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中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注重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在此基礎之上,為學生搭建自由展示個人才華的空間。與此同時,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進行針對性的引導,真正發(fā)揮教與學之間的合力,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文章注重從合作教學、信息技術、趣味導入、實踐教學四個方面進行簡要介紹,旨在為學生學習能力提升,教師教學能力的增強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年級;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在現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重點集中在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方面,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維,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導致部分學生產生厭惡學習的狀況。為此,小學數學教師既要認識到個人在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要真正地進行解決,從而在此過程中,打造屬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課堂,增強數學教學的時效性、高效性、有效性以及趣味性,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一、 合作教學法: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合作教學法的優(yōu)勢在于充分綜合學生的不同觀點,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的思維更為趨于完善,從而更為接近正確答案。與此同時,學生在此過程中,可以認識到個人思維的局限性,并真正地通過交流的方式,學習更多的思維方式和解題方法,真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fā)言,提出針對性的指導,增強課堂教學的精準性,充分發(fā)揮合作教學的積極作用。
例如,在講授“倍數與因數”這個知識點時,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搭建自主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從而獲得相對周密的答案,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在此部分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講授知識。教師運用多媒體,講授因數與倍數的概念,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練習相應的習題,提升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掌握能力。第二點,科學分組。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并在此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意愿,真正為學生打造自由的交流空間。第三點,創(chuàng)設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30的因數有哪些?如何才能更為全面地找到30的各項因數?第四點,適時引導。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要充分進行交流,并積極地運用每一位組員的觀點,從而更好地從多個角度進行探析!”第五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成果。小站主動站起身說:“我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首先是小組長想到的1、2、3、5;其次,副組長想到的10、15;最后,是我想到的30!這也讓本小組意識到個人力量的局限性,以及小組力量的無窮性,也真正懂得了合作的內涵!”教師運用合作教學法,真正讓學生通過交流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增強學生思維的全面性。與此同時,教師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促進學生思維的方向性,增強課堂教學的高效性。
二、 信息技術法: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將教學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數學解題方面,并未注重從數學學習規(guī)律著手,從而導致學生數學學習缺乏成就感,也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陷入較強的思維定式中,進而不利于學生整個數學學習的發(fā)展。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轉變這種錯誤觀念,而且還應運用合適的手段,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教學,從而達到既適應學生的思維方式,又能真正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規(guī)律的目的。文章注重從信息技術教學的角度,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真正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講授“多邊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教師運用信息技術,對所將圖形進行切割,從而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樹立數形結合思想,并在此過程中,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增強。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創(chuàng)設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已知一個直角梯形的上底為55厘米,下底為110厘米,高為55厘米,如何求這個梯形的面積?你們可以由此,推斷出直角梯形的計算公式嗎?第二點,運用信息技術授課。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畫出這個直角梯形,并將這個直角梯形進行切割。具體分為以下兩種切割形式:第一種形式,將此直角梯形切割成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第二種形式,制作兩個全等的直角梯形,并將其拼湊成一個長方形。與此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新長方形面積的一半與課本梯形面積公式之間的異同點。第三點,巡場觀察。教師時時關注學生的思考動態(tài),并適時地針對學生的錯誤觀點進行引導,真正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促進學生數形結合思維的增強。第四點,展示成果。在學生分享此部分內容的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嬋的回答。他說:“通過白板上的提示,我發(fā)現可以用三種方法解題。第一種,計算三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第二種,填補一個邊長為55厘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并讓原圖形轉化成一個長為110厘米,寬為55厘米的長方形;第三種方法,仍舊運用填補法,即按照教師提供的第二種思路。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邊長為165厘米,寬為55厘米的長方形,而這個長方形面積的一半即為直角梯形的面積。與此同時,我發(fā)現這個算式即為梯形面積公式!”教師運用信息技術教學,將抽象的知識以生動的情境進行表示,并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更多的想象,真正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探究,真正增強數學教學的時效性。
三、 趣味導入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文章中的趣味導入,注重引入遷移思維,即從學生的已知著力,構建與新知識之間的連接,真正讓學生在享受數學學習趣味性的同時,真正增強課堂教學的有趣性,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此文的論述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入學生常見的學習工具,作為課堂導入的橋梁,并在此過程中,實現由課堂導入向數學教學的順利過渡,真正激發(fā)學生好奇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整體課堂導入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在講授“用方程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引入學生常見的天平,并讓學生思考如何保持天平的平衡,從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方程的基本解題思想,從而更為順利地構建常識與知識之間的連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此部分內容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點,導入天平情境。在開課后,教師引入天平的情境。教師對學生說:“我在天平左側放入一個10克砝碼,你們思考如何讓整個天平保持平衡?”小李說:“在天平的右側放入一個10克的砝碼!”小趙說:“在天平的右側放入兩個5克的砝碼!”教師適時地說道:“要是天平的兩側保持平衡,需要保證天平的兩側的重量……”小嬋積極地說道:“重量保持相同!”第二點,開展教學。教師在黑板上列出如下的式子:x+3=8。教師對學生說:“我們可以將等號看成是天平的中間,如何得出未知數x的解呢?”小洛說:“可以消除等號左邊的3!”教師說道:“假如消除左邊的3,整個天平會失去平衡!”小燕說:“也要消去右側的3!”教師適時地說道:“那最終的答案為?”小左說:“未知數的解為5!”第三點,開展練習。在大部分學生掌握此部分內容后,教師創(chuàng)設相應的習題,并讓學生進行相應的練習,真正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引入學生已知的工具,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構建與新知識的連接,真正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數學知識吸收效率,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 實踐教學法: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通過觀察和實踐,真正地理解相應的數學知識,并運用個人的語言,表達相應的數學知識,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講授“長方體”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讓學生充分運用提供的橡皮泥、木棍以及其他的材料,制作長方體,并運用個人的語言說明長方體的構成,真正促進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能力。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著力。第一點,提供實驗工具。教師提供如下的實驗工具:木棍、橡皮泥、水以及抹布。第二點,創(chuàng)設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分析:利用你們手中的工具,制作長方體,并分析長方體構成的面、棱長以及頂點的個數。第三點,實施引導。為了提升學生思考的方向性和科學性,教師對學生說:“你們可以觀察身邊的長方體物品,并從面、棱以及頂點的角度,分析長方體的制作方法!”第四點,展示成果。在大部分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成果。在眾多學生的分享過程中,給教師印象最深的是小錯的回答。他說:“通過觀察身邊的鉛筆盒,我發(fā)現鉛筆盒一共有六個面,而且對應的面全等。為此,我結合自己觀察,制作相應的長方體。我在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長方體一共有12條棱8個頂點!”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真正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更多的數學知識,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在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法,真正地構建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之間的連接點,并在此基礎上,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的數學教學模式,并注重掌握好數學教學和學生學習之間的關系,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空間,也讓學生掌握相對科學學習方法,促進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吳雨芳.基于問題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8).
[2]賀海燕.基于游戲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6(8).
[3]李祥國.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學應用題高效課堂的構建研究[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7(8).
[4]李茜.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新課程,2016(12).
作者簡介:連國瑞,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zhèn)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