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基于立德樹人這一德育品質教育,提出學校特有的“圍繞一個德育中心、培育一支德育隊伍、營造一種育人環(huán)境、開發(fā)一系列特色課程、組建一類特質社團、凸顯一個品牌節(jié)慶、打造一張靚麗名片、完善一項評價體系、創(chuàng)設一個立體平臺”德育品質教育“九個一”模式,旨在為提升少數民族地區(qū)民族中學的德育教育品質指明方向。
【關鍵詞】立德樹人 民族中學 德育品質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031-03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以下簡稱為沛鴻民中)是壯鄉(xiāng)民族地區(qū)的民族學校,創(chuàng)建于1952年6月,是以著名教育家雷沛鴻先生名字命名的南寧市直屬國有公辦完全中學。學校繼承和發(fā)揚雷沛鴻先生“教育為公、學術為公、天下為公”的教育理想,秉承“敦品立行”的校訓,以德育為先,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打造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民族魂、現代范的陽光青少年,讓壯鄉(xiāng)孩子自信地走向未來,形成了特有的德育品質教育“九個一”模式。
一、圍繞一個德育中心
沛鴻民中圍繞“讓壯鄉(xiāng)孩子自信地走向未來”的德育中心,培養(yǎng)具有中國心、世界眼、民族魂、現代范的陽光青少年。
沛鴻民中高中部目前有1914名學生,共16個民族,少數民族學生占比57.7%。學校以德育活動為抓手,以行為習慣、生活方式、群體活動等為途徑,將學校德育文化內化為學生獨特的氣質、精神和心理素質。
在2018年12月央視大型政論專題片《必由之路》的第六集《興國之魂》中,習近平總書記演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yōu)楝F實”這一內容時,視頻畫面配的是沛鴻民中獨具民族優(yōu)秀文化特色的民族體育課程“壯拳”和“竹竿舞”,這是對學校辦學理念、辦學特色以及學生行為文化的最大認可和肯定,讓師生倍感自豪,倍受鼓舞!學校通過各種途徑形成師生美好的共同愿景,共同圍繞德育中心開展工作,培育學生良好的行為文化,推進學校文化建設。
二、培育一支德育隊伍
沛鴻民中注重提升教師的德育文化素養(yǎng),培育具有專業(yè)水平的德育教師隊伍。學校以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支撐,實施德育隊伍分層培養(yǎng),促進德育隊伍專業(yè)化發(fā)展。以建成“班主任骨干力量—班主任核心力量—班主任引導力量”為目標,落實三個梯度的培養(yǎng)計劃:第一層次的對象為教齡8年及以下的班主任,通過“師徒”結對、校本研修等活動的開展,使其自覺學習教育理念,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育教學經驗,快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成為學校德育骨干;第二層次的對象是教齡9年到15年的班主任,使其通過學習,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形成個性化的班級管理工作風格;第三層次的對象是工作16年及以上的班主任,其具有較強的教育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德育工作的思想者、研究者、創(chuàng)新者和引領者,能帶動學校德育隊伍的發(fā)展。此外,強化全體教師的德育意識,繼續(xù)推進“政教處—年級主任—班主任—全體科任教師—全體教職工”的全員、全程、全域德育策略,進一步推動學校德育工作的開展。
三、營造一種育人環(huán)境
營造育人環(huán)境即通過“潤物細無聲”的環(huán)境和氛圍達到以物化人、以文化人的育人目標。沛鴻民中在教學樓、辦公樓等走廊、回廊處張貼含有民族人物畫像、民族生活特色、民族節(jié)慶介紹等內容的噴繪畫;在學生公寓、校園主干道等地設置了以古壯字為主要表現形式的石刻,學校的壯錦廣場上還立有劉三姐雕像等,尤其凸顯了民族特色育人環(huán)境。此外,學校民族藝術展館內流光溢彩的民族藝術品,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印染和織錦藝術品,學生的文創(chuàng)作品等;校史館內,教育家雷沛鴻先生的雕像、學校歷史沿革介紹、優(yōu)秀校友寄語等;榮譽館內,閃亮著各種獲獎牌匾、獎杯、獎牌等榮譽,等等,使整個校園成為一本鮮活的德育教科書。在2021年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學校的黨史文化長廊成為廣大師生重溫輝煌黨史、傳承紅色基因的新課堂,營造了學黨史、礪初心、育人才的濃厚氛圍,學生置身其中,思想得到了極大的滋養(yǎng)。
四、開發(fā)一系列特色課程
系統(tǒng)而循序漸進的特色文化課堂教學,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沛鴻民中根據學生需求和學校文化建設的需要,整合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建設了更加豐富的校本課程,特別重視強化民族體育、民族藝術、民俗文化等課程的建設。近年來,學校重點開發(fā)了板鞋舞、拋繡球、壯拳、竹鈴球、天地球、竹竿舞等民族體育課程,還有民族音樂、民族舞蹈、中國畫、中國書法、中國篆刻、中國茶道和繡球、中國結的制作、剪紙、十字繡等民族文化課程,以及中華禮儀、中華節(jié)慶、中華美食等民俗文化課程。其中,板鞋舞課程的開發(fā)源于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練兵法。傳說中,瓦氏夫人為了加強壯族士兵的紀律性,培養(yǎng)其協(xié)同作戰(zhàn)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士兵同穿一副木板鞋“齊步跑”,以此來訓練士兵整齊的步伐,使之步調一致,從而戰(zhàn)勝倭寇,為國立功。沛鴻民中充分挖掘板鞋舞的精髓,將其列入校本課程,不僅能娛樂、健身,更能培育學生和諧、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拋繡球是廣西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競賽項目,也是全國少數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會的表演項目。在此校本課程中,沛鴻民中通過量化評判投準力來鍛煉學生的耐久力和意志力,提高學生的靈敏性和身體素質,以培養(yǎng)學生果斷、堅毅、自信和積極向上的高尚品質和情操。沛鴻民中的特色文化課程蓬勃發(fā)展,獨具特色,成為文化交流的窗口,學校近年來接待了來自歐洲、非洲及我國港澳臺地區(qū)的政要或師生代表團,在宣傳少數民族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此外,學校還利用民族體育活動的影響和輻射,成功地使拋繡球等民族體育項目納入南寧市體育中考之中,開創(chuàng)了全國體育中考的先河。
五、組建一類特質社團
沛鴻民中以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社團為主體,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發(fā)揮聰明才智,提升個人特質及素養(yǎng)。學校重點整合構建了以傳播民族文化特質為中心的社團體系,培育壯大了以民族手工、民族誦讀、民族器樂、民族扎染、民族歌舞為主體的民族技藝學生社團,共組建了鴻舞團、鴻音合唱團、鴻美迎客隊、黃土地文學社等25個學生社團。每周定期組織社團的學習訓練,將民族文化融入社團活動中,嵌入學校的常規(guī)德育中,浸潤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以社團培養(yǎng)興趣,以興趣推動傳承,更以興趣引領生涯規(guī)劃,使學生能夠走進民族文化的具體場域,真實、直觀地感受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并自由吸取各民族文化的養(yǎng)分,讓民族文化在校園里“活”起來。
鴻舞團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社團,成立至今有團員近500人。社團以“中國夢 民族魂”為思想引領,以“德藝雙馨、敢為人先、團結奮進、和而不同”為團訓,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民族民間舞蹈精華與神韻的同時,不斷將當代思潮與現代藝術融入其中。經過多年的經驗積累,社團“舞”出了一片天地,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沛鴻民中風格,營造了向上、向善的輿論氛圍,增長了民族文化情結,增強了師生對中華文化、中國夢的了解,并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其原創(chuàng)民族舞蹈《溫飄貝哲》《駱越歡歌》《成人禮·蓄發(fā)盤山》《天琴神韻》《南珠·絲路》等代表廣西參加國家級展演獲金獎、銀獎等榮譽,還受到過習近平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六、凸顯一個品牌節(jié)慶
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完善,自2009年起,沛鴻民中每年舉辦的以“濡染壯鄉(xiāng)文化 璀璨沛鴻生活”為宗旨的“三月三”校園歌圩文化藝術節(jié),已經成為民族文化教育品牌活動,其內容包含民族知識搶答賽、壯鄉(xiāng)民間民俗文化表演、民謠創(chuàng)編誦讀比賽、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比賽、民族歌圩一條街、活動徽標設計大賽、民俗文化才藝展示、民族樂器展演、民歌創(chuàng)編對歌大賽、民族歌舞大賽、篝火舞會等。2021年,學校結合黨史教育內容開展了主題為“永遠跟黨走 青春綻芳華”第12屆校園歌圩文化藝術節(jié),其中的“民韻悠悠竹竿舞”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竹竿舞”比賽、“春歌鴻舞祝盛世”民族歌舞大賽、“火紅青春凌云志”篝火舞會等活動深受學生喜愛。這些活動不僅增進了學生間的感情交流,使學生感受到了民俗文化的魅力,還增強了其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提升了民族凝聚力。
七、打造一張靚麗名片
沛鴻民中前身是一所部隊子弟學?!獜V西軍區(qū)干部子弟學校,對堅持國防教育有著光榮的歷史傳統(tǒng)。學校牢固樹立全民國防的思想,開展全體學生軍訓活動,三年連訓效果顯著。一是采取獨特的“7+2+2”分階段軍事訓練模式,即在高中三年里,學生每年都要參加軍訓,具體安排是高一軍訓7天、高二軍訓2天、高三軍訓2天共11天的模式。學校邀請一批軍事技能及思想品質過硬的軍官駐校擔任教官,在嚴格的隊列動作、嚴謹的內務管理、嚴肅的軍事理論教學中強健學生的體魄。二是精心設計活動內容,充分發(fā)揮軍訓的德育功能。對高二、高三學生來說,除了復習鞏固高一學過的內容,還增加了軍體操、擒拿術等內容。獨特的“7+2+2”分階段的以軍事訓練為主的國防教育活動,使學生在軍訓中迅速成長,傳承紅色基因,砥礪前行。近年來,我校的賈宇寧、張耘琿同學分別考取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航空大學等名校,學校也因工作成績突出而獲評教育部中小學國防教育示范學校等榮譽。
八、完善一項評價體系
沛鴻民中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學生自主評估、反思及改進為核心,結合同伴、教師、家長的評價與反饋,建立健全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勵”的“三自”機制及“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家長評價”的“四評”制度相結合的德育評價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教學工作,以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一是優(yōu)化學生評比項目。以“星級班級”“星級宿舍”“年級之星”“班級擂臺賽”等活動為平臺,鼓勵學生、班級、年級之間的良性競爭,營造良好的班風校風。二是改進評價手段。在傳統(tǒng)的量化評價、觀察評價的基礎上,增加訪談評價、問卷評價、追蹤評價、情感評價等。三是以評價促自律、以評價促發(fā)展、以評價樹典型。將評價的權利下放到年級、班級、學生手中,使學生在自評、互評中學會取長補短、改進不足,讓學生在體驗中成長,在實踐中進步。
九、創(chuàng)設一個立體平臺
沛鴻民中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合作,積極建設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立體網絡平臺,創(chuàng)設了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使課內外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進行聯(lián)動,形成教育合力。通過家長學校培訓,提升家長的德育意識和能力;通過布置家庭德育作業(yè),讓學生學會基本的生活技能、增強生活體驗,讓德育效果輻射到家庭,增強德育影響力。進一步整合社會資源,發(fā)揮社區(qū)德育功能,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勞動實踐、職業(yè)生活體驗、社區(qū)服務實踐等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創(chuàng)設美好生活、建設富強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南寧沛鴻民族中學是一所具有光榮傳統(tǒng)的學校?;谄渖詈竦臍v史淵源,學校不忘立德樹人的初心,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壯鄉(xiāng)各民族學生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建設美麗南寧、推動壯鄉(xiāng)繁榮發(fā)展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馬毅鑫.聚焦民族團結教育提升民族中學德育品質[J].中國民族教育,2019(5).
[2]李仁華.構建環(huán)境·課程·活動三位一體的民族特色學校:江蘇省豐縣民族中學創(chuàng)建特色學校紀實[J].教學與管理,2012(16).
[3]陳鑄.融于真善,向美而生:香山民族中學融生文化建設的校本嘗試[J].教育科學論壇,2018(31).
[4]趙亮.學校行為文化對教師行為影響的研究進展與反思[J].當代教育與文化,2020(4).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單位資助教育部規(guī)劃課題+壯鄉(xiāng)民族中學文化建設的行動研究——以南寧沛鴻民族中學為例(編號:FFB16059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何海夷(1979— ),女,壯族,廣西邕寧人,大學本科學歷,高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沛鴻民族中學,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
(責編 劉穎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