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畢雄鳳,謝榮慧,楊紅麗,寇建瓊
(云南省傳染病醫(yī)院/艾滋病關愛中心,云南 昆明 650301)
有調查顯示,在HIV/AIDS中超過一半的女性和40%的男性自感染以來曾想過自殺[1]許多研究顯示[2-4]在HIV/AIDS中,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問題,進而產生淡漠、絕望、自我忽視和健忘等感覺導致HIV/AIDS行為的改變,從而影響治療的依從性。因此,探索能有效改善HIV/AIDS的心理問題也是當下防治艾滋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選取本中心初始抗病毒治療的175例HIV/AIDS,觀察個案管理模式干預前后焦慮抑郁情緒改善情況,報告如下。
1.1 對象。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門診首次接受抗病毒治療的HIV/AIDS患者,將符合納入標準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的175例患者隨機入組個案管理組89例,常規(guī)管理組86例。納入標準:①符合2015版《艾滋病診療指南》診斷標準診斷為HIV/AIDS[5];②患者年齡≥16歲,語言溝通無障礙;③意識清楚,智力正常,無精神疾病史。排除標準:①病情危重,意識不清,不能正常交流者;②嚴重認知障礙,不能配合者;③拒絕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采取隨機對照試驗方法。
1.2.1 根據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確定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化原則將研究對象分為常規(guī)管理組和個案管理組,常規(guī)管理組采用抗病毒治療門診常規(guī)管理,開始抗病毒治療適宜性包括ART治療的準備、服藥依從性、有無并發(fā)癥等情況評估,ART用藥咨詢指導,依從性教育,定期復查、隨訪。
1.2.2 個案管理組除在門診常規(guī)管理基礎上,按照以下流程和模式。確定個案管理師,成立個案管理團隊。個案管理團隊由個案管理師2名、艾滋病??漆t(yī)師5名、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1名、藥劑師1名、志愿者3名組成。按照個案管理模式評估、計劃、監(jiān)測、反饋、協調、評價進行為期一年的干預。
1.3 評價指標。醫(yī)院焦慮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由Zigmond與Snaith于1983年編制,主要應用于綜合醫(yī)院患者中焦慮和抑郁的篩查[6]。HADS 具有良好的信度及效度,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可作為綜合性醫(yī)院焦慮抑郁情緒的篩查[7]。HADS量表給出了兩套測定題,可分別評定焦慮和抑郁的狀況。將兩套項目分別疊加即得出各自的總分。總分0-7分代表正常;總分8-10分表示輕度抑郁/焦慮;總分11-14分表示中度抑郁/焦慮;總分15-21分表示嚴重抑郁/焦慮。分別于干預6個月和12個月時評價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狀況。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一般資料、疾病情況、焦慮抑郁情況。本研究選取的患者共有175例。干預組89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15例,平均年齡(34.91±11.732)歲,文化程度:小學和初中20例(22.5%),中專和高中19例(21.3%),大專和大學49例(55.1%),研究生及以上1例(1.1%),婚姻狀況:已婚28例(31.5%),未婚51例(57.3%),離異或喪偶10例(11.2%),平均月收入:無收入10例(11.2%),<3000有35例(39.3%),≥3000-<6000有34例(38.2%),≥6000-10000有7例(7.9%),>10000有3例(3.4%),CD4+T淋巴細胞計數平均值337.17±165.606個/μL;對照組86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36±12.305),文化程度:文盲2例(2.4%),小學和初中33例(38.4%),中專和高中13例(15.1%),大專和大學36例(41.9%),研究生及以上2例(2.3%),婚姻狀況:已婚28例(32.6),未婚44例(51.2%),離異或喪偶14例(16.3%),平均月收入:無收入2例(2.3%),<3000有49例(57%),≥3000-<6000有26例(30.2%),≥6000-10000有5例(5.8%),>10000有4例(4.7%),CD4+T淋巴細胞計數平均值(362.65±240.857)個/μL;兩組患者基線一般資料和疾病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前焦慮抑郁情緒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焦慮抑郁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觀察6個月時,個案管理組自行終止治療2例,結果分析87例,常規(guī)管理組自行終止治療6例,結果分析80例。焦慮抑郁情況比較,個案管理焦慮占比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抑郁占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6個月焦慮抑郁情況比較[n(%)]
2.3 兩組患者觀察12個月時,個案管理組自行終止治療2例,結果分析87例,常規(guī)管理組自行終止治療7例,結果分析79例。焦慮抑郁比較,個案管理焦慮抑郁占比低于常規(guī)管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12個月焦慮抑郁情況比較[n(%)]
3.1 個案管理模式的應用能改善HIV/AIDS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前個案管理組患者焦慮、抑郁情緒人數占比分別是47.2%和46.1%,個案管理模式干預12個月后焦慮、抑郁占比分別是0%和1.1%顯著下降(P<0.05)。分析原因:①施行標準的個案管理流程步驟:個案管理師通過評估能夠詳細了解患者目前的生存狀態(tài),疾病進展,擔憂的問題,缺乏的疾病及治療相關知識等。完成評估流程后,根據收集的資料進行優(yōu)先等級劃分,初步制定個案管理計劃,就個案管理計劃進行醫(yī)患雙方的溝通反饋,結合醫(yī)生、患者、護理需要商定其預期目標并對個案管理計劃、目標進行修正確定。協調個案管理團隊成員共同對患者實施照護計劃,在實施照顧過程中定期監(jiān)督計劃進展情況,實時進行醫(yī)患雙方反饋,定期評價患者生理、心理狀況,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溝通反饋更改計劃,再次執(zhí)行上述步驟。②溝通交流渠道通暢:收案后,個案師和患者交換聯系方式。個案管理師施行24小時實時接受咨詢制,當患者出現擔憂的問題時,解答患者的問題,緩解患者的擔憂;當出現治療相關問題時,及時聯系責任醫(yī)師處理問題且持續(xù)跟進問題處理結局。③醫(yī)生、護理、志愿者施行團隊共同照護。專業(yè)醫(yī)療問題由醫(yī)生、個案管理師回答;志愿者現身說法,與患者交流自己的治療經歷及展示當前身體狀況;個案管理師協調團隊成員一起實施照護措施。個案管理模式標準化的流程步驟、團隊成員協同照護、“個性化”的照護措施,有效幫助改善患者處理其焦慮、抑郁情緒。
3.2 對個案管理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及知識庫容量提出了挑戰(zhàn)。影響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因素不單是疾病、藥物副作用,還有工作、社會家庭、生育、感染情況暴露等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均會給患者心理情緒帶來負性影響。面對這些動態(tài)變化的因素,個案管理師作為患者觸手可及的咨詢資源不僅需要扎實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需不斷擴展知識庫容量包括政策、公共衛(wèi)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方能應對層出不窮的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