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的認識決定了語文教師的教學方向和教學目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等教學活動。文章通過對《初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研讀,并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實踐,強調(diào)并闡述了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工具性為首,人文性次之,二者相互統(tǒng)一,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此外,文章還以舉例論證的方式論證了語文教材、教師、學生都是教學資源的觀點,引導教師要多渠道開掘語文教學資源,并用好語文教學資源,經(jīng)常反思,做善于思考的語文教師,上好本色高效的家常課。
關(guān)鍵詞:工具性與人文性;教學資源;家常課
新課程改革推進到今天,有過最初的狂熱,爾后的喧囂、迷茫、困惑……到今天是該冷靜和理智的時候了,是該進行反思和盤點的時候了。每一個教師和教育工作者都應結(jié)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教育教學研究對新課程理念和相關(guān)理論做出自己的思考、判斷,不能人云亦云,要做善于思考的語文教師,上適合學校、適合學生、適合自己的本色高效的家常課。
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該如何統(tǒng)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庇纱硕x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個概念,進而把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性質(zhì))界定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語文教育界一直對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基本特點)存有分歧:一為工具性,一是人文性。往往是顧此失彼,強調(diào)了工具性,就忽略了人文性;反之亦然。有趣的是,自古講的中庸之道,可一遇改革,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何曾“中庸”過?現(xiàn)在,課標負責人巢宗祺等人將人文性和工具性統(tǒng)一起來,并確定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爭論該告一段落了吧,但這二者如何統(tǒng)一呢?如何在語文教學實踐或?qū)W生的語文學習中體現(xiàn)或操作呢?
現(xiàn)在的情況是二者不僅沒有統(tǒng)一,而且有人文性獨占鰲頭,扼殺工具性之勢。為什么“人文性”一經(jīng)出場就大受專家教授、教研員和廣大教師的追捧和推崇呢?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沒有明確定義,也沒有具體詮釋,因此,語文課的“人文性”就被任意解讀、演繹,有人還美其名曰“個性化解讀”。語文課的“人文性”就是要在語文課程中體現(xiàn)人文精神,打上人的烙印。人文精神的實質(zhì)就是“以人為本”的思想,它繼承了國家傳統(tǒng)文化中人本思想的精華,吸收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的養(yǎng)分,重視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個性……當然,可以將其內(nèi)涵“創(chuàng)造性”地豐富、演繹,建構(gòu)成“我要我的人文性”。諸君試想,這樣大雜燴似的人文性能夠指導語文教學嗎?
事實上,從古至今的語文教學都以“人文性”為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只不過人文性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罷了。(從教材選文的變化可以看出)古代是儒家思想,宣傳教化;近代是百家之文,當然,儒家經(jīng)典還占主要內(nèi)容;八十年代前是“紅色文章”,凸顯政治思想;此后語文教材對選文做了更新,剔除了一些說教因素過多的文章。不管選文如何變化,但其負載“道”的義務從未放棄,換言之,語文教育或教學都凸顯了一定的“人文性”,只不過不同的時代人文性的表現(xiàn)不同罷了(工具性沒有很好重視過)。在新課改背景下,人們高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這實在有點本末倒置,有開歷史倒車之嫌,請大家深思啊。
工具性和人文性果真能統(tǒng)一嗎?非要統(tǒng)一的話,應該是工具性“統(tǒng)一”人文性,工具性放在首位,人文性附著或包容在工具性之中。新語文教育的發(fā)起者韓軍曾說,“語言文字就是最大的人文”。因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承載著學生學習和正確使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圣使命。語文教學一定要以“言語技能訓練”(工具性)為中心,培養(yǎng)語文能力為核心,切忌淡化知識、淡化訓練、不要能力。
二、 教材是資源,教師是資源,學生更是資源
(一)教材是資源
教教材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和工作。但是教師不能只滿足于教材(主要是語文課本),把教材當做語文課堂的全部或唯一。在教學活動中,應當“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重組教科書的編排順序上課,還可以教除了課本以外的文本,把教科書當做培養(yǎng)學生言語技能的一個例子,用葉圣陶的話說,“只是一個例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本(秋季學期)第三單元是一組寫景的文章。其中有《春》《濟南的冬天》《夏感》等名篇。這些文章里都有美的景色,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可遺憾的是學生很難體會到。因為教材中篇章的安排和時令順序相悖。試想一下,在冷風颼颼的秋末或冬初上“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體味“緊張、熱烈、急促的旋律”,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嗎?為此,教師要根據(jù)需要每學期開展“重讀美文”課。例如把《春》《夏感》等文章放在第二學期學習,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觀察、感受、體味、寫作,找到一個便于學習的大環(huán)境(其實,自然環(huán)境也是一種資源)。在上第六單元(上冊)閱讀課時,教師可選學《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其他文章,或本土作家的相關(guān)著作,如《水簾洞傳奇》(漆寨芳著),而對《女媧造人》等自讀課文可讓學生課后自學。如在指導閱讀《水簾洞傳奇》中的“麻線娘娘”的故事時學生興趣盎然,不僅講了自己知道的有關(guān)武山水簾洞的神話傳說,還談了自己游歷該地的見聞和感受,有的還為水簾洞的開發(fā)、宣傳獻計獻策……臨下課時,順勢引導學生把水簾洞和梅雨潭進行比較,并告訴學生武山不缺少風景名勝,缺少的只是像朱自清一樣的歌者時,學生被深深打動了……
(二)教師更是資源
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教教材,而應努力發(fā)現(xiàn)、開發(fā)和運用課程資源,其實,教師也是很好的課程資源。
例如,有一次講配套練習中的一個選擇題。學生對曲高和寡的意思不理解,教師點撥之后,學生還是茫然,怎么講好呢?于是,教師先給學生播放《傷不起》,學生都說聽過,能聽懂;然后,又給學生播放了《漁舟唱晚》,學生都說沒聽過,聽不懂。教師便進一步問,能跟著唱嗎?(學生搖頭)教師則幽默地說,這就叫“曲高和寡”。學生會心地笑了。
(三)學生也是資源
老師不能目中只有教材,只有自己;而應目中有人,有學生。把學生看做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好學生資源,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黃河頌》這篇文章時,學生對黃河的形象和氣勢體會不到位,怎么辦呢?教師讓郭璽同學概說自己眼中的黃河,談得很精彩,同學們聽得很認真。講著講著,他突然說,“我還有在黃河邊照的照片、保護黃河的宣傳海報……”他把照片拿給大家看并順勢激趣道,同學們,等考上大學了,一定要到黃河邊親口對黃河說——我是學習你的精神才實現(xiàn)理想的。
三、 一切為了學生,上好樸實、高效的家常課
語文教改的出路在于課堂教學。評價一堂課的優(yōu)劣不能只看教師講得怎么樣,也不能看所使用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教學媒體的新穎、別致,更不能看課堂有多么熱鬧、活躍……
要上好一節(jié)高效、質(zhì)樸的家常課,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本色、高效的語文課一定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強化對語言的揣摩和欣賞,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讓其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茖W訓練也不排除“整體把握”“感悟”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非理性因素的關(guān)照。教學活動應做到“合理合情”,即理性和非理性的內(nèi)在統(tǒng)一,但畢竟“理性是教學的條件和基石,教學是一種理性的探險”。
(一)師生要深入文本,深刻理解文本,不能隨意對文章做“個性化解讀”
教師要深入文本,吃透教材,應“讀出自我”,讀出“疑問”。
現(xiàn)在,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很少有語文教師能坐下來安靜地閱讀、思考、探究。(試問你把一篇文章讀過三遍嗎?)有些教師拿到一篇課文只粗略地瀏覽一遍,甚至不看,只參考一下教參、教材全解之類的,便“不求甚解”地開講,還說要對文章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讓學生大膽想象,說出自己的體悟等輕率的個性化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這是十分幼稚和危險的。
其實,創(chuàng)造性閱讀要關(guān)照文本的整體性,在符合歷史背景的前提下,生成自己獨特的意義結(jié)構(gòu)。即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應必須“知人論世”,不能無中生有地進行所謂的個性化解讀。
其次,教師應引領學生做科學理性的文本解讀,不能盡信書,敢于質(zhì)疑文本。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閱讀和思考的時間。
(二)適時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求實效,不能趕時髦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有些老師為了體現(xiàn)課改理念,把課堂搞活,幾乎每節(jié)課都使用這種學習方法(也可看做教學方法),其實大家想想,在表面的熱鬧和浮躁之下,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呢?語文能力提高了嗎?當然,這種學習方式很好、可用,但切忌常用,任何課型的課堂教學都用。否則,只會是花拳繡腿,費時低效。
(三)關(guān)注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引領學生用“已知”探求“未知”
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應確實樹立“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這一教學理念。美國教育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jīng)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jù)此教學?!敝挥忻靼琢诉@些道理,才能引導學生從已知出發(fā),去探求“未知世界”。
總之,要做一名善于思考的語文教師,深入文本,選擇適合教材、學生、老師、學校實際的方式,務求上“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都可以這樣教;每一個具有基本素養(yǎng)的教師都可以這樣教;每一所普通學校的學生都可以這樣教”的本色高效的“家常課”。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
[2]李燕.這樣的語文“變了味”[J].語文教學通訊,2012(15).
[3]王化英.登高遠望——語文教學之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6(5).
[4]王寶珊.教師要具備現(xiàn)代教育意識[J].內(nèi)蒙古教育,1997(4).
[5]王田.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2(29).
作者簡介:
彭軍選,甘肅省天水市,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東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