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美學的,也是教育的,作為審美與教育的融合,它以美的事物作為材料與工具,重視情感教育。幼兒園美育實踐研究旨在通過系列的審美活動,激發(fā)、強化幼兒的情感體驗,達到審美感受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及審美情趣的提高。文章以中班主題活動“尋找西街建筑”為例,嘗試尋找生活化的教育契機,捕捉幼兒所提問題中的教育要素,支持幼兒運用直接感知、實際探尋、多元表征等能力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中構建美學經驗。
關鍵詞:幼兒教育;美育教育;生活化;主題活動
《指南》藝術領域指出:“要為幼兒創(chuàng)設豐富的藝術環(huán)境”“讓幼兒投入到大自然與周圍環(huán)境中,去感受、發(fā)現(xiàn)和欣賞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要有意識地帶領幼兒來到美麗的大自然里,來到社區(qū)的傳統(tǒng)民間藝術和地方民族文化活動中等,讓幼兒置身其中,接受藝術的熏陶與陶冶”。日常生活中蘊含著數不盡的美育資源,生活化的美育教育契機需要教師用智慧的雙眼及時捕捉。教師需從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幼兒的生活入手,鼓勵幼兒大膽提出自己關注的問題、自己的想法,支持幼兒在問題探索、解決中獲得新的經驗。
我園處于閩南文化底蘊濃厚的西街小巷中,西街是班級多數幼兒上下學的必經之路,有的幼兒就成長在西街的小巷中;在“西街印象”主題活動前期,我們以“泉州美食”為切入點、圍繞幼兒的興趣點開展“尋找西街美食”活動,活動中幼兒了解、品嘗了四果湯、滿煎糕、土筍凍等泉州美食?!拔鹘殖擞泻贸缘娜菝朗常€有什么呢?”一名幼兒的問題引來了同伴們的討論,“我在西街看過一些很舊的房子?!薄拔鹘址孔拥奈蓓敽臀覀兗业氖遣灰粯拥??!薄拔鹘钟行┓孔由蠒行◆~,下雨的時候還會漏水?!薄澳俏覀兛梢匀フ艺椅鹘诌€有什么呀!”孩子們的對話也引起了老師的興趣。
一、 整合多元化文化經驗?品讀西街建筑之韻
《指南》藝術領域指出:“和幼兒一起感受、發(fā)現(xiàn)和欣賞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中美的事物”“和幼兒一起發(fā)現(xiàn)美的事物、感受和欣賞美”“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閩南傳統(tǒng)建筑獨特的結構、精美的裝飾風格、優(yōu)美的藝術造型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生動地反映了閩南的建筑文化形態(tài),蘊含著閩南人獨特的建筑觀念和審美情趣,其生動形象性成了幼兒直接感知閩南文化的一大載體,所蘊含的人文教育資源更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愛國愛鄉(xiāng)的情感,提高文化認同感。通過親子“探秘西街”活動,幼兒走進西街尋找他們感興趣的事物,交流反饋中,當幼兒看到同伴們尋找到的各種各樣的西街建筑元素,有的幼兒好奇地問:“為什么西街有這么多不一樣的建筑元素呢?它們有什么用呀?”追隨幼兒的興趣,我們展開的一段探索西街建筑元素之旅。
(一)滴水獸
在親子活動中后,幼兒將他們發(fā)現(xiàn)在房屋頂的“小魚”記錄在調查表中,這些“小魚”為什么會在屋頂的呢?它們有什么用呢?有的幼兒說“我知道了,它是用來漏水的,我有見過它的嘴巴會流水?!薄皩Γ郧跋掠甑臅r候,雨很大,我們從巷子里經過的時候,被那些水滴到過?!薄皨寢尭嬖V我,那些小魚還能把怪獸嚇跑。”通過收集資料,原來“小魚”就是閩南建筑群中“番仔樓”一大亮點——滴水獸,由于閩南的多雨的氣候,番仔樓建筑中將房屋的排水設施與房屋結構完美集合,房屋的排水溝把雨水收集起來后通過管道把雨水導入排水口,那個排水口就是“滴水獸”;閩南的滴水獸除了有魚還有獅子、麒麟等造型,在古代具有聚水聚福的美好寓意,也有辟邪的作用。
(二)石敢當
“在我們幼兒園的巷子里,我看到路旁邊有一塊石頭,是在裴巷里?!薄拔覀兗议T口也有一個這樣的石頭,上面還寫著‘石敢當?!薄笆茄?,巷子里有好多呢!大拾堂門口也有一個,那是一種神奇的石頭吧?”孩子們口中的畫著表情的石頭就是“石敢當”,小小的石塊中蘊藏著閩南的文化底蘊和鄉(xiāng)土精神。追隨幼兒關注的興趣點,教師為幼兒找來了關于這方面的材料,石敢當多為獅子、老虎造型,在閩南文化中是辟邪、壓風、平浪、制煞之物;石敢當經常出現(xiàn)于路的中間、街巷丁字路口、住宅拐彎處、岔路口等用來保護鄉(xiāng)人及過路行人平安,所以在“西街探秘”中,幼兒常見它于西街的各個巷子中。
(三)窗棱
“在我拍照的地方,我看到了閩南古厝的墻上有幾個窗戶,上面還有好看的圖案?!薄拔铱吹降氖窍裰右粯?,一根一根的?!薄拔乙舶l(fā)現(xiàn)了,可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不一樣呢?”閩南大厝屋脊高翹,雕梁畫棟,門楣墻磚浮雕,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為了讓幼兒欣賞不同樣式、風格的古厝窗棱,教師事先尋找了多種常見的窗棱圖片,讓幼兒在欣賞的過程中了解閩南建筑元素。窗棱是閩南古厝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孩子們眼中“像柱子一樣,一根一根”的窗戶就是常見的石條窗;有用作外墻防盜的窗棱,那就是條枳窗和竹節(jié)窗;有花格子拼接起來的,那是用來裝飾的紅磚花格窗;還有用來通風、散熱的……通過欣賞不同功能、形狀的窗棱,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更加了解閩南建筑的獨特風格,積累了不同的審美體驗。
(四)瓦當
“在閩南古厝的屋頂上,除了我們之前認識的燕尾脊,我看發(fā)現(xiàn)屋頂是用一片一片的瓦片砌成的。”“聽說斜斜的屋頂更容易讓雨水留下來。”“我知道了,在瓦片最前面的地方的那塊是不一樣的,它是圓形的,上面還有好看的圖案呢!”“那它有什么作用呢?”在集體談話過程中,部分在“探秘”過程中,對建筑元素有了解的幼兒,開始想同伴介紹他們所了解的。“告訴你們吧,我知道最前面那塊形狀不一樣的瓦片是有自己的名字,它叫做‘瓦當。瓦當,是屋面筒瓦最前端下垂的部分,作為閩南建筑中屋頂構造的一大元素,也引起了幼兒的關注?!苯處燀樦變旱陌l(fā)言,也向幼兒介紹起來這特殊的瓦片。瓦當的主要功能是防水,能保護木質的飛檐和起到美化屋面輪廓的作用,瓦當上雕飾著不同的圖案,蘊含著不同的意義。
中班幼兒活動的自主性和主動性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他們能夠提出自己的活動想法,有主動參與的活動的熱情與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選擇的活動。通過同伴間的交流分享、主動搜集資料、尋找家長幫助形式,他們了解了多種閩南建筑元素的特征、寓意及作用,在主動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品讀西街建筑之韻。
二、 激發(fā)個性化表現(xiàn)形式?玩創(chuàng)西街建筑之味
《指南》藝術領域指出:“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營造安全的心理氛圍,讓幼兒敢于并樂于表達表現(xiàn)”“尊重幼兒自發(fā)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通過前期梳理、介紹,幼兒在感知與欣賞中對閩南建筑元素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已不滿足于停留在認識、了解上了,有的幼兒大膽地提出了他們的想法:“西街平時也有很多游客,我能當一名小導游來介紹我知道的這些元素嗎?”“我們應該可以在美工區(qū)或者手工課上自己做一只滴水獸嗎?”“如果我們在結構游戲建古厝時,也放上一只滴水獸,那就不怕了?!表槕變簩W習、探索的需要,我們開展了豐富的活動,支持幼兒個性化的表現(xiàn)。
(一)語言活動中的家鄉(xiāng)藝術
在班級主題“尋找西街建筑”中,我們開展“我是小導游”活動,鼓勵幼兒與家長共同收集相關西街建筑內容,為幼兒提供表達和交流的機會,以導游介紹的形式讓幼兒在寬松的氛圍中與同伴交談、分享。鼓勵幼兒自信大方、人人參與,在豐富主題內容及幼兒知識經驗的同時,增強幼兒說話的連貫性、生動性,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美術活動中的家鄉(xiāng)藝術
中班年齡段的幼兒他們經常用繪畫、捏泥、手工制作等多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所見所想。教師應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fā)的藝術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尊重幼兒自發(fā)的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并給予適當的指導。在主題活動中,我們開展了手工、繪畫等美術活動,引導幼兒大膽表現(xiàn)各建筑元素,如,采用彩泥、裝飾材料手工制作形態(tài)各異的滴水獸;采用鵝卵石、陶泥、裝飾材料表現(xiàn)石敢當;線描畫裝飾、設計窗棱、瓦當圖案。通過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美術活動表征、反應幼兒對建筑的認知與感受。
(三)建構游戲中的家鄉(xiāng)藝術
中班幼兒處于具體形象思維,他們需要具體的活動情景與活動形式。通過前期實地走訪觀察、知識經驗梳理、藝術個性表征等形式,他們積累了對閩南建筑風格的相關經驗。在“西街建筑”主題建構活動中,我們提供不同形狀的積木、建構材料,供幼兒表現(xiàn)古厝建筑,同時引導幼兒選擇合適的材料為古厝增添各種建筑元素,支持幼兒在與同伴的合作、游戲中感受閩南建筑的獨特魅力。
(四)環(huán)境創(chuàng)設中的家鄉(xiāng)藝術
幼兒園環(huán)境作為一種“隱形課程”,它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身心發(fā)展。同時,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本身具有展示美、培養(yǎng)幼兒審美情趣的功能,閩南文化中許多美好的事物也可以通過幼兒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展示出來。我們結合閩南建筑風格元素將幼兒的美術作品布置到班級環(huán)境中,如紅磚墻、出磚入石、燕尾脊、滴水獸、瓦當等,營造富有閩南氣息的活動氛圍,班級的每一個角落都訴說著閩南泉州的風情,幼兒在這種氛圍底下充分感受泉州建筑的魅力。
藝術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幼兒對“美”的感受與表現(xiàn),教師應支持幼兒自發(fā)表現(xiàn),鼓勵幼兒自主表現(xiàn);而不同形式的美育活動,對于提升幼兒有關美的認知能力起到了促進作用,在主題活動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條件支持、激發(fā)幼兒個性化表現(xiàn),在多種體驗中,玩創(chuàng)西街建筑之味。
綜上所述,在主題系列活動中,教師善于捕捉幼兒所提問題中的教育要素,把握生活化的教育契機,運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進行知識技能架構、整合多元經驗、啟發(fā)多元表征,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認識西街建筑,啟發(fā)引導幼兒用眼睛發(fā)現(xiàn)西街建筑的美、用耳朵聆聽西街建筑的故事、用心感受西街建筑給后人留下的非遺文化,嘗試大膽地表現(xiàn)西街建筑之美。幼兒在活動中不斷獲得新的經驗及體驗,萌生新的學習欲望,在探索學習中審美感受力、審美創(chuàng)造力及審美情趣得到提高,有效整合本土資源,實現(xiàn)生活化、課程化的美育教育。
參考文獻:
[1]陳慧真.開發(fā)傳統(tǒng)建筑資源?傳承閩南地域文化[J].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2]施曉靈.提升幼兒對閩南建筑感知程度的策略研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3).
[3]林竸.借幼兒園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詮釋閩南文化[J].大眾文藝,2013(18).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黃廈藝,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