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棲君
(重慶師范大學(xué) 文學(xué)院,重慶 400047)
《世說新語》(后稱《世說》)是中國傳統(tǒng)的志人小說,記載了漢末魏晉人物的遺聞逸事。它涉及的內(nèi)容包括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學(xué)、思想等許多方面,是探知魏晉風(fēng)度的重要材料。其中展現(xiàn)的魏晉名士或張揚個性、或追求自由、或?qū)で蟪摰木衿犯駥μ扑卧~人的影響頗深,許多大家的作品里都會時不時地使用有關(guān)《世說》的典故、語匯,宋代的王安石、蘇軾、黃庭堅、姜夔、辛棄疾等都善于用典且各具特色,李清照也不例外。
紹圣四年丁丑(1097年)李清照十四歲,其父李格非被召回京城,升為禮部員外郎,闔家歡樂,時值春光尚好,李清照提議遠足野游,并以《世說》中的人物做對比,說“我有‘濟勝具’”。[1]21紹興四年甲寅(1134年)時李清照五十一歲作《金石錄后序》,寫道:“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盡委棄。所謂連艫渡江之書,又散為云煙矣。獨余少輕小卷軸書帖、寫本李、杜、韓、柳集,《世說》、《鹽鐵論》,漢唐石刻副本數(shù)十軸,三代鼎鼐十?dāng)?shù)事,南唐寫本書數(shù)篋,偶病中把玩,搬在臥內(nèi)者,巋然獨存。”[2]272時隔三十七年,李清照逃難途中隨身攜帶,病中把玩的仍有《世說》,可見此書對她意義之深厚。從舞勺之年到知命之年,《世說》可謂一直伴著李清照成長,其作品中的《世說》“元素”也十分豐碩。
易安作品共用《世說》典故26處。66闕詞中用《世說》典的有8闕,共10處;18首詩中用《世說》典的有2首,共5處;10篇文中用《世說》典的有5篇,共11處。這還不包括“風(fēng)流”“腸斷”等與《世說》關(guān)系密切的詞藻。這些典故分別隸屬《世說》36門中的《德行》、《言語》、《文學(xué)》、《雅量》、《識鑒》、《賞譽》、《豪爽》、《容止》、《術(shù)解》、《任誕》、《排調(diào)》、《假譎》等15門,其中又以《言語》、《賞譽》、《術(shù)解》、《任誕》、《假譎》等門所涉典故最多,分別為 6、5、2、2、2個。
李清照詩詞賦中援引的《世說新語》典故大概可以分成如下四類:第一,寄情山水。如“水光山色與人親”[2]145“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2]64等,大都化用其意。援引較為明白曉暢,舒卷自如,承魏晉士人的哲學(xué)思辨而下,添了幾分清新之意。第二,感時傷懷。如“鹽絮家風(fēng)”[2]38“笛聲三弄”[2]103“青州從事”[2]188“玉鏡臺”[2]157等,或哀佳人遲暮、或聞笛聲思故人、或?qū)φ卢F(xiàn)實感到無能為力。第三,詠物寫意。如“風(fēng)韻雍容未甚都”[2]155“韓令偷香”[2]32“徐娘傅粉”[2]32等,易安愛花,花也是易安清白高雅的人格象征。第四,愛國之思。易安詩文中援引《世說》此類典故主要有“金城柳”[2]195“露布成詞馬猶倚”[2]195“巾角拂棋”[2]298“臨波不渡,似惜障泥”“庾郎之失”“癡叔之奇”“著鞭”“說梅止渴”“劍閣之師”“布帽之?dāng)S”“老矣誰能志千里”[2]309等。李清照化用這類典故主要集中在南渡之后,多遭流離顛沛之時。
名士風(fēng)度,或者說魏晉風(fēng)度,是《世說新語》的重要內(nèi)容。書中并不都是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英雄或是國之名臣,相反更多的是記錄魏晉時代名士們的精神世界和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與人生追求。正如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里稱的《世說新語》是“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對此后的千秋萬代來說,魏晉風(fēng)度是頗值得回味的?!妒勒f新語》是李清照最珍惜的一本書,并且在創(chuàng)作中多次用典《世說新語》,《世說新語》中記載的魏晉名士傾心自然、率性、真情、人格獨立等風(fēng)度都和李清照的心態(tài)意識高度重合。李清照在繼承魏晉文化精神的同時,又實現(xiàn)了對魏晉風(fēng)度的超越,形成了“別是一家”的易安境界。
1.傾心自然
魏晉名士酷愛游山玩水,對大自然流露出了獨特的情感。如《世說·言語》中:“非唯使人情開滌,亦覺日月清朗。”[3]75王胡之到印渚視察,自然山水之秀麗蕩滌其情志,開拓襟懷,使眼中的天地更加明凈。又如《世說·言語》中:“在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fā),使人應(yīng)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盵3]80王獻之筆下的會稽山水四季皆美。此類逸事《世說》中還有很多,可以看出名士對自然的欣賞和熱愛。
李清照的作品及人生經(jīng)歷也體現(xiàn)出她對魏晉名士這種愛好和審美意趣的欣賞和繼承,她的作品中有大量描寫山光水色和冶游之樂的篇章。如《憶王孫》中“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2]145化用《世說·言語》中的典故,晉簡文帝入華林園,見美景發(fā)出“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豪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3]65的感嘆。與之相較,李清照十六歲左右所作的《憶王孫》較為明白曉暢,少了一些哲理道思,多了一份清新自然,顯露出少女獨特的可愛爛漫?!朵较场分小斑h岫出云催薄暮,細風(fēng)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盵2]58《念奴嬌》中“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盵2]64《滿庭芳·殘梅》中“小閣藏春,閑窗鎖晝,畫堂無限深幽”[2]95等等,易安作品中許多的詞句都表達了李清照對人和大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以及對大自然的欣賞和熱愛。
除了直接流露的對水光山色的喜愛,李清照筆下的花更是寄寓了作者的情懷,達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作為女性詞人,李清照對花之美的鑒賞更勝男性一籌?,F(xiàn)存的易安詞中,詠花詞約占了2/3,直接詠菊、桂、梅三種花的詞就有18首,而其中詠梅詞很引人注目。[4]86梅花象征著詞人清白高潔的人格,寄寓了易安的自我關(guān)注和認知。可以說梅這個意象貫穿了易安作品的始終。早期《漁家傲》中“此花不與群花比”[2]9的報春寒梅,是詞人爛漫青春的象征;中期作品《滿庭芳》中“難言處,良宵淡月,疏影尚風(fēng)流?!盵2]95殘梅意象的描繪擺脫了早期易安詠梅詞的稚氣,歷經(jīng)世事變故,情愛疏遠,易安的創(chuàng)作風(fēng)格變得低沉婉約,梅意象有了更深的喻意,梅雖落,但余香依然,品格不滅;晚期《清平樂》中“盡梅花無好意,贏得滿衣清淚”[2]105的梅花孤苦凄涼,詞中處處有梅,看似寫的是梅,實則寫李清照思念亡夫之情,凄苦愁結(jié)惟梅能懂。
2.率性任真
魏晉是生命意識覺醒的時代。魏晉名士用違禮、放誕和率真曠達的舉止來表達對過去人生信條和條條框框的拋棄否定,以及對新生活樣式的探尋。這種率性任真的風(fēng)度在《世說》的《言語》、《賞譽》、《品藻》、《豪爽》、《傷逝》、《任誕》、《簡傲》等多個篇目中都有體現(xiàn)。曹丕葬禮上學(xué)驢叫、殷浩的“寧作我”、“莼鱸之思”的張季鷹、“禮豈為我輩設(shè)也”的阮籍等等故事體現(xiàn)了魏晉名士掙脫禮教的束縛,流露出人性中純真、真摯的情懷。儒家思想以“禮”為尊,一切以“禮”為標(biāo)準(zhǔn),約束一切與“禮”不合的行為,而這樣的條條框框在魏晉名士眼里就像笑話。《世說·任誕》載:王徽之雪夜乘船拜訪戴逵,船行一夜才達,可是王徽之到了戴逵家卻不進去,又返回山陰去了?!拔岜境伺d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3]466王徽之此等的自然坦率常被后人寫入詩文,“雪夜訪戴”已成為自由心靈的代名詞。
易安詞中也屢屢出現(xiàn)此類率性任真的心跡,如“自是花中第一流”[2]6、“此花不與群花比”[2]9、“屈平陶令,風(fēng)韻正相宜”[2]33、“鹽絮家風(fēng)人所許”[2]38等,借菊花、桂花、梅花等表露自己的個人意志,勇敢地表現(xiàn)和抒寫真情,這與魏晉士人的率性任真如出一轍。“晏苦無鋪敘,賀苦少典重。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tài)”(《詞論》),易安撰寫的專論文章《詞論》把詞壇大家王介甫、晏叔原、賀方回、秦少游等批評了個遍。面對公公趙挺之的專斷蠻橫、趨炎附勢,她打破新婚女子不可與公公說話的規(guī)矩,要求公公解救自己的父親,寫下了“炙手可熱心可寒”[2]225這樣的名句。打破常規(guī)、任性率真,如此目空一切的率直頗似魏晉的狂狷之士。
3.堅持氣節(jié)
堅持氣節(jié)是魏晉風(fēng)度的一個關(guān)鍵詞。在司馬氏的政治高壓下,名士們風(fēng)流云散。有的隱于山林,《世說·棲逸》載“嵇康游于汲郡山,遇道士孫登,遂與之游”[3]400;有的醉于酒林,《世說·任誕》載“劉伶恒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3]446;有的癡于服藥,《世說·言語》載“何平叔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覺神明開朗?!盵3]37表現(xiàn)出他們清高孤傲不隨世漂流的一面,隱士們看似隱退了,可是他們內(nèi)心卻無比清醒,仍心系朝政。在司馬氏發(fā)動“高平陵政變”篡奪政權(quán)之后,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路徑,車跡所窮,輒痛哭而返[5]1974。名士們不得已的歸隱展現(xiàn)了在那個混亂的歷史中,名士們內(nèi)心的苦痛和現(xiàn)實的抉擇。南北宋之交的局勢和西東晉之交的局勢十分相似,王朝偏安一隅。
李清照傾慕《世說》中堅持氣節(jié)的名士,在易安的作品中屢有體現(xiàn)。易安的名句“南渡衣冠少王導(dǎo),北來消息欠劉琨”[2]226運用了《世說·言語》中王導(dǎo)和劉琨抗敵的典故,通過對比,表達對南宋朝廷綏靖政策的不滿和對王導(dǎo)、劉琨英勇抗敵的景仰。又如《詠史》中“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2]192蘊含著易安對現(xiàn)實的批判,對嵇康清高孤傲、不畏強權(quán)、堅持氣節(jié)的人格的贊頌,對王莽新政的辛辣諷刺。在《打馬賦》中易安以棋局喻政局,借《世說新語》中“志在著鞭”、“劍閣之師”、“庾郎之失”、“臨波不渡,似惜障泥”等典故隱晦的表達了對戰(zhàn)爭、戰(zhàn)略的思考,批判了當(dāng)局的一再妥協(xié)退讓。李清照這種敏銳的政治識見以及似魏晉名士般的不屈氣節(jié)贏得了理學(xué)大師朱熹“如此等語,其女子所能”[6]的贊嘆。
4.個人意識覺醒
魏晉之際,戰(zhàn)亂頻發(fā),草芥人命,舊的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制度已經(jīng)崩潰。于是要求徹底擺脫外在的標(biāo)準(zhǔn)、規(guī)范和束縛,以獲取把握所謂真正的自我,便成了魏晉以來的一種自覺意識[7]202?!妒勒f·品藻》中記錄了桓溫與殷浩的逸事,桓溫與殷浩年輕時常齊名,桓溫問殷浩“卿何如我?”殷浩回答“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3]312又《世說·簡傲》中記錄的司馬昭與阮籍的席位坐姿,晉文王司馬昭坐席嚴(yán)敬,擬于王者。阮籍,箕踞嘯歌,酣放自若。名士們意識到了自我的存在,意識到個人的生活追求、生活情趣和愛好是高于社會角色義務(wù)的東西。
易安有著異于同時代女性的理想追求和興趣愛好。首先,她酷愛金石,這不僅是她的愛好更是她和丈夫趙明誠的愛情見證。“后兩年,出仕宦,便有飯疏衣綀,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盵2]272他們一起節(jié)衣縮食地收集金石作品。南渡后,即使是孤苦一人,仍竭力保護珍愛之物。其次,她醉心于書籍。易安出生在書香門第。父親李格非飽讀詩書,蒙蘇軾賞識,被譽為“蘇門四學(xué)士”之一。家庭環(huán)境的熏陶使得她琴棋書畫無一不精,此外還深通博弈之事。最后,醉心于酒也是她身上的一個標(biāo)簽?!妒勒f·任誕》記載了東晉王恭說過的一段話“名士不必須奇才,但使常得無事,痛飲酒”[3]468王恭的話,雖然不能說就是關(guān)于魏晉名士的確切闡釋,但也的確從另一個方面展現(xiàn)了魏晉時期人們對于飲酒的看法?!妒勒f新語》留下了許許多多賢士飲酒的故事,展示了魏晉的酒風(fēng)和名士風(fēng)度,其中孔融、王蘊、嵇康、阮籍、劉伶等都是酒中名士,《世說新語·任誕》中也記載了很多關(guān)于飲酒的故事“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錢掛杖頭,至酒店,便獨酣暢”[3]451、“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時一杯酒”[3]452、“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3]453……現(xiàn)存的易安詞中,有23首涉及飲酒,居一半還多。“東籬把酒黃昏后”[2]46、“莫許杯深琥珀濃,未成沉醉意先融?!盵2]7、“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fēng)急?”[2]134中的愛酒形象與魏晉名士何其相似!
1.時代背景
宋代統(tǒng)治者吸取唐朝滅亡的經(jīng)驗,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世人的尚武精神,通過不斷改進和推行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開辟儒館,任用大批儒士、大量刊印書籍等方式改變著社會思維,實現(xiàn)尚武到尚文的思維轉(zhuǎn)變,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北宋汪洙編纂、后世廣為傳誦的兒童啟蒙讀物《神童詩》開篇即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闭鎸嵉孛枥L出了宋代重視讀書人的盛況。如此看重文化的宋代統(tǒng)治者自然而然地把書籍看作是發(fā)展文化的重要媒介,再加上宋代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官私學(xué)校興盛、活字印刷術(shù)的發(fā)明等原因,官刻書籍和私人版刻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以《世說新語》在宋代的傳播為例。董弅刻本出現(xiàn)之前為《世說》的抄本時代,《世說》以抄本的形式在上層人們之間流傳,《世說》的傳播與接受是十分有限的,且版本眾多,卷數(shù)、門類都參差不齊。董弅刻本出現(xiàn),標(biāo)志著《世說》進入刻本時代,抄本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從此中,我們可以窺見宋代書籍刊印技術(shù)的逐漸發(fā)展以及《世說新語》的廣泛傳播。據(jù)《金石錄后序》記載,李清照和趙明誠也擁有一版《世說》,李清照南渡途中隨身攜帶,病中把玩。這和當(dāng)時世人重視書籍的文化氛圍大概有些關(guān)聯(lián)。
此外,宋代詩歌創(chuàng)作提倡“無一字無來處”。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黃庭堅曾說:“自作語最難。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盵8]316通過典故,讀者可以聯(lián)想或體悟其言外之意,詩詞也增加了陌生化的效果。用典使得詩詞更加成熟莊重,宋詞從俗文學(xué)走向了“雅化”。受到此詩歌創(chuàng)作風(fēng)氣的影響,宋代文人作品中用典作品層出不窮,蘇軾、柳永、歐陽修、晏幾道、朱敦儒等等都長于用典。在這樣的風(fēng)氣下,易安作品中出現(xiàn)很多典故,特別是《世說新語》的典故,也就不意外了。
2.個人經(jīng)歷
易安的人生經(jīng)歷注定了《世說新語》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首先,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其母早逝,她是由父親和繼母王氏帶大的。父親李格非,官至禮部員外郎,飽讀詩書,以文章受知于蘇軾,被譽為“蘇門后四學(xué)士”之一。其繼母王氏是狀元王拱辰之女,知書達理,寫得一手好文章。在這樣環(huán)境下生活的大家閨秀對讀書耳濡目染,小小年紀(jì)便能寫出逼近前輩的作品。趙彥衛(wèi)在《云麓漫鈔》中盛贊道“有才思,文章落紙,人爭傳之”。在魏晉時期,名士不一定出生于大姓世族,但生于大姓世族的占了大多數(shù)?!妒勒f新語》中,有許多這種士庶之別的事狀。同樣出生于士大夫家庭的李清照對《世說新語》中關(guān)于名士的表達自然很好理解與接受。官宦門第的出身、父母培養(yǎng)方式以及政治活動的影響,使得易安思維開闊、思想開放、敢于沖破世俗的偏見。不似其他古代女子把自己局限于女紅、局限于深院高墻之中,易安可以泛舟游于溪亭,日暮而返。我們都說易安詞中流露出傾心自然之情,這與其開放的家庭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由此培養(yǎng)李清照喜愛游樂山水之間的本性。其次是感情生活的曲折,愛情是迷人的但同時也是讓人心碎的。初為人妻,李清照是甜蜜的,與趙明誠情投意合,收集金石字畫,探討文學(xué)。但是幸福時光總是易逝,新婚不久,趙明誠就常外出游學(xué)為官,這種孤寂和剛體驗過的幸福形成強烈反差,給李清照帶來愁思和苦悶。飲酒和寫詩就成了易安情感宣泄的出口。最后,靖康之變(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北宋滅亡。趙構(gòu)雖在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quán),但時刻受到金兵的威脅。戰(zhàn)亂頻發(fā),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李清照也走上飄搖的南渡之路,途中丈夫趙明誠因病去世。生存環(huán)境惡劣,精神失去寄托,大國已破,小家也沒了,國破家亡的苦痛使得她把目光投向歷史,《世說新語》典故的運用正是這種反映之一。
在宋代《世說新語》傳播速度加快,且詩歌創(chuàng)作提倡“無一字無來處”,為易安提供了接受《世說新語》的基礎(chǔ)。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為易安理解和接受《世說新語》形成了條件,感情生活的曲折和時代環(huán)境的跌宕造就了易安的思想和《世說新語》精神的高度重合,因此也就不難解釋為什么李清照偏偏愛《世說新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