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婷
摘要:如何在新時代背景下找到一條有效的德育途徑,是當前小學德育研究的重要課題。有效的小學德育途徑應當是:關注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從小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細節(jié)當中尋找德育素材,抓住德育契機,并確立在小學生生活的細節(jié)中滲透德育的思路,通過“德育引導學生生活,生活培訓學生品德”來達到預期的德育效果。
關鍵詞:新時代;德育途徑;小學德育;小學生;德育效果
引言
新時期背景下,德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為提高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學校與教師都要解放思想,轉(zhuǎn)變觀念,扎實用好各種資源,使德育扎實“落地”,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一、小學德育實效性缺失的具體成因
導致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具體分析,可以歸結為以下兩個大的原因。
1、缺乏對德育的重視,缺少德育的意識
就目前的情況看,只要還有升學考試“橫”在那里,學校對文化課的重視程度就遠比德育課程的重視程度要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加上德育的一些成果是“隱性”的,不大方便考核,不方便考核就沒有量化顯性的成績,就導致學校對德育的不重視。有些學校即便開設德育課程,大多也是走過場,照本宣科,屬于不得已而為之,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投入,效果可想而知。
2、德育教學模式陳舊,未能做到與時俱進
德育工作應該是一個以情感人、情感交流、思想互動的過程。但現(xiàn)實德育工作中,教師或毫無情感教學、或居高臨下教育或說教和“填鴨”是主要手段,小學生對此較為反感,自然就影響了德育的實效性,導致學生出現(xiàn)“屢教不改”或者不以為然的情況。
二、小學德育實效性提升的具體策略
1、轉(zhuǎn)變思想,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
思想決定行動。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教師的思想一定要從過去的只重視文化課教育、忽視德育工作的誤區(qū)中走出來,主動承擔育人的任務和要求。教師要加強對德育工作的重視程度,真抓實干,研究小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品德發(fā)展的任務和需要,真正使德育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教師要以身作則,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環(huán)境的熏陶下,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2、拓寬德育空間提高德育實效性
(1)拓寬社會空間進行德育
傳統(tǒng)的德育工作,往往是以道德與修養(yǎng)課本為媒體展開教學,或者是班主任通過班會、早課等形式進行,這本無可厚非。但是在新時期的背景下,學校與德育工作者,應該結合社會發(fā)展、學生實際,將現(xiàn)有的學校德育進一步拓展,大膽向社會延伸。學校應結合自身實際,在確保學生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德育。具體做法可以是參觀紅色景點、利用紅色資源、主動對接公益活動做志愿者等,從而使學生對德育有“感同身受”的參與感,由此也能增強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有效解決德育與現(xiàn)實生活“脫節(jié)”的問題,扎實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2)拓寬網(wǎng)絡空間進行德育
通過網(wǎng)絡空間開展高效德育,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其一是在班級的微信群、QQ群發(fā)布與德育有關的要求和新聞,或?qū)诎嗉壍暮萌撕檬逻M行表揚,請家長與孩子共同知曉、學習、參考;其二是通過多媒體播放與德育有關的視頻、圖片、音頻等,使德育生動形象,更加直觀;其三,如果學校軟硬件設施過硬,可以在校園網(wǎng)站上開設“德育留言板”等模塊,開辟出可以實現(xiàn)師生互動或問答的板塊,給學生留出可以表達自己看法和意見的“自留地”,提高學生對德育話題的參與度,更好地提高德育的實效性。
3、利用熱點話題提高德育實效性
入耳、入心、入腦,并且能有所思考,逐步實踐,只有達到這個效果,才是真正實現(xiàn)了德育的實效性。反思之前的德育,往往是教師一廂情愿地認真講解,但學生的反響卻是平平,甚至會感覺老師講的大多“假大空”,枯燥乏味。確實,這樣“說教”成分較大的德育,無法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他們學習積極性不高。出現(xiàn)類似情景的具體原因,與缺少話題和例子有關,學生限于年齡和閱歷,無法真正融入教學場景。為切實提高小學德育的實效性,教師要具備抓社會話題、抓社會“熱點”的意識,引入新鮮元素,使德育課堂有“源頭活水”。例如,在剛剛開始的新學期德育第一課,筆者就針對東京奧運會上表現(xiàn)突出的跳水小將全紅嬋,帶領學生共同展開話題討論。鼓勵學生從勤奮練習、敬老孝親等層次和角度,說說自己對全紅嬋的認識,并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自己接下來的打算。實踐證明,教師如果有“素材意識”,社會話題抓得準,就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興趣,更好地達成德育目標。
4、多方參與,加強德育工作的參與性
德育工作意義重大、任務繁重、事務瑣碎,僅靠班主任一人,就想編織完整無缺的德育“網(wǎng)”,確實很難。這就需要完善德育的“網(wǎng)絡”。(1)學校層面,從一把手校長一直到主管德育的主任或者校長,一定要自上而下推動德育工作,統(tǒng)籌安排德育的具體目標、人員保障、經(jīng)費投入等,學校和領導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制定有遞進、有延續(xù)、有針對性的德育目標,在德育工作中具體實踐;班主任要結合德育目標,主動溝通各位科任教師,做好溝通協(xié)調(diào),對學生的狀態(tài)有更多元、立體的掌握,便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找準問題病根,與科任教師形成德育合力。(2)社會力量方面,家校合作必須要落地實踐,可以請家長到校參觀,共促德育,提高實效。還可以擴大德育“半徑”,多方尋找德育力量和素材。如請社區(qū)工作者、志愿者、各行業(yè)的先進人物到校開展講座、演講等,分享道德修養(yǎng)經(jīng)驗、講述道德模范故事,從而使德育更鮮活、更接地氣,更適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要,有效提高小學德育的實效性。這樣也實現(xiàn)了德育的閉環(huán)性和完整性。
5、注重家校合作提高德育實效性
家庭教育在德育教學中不可或缺,要從注重家校合作入手,提高德育實效性。根據(jù)實際,可以采取線上線下雙管齊下的方式進行:線上部分,通過微信群等媒介,與家長溝通德育技巧,分享德育經(jīng)驗;線下,適時召開家長會,教師與家長就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和困惑等進行交流,確保揚長補短;教師策劃組織相應活動,給家長在學校的親子體驗,更好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促進家長對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了解,真正推動家校合作,形成教師家長共同參與德育的局面。
三、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思路梳理
反思新時代背景下小學德育的過程與結果,筆者以為,在追求立德樹人目標的同時,一定要立足于小學生的實際,一定要追求“德育一體化”??梢哉f,“德育一體化”就是落實學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促進德育改革順利步入深水區(qū)并向縱深挺進的關鍵所在[4]。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應適當隱藏德育的目的,淡化德育的名稱,與此同時豐富學生的德育過程,讓學生在具體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向的德育認知。
結語
總之,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問題是值得研究的課題,是教師的責任,需要我們結合新時代實際和需求,不斷扎實做好。
參考文獻:
[1]余婧.中小學隱性德育課程的缺失及重建[J].教學與管理,2020(15):49-52.
[2]劉俊峰.從“教室日志”到“班級日記”:生本理念下的德育突圍[J].中小學教師培訓,2020(8):65-68.
[3]張志勇.省域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的建構與實踐[J].人民教育,2019(Z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