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武漢市普仁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80)
腦梗死是各種因素引起局部腦組織區(qū)域供血發(fā)生障礙,導致腦組織因缺血缺氧發(fā)生病變壞死,引起神經(jīng)功能缺失[1]。腦梗死好發(fā)于老年群體,致殘和致死率極高。及早發(fā)現(xiàn),及時診斷,給予有效治療的同時配合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預后改善有極大幫助。為研究應用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促進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康復的效果,我院對來院56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進行護理觀察,選取28例患者給予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本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2月至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腦梗死恢復期患者5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56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8例。其中,對照組男18例,女10例,年齡為35-83歲,平均(63.43±10.25)歲;觀察組男17例,女11例,年齡為36-85歲,平均(63.76±10.36)歲。兩組患者在基線資料相對應信息方面比較并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guī)護理方案開展護理工作,遵醫(yī)囑給予患者藥物治療;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對于存在負性情緒的患者適當給予心理疏導,幫助其消除負性情緒;保持病房環(huán)境干凈整潔,溫度適宜,光照良好,做好防滑處理;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叮囑患者養(yǎng)成良好日常作息習慣,戒煙戒酒,對于需長期臥床者叮囑患者家屬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擦拭患者皮膚,勤換衣物,預防壓瘡的發(fā)生;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指導患者定期轉(zhuǎn)換健側(cè)臥位和患側(cè)臥位,進行主動與被動訓練,鼓勵并協(xié)助患者早期進行坐位平衡與站立訓練,鼓勵患者早日下床活動。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案實施的基礎上給予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取制川烏、馬錢子、白芷、浮萍、制南星,干燥處理后,混合、粉碎、過篩、再次混合、分裝,制成藥粉,采用姜汁、醋將藥粉調(diào)成糊狀,藥粉、姜汁、醋的比例為1:1:1,采用穴位貼敷膠貼將藥糊制成大小為0.2 cm×0.3 cm的敷貼,選足三里、陽陵泉、外關(guān)、血海、太沖、伏兔、風市作為一組貼敷穴位,取足三里、三陰交、曲池、合谷、豐隆、懸鐘為另一組,利用制作的敷貼對兩組穴位進行交替貼敷,穴位貼敷期間患者取患側(cè)位,穴位每天貼敷1組,連續(xù)貼敷15 d。
1.3 觀察項目與判定標準。采用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價(NIHSS)量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狀況,分值越高,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越嚴重;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價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高。比較兩組康復效果,康復效果判定標準:痊愈:治療后,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偏癱癥狀基本消失,能獨立行走,病殘程度0級,肌力恢復至IV-V級以上。顯效:治療后,患者偏癱癥狀顯著改善,可行走,病殘程度1-3級,肌力恢復II級以上。進步:治療后,患者偏癱癥狀有所改善,肌力恢復I級以上。無效:治療后,患者偏癱癥狀較治療前無變化甚至加重[2]。
2.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狀況的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降低(P<0.05)。相比于護理后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NIHSS評分所得分值明顯要低,兩組護理后的NIHSS評分比較差異明顯(P<0.05),詳情見于表1中兩組所對應數(shù)據(jù)。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價(NIHSS)量表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價(NIHSS)量表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7.16±0.58 4.16±0.57 3.316 <0.05對照組 7.27±0.52 6.63±0.52 2.810 <0.05 t 0.115 4.105 P >0.05 <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的對比。護理后兩組患者的ADL評分較護理前均有所升高(P<0.05)。相比于護理后的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ADL評分所得分值更高(P<0.05),詳情見于表2中兩組所對應數(shù)據(jù)。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分的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P觀察組 37.28±3.17 55.24±3.48 9.306 <0.05對照組 38.23±3.09 44.78±3.26 6.021 <0.05 t 1.002 10.904 P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的對比。觀察組康復總有效率為92.86%,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組間對比數(shù)據(jù)差異明顯(P<0.05),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兩組患者康復效果的對比[n(%)]
中醫(yī)將腦梗死歸為“中風”范疇,常見的中醫(yī)療法包括湯劑內(nèi)服、中醫(yī)外治法、針灸等,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同時,為促進患者的早期康復有必要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包括康復訓練等。
中醫(yī)認為腦梗死恢復期患者多需長時間臥床,進而造成血滯氣虛,經(jīng)絡瘀阻[3-5],采用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可有效刺激相應穴位,起到調(diào)和陰陽、疏通經(jīng)脈、扶正祛邪的功效,且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中藥物的有效成分不經(jīng)胃腸吸收,不會對胃腸造成不良刺激,另外穴位貼敷有利于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提高了局部血藥濃度,無創(chuàng)無痛,有利于促進患者康復。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制川烏、馬錢子、白芷、浮萍、制南星制成的中藥敷貼進行穴位貼敷護理,制川烏、馬錢子、白芷、浮萍、制南星具有通經(jīng)活絡、祛風化痰、升清降濁、醒腦開竅的功效[6-8],配合康復訓練護理措施可有效刺激神經(jīng)功能,修復受損神經(jīng)細胞,改善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肢體功能[9-10]。
本研究中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采取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的觀察組,護理后患者NIHSS評分所得分值明顯低于對照組,ADL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者康復總有效率92.86%較對照組的71.43%明顯要高。由以上所得結(jié)果可見,應用穴位貼敷中醫(yī)護理措施有利于促進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的康復,對恢復神經(jīng)功能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具有積極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