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英語不僅是一門語言技能的訓練課程,也是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大學英語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大學英語課堂內綜合教學理念、教材、教學手段三種渠道進行人文素質滲透,充分發(fā)揮語言學科的人文性,使大學生在掌握語言技能的同時陶冶情操、升華境界,養(yǎng)成健全人格,具備國際視野。這一做法不僅為人文教育和大學英語教學的有機結合提供了具體的實施策略,也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關鍵詞:大學英語;人文教育;實施策略
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物欲橫流、精神頹廢、人格低落、道德失準等,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病態(tài)現象,受教育者在盲目地追趕與獲取一個個的證書和文憑,但就是失卻了人之為人的價值思考,從而成為“有智商沒有智慧,有知識沒有思想,有文化沒有教養(yǎng),有目標沒有信仰,有欲望沒有理想,有青春沒有熱血”的新一代。根據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除了培養(yǎng)“綜合應用能力”以外,還提出了“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要求。但筆者發(fā)現現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依然存在著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學生缺乏激情,課堂互動效果不佳,更讓人擔心的是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過分注重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忽視了大學英語課程所具有的人文教育使命,使得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目標不明確。從事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師過于注重語言知識點的講解,不太重視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不太關注學生的情感動態(tài),也不會深層次地去引導學生如何做人,忽略了對學生在人格、品德和信仰等人文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更難以以自身的人文氣質去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導致大學英語之人文教育有所缺失,學生對大學英語學習興趣不濃,看不到學習英語的意義,教師亦缺乏成就感。因此如何在提高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同時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也就成了擺在我們這些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工作的教師面前的一個嚴峻的任務。根據筆者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的思索,搞好大學英語人文教育應加強人文教育在大學英語課堂內的滲透,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過分地注重英語語言技能的傳授,而把人文教育擱置一邊。這種人為割裂“技能”與“人文”的做法,使得學生無法真正理解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人文素質難以提高。為此我們要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寓人文教育于大學英語教學中,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注意挖掘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因素,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堅決改變以往那種灌輸式的教法和學法,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領略人文精神,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學生由被動學習的過程變成主動學習的過程。
二、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推行人文教育
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通過從整體上把握課文里傳達的主題思想來推行人文教育?,F在大部分高校使用的“新世紀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綜合教程》就很注重學習者的人文素質和英語應用能力的同步提升。其主題與大學生的人格形成發(fā)展、人與社會的關系、如何實現自我價值等密切相關,如第一冊共八個單元,其主題分別是“College Life”,“Learning a Language”, “Growing up”, “Knowing Yourself”, “Care of the Elderly”, “Parents & Children”, “Christmas Spirit”, “Relationships & Communication” 教師對這些主題的適當拓展,可以指引學生將英語學習活動與人文素質發(fā)展有機結合起來,實現《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的大學英語課程應該“兼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但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存在著重功利實用,輕人文教育,往往只注重對課文中的語言點進行解釋,不會從整體上把握主題,沒有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忽視對學生進行民主、正義、理想、價值等的熏陶。這也是導致學生英語學習目的不清、厭學的重要原因之一。為促進大學英語教學,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推行人文教育。
三、更新教學手段,提高人文信息灌輸效度
高校應以多媒體和網絡等先進教學技術為手段,推行人文教育。多媒體可以融圖像、文字、聲音、動畫等于一體,更形象生動和利于理解接受,能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在教學前制作多媒體課件,把相關人文內容放在課件當中,提高和更新教師本身在信息時代的教學技術水平,充分利用電子、影像等材料,加大教學信息量,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人文信息灌輸效度。網絡是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學習的主要輸入渠道。教師要根據文化學習的內容,收集和整理學生喜聞樂見的音頻和視頻材料,同時安排學生在網上查詢相關主題,制作相關課件,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文化的內涵,讓學生在查詢資料,制作課件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英語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素質。
總之,大學英語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分支,擔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其終極目的是要使學生通過語言學習,文化素養(yǎng)不斷提升,成為一個具備文化底蘊、高尚人格、高雅志趣全面發(fā)展的人,成為一個對他人、社會具有人文關懷的人。這就需要轉變教學理念,重視大學英語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發(fā)揮教材優(yōu)勢,推行人文教育;更新教學手段,提高人文信息灌輸效度;這樣才能將人文教育與大學英語教學有機結合,人文教育與語言能力培養(yǎng)并舉,真正培養(yǎng)既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又有高尚人格素養(yǎng)的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1981.
[2]宋輝:大學英語的人文教育向度[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9).
[3]肖錦鳳,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5(2).
作者簡介:肖錦鳳(1979-),女,漢族,湖南邵東人,懷化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大學英語教學和英美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