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旎
摘要:《納蘭詞》為清代納蘭性德所創(chuàng),三百年多年過去,但納蘭詞仍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并一直以來都是文學研究者的熱點研究對象之一為何有如此深刻的藝術(shù)魅力呢?從宏觀來看,是納蘭詞中雋秀空靈、哀感頑艷的藝術(shù)風格;從微觀來看,是納蘭詞中極其豐富并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文學意象。本文試從微觀角度,對納蘭詞中文學意象——月意象的研究、分析,試圖探索到納蘭詞中月意象的選擇性及其月意象的深層蘊含,進而對詞人納蘭性德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關(guān)鍵詞:《納蘭詞》 納蘭性德 意象選擇 月意象 意象蘊含
納蘭性德(1654-1687),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滿族詞人,與陳維崧、朱彝尊并稱“清詞三大家”。納蘭性德在其短暫的三十一年的歲月里留下了三百余首清詞,流世詞集有《飲水集》(《納蘭詞》)等。到現(xiàn)在,雖已三百年多年過去,但納蘭詞仍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并一直以來都是文學研究者的熱點研究對象之一。納蘭詞為何有如此深刻的藝術(shù)魅力呢?從宏觀來看,是納蘭詞中雋秀空靈、哀感頑艷的藝術(shù)風格;從微觀來看,是納蘭詞中極其豐富并具有獨創(chuàng)性的文學意象。本文試從微觀角度,對納蘭詞中文學意象——月意象的研究、分析,試圖探索到納蘭詞中月意象的選擇性及其月意象的深層蘊含,進而對詞人納蘭性德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
納蘭詞所形成的極其鮮明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力于納蘭性德精心構(gòu)造出的種種文學意象以及文學意象群。文學意象,作為中國古典文學藝術(shù)的審美范疇之一,是情、意、象的心理交融構(gòu)成。情是情感體驗;意是審美意識,象是感性形式——表象,即詞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積累了大量的表象,根據(jù)詞人自身情感體驗的需求,將表象進行藝術(shù)概括,使得情景交融,物我相通,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shù)價值的具體的審美圖像。月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典型意象之一,也有其約定性的涵義:月圓時代表親人伴侶的團圓相聚,月缺時表現(xiàn)戀人夫妻的相思離愁,月明時象征世事人情的永恒美好。月的陰晴圓缺因詩人對其加注情感內(nèi)涵而變得更加的應(yīng)景襯情,可親可感。
納蘭詞中月意象的運用獨樹一幟,對傳統(tǒng)月意象約定性涵義既有繼承,同時,也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之處。納蘭性德在對月意象的選擇上所體現(xiàn)的個人內(nèi)心情感的傾向,以及詞作中月意象豐富而獨到的深層蘊含都是納蘭詞中如寶石般閃耀的藝術(shù)價值。在納蘭性德的詞作中,月意象的運用有135處,同樣一輪明月,在納蘭性德筆下以迥異多樣的形態(tài)呈現(xiàn),月意象雖形態(tài)各異,但相同的是每一次月意象的呈現(xiàn)都是納蘭性德內(nèi)心情感的化身,通過月這一意象讀者仿佛可以真切的觸摸到納蘭性德的本心,抵達納蘭性德真實的情感世界。
一、納蘭詞意象的選擇性
(一)自然意象審美意象從內(nèi)容上分,可分為:自然意象、植物意象、動物意象、生活意象、人物意象、感覺意象、地點意象、建筑意象、時間意象等。納蘭詞中自然意象占較大的比例。
(二)冷色調(diào)意象
納蘭詞中自然意象的色彩基調(diào)也體現(xiàn)了納蘭性德內(nèi)心凄清感傷的情感色彩。納蘭性德很少選用具有亮麗色彩的意象來表達情感,而多選用的是與其內(nèi)心情感一直的冷色調(diào)意象,這些冷色調(diào)意象的感情基調(diào)往往給人以感傷、悲凄之感,如:“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寒月悲笳,萬里西風瀚海少”、“寂寞魚燈,天壽山頭冷月橫”等。除了冷色調(diào)的月意象頻繁出現(xiàn)外,其他意象也多是色調(diào)清冷,如:“香消被冷殘燈滅,靜數(shù)秋天”、“愁雨愁風,翻把春耽閣”、“黃昏清淚閣,忍便花漂泊”等。滿眼冷色調(diào)意象給予讀者真切的感官空間,也是納蘭性德對情感生命的刻骨體驗。
(三)殘缺性意象
納蘭性德不僅喜歡選用大量的冷色調(diào)意象,也傾向于選用有殘缺意義的字詞構(gòu)建意象。這些有殘缺意義的意象實際是納蘭性德對人生、對情感不能如愿圓滿的內(nèi)心投射。納蘭性德常用的有殘缺意義的字詞有:“殘”、“碎”、“半”等。寫到月意象時,也總以殘缺示人。如:“一樣曉風殘月,而今觸緒添愁”、“剛剩秋衾一半,擁透簾殘月” “一鉤殘照,半簾飛絮,總是惱人時”等。殘缺性意象的選用,給人一種美好事物易逝難留的悲劇氛圍,讓人讀之不禁悲凄之情涌上心頭。
(四)復合意象
從《納蘭詞自然意象使用頻率統(tǒng)計表》中可以看出,在納蘭詞中納蘭性德所選用的復合意象較多,通過組合意象的方式呈現(xiàn)出不同場景下不同的審美體驗,以復合意象的運用使得詞作中情感、氛圍得到最充分的展現(xiàn)。比較典型的是納蘭性德常將“冷月”和“斜風”、“細雨”、“落紅”、“殘雪”等意象組合起來,意象之間的融合、烘托,使得詞作中所營造的強烈的畫面感凸顯出來,讀者也隨之入景入情,真實可感。除此之外,“梨花零落”、“西風斷雁”、“裊霧縈煙”等意象也常常組合出現(xiàn)。
二、納蘭詞月意象的深層蘊含
(一)相思離愁之月
明月寄相思,殘月道哀愁。自古以來,月盈月虧,牽動了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心懷,于是在月下懷人思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借月表達相思離愁的詩詞篇章。納蘭性德素喜選用自然意象,如“梨花”、“西風”、“愁雨”等,對月意象更是分外偏愛,常借月這一意象抒發(fā)其對妻子、戀人的無盡相思和濃厚愛意。如下面這首《琵琶仙》:
碧海年年,試問取冰輪,為誰圓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輝了如雪。愁中看好天良夜,爭知道盡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對,舊時明月。 ?花徑里捉迷藏,曾惹下蕭蕭井梧葉。記否輕紈小扇,又幾番涼熱。止落得填膺百感,總茫茫不關(guān)離別。一任紫玉無情,夜寒吹裂。
這首詞納蘭性德寫得是情景交融,意境清幽。開篇納蘭性德就對月感嘆:歲歲年年,試問那天上的一輪明月是為誰而圓缺?無人為他解答,而此時夜風吹得桂花飄香縈繞,那月色更加清凈如雪了。由景入情,這月圓花香的美好景色,在滿懷愁緒的納蘭看來也只覺得傷感悲咽。而納蘭因何而傷感悲咽呢?原來是思念那年少時的戀人,而今卻遙不可及,對比出當下的納蘭是如何的形單影只,納蘭再次對月感慨:該如何去面對那舊時的明月呢?月還是那輪月,而人卻已不在納蘭身邊。冰輪出碧海,美則美,卻美得冷入骨髓,那一輪月,也因納蘭對昔日戀人的相思離愁,而變得凄美清冷。
(二)悼念亡妻之月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九歲的納蘭性德與十七歲的盧氏成婚,婚后夫妻恩愛,感情甚深。納蘭性德與盧氏的美好愛情,給予了納蘭深刻的撫慰,也給予了納蘭溫馨的港灣。但好景不長,婚后三年,盧氏因難產(chǎn)而亡,自此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隔、難續(xù)前緣。愛妻的早亡深深痛徹了納蘭性德的心扉,也因此而影響了納蘭性德的詞風。悼亡詞在納蘭的筆下,以白描為形式,以真情為內(nèi)容,道盡了“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堅貞愛情。在為亡妻所作的四十多首悼亡詞中,納蘭性德通過“月”、“風”、“雨”、“淚”等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愛妻的刻骨銘心的愛戀,以月意象的運用為悼亡詞的典型,如下面這首《蝶戀花》: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塌簾鉤說。唱罷秋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12]
上闕從月寫起“辛苦最簾天上月,一昔如環(huán),昔昔都成玦”納蘭性德起句便寫月:最為憐惜那天上的月亮的辛苦。因為它只能圓滿一次,就會變成殘缺。這里的月意象給人的感官感知是視覺上的白,還有觸覺上的冷,再加上納蘭自身的感情因素“辛苦”,這掛在天空中的一彎殘月,越發(fā)冰涼而凄清的照著納蘭和納蘭周圍的事物,隱喻著納蘭心中的愁苦。境由心生,這辛苦的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納蘭曲折痛苦的感情。下句“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再次出現(xiàn)“月”意象,這次納蘭以月自喻,以“冰雪”和“熱”的觸覺對比,表明了納蘭的真摯誓言:如果他是天邊的那輪月,他一定會為她(盧氏)皎潔,一定會釋放出所有的溫暖來溫暖她(盧氏)逐漸冷卻的身體和靈魂。月再次成為納蘭感情的化身,為卿流淚,為卿圓缺。
(三)詠史感懷之月
納蘭詞中,不僅有納蘭對感情的極盡宣泄,也有納蘭對人生的遠大抱負。納蘭性德,出身官宦世家,權(quán)臣納蘭明珠的長子,康熙帝的貼身近侍,二十二歲賜進士,授三等侍衛(wèi),后遷升至一等侍衛(wèi),就是這樣一位人生一帆風順的俊秀人物,也有壯志未酬的愁苦情懷。納蘭性德的愁苦源自于其性格和際遇的矛盾沖突:癡迷于漢文化的文人,從事的卻是武將的職業(yè);身份顯赫,心卻視名利為塵埃;仕途順暢,卻有志難酬,受盡了命運的嘲弄。在其詞作中納蘭也常常以月來詠史感懷,且多為傷感之懷,可以看出詠史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表現(xiàn)自己的情懷。如下面這首《鷓鴣天 詠史》:
馬上吟成促渡江,分明間氣屬閨房。生憎久閉金鋪暗,花冷回心玉一床。 ?添哽咽,足凄涼。誰教生得滿身香。只今西海年年月,猶為蕭家照斷腸。
這首詞中諷詠的是遼代懿德皇后蕭觀音。蕭觀音,才貌出眾,善詩詞音律,彈得一手好琵琶,稱為當時第一才女?!耳p鴣天 詠史》中“金鋪暗”、“回心”等詞皆出自蕭觀音所作《回心院詞》原句“掃深殿,閑久銅鋪暗”及“笑妾新鋪玉一床”等句?!敖痄仭笔情T戶的美稱,“玉一床”比喻滿床清冷的月色?!爸唤裎骱D昴暝?,猶為蕭家照斷腸”這照斷腸的殘月,照射出蕭觀音悲劇的人生經(jīng)歷,其實,更映射出納蘭性德郁郁不得志的仕途經(jīng)歷。寶劍不能斬殺敵寇只能懸于貴胄的腰間,良駒不能馳騁千里沃野只能行走于豪貴門前。納蘭性德與那美貌多才卻凄苦的蕭觀音一樣,有才不得以鳴,有志不得以酬,即使“生得滿身香”,其結(jié)局也不過是“添哽咽,足凄涼”。
而另一首《金縷曲》則通過借古喻今的方法,來寬慰落選的好友,也從詞作中表達了自己對仕途生活的厭倦以及對田園自由生活的向往。
何事添凄咽。但由他、天公簸弄,莫教磨涅。失意每多如意少,終古幾天人稱屈。須知道、福因才折。獨臥藜床看北斗,背高城、玉笛吹成血。聽譙鼓,二更徹。 ?丈夫未肯因人熟。且乘閑、五湖料理,扁舟一葉。淚似秋霖揮不盡,灑向野田黃蝶。須不羨、乘明班列。馬跡車塵忙為了,任西風、吹冷長安月。又蕭寺,花如雪。
這首詞中納蘭例舉了歷史上不愿再朝為官,而選擇過平淡隨性生活的古人來寬慰好友姜宸英。例舉一范蠡助勾踐滅吳國后,隱居太湖之事;例舉二借漢朝嚴助“厭承明之廬,勞伺從之事,懷故土,出為郡吏”的事。接下來便發(fā)出了“馬跡車塵忙為了,任西風、吹冷長安月”的感嘆。世事難料,正如那“西風”吹冷的“長安月”。 這里的“長安月”象征了古代無數(shù)進京趕考的學子對人生理想的最終奮斗目標。納蘭對好友的勸慰,以史為實例,以自身感受為內(nèi)容,的確在情在理。
(四)征夫思婦之月
在古時,人們常通過書信來傳達信息、傳遞思念,而書信難達時,分離的古人唯有對月寄相思,便有了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深切情愫。而月這種“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的情感對于戍守邊疆的征夫和處在深閨的思婦眼中尤為濃厚。月亮無疑成為了古時征夫思婦之間傳遞思念的自然媒介。在納蘭性德的筆下,以征夫的角度、思婦的角度,對月訴肺腑,訴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訴盡了夫妻的相思纏綿。如下面這首《鷓鴣天》:
冷露無聲夜欲闌,棲鴉不定朔風寒。生憎畫鼓樓頭急,不放征人夢里還。 ?秋淡淡,月彎彎,無人起向月中看。明朝匹馬相思處,知隔千山與萬山。
開篇兩句中的“冷露”、“棲鴉”,一靜一動的兩個意象形成了鮮明的比對,也從兩個意象中能看出納蘭當下跌宕起伏的心境?!吧鳟嫻臉穷^急,不放征人夢里還”納蘭本想早點入睡,好在夢中與妻子相會,誰知可惡的鼓聲偏又在樓頭急響,聲聲惱人,致使納蘭無法再夢里還鄉(xiāng)。這是納蘭對征途的厭恨進行的描寫,同時也用反襯的手法來襯托自己對妻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愁苦。下闋月意象登場“秋淡淡,月彎彎,無人起向月中看”秋波蕩漾,月牙彎彎,本事一幅寧靜美好的景致,可沒有人與納蘭同賞。越發(fā)的突出了納蘭在征途中的孤獨寂寞。這征夫眼中的月,則是渴望回到家鄉(xiāng)與妻子團聚的美好念想,明朝雖身不由己越行越遠,可征夫的思念早已通過月傳遞給了那深閨中的妻子。
(五)比喻美人之月
古人贊喻女子的美貌常用“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樣的詞句。而月以其陰柔的氣質(zhì)與女子溫柔如水的性情相通,以月之柔美喻女子之柔美在貼切不過。在納蘭性德筆下的月意象也是比喻美麗多情女子常用的自然意象。如這首《臨江仙》:
長記碧紗窗外語,秋風吹送歸鴉。片帆從此寄天涯,一燈新睡覺,思夢月初斜。 ?便是欲歸歸未得,不如燕子還家。春云春水帶輕霞,畫船人似月,細雨落楊花。
這是一首在春天回憶、秋天別離場景的詞?!耙粺粜滤X,思夢月初斜”二句寫的是納蘭在深夜中驚醒,睡夢中全是故鄉(xiāng)的景,嬌妻的美,但醒來了只看到星星點點的燭火在深夜里閃爍,心中悸痛,這一醒便難以再次入眠了。讀到此處不禁會設(shè)想:納蘭的妻子是怎樣的嬌美呢?下闋便有了答案“畫船人似月,細雨落楊花”原來納蘭的妻子像月一般美麗,而是什么樣的月,怎么樣的相似,則留給后人更多的想象空間,也許一萬個讀者眼就會有一萬個如月一般美好多情的女子。以月意象比喻女子的美好則更有“言有盡,義無窮”的審美體驗。
除了這種抽象的以月贊喻女子美貌的詞作,也有形象的以月比擬女子容顏的詞作。下面這首《浣溪沙》就以月來表現(xiàn)了女子微微皺眉的樣子:
雨歇梧桐淚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摘花銷恨舊風流。簾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蘚徑空留。兩眉何處月如鉤?
這是一首思念昔日戀人的詞。詞中呈現(xiàn)的“雨”、“梧桐”、“花”、“簾影”、“碧桃”、“屧痕”、“蒼蘚”等意象彷佛展開了一副女子懷念舊時的美好時光的圖畫,可一個“徑空留”道出了如今“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哀傷幽怨。故地重新,昔日戀人卻已不在身邊,表現(xiàn)了一個多情女子深深的無奈和感慨,于是心中的愁苦便不自覺地爬上了眉頭“兩眉何處月如鉤”伊人蹙眉猶如天上的彎月,使人心中不禁生起憐惜之意。月的美比喻女子的眉,真是別有一番風韻。
總結(jié)
通過對納蘭詞中月意象的統(tǒng)計、整理、分類,歸納等研究方法可以看出在納蘭性德筆下的月意象是常選用具有殘缺性字眼來修飾、感情色彩呈現(xiàn)為冷色調(diào)的自然意象,并且常與其他意象復合出現(xiàn)的自然意象。納蘭性德在選取、構(gòu)建意象時,就已把自身的喜怒哀樂之情寄托在所描寫的意象當中,達到了物我合一的藝術(shù)境界。正所謂“將己之情賦予月之情,以己之心幻化月之心”,月意象是納蘭性德的感情寄托,月意象是納蘭性德的內(nèi)心化身,在一個個具體生動的月意象中,透徹或隱晦地表達了納蘭性德的內(nèi)心情感。月意象給予納蘭性德的靈魂以撫慰和充實,而納蘭性德也以深厚的情感和高潔的人格將月意象升華和洗滌,使得月意象在整個中國古代詞史中到達一個更高的審美層次。納蘭性德短暫而傳奇的一生恰如他自己筆下的月:有月圓時的遍地光輝,也有月缺時的暗影橫斜,而每一次的月圓月缺納性德蘭都認真體會。正如冰心所言:“生命路,愈走愈遠,所得的也愈多,我以為領(lǐng)略人生,要如滾針氈,用血肉之軀去遍挨遍嘗,要它針針見血,離合悲歡,不盡其致時,覺不出生命的神秘和偉大?!?[1]正是因為有這樣品行高潔、才華絕世、深情之極的納蘭,才能寫下這經(jīng)典傳世的《飲水集》(《納蘭詞》)。一尺華麗,三寸憂傷,彷佛可以看見那遺世獨立的納蘭性德站在詞中,多情至極,深情至極,孤獨至極。
參考文獻:
[1]冰心.寄小讀者[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