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靜,李紅霞,劉俊麗,龐紅翠,李海霞,徐偉
(河北省廊坊市中醫(yī)醫(yī)院 血液科,河北 廊坊 065000)
再生障礙性貧血是一組由多種致病因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綜合征,該病的發(fā)病率為7.6/10萬,多發(fā)生于青壯年群體及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中,該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為貧血、感染、出血等[1]。臨床上治療再生障礙性貧血,常常采取西醫(yī)免疫抑制療法,患者長期用藥會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同時,患者較易受到自身病情的影響,在治療期間出現(xiàn)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進而不利于患者的治療效果及依從性,因此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是十分必要的,以起到改善患者預后效果,進一步保障治療效果的作用[2]。為此,本次研究將我院收治的8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探討了中醫(yī)護理方案在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在把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80例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本次已經通過了醫(yī)院中倫理委員會的核實、批準;本次全部患者、患者親屬都已經知情且同意,還簽署了“知情同意書”。在對照組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23-39歲,平均(30.4±3.6)歲;病程為3個月至6年,平均(3.17±0.62)年;急性患者21例、慢性患者9例。在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為25-37歲,平均(31.6±3.1)歲;病程為4個月至7年,平均(3.98±0.22)年;急性患者20例、慢性患者20例。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根據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治療需求與患者的主訴,實施對癥護理干預,加強病情監(jiān)測,若出現(xiàn)了異常應及時反饋,以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保障護理工作順利且有序地開展。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具體的護理內容如下:
(1)辯證護理干預:①對于存在疲乏無力癥狀表現(xiàn)的患者,應提醒其注意休息,并適當限制探視時長,在此基礎上,密切觀察患者的癥狀體征變化情況,同時遵醫(yī)囑為患者開展相應的耳穴貼壓和穴位貼敷操作。②對于存在發(fā)熱情況的患者,可于其額頭、腋窩等部位放置冰袋,并遵醫(yī)囑為其應用退燒藥物,及時更換被汗?jié)n污染的衣物及被褥,同時密切觀察其體溫的變化情況,必要時,可給予患者穴位按摩或中藥熏洗,以有效改善高熱表現(xiàn)。③對于存在鼻腔出血癥狀表現(xiàn)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立即協(xié)助其取半臥位,同時幫助醫(yī)生進行相應的鼻腔止血處理;對于存在牙齦出血癥狀表現(xiàn)的患者,可使用沾有止血藥物的棉棒對出血部位進行局部按壓處理,或指導患者含漱具有止血功效的中藥湯劑,每次含漱劑量為10-20 mL,5次/d;對于存在皮膚黏膜出血情況的患者,應加強皮膚護理干預,并于每次穿刺操作結束后,對穿刺部位持續(xù)按壓約15 min左右,以有效降低出血發(fā)生幾率。
(2)生活護理:護理人員應保證患者的病房時刻處于干凈整潔的狀態(tài),定時通風,并合理調節(jié)室內溫度及濕度;幫助患者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睡眠,注意個人衛(wèi)生;護理人員可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態(tài)指導其開展強度適宜的運動項目,以增強機體免疫力。
(3)飲食護理:護理人員應依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飲食護理計劃,鼓勵患者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進食辛辣刺激類食物,同時可根據患者的不同疾病辯證分型給予其相應的藥膳飲食。
(4)情志護理:護理人員應采用適宜的對話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相關臨床知識、治療方案、預后、注意事項等,進而有效提升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水平,從而明顯改善患者的護理依從性和治療配合度。在日常護理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以主動與患者間進行溝通與交流,并在對話的過程中探查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存在負面情緒的患者,可以給予其移情、暗示等相應的情志護理干預,以有效消除患者的負面情緒。
(5)其他方面的護理: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多注意睡眠與休息,并遵醫(yī)囑服藥,按時且按量地服藥,適當?shù)剡M行運動鍛煉,以達到促進機體康復的作用。此外,在出院以前,護理人員需要指導患者定期來院復診,在出院后,仍需要按照醫(yī)囑服藥、糾正不良生活習慣等。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護理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護理滿意度。其中,護理效果的評價標準分為優(yōu)秀、良好、一般和較差這4個等級,總護理有效率=(優(yōu)秀例數(shù)+良好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評價量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情況進行評價,量表主要包括了護理態(tài)度、護理質量、護理文書書寫等方面,量表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護理滿意程度越高。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了口腔感染、面部痤瘡、肛周感染、靜脈炎。
1.4 統(tǒng)計學分析。文中計數(shù)(χ2檢驗)、計量(t檢驗)資料用SPSS 20.0軟件處理,P<0.05表示對比數(shù)據差異顯著。
2.1 兩組的護理效果對比。護理后,觀察組的總護理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的護理效果對比[n(%)]
2.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護理后,觀察組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具體見表2。
表2 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
2.3 兩組的護理滿意度對比。護理后,對照組40例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73.1±2.6)分,觀察組40例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為(97.5±3.9)分。兩組的護理滿意度評分相比,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T=52.06,P=0.01)。
再生障礙性貧血在臨床中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血液系統(tǒng)疾病,該病患者多伴有感染、貧血等癥狀表現(xiàn),由于該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易出現(xiàn)病情反復的情況,進而極有可能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有所降低,從而不利于整體的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在臨床治療的基礎上,給予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以保證臨床療效[3]。常規(guī)的再生障礙性貧血西醫(yī)護理干預僅能夠從健康教育、飲食干預等基本護理點出發(fā),為患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但是,上述護理內容的護理范圍均較為狹窄,進而無法為患者提供更為有效的臨床護理。
中醫(yī)護理作為一種以中醫(yī)理論為基礎的護理干預手段,現(xiàn)階段,其已經在臨床范圍內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且效果良好,該護理方法的核心理念為養(yǎng)護合一及寓護于養(yǎng),通過依據患者的疾病特征給予其辯證護理、情志護理、生活護理等中醫(yī)護理干預措施,進而可以明顯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及預后恢復質量[4]。在本次研究中,護理后,觀察組總護理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應用中醫(yī)護理方案的護理效果顯著,對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護理有效率、護理滿意度評分均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善效果、價值。分析其原因,即:中醫(yī)護理方案可以通過給予患者中醫(yī)特色護理干預,進而使患者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及臟腑功能均得到顯著性改善,從而有效提高了臨床療效,同時,該護理方案亦明確了護理人員在護理期間的具體護理任務,讓護理人員能夠依序進行護理,因此有效地避免了護理工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進而可以對臨床護理工作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并給患者給予一個更為良好的康復環(huán)境。
綜上所述,再生障礙性貧血患者接受中醫(yī)護理方案的效果較為理想,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并提升其護理有效率,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