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卡森·麥卡勒斯是美國20世紀(jì)獨樹一幟的南方女性作家之一,其小說《傷心咖啡館之歌》自問世以來一直被譽(yù)為扛鼎之作,講述了發(fā)生在南方小鎮(zhèn)上的三個怪誕人物之間的情感糾葛和愛情悲劇。本文主要通過弗洛伊德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理論對小說人物和情節(jié)進(jìn)行分析,以闡釋本能對造成人物精神隔絕和無法擺脫孤獨悲劇命運(yùn)的內(nèi)在推動作用。
關(guān)鍵詞:《傷心咖啡館之歌》;生本能;死本能;孤獨
作者簡介:周丹丹(1996-),女,漢族,河南省信陽市人,遼寧大學(xu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1)-03--02
卡森·麥卡勒斯是一位頗有成就的南方女性作家,一生飽受病痛折磨,生活和愛情上都經(jīng)歷了諸多不幸,孤獨和精神隔絕幾乎貫穿她所有作品的主題,人物常以怪誕和畸形的特點著稱。她的一生都渴望著愛與歸屬,孤獨和對愛的追尋是她創(chuàng)作的核心,她將自己對于愛的獨特見解,領(lǐng)悟到的愛與恨、生與死的真面目,都揉進(jìn)自己的文字里,觸動每一位讀者的內(nèi)心。
《傷心咖啡館之歌》講述了南方小鎮(zhèn)上一間咖啡館的興衰變遷和一段畸形的三角戀故事。愛密利亞性格孤僻,體型高大,是小鎮(zhèn)最富有的女人。馬文·馬西是一個面貌俊美,玩世不恭的惡棍,奪走了許多姑娘的貞潔與愛慕,卻為了得到愛密利亞的愛而痛改前非,但遭到了拒絕。冷漠的愛密利亞卻對投靠自己的羅鍋李蒙百般討好,可李蒙又被復(fù)仇歸來的馬文吸引,并在愛密利亞和馬文的決斗中,將她打倒并卷走了她所有的財物后和馬文一同離去。愛密利亞自此身心受創(chuàng),終日呆坐在樓上自閉沉淪,萬念俱灰。他們?nèi)酥g的畸形愛情既浪漫又荒誕,他們在愛情中不吝嗇的付出,改變,可卻在彼此吸引的同時并不懂愛,最終只能以悲劇收尾。
本能理論是著名精神分析學(xué)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是本能角度出發(fā)解釋人的行為動機(jī)的理論,并在《超越快樂原則》中將本能分為最基本的兩種: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即愛欲本能或性本能;死的本能即破壞本能,代表恨與破壞的力量,其向內(nèi)表現(xiàn)為自我懲罰、譴責(zé)、毀滅等,向外表現(xiàn)為破壞、侵略、征服等。兩種本能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相互抵消。
一、生本能
生本能即愛欲本能或性本能,弗洛伊德所討論的性,是以愛為要義的,不僅在生理上,而且在心理發(fā)展過程中都起著關(guān)鍵作用。如果個體的性本能受到壓抑,就會產(chǎn)生心理或生理上的疾病。
(一)愛密利亞
愛密利亞小姐,身材高大,體格健碩,言談舉止都如同男人一般。她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傾注在工作上,所以她很富有,既不把異性的愛放在心上,也不懂得愛的真正含義,將相貌俊美的馬文拒之千里之外。她對馬西的付出和改變不屑一顧的,即使和他結(jié)了婚也拒絕和他親近,由此可見,愛密利亞的身上的愛情和婚姻都處于沉睡狀態(tài)的,她的性本能被完全壓抑了。
但是李蒙的出現(xiàn)卻轉(zhuǎn)移了愛密利亞對工作的傾注,并激發(fā)了她對愛情的渴望。她將生活的重心轉(zhuǎn)移到李蒙身上,開始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和著裝,為他建立了咖啡館,打破了許多慣例。愛密利亞對李蒙的態(tài)度完全不同,這說明她的性本能已經(jīng)開始覺醒,生本能中的愛欲已經(jīng)被激發(fā),并且渴望得到全面地釋放。正是愛密利亞在馬西那對自我保護(hù)本能的過度激發(fā)使得性本能過度壓抑,而在李蒙那對愛欲本能的過度釋放直接導(dǎo)致了她的孤獨悲劇。
(二)李蒙
李蒙的身體畸形,大腦袋,羅圈腿,雞胸駝背,可愛密利亞卻信任并依賴他,他在得到愛密利亞信任和愛情的同時,無情地忽視了她熱烈又無私的愛,他知道自己需要愛密利亞的照顧,所以只是利用她而非在乎她,這就體現(xiàn)了他被壓抑的性本能。通過忽略愛密利亞的愛,來報復(fù)被其他人忽視的痛苦,滿足被人關(guān)注的同時又可以隨心所欲地拋棄的欲望,他被壓抑的愛本能又這樣得以釋放。
一開始,他通過利用愛密利亞對他的愛來填滿自己心中渴望被人愛的欲望。但是馬文的出現(xiàn)讓他開始有了崇拜的對象,極力想要討好他,因為馬文英俊高大,讓人生畏,是他一直渴望成為的那類人??梢哉f他對馬文的迷戀和追隨是他性本能的釋放,以滿足他渴望得到尊重和關(guān)注的欲望。正是他對愛密利亞的愛慕的不良態(tài)度和他在馬文那不正確地釋放愛本能,使他陷入了孤獨悲劇。
(三)馬文·馬西
馬文是一個既英俊又邪惡的惡棍,但愛情徹底改變了他的脾氣秉性,自從愛上愛密利亞后,他孝順養(yǎng)母,疼愛弟弟,去教堂禮拜,參加宗教集會,不再罵人斗毆。馬西能變得如此有禮貌完全是出于愛的本能,他渴望得到幸福和愛密利亞的愛情,因此,當(dāng)愛密利亞拒絕和他在同一張床上睡覺的時候,他性本能的釋放受到了阻礙,愛欲本能受到壓抑,感到非常痛苦。
馬文因為渴望愛情而改變了對待他人的敵視態(tài)度也是愛本能的體現(xiàn),他在這短暫的時間里也收獲到了幸福和認(rèn)可,體驗到了愛的力量。正是愛本能的驅(qū)使下,他一改往日的不良行為和脾氣秉性,甚至于改變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追尋愛密利亞的愛。不幸的是他將愛放錯了地方,愛密利亞無法承受如此熱烈的愛,所以不能以適當(dāng)?shù)姆绞结尫潘膼郾灸?,?dǎo)致了他被拋棄的孤獨悲劇。
愛密利亞對李蒙的偏愛,李蒙對馬文的癡迷以及馬文對愛密利亞的追求都是個體生本能的體現(xiàn)。冷漠無情的愛密利亞在生本能的指引下,為愛無私奉獻(xiàn),惡棍馬文也因為愛欲的驅(qū)使痛改前非,生本能對一個人的心理發(fā)展起著極其重要的引導(dǎo)作用,是人類最基本的本能。
二、死本能
死本能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如果死本能的向外傾向受到阻礙,個體就會退回自我,轉(zhuǎn)為向內(nèi)的死本能,破壞力會更加強(qiáng)大。死本能就是一種要求回復(fù)到生命最原始狀態(tài)的本能。
(一)愛密利亞
馬文的回歸直接導(dǎo)致了愛密利亞小姐的悲劇。受到愛欲本能的驅(qū)使,她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世界,試著融入集體,學(xué)著與他人相處,找到屬于自己的真正歸屬,可馬文回來后毀掉了這一切。就像一個舊傷疤被重新揭開,她再次將自己藏了起來,在等待李蒙三年無果的情況下,她將所有門窗釘死,從此隱居。馬文所摧毀的不僅僅是愛密利亞苦心經(jīng)營的咖啡館和釀酒廠,還有愛密利亞的愛情。
作為受害者的同時,她也是一個施暴者。她對自我的封閉是一種向內(nèi)的自我毀滅行為,而她對馬文的無情拒絕則是一種向外的破壞行為。從死本能的角度看,愛密利亞的自我毀滅傾向來自于她的自卑,她渴望愛情卻又因為自卑而壓抑自己,于是面對馬文的友好示愛,她的死本能迫使她去破壞一切,并從毀滅中獲得快感,因此造成了他與馬文的愛情悲劇。
(二)李蒙
死本能向外的破壞行為和向內(nèi)的自我毀滅行為在李蒙身上也有跡可循。他喜歡煽動旁人,以便在他們的爭論斗毆中獲得滿足。他渴望在毀滅他人中獲得滿足的本能更體現(xiàn)在,他在馬文與愛密利亞的最終決斗中,選擇幫助馬文獲勝,并一起摧毀了愛密利亞苦心經(jīng)營的一切,諷刺的是這一切都是愛密利亞為了討好李蒙而建立起來的。
另一方面,李蒙對馬文的癡迷到了一種可以忍受他對自己任意辱罵和毆打的地步,他甘之如飴地接受著馬文的虐待,這種受虐傾向則是他內(nèi)部自我毀滅傾向的體現(xiàn)。這種自我毀滅行為也是李蒙對于自己的弱小和對于周圍世界恨意的表現(xiàn),他在這種虐待中自我懲罰,無論是毀滅他人還是自我毀滅都是由死本能驅(qū)動的,具有巨大的破壞力量。
(三)馬文
馬文相貌英俊,卻本性惡劣,從一開始就表現(xiàn)出很強(qiáng)的破壞欲望。他是鎮(zhèn)上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糟蹋了很多年輕姑娘,對整個社會懷有仇恨態(tài)度。在死本能力量的主宰下,他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惡意,并通過不斷的施暴來獲得滿足。因為小時候被不負(fù)責(zé)任的父母拋棄的遭遇,他因恨而生的具有毀滅性的死本能無法得到有效的疏導(dǎo),只能通過暴力行為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fā)泄在外部事物上才能得到滿足,這種向外的死本能對他人及社會都是一種危害。
馬文曾試圖通過壓制本能成為被社會所接受的人,但失敗了。愛密利亞的無情拒絕再次燃起了他心中對世界的仇恨之火,想要燒毀一切。死本能的破壞力量被完全激發(fā),驅(qū)使他走向自我毀滅和毀滅他人之路,這也是為什么他在被愛密利亞趕出家門后,因為暴力事件而入獄的原因。理想和現(xiàn)實的差距,讓他最初壓抑的向外的死本能的破壞力增強(qiáng),只有破壞才能得到滿足。于是他再次回到小鎮(zhèn)后,他帶走了愛密利亞最愛的人,搗毀了咖啡館和酒莊,甚至想毒死愛密利亞。
他們?nèi)硕纪瑫r擁有毀滅者和被毀滅者的身份,愛密利亞毀滅了馬文與自己的婚姻后,被李蒙毀滅了愛情;馬文的愛情被愛密利亞毀滅后,又反過來毀滅了愛密利亞的咖啡館和愛情;李蒙毀滅了愛密利亞的一切后,又即將跟隨馬文毀滅。他們無論是向外的毀滅他人行為還是向內(nèi)的自我毀滅行為都是受死本能的主宰而產(chǎn)生的行為,這個過程不斷重復(fù),回到最初的狀態(tài)。愛密利亞重新封閉自己,馬文繼續(xù)施暴,李蒙再一次漂泊無依,人物全都回到了最初的原點。
三、結(jié)語
生本能激發(fā)人類的愛欲,死本能激發(fā)人類的毀滅欲,這兩種本能相互對立,相互依存也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在這個畸形的三角戀關(guān)系中,愛密利亞對李蒙的偏愛,李蒙對馬西的癡迷以及馬西對愛密利亞小姐的追尋都是人類生本能的體現(xiàn)。但是,一方出于各種原因使他或她的性或愛欲本能處于壓抑狀態(tài),導(dǎo)致另一方在釋放他或她的本能時受到阻礙,無法與他人建立正常的關(guān)系而獲得溫暖,精神處于孤獨狀態(tài),更不用說可以找到歸屬感。于是他們的生本能開始轉(zhuǎn)變?yōu)樗辣灸?,在死本能的?qū)使下,他們的外在破壞行為和內(nèi)在毀滅行為,都很大程度上導(dǎo)致了最終的毀滅性結(jié)局。他們都想通過愛情來擺脫孤獨,但是無法擺脫兩種本能之間的相互依存和轉(zhuǎn)化,因此,他們無論做出多少努力,都無法改變因為無法得到愛情而以入孤獨悲劇收尾。
參考文獻(xiàn):
[1]Carr, Virginia Spencer. The Lonely Hunter: A Biography of Carson McCullers[M].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75.
[2]Carr, Virginia Spencer. Understanding Carson McCullers[M].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5.
[3]Evans, Oliver. The Theme of Spiritual Isolation in Carson McCullers[J]. New World Writing, 1961(1):297.
[4]卡森·麥卡勒斯. 傷心咖啡館之歌[M]. 李文俊譯. 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07.
[5]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論[M]. 彭舜,譯.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2005.
[6]楊夢露. 生與死的對話—麥卡勒斯小說的“本能”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15.
[7]徐明, 汪洋.《傷心咖啡館之歌》中的愛與現(xiàn)代主義孤獨[J]. 外國文學(xué)研究, 2008,30(06): 66-70.
[8]蔡芳, 謝葆輝.《奧蘭多》與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xué)的殊途同歸[J]. 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03):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