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呈,張昊雷
(河南師范大學 a.馬克思主義學院;b.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我們應該維護各國各民族文明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1]東西方文化必須要通過交流融合才能獲得共同進步。柏拉圖和老子分別代表著“軸心時代”西方文化和東方文化的高峰。柏拉圖所著的《理想國》和老子所著的《道德經》則是峰頂上的巨石。以《理想國》和《道德經》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可以更好地探賾東西方文化的奧妙,比較東西方文化的同異,進而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對東西方文化進行雙重繼承和圓融開新,實現(xiàn)東西方文化的共同發(fā)展。
當前學界研究《理想國》和《道德經》的研究成果頗豐,但是對《理想國》和《道德經》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僅有2篇論文。甚至對柏拉圖和老子進行比較研究的成果也很少,相關研究僅有論文28篇。這些研究論文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美學和藝術思想的比較方面,曹順慶[2]和范軍[3]等人認為,柏拉圖和老子分別是東西方美學史上的重要奠基人,二者都注重藝與道的結合;在道德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劉國梁[4]和王康寧[5]等人認為,二者都強調自然美德對于教化民眾和定國安邦有重要作用;在哲學理論方面,高春民和許亮[6]等人認為,柏拉圖的“理念”與老子的“道”在內涵和實現(xiàn)途徑上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這些研究忽視了對《理想國》和《道德經》的政治思想進行比較。雖個別學者有所觸及,但僅限于對二者關于政治統(tǒng)治的對比,有待于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本文對《理想國》和《道德經》中政治思想的研究在政治統(tǒng)治層面之上,從政治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對其政治思想的雙重繼承等維度展開思考。
《理想國》與《道德經》的作者遠隔萬里,東西隔絕,但是,因為他們思考了一些共同的問題,在無對話交流和相互借鑒的情況下,《理想國》與《道德經》中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精華。這充分說明了思想精華是可以跨越時空的。
柏拉圖和老子都反對國家過度擴張。他們認為國家擴張領土會導致國家間戰(zhàn)爭不斷,社會撕裂,人民困苦不堪。只有限制領土規(guī)模才能夠維持和平,享受安寧。究其原因,柏拉圖和老子都經歷過因為領土紛爭而延綿不絕的戰(zhàn)火。柏拉圖出生時,希臘尚未統(tǒng)一,各個或大或小的城邦林立,各城邦間圍繞領土和霸權不斷爭斗。后來這些城邦分別加入了相互對立的提洛同盟(以雅典城邦為領導)和伯羅奔尼撒聯(lián)盟(以斯巴達城邦為核心)。這兩個聯(lián)盟之間爆發(fā)了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在這場大戰(zhàn)進行到第四年時,柏拉圖出生了。這場大戰(zhàn)持續(xù)了近30年,對希臘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導致希臘從此走向了衰落。同時,大戰(zhàn)也造成了希臘各個城邦內部的分裂。柏拉圖為了消除城邦內部的分裂,重新實現(xiàn)希臘地區(qū)的和平與繁榮而苦思冥想。在《理想國》一書中,柏拉圖提出了經自己長期思考后得出的理論成果。柏拉圖認為:“為了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還要實行以下幾條原則:……第四,城邦不能太大?!盵7]對于為何如此,柏拉圖解釋說:“我國的當政者在考慮城邦的規(guī)模或要擁有的疆土大小時似乎應該規(guī)定一個不能超過的最佳限度……國家大到還能保持統(tǒng)一?!盵8]139如果城邦太大,它的軍隊可能根本沒有能力來維護其安定。柏拉圖還認為,城邦的人口也不能太多,人口數(shù)量一定要與城邦面積相適應。既然理想城邦的面積不能太大,那么人口也就不能太多。城邦太大或者人口太多都會導致相互爭奪和民眾很難相互了解等問題。柏拉圖的這一思想明顯受到了希臘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影響?!肮诺鋾r期的希臘人似乎都同意這一點,也就是好的政體必須建立在地域面積較小和人口較少的基礎之上?!盵9]柏拉圖又把這種追求地小人少的主張傳給了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
老子也提出了“小國寡民”的政治主張。為了實現(xiàn)這一政治主張,老子做了大量的思考和系統(tǒng)的理論設計。老子主張引導人們放棄一些非必要的生產和生活器具,甚至放棄車和船這樣的交通工具。其目的就是“使民重死而不遠徙”[10]178。在老子看來,減少不同地區(qū)人們的交往,自然可以減少人們之間的矛盾和爭奪。接著老子進一步主張人們放棄武器裝備,“雖有甲兵,無所陳之”[10]178。根據(jù)老子的邏輯,這樣就可以減少人們之間的戰(zhàn)爭。不同國家之間交流中斷了,戰(zhàn)爭也止息了。如此則導致“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10]178的局面。老子只論述了限定國家的人口和面積的必要性,即只闡釋了國家的面積不能太大,人口不能太多,卻沒有明確指出國家的面積也不能太小,人口也不能太少。與老子不同,柏拉圖指出人口也不能太少,國家面積也不能太小。因為城邦要做到自給自足,就需要一定的人口數(shù)量和一定的面積。
柏拉圖和老子都追求善政,這也是他們的哲學思想在政治理論上的印記。柏拉圖以“善的理念”為最高追求,老子以“道”為最高追求?!吧频睦砟睢焙汀暗馈庇痴赵谡嗡枷腩I域就是善政。在柏拉圖看來,所謂的善政就是實現(xiàn)城邦的正義?!皣艺x在于三種人在國家里各做各的事?!盵8]171第一種人是統(tǒng)治者,在他們的靈魂中理性占有支配地位,他們因而具備了智慧的德性,所以他們應該為國家制定法律和統(tǒng)治秩序,管理國家最高事務;第二種人是輔助者(即城邦的保衛(wèi)者),在他們的靈魂中精神占有支配地位,他們因而具備了勇敢的德性,所以他們應該擔負起保衛(wèi)國家的職責;第三種人是被統(tǒng)治者(即農民、商人和各種工匠),在他們的靈魂中欲望占有支配地位,他們因而具備了節(jié)制的德性,所以他們應該通過辛勤的勞作為城邦創(chuàng)造財富,并供養(yǎng)城邦的統(tǒng)治階層。由此可知,人們的工作是根據(jù)他們的“天性”來分配的。需要注意的是,統(tǒng)治階層的子女如果不夠優(yōu)秀,那么就要下降為被統(tǒng)治階層;被統(tǒng)治階層的子女如果很優(yōu)秀的話,則要上升為統(tǒng)治階層。對于統(tǒng)治者而言,“如果他們的孩子心靈里混入了一些廢銅爛鐵,他們決不能稍存姑息,應當把他……安置于農民工人之間;如果農民工人的后輩中間發(fā)現(xiàn)有金有銀者,……把他提升到護衛(wèi)者或者輔助者中間去”[8]131。柏拉圖說:“每個生活在這個國家里的人都必須承擔一項最適合他的天性的社會工作?!盵8]156如果這三種人建立了上述的分工合作,那么城邦就實現(xiàn)了正義。這種結果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所有人都可以從繁雜的事務中跳出來,“放棄其他的事情,專搞一行,這樣就會每種東西都生產得又多又好”[8]60。
老子也認為,人們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本性從事。老子說人類社會要以“地”為行為之準則,“地”要以“天”為運行之準則,“天”要以“道”為運轉之規(guī)律。最終“道法自然”[10]56。通過這樣的邏輯論證可以得出這個結論,人類社會地、天和道都要“法自然”?!昂钔跞裟苁刂?,萬物將自賓?!盵10]72統(tǒng)治者如果能使人們根據(jù)本性從事,則民眾和萬物會自動地服從他。老子又進一步解釋說:“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盵10]83也就是說“道”通過“無為”的手段而達到了“無不為”的結果。很多人錯誤地認為老子說的“無為”指的是什么也不做。實際上老子說的“無為”指的是要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和萬物本性而為,而不能違背自然規(guī)律和萬物本性胡作亂為。所以統(tǒng)治者應該根據(jù)人之本性來使人,以達到民眾“自化”之境界。老子將之稱為“政善治”。不過與柏拉圖稍有不同的是,老子并沒有明確地劃分社會的等級。
柏拉圖和老子都充分地認識到了美德對于教化民眾和安定國家的重要作用。柏拉圖在《理想國》一書中探討了節(jié)制、勇敢、智慧和正義等美德??梢哉f對正義等美德的追求不僅貫穿于《理想國》這一本書,而且貫穿于柏拉圖的一生?!皩τ诎乩瓐D來說,道德存在于恢復我們已經失去了的內在和諧。”[11]甚至在柏拉圖看來,“唯一真正的神似乎是善的形式”[12]。在柏拉圖所生活的時代,有一些人不講道德,甘愿為了金錢去充當攻擊祖國的雇傭兵。這種匪夷所思的現(xiàn)象使柏拉圖更加注重對公民的道德教育。例如對于城邦護衛(wèi)者的教育而言,柏拉圖不希望他們進行模仿類的活動,而是專注于養(yǎng)成保衛(wèi)城邦的技能和勇敢的德性。退一步講,假如城邦的護衛(wèi)者們真的想要進行模仿的話,“應該從小模仿……那些勇敢、節(jié)制、虔誠、自由的一類人物”[8]100。這樣才能提升他們的品格和能力,從而更好地擊退敵人的進攻,保衛(wèi)城邦的安全。而農民、工匠、商人等被統(tǒng)治者則要擁有節(jié)制的德性。他們擁有節(jié)制的德性之后,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創(chuàng)造財富?;诖?,柏拉圖傾力于為道德?lián)軄y反正,堅決反對把不正義說成是美德或者智慧,也堅決反對往善上潑臟水。柏拉圖論證說:“善者并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只是好的事物的原因,不是壞的事物的原因?!盵8]75并且柏拉圖強調以“美德教育”和“回憶”的途徑堅持不懈地追求美德。
老子也充分認識到了道德的重要性。很多人認為老子“絕圣棄智”“絕仁棄義”,所以老子是反對道德的。其實不然,“老子重視道德修養(yǎng)”[13]?!皬睦献又匾暤赖轮鞯碌膶嵺`看,道家所注重的首先是個人品德的建立?!盵14]老子提出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由德來滋潤、蓄養(yǎng)的,因而宇宙間萬事萬物都“莫不尊道而貴德”[10]114。他還把自己的著作命名為《道德經》,由此可知老子也是“貴德”的。老子只是反對人定的那些違背人類自然本性的禮儀制度。老子說自己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10]149,這三寶的意義是很重大的。因為慈愛而能變得勇敢,因為儉樸而能變得寬廣,因為不爭奪而能成為首領。在老子看來,不能舍慈愛而求勇敢,不能棄儉樸而求寬廣,不能舍后退而求“成器長”,如果這樣做的話會走向滅亡?!吧岽惹矣?,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10]149老子還主張不善良的人要以善良的人為老師,要尊重善良的人,還要通過向善良的人學習使自己變得善良;善良的人要把不善良的人作為自己的借鑒,避免自己變得不善良。“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盵10]61此外,老子對“利而不害”的推崇和對“為而不爭”的贊許也是老子不反對道德的有力證明。或者可以說,老子提倡謙虛、謹慎、奉獻、無私等符合自然本性的道德。這些道德被重視和珍惜是自然而然的結果,“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0]114。
《理想國》和《道德經》都認為禁止貪欲有利于人們心靈的寧靜和身體的健康。任何理論的提出都是對時代問題的回應。柏拉圖和老子的禁貪止欲理論亦是如此。在柏拉圖所生活的雅典和老子所生活的中國都出現(xiàn)了大量(因為欲望擴張而導致的)糾紛和戰(zhàn)爭。所以,無論是柏拉圖還是老子都主張限制人們的欲望。柏拉圖批評縱欲的行為,將縱欲的行為視為不道德的行為。柏拉圖說:“放縱能和別的任何德行并行不悖嗎?不能?!盵8]112而節(jié)制則是一種很可貴的美德。柏拉圖要求人們不要太貪婪,因為太貪婪的人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無論這個人多么有錢。在柏拉圖看來,欲望也會給身體帶來嚴重的傷害,比如說“復雜的食品產生疾病”[8]115。因為管不住自己的嘴,放縱自己食欲而得病的人是可恥的。柏拉圖甚至認為,醫(yī)生只應該治療人們的外傷,而不應該治療人們的內傷。外傷是因為不可抗力導致的;內傷則是因為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放縱欲望而導致的。對于前者,人們幾乎是無能為力的;對于后者,人們應該在得病之前改掉自己縱欲的壞習慣。“僅只有些局部疾病的人,用藥物或外科手術將病治好……至于內部有嚴重全身性疾病的人,他不想用規(guī)定飲食以及用逐漸抽出或注入的方法來給他們以醫(yī)療。”[8]119雖然柏拉圖把節(jié)制的德性歸于被統(tǒng)治者,但是柏拉圖對于限制欲望的要求不是專門針對被統(tǒng)治者。這個要求對于城邦的統(tǒng)治者也是適用的?!皩τ诮y(tǒng)治者來講,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控制飲食等肉體上快樂的欲望?!盵8]90柏拉圖不僅反對放縱自己的物質欲望,他還堅決反對縱情。因為在柏拉圖看來,“過分的快樂和過分的痛苦可以使人失態(tài)忘形”[8]112。他還明確了愛和縱情的不同,“正確的愛與縱情任性,涇渭分明”[8]112。
老子和柏拉圖一樣,也認為過度的欲望對身體有很大的傷害。柏拉圖反對過度的音樂,他說“復雜的音樂產生放縱”[8]115。老子也反對過度的音樂。老子認為過度的音樂對耳朵有很大的危害,“五音令人耳聾”[10]27。除了指出過度的音樂對耳朵不好之外,老子還說過于絢麗的顏色會導致“目盲”[10]27的結果;過于重口味的食物會導致口傷的結果,頻繁的騎馬打獵會導致“心發(fā)狂”[10]27的結果。所以老子主張養(yǎng)成一種寡欲的清淡生活方式。他舉例子說,圣人吃飯只是為了填飽肚子而已,對于飲食等日?;顒記]有過分的要求,人們都應該學習“圣人為腹不為目”[10]27的生活方式。此外,老子還主張減少人們獲得賢名的欲望以“使民不爭”[10]6,減少人們對貴重貨物的欲望以“使民不為盜”[10]6,盡量避免使人民看到能引起自己欲望的東西。因為人們的爭斗和盜竊對于身心也是不利的。老子認為減少人們的欲望也有利于國家的安定,“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10]83。統(tǒng)治者在治理百姓的過程中,應該在填飽百姓的肚子時又注重“虛其心”[10]6,在使百姓的身體變得強壯時又注重“弱其志”[10]6。通過這種方式使治下的百姓“無知無欲”[10]6。這種治理模式就是“無為而治”。實現(xiàn)“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者就是老子所說的“圣人”。
《理想國》的政治思想與《道德經》的政治思想明顯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既因為東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又因為柏拉圖與老子個人經歷和思考問題方式的不同。《理想國》的政治思想與《道德經》的政治思想之不同主要體現(xiàn)以下幾方面。
在政體選擇上,柏拉圖堅定支持由“哲學家國王進行統(tǒng)治的政府”[15]。柏拉圖認為,工匠和農民等群體是天生就應該被哲學王和保衛(wèi)者統(tǒng)治的人,他們生下來就是被統(tǒng)治者?!袄咸扈T造他們的時候……在農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鐵和銅?!盵8]131對于這些被統(tǒng)治者而言,節(jié)制是他們的美德,其中“最重要的自我克制是服從統(tǒng)治者”[8]90。哲學王和保衛(wèi)者天生就是統(tǒng)治階層,前者是最高統(tǒng)治者,后者是中層統(tǒng)治者。“老天鑄造他們的時候,在有些人身上加入了黃金,這些人因而是最可寶貴的,是統(tǒng)治者。在輔助者(軍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銀?!盵8]131柏拉圖在解釋階層劃分和政治資源分配秩序時,除了用上述的金高于銀,銀高于銅和鐵這一理論之外,他還用了“洞穴理論”和靈魂理論來論證。被統(tǒng)治者是被困在洞穴之中的人,他們無法看到真實的事物,只能看到虛幻,因而需要哲學王的指引。被統(tǒng)治者的靈魂中,欲望居于統(tǒng)治地位,而哲學王的靈魂中,理性居于統(tǒng)治地位。因為被統(tǒng)治者缺乏理性,需要哲學王來引導和指揮他們。柏拉圖說:“除非哲學家成為我們這些國家的國王……否則的話,我親愛的格勞孔,對國家甚至我想對全人類都將禍害無窮,永無寧日。”[8]217
柏拉圖還強調說,如果這樣的統(tǒng)治秩序遭到破壞,會造成很嚴重的后果?!吧裰I曾經說過‘銅鐵當?shù)?,國破家亡’。”[8]131“金”生的子女不一定是“金”,“銀”生的子女不一定是“銀”,“銅”和“鐵”生的子女不一定是“銅”和“鐵”;也就是“金”生的子女有可能是“銅”和“鐵”,“銅”和“鐵”生的子女也有可能是“金”。正如柏拉圖所說:“錯綜變化,不一而足?!盵8]131這種政治權力不是世代傳遞的,統(tǒng)治秩序會代際變化。但是,“他的理想國只是埃及種族制度在雅典的理想化”[16],仍然是為種族特權服務的。
老子并沒有進行明確的階層劃分。老子建議統(tǒng)治者在治理國家時應該聽取民意,順應民心,而不應該根據(jù)自己的意志來強硬地統(tǒng)治民眾?!笆ト藷o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盵10]109這就說明,老子的政治思想比柏拉圖的政治思想更加重視民意,更加珍惜民心。
柏拉圖主張取消保衛(wèi)者的個人小家庭,在保衛(wèi)者之間實行共產共妻的制度。巴克認為柏拉圖在追求正義的過程中有兩個重大的發(fā)明,“一種是國家公共教育體制,另一種是共產主義的社會安排”[17]。對于為什么取消保衛(wèi)者的小家庭,柏拉圖解釋說:“人們之間的糾紛,都是由于財產、兒女與親屬的私有造成的?!盵8]203為了減少保衛(wèi)者之間的糾紛,應該使他們的財產和兒女都成為公共的,甚至妻子也是公共的?!案鶕?jù)我們的法律,禁止我們的男女監(jiān)護者們一起住在單獨的家庭內,妻子應該是所有男子共有的;同樣,兒童也應該是共有的?!盵8]192因為在柏拉圖所說的保衛(wèi)者中不僅僅有男性,也有一些女性,所以他所說的共妻事實上也包括共夫。而共子指的是孩子在出生之后就要被迫離開自己的親生父母,交給集體來照看和教育。在給孩子哺乳時,所有的母親給孩子集體哺乳?!八麄円龑赣H們到托兒所喂奶,但竭力不讓他們認清自己的孩子?!盵8]197而且不能給某一個孩子哺乳過長的時間,以避免這位母親和這個孩子建立特殊的感情關系。他還從有利于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角度出發(fā),主張最優(yōu)秀的男人與最優(yōu)秀的女人結合。柏拉圖說的“最好的男人必須與最好的女人盡多結合在一起”[8]196,雖然不一定生出最優(yōu)秀的孩子,但是有很高的概率生出最優(yōu)秀的孩子。
老子并沒有共產、共妻和共子之類的言論。老子只是在輪廓上描繪了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他并沒有像柏拉圖那樣進行很精細地描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經》僅5 000余字,不可能用大量的篇幅進行描繪。還有一個原因是,西方往圣先哲重視邏輯和理論建構,中國往圣先哲重視情感體驗和直覺體悟,往往不太重視邏輯和理論建構。此外,老子十分強調順應自然,在他看來婚姻和生育也應該順應人類的自然本性,而不應該通過人為來干預這些屬于自然規(guī)律支配的事情。所以老子不想在這方面著墨過度,而是把婚姻和生育交給了自然規(guī)律來決定。
柏拉圖十分重視音樂教育,尤其強調對保衛(wèi)者階層的音樂教育。柏拉圖認為音樂教育對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教育可以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愉悅與和諧,并使他變得更加優(yōu)雅。柏拉圖說:“以音調培養(yǎng)某種精神和諧,以韻律培養(yǎng)優(yōu)雅得體?!盵8]286柏拉圖還把音樂元素和心靈三部分做類比,以突出音樂教育對增加心靈寧靜的作用。柏拉圖指出:“當他將自己心靈的這三個部分合在一起加以協(xié)調,仿佛將高音、低音、中音以及其間的各音階合在一起加以協(xié)調那樣?!盵8]175柏拉圖還從音樂教育和體育教育結合的角度來闡釋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柏拉圖認為過度的音樂教育對人的靈魂存在不好的影響,需要和體育教育相互配合,使二者處于一個均衡的狀態(tài)。不能片面強調音樂教育或者片面強調體育教育?!皹阗|的音樂文藝教育則能產生心靈方面的節(jié)制,樸質的體育鍛煉產生身體的健康?!盵8]115但是這不能說柏拉圖不重視音樂教育,他只是用體育教育來搭配音樂教育。也可以說,柏拉圖注重通過運用“樸質的音樂”來加強音樂教育。
老子在《道德經》中對音樂的談論很少,只有寥寥幾處有所涉及。這就說明老子對音樂不太重視。而且老子在《道德經》中僅有的幾處對音樂的描寫也似乎帶有否定色彩。老子在《道德經》第二章中說“音聲相和”[10]4,結合上下文可知,這里的“音聲相和”是說音和聲因相互對立而和諧。老子這樣說只是為闡釋自己對立統(tǒng)一的主張而找的一個例子而已。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中說“大音希聲”[10]94,即只有無聲之音才是最美最大的,這亦是為了闡明對立統(tǒng)一的道理。然后就是在《道德經》第十二章中說“五音令人耳聾”[10]27,認為動聽的音樂對耳朵不好。老子并不是討厭音樂本身,并非認為音樂是很壞的東西?!瓣P于老子反對音樂的思想,乃是源于他的‘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所采取的愚民政策。他的這種‘棄智’思想應用于文化藝術方面,即使將人類從文明退回到蒙昧……把社會人還原為自然人?!盵18]由此來看,老子是反對注重音樂的,他不會像柏拉圖那樣提倡音樂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說:“對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的各種文明……我們都應該采取學習借鑒的態(tài)度。”[1]也就是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之下,積極吸收和充分利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優(yōu)秀成果,并將這些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所以我們應該用雙重繼承的方法來繼承這些優(yōu)秀文化。所謂的雙重繼承即批判繼承和抽象繼承,“前者指的是關于繼承對象的選擇問題,后者指的是關于繼承方式的擇取問題”[19]。也就是說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先區(qū)分中華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然后抽象繼承精華中的合理內核,并將這些合理內核與我們所處的具體時代相結合,以解決時代問題。我們雙重繼承《理想國》與《道德經》中的精華的過程,就是繼承《理想國》與《道德經》中合理內核以解決時代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對這些優(yōu)秀成果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過程。具體而言,繼承與運用《理想國》與《道德經》中的合理內核具有以下作用。
首先,有利于抵制西方擴張主義。無論是在《理想國》還是在《道德經》中都含蘊著反對過分擴張,要求把領土限定在一定范圍的思想。這對于西方國家占領他國領土或者不斷在國際社會擴張權勢的行為是一種理論上的抨擊,而且有利于引導西方國家的人民不斷自我反思,使他們成為反對西方政府對外擴張政策的有力反對者。二戰(zhàn)結束很久了,但是地球并沒有迎來真正的和平。究其原因,就是西方國家在全球范圍不斷擴張。例如美國立國200余年,但是美國歷史上只有10多年的時間沒有對外進行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一些西方國家想讓廣大亞非拉國家成為永遠受自己控制和剝削的殖民地。他們不斷打壓像中國這樣高速發(fā)展的發(fā)展中國家,就是害怕這些國家擺脫自己的控制和剝削。因此,有必要弘揚《理想國》和《道德經》中反對擴張的理論,以打擊西方擴張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其次,有利于抵制西方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柏拉圖和老子分別在《理想國》和《道德經》中進行了大量節(jié)制欲望的論證。這些理論證明,放縱欲望既不利于心靈的寧靜,也不利于身體的健康,甚至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在西方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大肆傳播的今天,這些節(jié)制欲望的理論就顯得愈發(fā)重要。人與人之間因為物欲引起的爭奪已經加重了人際矛盾。人欲的擴張又使人類不斷增加對自然界的索取,導致了大量的環(huán)境污染和資源浪費,進而激化了人類與自然界的矛盾。這些矛盾如果不加以緩解和消除,人類在生存和發(fā)展方面所面臨的危機也就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消除。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限制人們欲望,以抵制西方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独硐雵泛汀兜赖陆洝匪N含的節(jié)欲理論有助于這一問題的解決。
再次,有利于提升民眾的道德素質。《理想國》和《道德經》中關于道德的具體表述雖不相同,但是二者都很重視道德。《理想國》中側重于對節(jié)制、正義、勇敢、智慧等道德的追求,《道德經》側重于對慈、儉、不爭等道德的追求。無論是節(jié)制、正義、勇敢、智慧等道德,還是慈、儉、不爭等道德,在當今的社會中都是十分需要的。弘揚這些道德,有利于提升民眾的道德素質,并減少一些人內心的戾氣,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