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剛,唐黎
冠心病指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而導致的心肌缺血缺氧,該病發(fā)病與炎性反應、血栓等機制有密切聯(lián)系。目前臨床可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疏通堵塞管道,恢復心肌供血。但實施該介入術可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術后患者凝血功能不足,血小板聚集于血管,促進血栓形成,造成炎性反應加重,不利于患者康復[1]。而藥物治療安全性相對較高,目前臨床常用藥物為抗炎結合抗血小板聚集藥物。阿司匹林是一種常用抗炎藥物,有文獻指出,該藥也有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但該藥單獨使用見效緩慢[2]。替格瑞洛是新型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可降低血栓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通常需與阿司匹林聯(lián)合用藥。鑒于此,本研究探討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對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月湖北省京山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觀察組男22例,女13例;年齡60~71(64.92±2.41)歲;體質量指數(BMI)18~23(20.29±1.57)kg/m2;病程1~5(2.61±1.14)年;美國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Ⅱ級20例,Ⅲ級15例;合并疾?。焊哐獕?1例,糖尿病12例,高血脂9例,其他疾病3例。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59~72(65.48±2.25)歲;BMI 18~24(20.47±1.61)kg/m2;病程1~4(2.59±1.27)年;NYHA分級:Ⅱ級19例,Ⅲ級16例;合并疾病:高血壓12例,糖尿病11例,高血脂8例,其他疾病4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或家屬均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內科學》[3]中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肝腎功能正常者;(3)臨床資料齊全者。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者;(2)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3)對本研究藥物有過敏反應者;(4)治療期間退出、轉院或死亡者。
1.3 治療方法 2組均監(jiān)測血壓、血糖水平,若有異常及時降血壓、控制血糖水平,給予吸氧,給予β受體阻滯劑治療。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泉州市靈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35021527)100 mg口服,每天1次。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替格瑞洛片(上海匯倫江蘇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93252)口服,初始劑量為180 mg/d,第2天開始劑量為每次90 mg,每天2次。2組均治療3個月。
1.4 觀察指標與方法 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分離血清,檢測2組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炎性因子及凝血功能指標。(1)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BECMAN COULTER EPICS XL流式細胞儀檢測溶酶體膜糖蛋白(CD63)及人血小板α顆粒膜糖蛋白(CD62p)陽性率;(2)炎性因子:采用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生產的AU系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白細胞介素-6(IL-6)及C反應蛋白(CRP)水平;(3)凝血功能指標:采用Thromboscreen400C自動血液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
2.1 治療前后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CD63及CD62p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CD63及CD62p陽性率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小板活化功能指標比較
2.2 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IL-6及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IL-6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均<0.01)。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2.3 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患者TT、PT及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TT長于治療前,且觀察組長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后,觀察組患者PT及APT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對照組患者治療后PT及APTT均長于治療前和觀察組(P<0.01)。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冠心病可并發(fā)心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fā)癥,具有一定致死率,發(fā)病機制較復雜,與沉積物積聚于動脈壁、冠脈閉塞或狹窄有密切關系,炎性反應、高血脂、內皮功能、高血壓、高血糖及吸煙等因素均為該病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研究證實,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加重后,可形成斑塊,加重血管內皮損傷,因此患者機體處于微炎性反應狀態(tài),而隨著病情進展,炎性反應對血管內皮也會造成損傷,可導致內皮功能紊亂,血液流速減慢,粥樣硬化程度加重,形成惡性循環(huán)[4]。因此造成臨床治療難度較高,除進行PCI外,患者仍需長期服用藥物,以控制病情進展。而在藥物治療中,考慮抗炎及抗血小板聚集兩方面治療,可更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病情。
阿司匹林屬常規(guī)治療藥物,單獨使用難以發(fā)揮療效。替格瑞洛為活性藥物,能可逆性結合二磷酸腺苷受體抑制劑,阻斷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體及血小板中膜糖蛋白復合物形成,無需代謝激活,口服后可發(fā)揮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5-6]。陳心濤等[7]研究結果顯示,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可緩解炎性反應,改善凝血功能,抑制血小板高反應性。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D63、CD62p陽性率低于對照組,IL-6及CRP水平均低于對照組,TT長于對照組,PT及APTT水平短于對照組。表明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緩解冠心病患者的炎性反應,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凝血功能。其中CD63及CD62p發(fā)揮重要作用,其與受體結合,在血小板表面表達,呈現(xiàn)升高趨勢。正常情況下,血小板處于靜息狀態(tài),極少數會出現(xiàn)活化,而機體受炎性反應等刺激時,血小板可被大量激活。IL-6可調控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分化、增殖,其升高會導致血管壁增厚,進而造成外周阻力增加、管腔狹窄,動脈粥樣硬化程度加重;CRP是非特異性炎性標志物,可及時反饋炎性反應狀態(tài),其上升預示著血栓的形成[8]。TT、PT及APTT凝血功能指標的改變反映患者凝血功能明顯增強。
綜上所述,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可緩解冠心病患者的炎性反應,改善血小板活化功能及凝血功能。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也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未探討上述指標變化情況,且選取樣本量較小,結果有一定局限性,應擴大研究樣本量,進一步探討替格瑞洛聯(lián)合阿司匹林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