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芷銘洋 史笑妍 朱駱濱
【摘要】 近幾年,隨著機器翻譯的興起和迅速走紅,翻譯專業(yè)學生及譯員的發(fā)展都受到了巨大沖擊。越來越多的聲音都在爭論,人工智能大背景下機器翻譯能否取代人工翻譯。同時,翻譯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也成為了輿論的焦點。本文將從宏觀背景、存在的問題、解決措施三方面分析翻譯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路徑。
【關鍵詞】 人工智能;翻譯;學生;譯員;校企合作工作坊
【DOI編碼】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1.02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rise and popularity of machine translation,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majors and translators has been greatly impacted. More and more voices are debating whether machine translation can replace human trans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t the same time,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major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ath of translation majors from three aspects:macro background,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translation;students;interpreters;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workshop
得益于人工智能的飛速發(fā)展,翻譯市場各類輔助軟件及科技產品不斷涌出,比如,谷歌翻譯軟件重返公眾視野,無論是其準確性還是翻譯速度都有了很大提升;國內的有道翻譯軟件和搜狗翻譯軟件等也都在近兩年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翻譯科技的蓬勃發(fā)展,讓“機器翻譯(MT)”即將取代“人工翻譯”的呼聲愈發(fā)響亮,甚至有人預測,到2029年機器翻譯會達到人類翻譯的水平。那么,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究竟孰優(yōu)孰劣,翻譯專業(yè)學生的未來職業(yè)發(fā)展究竟路在何方?
1 人工智能蓬勃發(fā)展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歷程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第一,專用人工智能取得重要突破,AlphaGo在圍棋比賽中的勝利就是一個里程碑;第二,通用人工智能尚處于起步階段;第三,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領域加速交叉,深度滲透;第四,人工智能方法正在快速改變科學技術發(fā)展。
人工智能的大背景下,機器翻譯技術應運而生。機器翻譯即在新的翻譯技術模型中,通過海量雙語文本數(shù)據(jù)的攝入,例如版政府工作報告,圖書以及其譯本,機器經過學習和提取模式后,有能力翻譯其他文本。機器翻譯速度更快,價格更低廉,其還可以做到全天無休地提供翻譯服務,使用時間更加靈活。并且隨著軟件的更新?lián)Q代,其翻譯質量也在穩(wěn)步提升。這無疑會為傳統(tǒng)人工翻譯市場帶去極大的沖擊。
2 機器翻譯VS人工翻譯
盡管人工智能發(fā)展勢頭迅猛,但從翻譯領域的需求以及目前人工智能的制約因素來看,人工譯員的工作不會被完全取代。首先,人工譯員能較好把握翻譯中的語義內涵。而機翻目前還存在技術性的問題,它不能靈活地處理復雜句式從而導致意義的偏差。其次,人工譯員能靈活處理譯文的審美性。小說、散文等文學性體裁作品的翻譯工作,需要譯者仔細品讀、揣摩原作者在寫文章時表達的情感,斟酌每一處用詞。
就目前的技術來看,機器翻譯仍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機器翻譯缺乏靈活性。以字幕翻譯為例,機器翻譯不能保證譯文完美地契合演員說臺詞的時長以及屏幕所給出的空間大小。此外,機器翻譯時會忽略文化背景、說話者心理等因素,從而影響譯文的產出效果。因此,機器翻譯還不足以完全代替譯員工作。但機翻所帶來的行業(yè)沖擊也不容小覷,這無疑也是為譯員敲響了警鐘。在人工智能急速發(fā)展的當下,譯員需要及時對自身能力進行反思并合理規(guī)定未來發(fā)展方向。
3 人工翻譯目前的不足
就譯員自身而言,主要存在的問題是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較為薄弱。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李長栓曾指出“我們必須要做會思考的翻譯,要能夠完全、充分地理解原文。譯者不僅應該實現(xiàn)文字轉換,還要表達作者的想法,并還原語境、還原事實,將真實的信息呈現(xiàn)給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逼鋵嵲诜g行業(yè)的市場中,會存在一些譯員專業(yè)技能較為薄弱。無疑在這場與AI的較量中,他們會因基本功的不扎實而處于劣勢。究其背后原因,造成譯員基礎較為薄弱的因素有以下幾點:
實戰(zhàn)經驗匱乏。以口譯為例,雖然現(xiàn)在很多學校都會開設一定的實踐類課程,但是課堂的訓練也不能做到完美地再現(xiàn)翻譯現(xiàn)場。實戰(zhàn)口譯在考驗譯員基本功的同時也在考驗其心理、應變等多方面能力。
理論認知起步較晚。從教學內容及時長層面來看,翻譯專業(yè)學生在本科二年級階段會開始簡單了解翻譯技巧,本科三年期起才會正式地進行筆譯及口譯的授課。此外,翻譯專業(yè)本科教學中所涉及的專題類翻譯教學內容較少,沒有達到豐富學生語料庫的效果,也沒有到達讓學生對某個領域資料的翻譯工作駕輕就熟的預想。
缺乏團隊建設相關實踐。有部分翻譯專業(yè)的學生傾向于創(chuàng)建個人翻譯工作室,但卻因缺少理論支持、相關經驗以及資金而不知從何入手,對于翻譯工作室的運作并沒有系統(tǒng)化的概念。
4 翻譯專業(yè)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對策
為達到進一步提升譯員專業(yè)素質,增添優(yōu)秀翻譯人才儲備,以應對行業(yè)沖擊的目標,學校與翻譯專業(yè)學生兩個主體協(xié)同努力效果更佳。
學生層面:為了進一步提高專業(yè)技能及素養(yǎng),接受強度更高、涉及內容更廣泛的訓練是翻譯專業(yè)學生向譯員方向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所以,為了以后自己可以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大學時期就需要付出更多的辛苦。著眼當下,譯后編輯模式,即僅在審校階段佐以人工的翻譯模式應用廣泛。譯員可以將機器翻譯視為工具,學習譯后編輯的技能。這樣的翻譯模式可以在加快翻譯速度的同時盡可能提升譯文質量,同時也將人工智能帶來的沖擊化為自身優(yōu)勢。
學校層面:教學內容與市場需求不能接軌是學校培養(yǎng)人才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為應對此問題,學校應建造一架連接學生與市場的“橋梁”——校企合作翻譯工作坊,即校企合作翻譯項目。學校可以將教學重心從基于任務的翻譯教學模式逐漸轉移至基于工作坊的翻譯教學模式。通過搭建電子平臺,一方面可以幫助企業(yè)增添翻譯人才儲備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實踐機會。
社會層面:企業(yè)可以更多的開發(fā)線上翻譯平臺,可以為譯員提供更多實踐機會。如遇重大突發(fā)事件,如新冠疫情,翻譯專業(yè)學生或譯員可以通過線上平臺為前線提供翻譯服務和相關支持。在豐富了譯員經驗的同時,也保證了消息的時效性。
5 結語
在機器翻譯軟件日益盛行的當下,翻譯專業(yè)學生的發(fā)展無疑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在此情況下,更需要學生及譯員沉著應對,提升自身實力,拓寬擇業(yè)視野。同時也需要學校及時推出新型培養(yǎng)方案,以增強翻譯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全球首本人工智能翻譯圖書面世AI或將加快版權出版步伐[EB/OL].[2018-08-23].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8/0823/c1004-30247120.html.
[2] 湯麗拿.基于“人工智能+”的語言服務行業(yè)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J].科技與創(chuàng)新,2020(20):125-126.
【作者簡介】
張芷銘洋(2001-),女,大連外國語大學本科生在讀,翻譯專業(yè)。
史笑妍(2001-),女,大連外國語大學本科生在讀,翻譯專業(yè)。
朱駱濱(2001-),男,大連外國語大學本科生在讀,翻譯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