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凡,張愛華,康利芳,鳳麗娜,康蒙蒙,張曉梅,李國輝,何華
(空軍軍醫(yī)大學唐都醫(yī)院 血液科,陜西 西安 710038)
目前對于惡性血液病的治療,采用造血干細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最有效性的方法之一[1],移植中心組織進行了品管圈活動,有效改善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的洗手行為,成效顯著,具體報告見下文。
1.1 一般資料。2015年1月至2017年2月收住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能獨立閱讀和理解問卷內容,并自行完成問卷調查填寫,納入標準無精神性、聽力及語言等功能性障礙,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有精神、聽力及語言等功能性障礙,知情不同意者。2015年01至12月(QCC干預前)符合納入標準112人為對照組,男61人,女51人,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5人,大專以下87人。2016年01月至2017年2月(QCC干預后)符合納入標準108人為觀察組,男50人,女58人,文化程度大專以上21人,大專以下87人。
1.2 方法。對照組移植患者接受常規(guī)性的護理宣教,并未就手部衛(wèi)生展開特別的指導、管理。觀察組則在此基礎上應用QCC管理患者的洗手行為,即成立品質管理團隊,全體圈員和圈外人員運用頭腦風暴法提出需要改善的問題,確定“提高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洗手依從率”為主題,以《醫(yī)務人員手衛(wèi)生規(guī)范》為依據(jù),采取查閱文獻資料、專家咨詢,最終設計出《移植患者洗手依從性調查表》。運用QCC制定查檢表,找出真因:患者洗手理論知識水平欠缺;實踐中洗手依從性差;洗手行為欠規(guī)范;無洗手規(guī)范和考核標準;未納入護士工作流程。制定對策:①將患者洗手納入科室及醫(yī)院感染控制范疇,對患者洗手質量進行監(jiān)督;②加強洗手宣傳力度,開展以洗手為主題的PPT授課,制作洗手小手冊,強化患者對洗手重要性的認識,制定患者洗手指征,標識及正確洗手方法,貼至餐桌上,運用了公放系統(tǒng),提醒患者洗手,依從性差者由責任組長、護士長、主管醫(yī)生再次強化培訓;③建立長效管理監(jiān)督機制,責任護士每日觀察患者洗手;QCC小組人員負責監(jiān)督檢查患者洗手;QCC圈外感控護士采用隱蔽觀察法定期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圈長,及時修改、解決;護士長定期采用生物ATP熒光檢測護士、患者洗手效果,此外在例會期間,還針對檢查結果、信息等進行分析,存在問題納入PDCA循環(huán)中[2]。
1.3 評價方法。通過感控專家提供的專業(yè)指導,對患者洗手依從性調查表問卷進行了設計,具體內容涵蓋了洗手方法、重要性、指征等,實時追蹤、調查患者的洗手情況。
1.3.1 洗手執(zhí)行情況:內容主要涵蓋患者洗手指征、方法、時間、頻率的落實現(xiàn)狀?;颊呦词种刚鳎罕闱?、便后;服藥及進食前;頻繁接觸電子設備如手機、遙控器、電腦等;接觸分泌物排泄物;接觸明顯感染灶如口腔潰瘍、肛周感染等。洗手方法:使用皂液、肥皂等手部清潔劑,采用流動水沖洗;各部位的洗手時間≥15 s,為合格,針對患者的手腕、手背、手掌、指縫及手指等進行清洗,且在患者不知情的情況下,由2名護士采用隱蔽觀察法考核,當場1名護士記錄,1名護士核實。
1.3.2 ATP生物熒光檢測法:對照組112名患者、觀察組108名患者進行ATP生物熒光檢測儀進行檢測,使用Ulstrasna一體化試劑的無菌棉拭子往返2次在患者的手指內表面進行涂抹,采樣拭子插回取樣器中,將取樣器上部的塑料閥門折斷,熒光素酶反應液流入手持式ATP生物熒光檢測儀內,儀器維持直立狀態(tài),在15 s之后顯示結果做好記錄,相對光單位值(RLU)即為此時得到的數(shù)據(jù),以廠家推薦合格標準為依據(jù),并且對國內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作出參考從而作出判斷,若RLU≤30為合格。
1.3.3 統(tǒng)計學分析:通過SPSS 19.0展開數(shù)據(jù)處理,(±s)對應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組間比較,χ2檢驗開展計數(shù)資料比較,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實際洗手執(zhí)行情況比較[n(%)]
兩組患者實際洗手正如表1所示,觀察組在洗手指征、方法、時間、部位均高于對照組,經χ2檢驗,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2洗手合格率經熒光檢測法,觀察組合格率77.78%,對照組僅16.07%,經χ2檢驗,P<0.01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2 兩組患者洗手后ATP熒光生物檢測合格率對比[n(%)]
圈員各項素質均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經t檢驗P<0.05,尤其在解決問題能力、QCC手法運用、專業(yè)素質等能力方面大幅提高(P<0.01),如表3。
表3 QCC實施前后小組成員綜合素質比較
感染是造血干細胞移植患者最常見的危機生命的并發(fā)癥,超過50%的患者在移植期間存在著活動性感染的問題。已有流行病學調查提出,醫(yī)院感染均是手直接、間接傳播,手衛(wèi)生可使醫(yī)院感染及感染危險得到有效的降低,對病原體傳播進行有效的防控,且方法非常簡單,是降低醫(yī)院感染的有效措施。故患者洗手將成為醫(yī)院感控關注的重點[3-4]。
應用品管圈對患者進行手衛(wèi)生進行管理,通過制定周密的查檢表,找出影響患者洗手的要因,并制定有效的改進方法,展開臨床實踐。運用PDCA循環(huán)重視環(huán)節(jié)控制,全程互動,強化各環(huán)節(jié),將影響患者洗手的主、客觀因素都得到有效的改善,有效提高患者洗手執(zhí)行率、合格率,2016年移植中心感染率由14.67%,降至6.59%,最終達成了預期目標,提高護理工作質量。但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執(zhí)行率及合格率偏低,需進一步探討。
QCC活動倡導員工自動、自發(fā)的參與,讓員工享有更高的參與權、自主權及管理權。管理期間對護士管理潛能進行深入挖掘,讓她們獲得真實的參與體驗。借此活動的開展,圈員的協(xié)作得以強化,進而持續(xù)優(yōu)化護理質量,提高了護士工作的積極性,強調讓圈員主動、自發(fā)地進行護理質量管理,不再以護士長為主,而是調動全員積極參與,同時培養(yǎng)和挖掘護理人才[5]。
綜上所述,QCC活動可提高患者洗手執(zhí)行率、合格率,降低醫(yī)院感染發(fā)生率,后續(xù)應針對如何構建患者洗手“知-信-行”的鏈條,尤其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并展開持久有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