亂,合并肥胖可增加高血壓、尿酸結石形成、高脂血癥的風險。相關性分析得出,TC、TG和LDL-C水平與BMI、FBG、HbA1c、VFA呈明顯正相關,HDL-C水平與BMI、FBG、HbA1c、VFA呈明顯負相關,VFA水平與BMI、FBG、HbA1c呈明顯正相關,提示血清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VFA與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有關聯(lián)。采用趨勢χ2檢驗發(fā)現(xiàn),隨著TC、TG、LDL-C和VFA的增加,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RR呈升高的線性趨勢,隨著HDL-C降低,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RR呈升高的線性趨勢,其中TG與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線性關系最為密切。計算AUC后發(fā)現(xiàn),TC、TG、LDL-C、HDL-C和VFA預測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的AUC分別為0.736、0.778、0.752、0.754、0.773,提示血清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VFA對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具有預測價值,可作為糖代謝異?;颊叻逝诸A測和代謝狀態(tài)監(jiān)控的指標。
綜上所述,血清脂質(zhì)代謝指標水平、VFA與糖代謝異常合并肥胖有關,可作為糖代謝異?;颊叻逝诸A測和代謝狀態(tài)監(jiān)控的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