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的高中歷史教學越發(fā)重視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而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解釋素養(yǎng)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歷史知識,養(yǎng)成自主思考的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對歷史進行理性客觀的評價。作者通過剖析高中生在歷史學習中的問題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重要性,對推動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措施,以期為高中歷史教學提供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歷史解釋素養(yǎng),措施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9-0085-03
作者簡介:李峰(1983.2—),男,江蘇省東臺市安豐中學,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世界的發(fā)展過程,是過去的事實;解釋具有澄清、說明之意,是對事物進行含義說明、原因分析以及評價。歷史解釋是人們根據歷史資料,在歷史理解的基礎上,對人類社會過往的事物做出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及方法[1]。對高中學生而言,學習歷史知識不僅能幫助其正確地認知國情,還能拓寬其知識面。在傳統教學卻理念的影響下,許多教師比較注重對文化知識的教學卻忽略了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鍛煉,導致學生無法正確地看待和分析歷史。而在新時代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育者越來越關注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和發(fā)展,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使其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提升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一、深入發(fā)掘史料,引起學生興趣
在日常的歷史科目學習中,部分學生興趣較低,不主動參與課堂,只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具體表現為在課堂上走神、發(fā)呆、打瞌睡,沒有跟著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不能積極性地回答教師的問題。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缺乏主動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不足,對課堂上的問題束手無策,害怕答錯;二是因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活動形式單一,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不高,課堂氣氛沉悶。史料是研究歷史的基石。在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材呈現的史料是有限的,教師需要根據課程內容對相關資料進行補充,可以通過展示圖片,播放視頻等方式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和記憶。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對史料提出疑問,通過探究和尋找其他史料進行分析和佐證,在確保史料真實性的前提下,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術對其作出歷史解釋。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適當為學生補充不同類型或者矛盾對立的資料,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和研究歷史,為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提供著力點[2]。
例如,在學習義和團運動時,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是評價義和團運動。除了課本上給出的資料,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互相沖突對立的材料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分析和評價。學生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義和團運動,在了解其不同面貌的同時還能明白史料是具有主觀性的。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客觀理性地分析史料,使其掌握學習歷史的正確方法,促使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
二、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大部分學生的歷史表達能力較差,在回答問題時都是按照模板或者直接背誦教師課堂上教授的內容,語言表述較為刻板,不能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知識解答問題。例如,問題是“概括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背誦過歷史課本上這一知識點的學生都可以準確回答,但將題目改變?yōu)椤敖Y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明治維新的特點”,就會有一些學生不能完整準確地說出答案。結合材料回答問題不僅考驗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還考驗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表達能力。每個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以現在的思維去研究歷史,或僅僅通過研究史料來研究歷史,學生無法置身于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之中,這就導致學生難以全面地理解歷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采用情景式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在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營造出輕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從解釋者的立場出發(fā),結合所學知識對歷史進行探究分析,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3]。
例如,在教授“羅馬法的起源和發(fā)展”這一內容時,教師需要先對羅馬法的基本概念加以說明,可以通過圖片對比的形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部分內容。此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來模擬羅馬法庭,增加學生的代入感和體驗感,使學生更容易掌握羅馬法的特征。隨后教師通過講解羅馬法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過程,公民權利與義務的變化等內容,強化學生對羅馬法起源和發(fā)展的認知,幫助學生對羅馬法形成客觀的評價。教師在創(chuàng)設相關的情境時一定要以真實可靠的歷史資料為基礎,不能通過虛構的人物或以第三視角講述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以免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重點發(fā)生改變。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歷史,了解他人對歷史的不同看法和觀點,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歷史表達是對歷史態(tài)度的表達,是歷史解釋者對歷史現象、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作出的判斷和評價。歷史表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從理性層面出發(fā),歷史解釋者應在唯物觀的基礎上對歷史事件進行辯證、科學的理解和評價;二是從現實層面出發(fā),歷史解釋者應秉持鑒往知來的態(tài)度對歷史進行分析和評判,并以此為現實活動的指導和啟示;三是從普適層面出發(fā),歷史解釋者對歷史的判斷和評價應高于人類倫理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一旦低于這個標準,歷史解釋就會變得毫無價值[4]。在學習歷史知識時,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避免學生被野史、外史所誤導,使其在分析和評判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過程中強化對歷史的理解和記憶。例如,在教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內容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對儒家思想的評價,首先學生可以了解到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主張的思想是仁、禮、中庸。儒家思想是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不僅對我國社會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對世界思想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儒家學派的一些思想觀點與現在的社會和教育發(fā)展是不相符的,是需要改進的。因此,學生要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理性地分析,客觀地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歷史現象,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在高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對問題的分析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教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要把握核心考點,教師不能根據自己的喜好設置問題,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難度的問題;其次,要把握問題的邏輯性,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最后,要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只有對歷史產生興趣和求知欲,學生才會主動地研究和解釋歷史。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問題的推動下主動研討各種歷史資料,逐步掌握對其他史料和課本材料的分析方法,促進其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5]。
例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單元中,教授分封制和宗法制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剖析這兩種制度,掌握其內容、特點、作用和影響,可以讓學生代入周天子的身份進行探討交流。此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世襲制、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的相關史料,讓學生通過對比分析,思考和理解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總結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變特點以及各朝代帝王對加強中央集權作出的措施,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
四、運用推理探究,總結發(fā)展規(guī)律
一些學生的歷史基礎比較薄弱,常常會混淆一些基礎的歷史概念,如原因和背景、公元前后年份的換算、專制主義和中央集權、朝代的更迭順序等,這會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能理解教師講授的內容,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歷史。史實判斷的目的是讓人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和認知人類社會,準確地回答“是什么”的問題,使人們可以在各種相關的歷史資料中判斷出作者所持有的觀點和看法。因此,歷史學習者和研究者在對歷史進行解釋時需要秉持求真的態(tài)度和精神[6]。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地分析歷史事件,并對此產生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培養(yǎng)其主動思考的習慣。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課本知識,還需要對相關的課外知識進行拓展,只有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才能使歷史事件的脈絡清晰,使歷史人物的形象飽滿豐富,作出最貼合實際的判斷和評價[7]。在學習高中歷史時,學生不僅需要了解歷史事件,還需要通過對史料進行演繹、歸納進而推理和佐證歷史事實,讓學生在盤根錯節(jié)的歷史資料中發(fā)現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類比、歸納等方法推理探究歷史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指導學生根據具體史實分析和總結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幫助學生學會鑒古知今,進而培養(yǎng)其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例如,在教授“‘千古一帝’秦始皇”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對秦始皇在六國統一戰(zhàn)爭中的事跡和其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度的主要措施進行詳細的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秦始皇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剖析,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術對秦始皇的歷史資料進行解釋,幫助學生一分為二、理性地評價秦始皇。又如,在教授“社會生活的變遷”時,教師可以先從服飾的變化開始介紹,六七十年代,人們認為樸素最時尚;九十年代以來,人們的服飾逐漸變得絢麗多彩、時尚個性,服飾的變化趨勢由守舊、呆板逐漸變得更加美觀、舒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每個時期人們的衣著變化,推理探究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經濟發(fā)展的情況,引導學生從飲食、建筑、交通方式、習俗等方面對社會生活的變化進行推理與探究,總結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五、運用對比分析,訓練解釋素養(yǎng)
歷史解釋是非常復雜的事情,在對某個歷史事件進行解釋時,教師要對其中的某個情形作出全面、詳細、深入的分析。在進行分析時,戰(zhàn)爭、改革、王朝興衰等事件發(fā)生的原因、背景是需要重點分析的。歷史分析是對事物因果的解釋和說明,需要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撲朔迷離的歷史現象中尋找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這是進行歷史解釋時必須要經歷的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可以幫助學生提升歷史判斷能力,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進行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逐層分析,根據歷史資料作出客觀的評價和理性的判斷。
例如,在學習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課程時,大部分教師的教學著重于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殘暴行為和中國人民對侵略行為的英勇反抗,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尤其是在講授南京大屠殺的相關知識時,一部分學生會發(fā)出一些過激的言論,作出一些過激的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歷史實踐作出理性的判斷和客觀的評價。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引導學生對這段歷史作出正確的歷史解釋,在鞭笞侵略者罪惡行為的同時教會學生理性思考,理性地看待歷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高中歷史的學習中,學生容易形成思維定式,直接照搬教材內容。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進行對比分析,可以是同時代、同領域的橫向對比分析,也可以是不同時空下的縱向對比分析,教師根據各個時期的經濟、文化等因素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進行剖析和評判,提高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
又如,在教授“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其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對這兩次工業(yè)革命的異同進行分析。兩次工業(yè)革命的相同點是都推動了生產力和社會的發(fā)展,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兩次工業(yè)革命的不同點可以從三個角度進行對比分析。首先,從發(fā)明者的角度,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開始于普通工人和技師,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主力則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其次,從發(fā)源地的角度,第一次工業(yè)革命起源于英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則主要是在美國和德國;最后,從突破口的角度,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突破口是輕工業(y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突破口則是重工業(yè)。教師引導學生對兩次工業(yè)革命的分析對比可以幫助他們掌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特點、背景、影響和作用,使其歷史解釋能力有所提高。
結 語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yǎng)是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目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需要通過挖掘史料、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問題設置、推理研究以及對比分析等措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養(yǎng)成主動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的理性評判能力,促進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徐飛.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西部素質教育,2019,5(07):60-61.
[3]陳宏.淺談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歷史解釋”的素養(yǎng)[J].中外交流,2021,28(01):1091.
[4]楊巍.例談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新課程研究,2020(01):31-32.
[5]曾啟敏.淺談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措施[J].文淵(中學版),2019(11):672.
[6]安琬玲.高中歷史教學中“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研究[D].山東:山東師范大學,2019.
[7]關倩.高中歷史教學中對學生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18):2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