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淼,徐梓又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南昌 330022)
張廷玉《明史》承接諸多稿本,而諸稿本又借鑒了《明實錄》和王世貞《弇山堂別集》[1],甚至還抄用了玉牒資料,來源可謂齊全而權威。然而,實際上諸書都有自己的弊端,如《弇山堂別集》雖然是較早利用考證方式和職務便利的條件記載諸王承襲信息的主要著作之一,但是由于成書時間大概在萬歷十八年(1498),相當一部分王府世系信息實際上只被抄錄到萬歷四年(1484),而且漏記、錯記、錯算相當多。同樣地,《明實錄》的記載總體呈現由詳到簡再到無的趨勢,造成萬歷以后諸王信息的大量缺漏或誤載,因此關于諸文獻的使用必須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再加上《明史》在借鑒過程中經常漏字、錯字,如齒序中的“長”記為“一”,以及“長子”“第一子”與“一子”混淆等問題,更加重了《明史·諸王世表》的失誤,因此很有必要對《明史·諸王世表》進行更加縝密的??焙脱a證[2]。本文作為對《諸王世表》進行考證的續(xù)篇①,主要利用《明實錄》以及地方志、何喬遠的《名山藏》[3]、焦竑的《國朝獻征錄》等文獻,結合現代學術成果分析宗室的行動軌跡,同時借助王世貞《弇山堂別集》中關于時間和年齡的記載來推敲諸王的齒序、襲爵和死亡時間等是否與《諸王世表》內容相合,最后作出自己的分析或補充。為方便起見,本文主要按《明史·諸王世表》內所記載的王府順序進行。
1.(永安)莊惠王季塾,懿簡庶一子,正統(tǒng)二年襲封。成化四年薨。(第2609-2610頁)③
按《明太宗實錄》卷216言“命永安王孟炯長子季垺為鎮(zhèn)國將軍”[4]2160,《明宣宗實錄》卷四十記“(賜)孟炯第二子名季塾”[5]983,朱季塾賜名在朱季垺之后,可見朱季塾年齡應更小,朱季垺應當是早卒,方以朱季塾為庶長子,而以庶第三子朱季壣為庶次子,《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tǒng)二年冊封時“(以)永安懿簡王孟炯第二子鎮(zhèn)國將軍季塾襲封永安王”[6]594,可知朱季塾是朱孟炯的庶二子。
3.(通山)均鏼,莊簡嫡一子…追封王,謚溫惠;莊懿王英炊,端穆庶一子…萬歷九年薨。(第2612-2613頁)
王世貞記載均鏼的謚號為“安惠”,《明武宗實錄》卷136也稱溫穆王為安惠王子[7]2691,郭良翰在《明謚紀匯編》中也記載了朱均鏼在正德時期被追謚“安惠”[8]537。
根據《諸王世表》記載,莊懿王孫恭憲王朱蘊鉉襲爵時間為萬歷七年,與朱英炊于萬歷九年薨相矛盾,此處萬歷九年當有誤,學者梁曼容根據《明史》其他版本和《明神宗實錄》等信息認為,萬歷九年實為萬歷元年[12]。但是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并未記載通山莊懿王薨一事,仍稱其70余歲尚在,說明王世貞對通山莊懿王十分關注,《弇山堂別集》關于諸王世襲一般記載到萬歷三至六年,對萬歷元年發(fā)生的事情不可能不了解,如他記載了遼府長陽王朱憲煥在萬歷二年襲爵,以及慶惠王在萬歷二年去世,而對萬歷三年及以后之事則較少或不再敘述,因此此處不能僅憑《明實錄》而做出“萬歷元年薨”這一論斷,本文借此闡述自己的思考?!睹魇雷趯嶄洝肪?5再次提及通山王在萬歷三年去世[13]1015,按照通山王府承襲的時間規(guī)律,我們發(fā)現前王薨到新王襲爵之間的時間差一直保留在三至四年,朱蘊鉉在萬歷七年襲爵,那么前王(很可能就是莊懿王)去世的時間應在萬歷三年,同時朱蘊鉉去世時間也可以推測在萬歷二十七到二十八年之間。而《明神宗實錄》關于萬歷元年去世的通山王當是永安恭順王朱英焌,正好在其子永安榮惠王襲爵前三年,誤記在通山王府上而被諸《明史稿》本承襲。
王世貞記載端僖王薨年58歲,通過計算,其出生時間為1446年,這比薨年為39歲且在弘治十三年去世的安惠王出生年齡還要早16年,而且端僖、莊定二王之間的時間差長達43年,顯然不可能。按照薨、襲的時間差為三年來看,端僖王去世的年齡很可能是嘉靖二十七年的前第三年,即嘉靖二十四年,如此則端僖王在安惠王出生后的第26年出生,符合父子年齡條件要求。通過這種方法,下文莊定王去世時間當在萬歷八年左右,恭懿王子朱華塇去世時間當在萬歷三十六年左右。但這些僅為筆者的推斷,如有更確切的資料說明本推論有誤,還望方家指正。由此可見,江夏王府中所謂“本年薨”的記載皆有誤。
魯府在各大文獻中的齒序排列最為特殊,如《明史稿》承襲《弇山堂別集》的記載,呈現先嫡后庶順序的排列格局,與《諸王世表》以齒序排列的特點相違,為此《明史稿》《明史》還在極力掩飾這種因嫡庶排列不當造成的錯誤而改變了薨年,造成了明顯的嫡庶排列不當(可以根據冊封時間來看),而且薨年的記載錯誤也比比皆是,尤其在魯靖王、莊王諸子的齒序記載上。不僅如此,《明實錄》在記載魯府同樣也出現了矛盾情況,前后稱呼不協(xié)調,除了普遍的“第X子”“長子”用法外,在許多時候也將嫡與庶排列分明,這很可能是注重禮制的山東魯、衡府極為看中長幼尊卑的界限,在呈上的宗室名冊中將嫡庶分別列開。但是作為明史研究最為權威的著作之一,《明史》在記載上必須保持統(tǒng)一的格式,因此采用以長幼為主的嫡庶混排格式列出各諸王的齒序十分有必要。
1.魯靖王諸子齒序
現按《明實錄》,同《明史》對諸王的去世時間和《弇山堂別集》關于諸王薨年的記載相互對照,可以得到魯靖王諸子的出生時間:(1)兩份文獻資料關于魯惠王的信息相同,死亡時間1473年(成化九年)減去薨年63歲得出生時間1411年(永樂九年);(2)按《明史》,巨野王府薨、襲的時間差大體為三年,因此《明憲宗實錄》關于巨野僖順王死亡時間的記載應較為準確,現從《明實錄》,其死亡時間1467年(成化三年)減去薨年52歲得出生時間1416年(永樂十四年);(3)鄒平莊靖王的死亡時間大體穩(wěn)定,《明英宗實錄》記載他為天順七年薨,薨年45歲,可得出生時間為1419年(永樂十七年);(4)在《諸王世表》中,作為庶四子的安丘靖恭王比庶五子的樂陵恭惠王晚封,這顯然不對,現按照《明宣宗實錄》的記載,安丘靖恭王的死亡時間1472年(成化八年)減去薨年62歲得出生時間1411年(永樂九年),與魯惠王同齡,符合《明宣宗實錄》中“庶長子”的記載[5]754;(5)根據《諸王世表》和《弇山堂別集》的記載,樂陵恭惠王的死亡時間1461年(天順五年)減去薨年46歲得到的出生時間為1416年(永樂十四年),比同書對鄒平莊靖王得出的出生時間(永樂十七年)要早,卻被冠以“庶弟”的稱號,且時間差為11年,顯然矛盾,現根據《明實錄》的記載計算,1470年(成化六年)減去薨年57歲可得出生時間為1414年(永樂十二年);(6)東阿端懿王出生時間大體穩(wěn)定,其出生時間在1417年(永樂十五年)左右?,F依照上面的年齡記載可得到如下新的齒序排列及相關信息(見表1)。
表1 魯靖王諸子齒序更正表
從表1可以看出,《諸王世表》除了對魯府諸王的部分去世時間記載錯誤外,對魯府的齒序排列基本也依照先嫡后庶原則,違背了本表以尊卑為承襲順序、以長幼為列表順序的特點。關于本表的一部分結論,我們也能在實錄中找到相應憑據,《明太宗實錄》卷123載“魯王肇煇第二子生,賜名泰堪”[4]1550,可見魯惠王是第二子,《明宣宗實錄》卷25也稱朱泰野為第五子,朱泰塍為第六子[5]662,卷28稱朱泰壆為第三子,朱泰墱為第四子[5]754。
2.魯莊王諸子齒序
仿照魯靖王諸子,本文繼續(xù)計算魯莊王諸子的出生時間,由于《明實錄》的時間記載與《明史》《弇山堂別集》大體相同,因此計算出生時間就相當簡便(見表2)。
表2 魯莊王諸子齒序排名
由表2可知,盡管出生年齡可能會出現偏差,但是結合賜名、冊封時間先后還是能大致得到莊王諸子的長幼排序,因此《明實錄》對齒序的記載時而清晰準確,時而又模糊錯亂,原因在于《明實錄》在記載魯府的齒序時所使用的方法本身就不統(tǒng)一,時而嫡庶單排,時而混排,《明史稿》《明史》因之。另外筆者發(fā)現在《明實錄》中,滋陽、陽信往往被一起記錄,魯懷王和高密王往往被一起記錄,可見每對的雙方年齡上應大體相同,符合本表中的齒序排名。
3.(樂陵)當渿,宣懿嫡一子,成化九年封鎮(zhèn)國將軍。正德十五年卒。以子健概襲封。追封王,謚端簡;裕穆王頤棧,恭僖嫡一子,隆慶四年封長子。萬歷十八年襲封。十九年薨。(第2630-2631頁)
有研究者認為朱當渿是宣懿王嫡二子,其實并不準確,根據《明憲宗實錄》卷115可知朱當渮為宣懿王第二子,而朱當渿為弟,即第三子[8]2236,在此以前宣懿王有長子當流,早卒,為此我們曾認為其是嫡子。而事實上,朝廷對于郡王嫡子的行為一般采取容忍態(tài)度而不會輕易換嗣,如楚永安王、崇陽王嫡子等,只有當嫡子繼承后屢次犯罪,如荊王朱見潚、岷王朱彥汰,方有廢黜改立的可能,而庶子之間在襲爵之前即換嗣的可能性極大,如韓悼王死后,朝廷舍棄其庶子而立其庶弟,可見相較于嫡子,庶子的長幼框架極為脆弱,當作為繼承者的庶兄及其子稍有過,朝廷很容易以弟代之,故朱當渿很可能是庶三子。
根據《諸王世表》記載,從恭僖王在隆慶六年去世到裕穆王在萬歷十八年襲爵,之間的時間差為18年,一般王府內無特大事件,其兩王間時間差不會超過三到十年,此時幼子也已弱冠,況且在隆慶四年就已滿10歲而被冊封為長子(此時其父未死),因此當有誤。按《弇山堂別集》記載,作者在撰寫世表時裕穆王已經襲爵,該著的世表信息一般截止在萬歷三至八年,因此裕穆王襲爵時間當在此段(很可能是萬歷三或四年)。
現結合所列的考證做魯府樂陵王世表(見表3)。
表3 魯府樂陵王世表(部分)
4.(高密)昭和王觀煐,安簡嫡一子,嘉靖十八年襲封。十九年薨。(第2638頁)
根據高密王府薨、襲位的時間差為三年的規(guī)律,由于其子朱頤封的襲爵時間在文獻中有記載,即嘉靖二十六年[15]208,因此昭和王去世時間很可能在嘉靖二十三年左右。按《弇山堂別集》關于安簡王享年45歲、昭和王37歲的記載,可計算得安簡王的出生時間為弘治五年,昭和王為弘治十七年,結果發(fā)現安簡王在12歲生子,而如果是以昭和王在嘉靖二十三年去世,薨年37歲,那么安簡王是16歲生子,大體符合生子年齡范圍,現附于此。
(南川)王賓灠,安靖□二子,正德中封鎮(zhèn)國將軍。嘉靖中卒。(第2654-2655頁)
據《明憲宗實錄》卷222可知,安靖王有庶長子朱賓沕[8]3829,最終卻由安靖王第二子朱賓灠之子承襲。按照爵位繼承的規(guī)則,第二子如果能承襲,要么其作為嫡二子,當嫡長子去世后方以嫡子身份晉襲,要么是庶二子,當庶長子或嫡子早卒方可承襲。根據朱賓灠的長兄為庶子,而朱賓灠本身也被冊封為鎮(zhèn)國將軍的信息可知,他應當是庶二子,原因在于嫡二子在襲爵上的地位遠高于庶長子。長兄為庶子,次弟為嫡子,那么作為嫡子的次弟會直接被冊封為世子而不會是鎮(zhèn)國將軍。又,《諸王世表》承襲《弇山堂別集》,稱南川長子朱賓淴與子朱讓檐早卒[1]615,根據清雍正六年所奉之《四川通志》卷29《帝王》稱“安靖王……十一年薨,子賓淴卒,孫讓樨嗣”[16],這就造成了南川王府第二代郡王繼承人的身份出現了歧義,即無法得知是安靖王庶長子一脈承襲了王爵,還是庶次子一支,現附于此。
1.(遠安)貴燮,簡庶三子,建文元年封。洪熙元年,罪降庶人。成化二年卒。不準襲。孫恩鉍照長陽王例襲封。憲宗以貴燮犯不孝罪,非長陽王比,不允,除。(第2697-2698頁)
遠安輔國將軍豪鍪嫡長子恩鉍上請襲封事在弘治十六年七月,在任皇帝為孝宗[14]3736。又,國除并非在恩鉍請封之時,當朱貴燮被廢時,其子不得襲爵已決定了郡國被廢除的結果。
按《明太宗實錄》,將遠安王朱貴燮、巴東王朱貴煊革爵廢為庶人應在仁宗繼位之初,即永樂二十二年[17]116。
2.(益陽)莊懿王憲熽,榮惠庶一子,嘉靖三十九年襲封。萬歷十年薨。(第2701-2702頁)
按《名山藏》記載,莊懿王死后,其子朱術域以媵妾之子降封奉國將軍,國除[3]653。
按《明謚紀匯編》[11]536與《弇山堂別集》[1]622均記朱寵淹的謚號為“安懿”。
4.(枝江)悼懷王寵潤,溫穆庶一子,弘治十年襲封。正統(tǒng)十六年薨。(第2705頁)
按,正統(tǒng)是明英宗年號,不可能出現在孝宗弘治年號后,因此有誤。根據《明孝宗實錄》卷13可知朱寵潤賜名的時間是弘治元年四月[14]320,如果以賜名年齡按正常的5-6歲來算,根據《弇山堂別集》記載薨年為45歲,那么死亡年份是1527-1528年(嘉靖六至七年),如果是《明史》撰寫手誤,則尾數很可能偏差不大,即嘉靖六年的可能性極大。另一方面,枝江王府薨、襲時間差大體保持在二至三年,而朱致遲有明確記載在嘉靖十三年襲爵,如此按常理可推得朱寵潤在嘉靖十至十一年薨。兩者并集可得朱寵潤在嘉靖六至十一年去世。
1.慶靖王諸子齒序
按《明實錄》對于慶康王、真寧莊惠王、安化惠懿王的齒序排列不一,《明英宗實錄》卷54稱真寧王和安化王是慶世子朱秩煃的哥哥[6]6037,而《明太宗實錄》卷236卻記載慶康王是嫡長子,真寧莊惠王為第四子,而安化惠懿王為第三子[4]2263,此后的幾次記載均以安化在前、真寧在后的方式,而其他文本諸如《寧夏新志》等多仿同于《明史》?!睹鲬椬趯嶄洝肪?10記載,真寧康簡王朱邃垿上奏,認為自己的父親莊惠王是慶靖王長子,請求慶懷王死后能夠讓自己承襲親王爵,朝廷下敕稱慶康王雖為第四子,但為嫡出,真寧莊惠王雖為長子,乃庶出,嫡庶有分,此前真寧莊惠王在正統(tǒng)四年也以自己是長子請求進封而被英宗所斥(值得注意的是,正統(tǒng)四年,振寧、安化二王皆未去世),現要求朱邃垿不許妄奏[8]3679-3680??梢娪捎诰笇幫踉诋敃r早薨,真寧莊惠王于是成為長子,但仍是庶二子,《明英宗實錄》《明憲宗實錄》均有記載,相互結合可以確定無誤,那么安化惠懿王是庶三子,慶康王則是嫡四子,現以出生時間為證(見表4)。
表4 慶靖王諸子齒序更正表
計算出生年齡時,《明史》對靖寧、真寧、安化、岐山嗣王的死亡時間或不記載,或記載失當,但我們仍可以利用《明史》和《弇山堂別集》的記載來計算他們的出生時間,關于安化惠懿王的信息,兩書記載不同,但得出的出生時間是一致的。又用《明史》的記載來計算除靖寧以外的其他諸王的出生時間,從中我們發(fā)現真寧和安化二王確實比慶康王早生,當是其兄,也確定真寧康簡王朱邃垿請求進封為慶王所駁斥之事的真實性。
2.(靖寧)□□王秩燽,靖庶二子。封后薨。無子,除。(第2717-2718頁)
按《明太宗實錄》卷236可知,朱秩燽被冊封的時間為永樂十九年[4]2263。同書卷243記載朱秩燽于次年去世[4]2297。
按明實錄均載“靜寧”,查陜西行省下有靜寧州,屬平涼府,領縣一[2]1005,則“靖寧”當為“靜寧”之訛。
3.(壽陽)僖憲王倪爋,端懿嫡一子,嘉靖三十二年襲封,萬歷四年薨。(第2722-2723頁)
按《明世宗實錄》卷409可知僖憲王襲爵時間在嘉靖三十三年四月[10]7131。按僖憲王去世時間與其孫(長子早卒,其孫于萬歷四十六年襲爵)襲爵時間的時間差長達43年,顯然有誤,根據《明神宗實錄》卷519可知僖憲王去世時間當在萬歷四十二年以前[13]9789,一般萬歷以后朝廷給郡王追謚時間是在其去世后兩年左右,所以很可能是《明史》衍“十”字,當為萬歷四十年薨。
現結合所列的考證作慶府壽陽王世表(見表5)。
表5 慶府壽陽王世表(部分)
4.(華陰)端懿王倪焯,惠嫡二子,嘉靖四年封。萬歷十一年薨。(第2724頁)
端懿王既然為慶惠王(嘉靖三十一年襲封慶王,萬歷二年薨)之子,其出生時間當在惠王出生之后的15年以上,但根據計算,惠王出生時間是1520年(正德十五年),嘉靖四年時惠王方6歲,顯然有誤。按《明世宗實錄》卷489可知端懿王被冊封的時間是嘉靖三十九年十月,很可能使者在四十年方到達王府進行冊封,當是《諸王世表》錯衍“十”字,且為惠王的嫡第三子[10]8145。
(沙陽)□□王彥濎,端靖嫡一子,正德十四年襲封。十六年薨。無子,除。(第2744頁)
筆者通過分析曾認為朱彥濎應在正德十三年或十四年去世,朝廷冊命下而其已死,因此朱彥濎雖被認可襲封但是沒有謚號(一般而言武宗朝去世的藩王皆有謚號),岷王在十四年奏請以唐年王第二子朱彥泓跨郡國支奉祀。筆者利用宗室5歲請名和《弇山堂別集》的薨年來推算,死亡時間應該在正德十二年至十四年,但是通過數據分析,用《弇山堂別集》記載的薨年計算的請名年齡也可能在1歲(一般出現在始封郡王)、3歲至15歲,盡管沙陽端靖王賜名年齡也在6歲,但是難免出現失誤?,F筆者根據岷王請賜的內容進行分析:按《明武宗實錄》卷記載“(以)唐年王庶第二子鎮(zhèn)國將軍彥泓管理河陽王府事,以無嗣”[7]3422,筆者首先已經分析了這里的河陽王應該是岷府的沙陽王,當時河陽王是鄭府郡王,且未絕嗣,同時朱彥泓的確是唐年王庶二子,其次當時只有沙陽端靖王剛去世,因此筆者綜合認為正德十四年沙陽王絕嗣,朱彥濎也應該在不久前去世,原因在于岷府這次請嗣的對象是朱彥泓,與朱彥濎是堂兄弟,如果只是因為朱彥濎(假設正德十四年仍活著)多病或其他原因無法生育而要請嗣,朝廷不會答應,更不會同意嗣子襲爵,只許以原爵跨支奉祀,而請嗣對象應該是子輩,即“譽”字輩而不可能是從弟行的“彥”字輩,排除這種可能后,岷王以朱彥泓奉祀的對象是沙陽端靖王,我們看明朝宗室攝府案件中,只有當親王罪情嚴重而被除爵、親王去世后嗣子年幼以及郡王去世無嗣子方由藩王弟攝府,但是當郡王府本無另外宗室,需要通過過繼手段時,一般過繼者是被過繼王府的后世。筆者目前在文獻中直接發(fā)現的明郡王層面的跨郡王府奉祀案例有19例,它們分別為:伊府鎮(zhèn)國將軍朱訏潗奉西鄂王府、晉府將軍朱奇泫與朱奇瀚共奉高平王祀、趙府江寧王庶子朱載埢和鎮(zhèn)國將軍朱載堆均奉光山王府祀、昆陽王府輔國將軍朱厚焟奉汝源王祀以及汝源榮昭王第二子鎮(zhèn)國將軍朱祐棴奉昆陽王祀、沈府唐山悼僖王次子鎮(zhèn)國將軍朱詮鎣及其子輔國將軍朱勛渰奉平遙王府祀、清源莊簡王子朱詮鏴及其子朱勛洺奉黎城王祀、吳江鎮(zhèn)國將軍某奉云和王祀、遼府朱寵淇過繼衡山王府、唐府新野恭簡王(《弇山堂別集》只作“朱芝城”,與新野恭簡王姓名合,但是卻以郡王小支以再從兄弟平輩過繼的方式過繼始封郡王,似乎有誤,筆者懷疑過繼者是郾城恭端王或衛(wèi)輝恭懿王子,但苦無證據,現附于此)第三子鎮(zhèn)國將軍某奉淅陽王祀、蕩陰第二子鎮(zhèn)國將軍朱彌鎣奉三城王祀、岷府朱定熿奉遂安王府祀、善化輔國將軍朱定燦奉長壽王府祀、唐年王子朱彥泓奉沙陽王府祀、楚府永安鎮(zhèn)國將軍朱季奉景陵順靖王祀和衡府武定王府朱翊釗奉昌樂王府祀等,甚至由于允許世代承襲而更多,在這19例中除了沙陽王府一例,其余都是后代過繼前輩。由此可以說明朱彥濎在正德十四年七月已經去世了,否則不可能以同一字輩宗室過繼于他,朝廷很可能只是冊封之而沒有真正認可他的身份(仿照遼府端僖王朱恩鏏,當時有許多人包括《明史》都不大認可使者在其死后方到達王府實行的冊封),而沙陽王府因無嗣而過繼的對象是以端靖王為核心所代表的整個王府而言。
韓王府世表的錯誤主要集中在齒序問題上,《明實錄》記載多前后矛盾,《明史》承之。
1.韓恭王諸子齒序
《明宣宗實錄》卷84[5]1946以及《明英宗實錄》卷16[6]315均記載朱范壑為韓恭王第三子,范堮為第四子,范墅為第五子?!睹饔⒆趯嶄洝肪?87又稱朱范壑是韓恭王第五子[6]3770,朱范壑又在該書卷195被通渭莊簡王稱為“臣兄”[6]4111,褒城昭裕王在《明憲宗實錄》卷36被列為韓恭王第六子[8]712,通渭莊簡王在同書卷74被列為第七子[8]1424?,F以《明史》和《明實錄》所載之五王去世時間和《弇山堂別集》所記之年齡來計算他們的出生時間(見表6)。
表6 韓恭王諸子齒序更正表
從表6可見,《明實錄》和《明史》皆有錯誤,《明實錄》錯誤在于前后矛盾,前面均言平利王在褒城王之前,在記載二者的薨年時卻將出生時間寫反了,盡管如此,根據《明史·諸王世表》錯誤的信息也可得褒城王于永樂二十一年出生,符合《明憲宗實錄》卷36的記載?!睹鲗嶄洝坊旌嫌涊d了“庶某子”和“庶第某子”的齒序方式,造成齒序的混亂和模糊,而諸稿本大體沿襲了《弇山堂別集》的齒序順序,《弇山堂別集》因平利王早薨,排名又是第五,故而誤以為年最幼而列于第五位,實際上平利王在正統(tǒng)二年封,景泰元年去世,并未早夭,薨年27。結合不同齒序方式可證表6。
2.韓康王諸子齒序
根據韓昭王朱旭櫏在弘治七年(1494年)曾被冊封為渭源王,且為長子可知,韓昭王是庶子而非嫡子,原因在于,首先韓康王諸子受封在嘉靖以前,允許旁支第二次承襲時其子仍可受封郡王,其次親王嫡長子會直接被冊封為親王世子,而庶長子、嫡次子在該府有嫡長子的前提下會被冊封為郡王(滿足非三妾以外之濫妾、媵妾子,該支非多次以郡王及以下支承襲親王本支)。若韓昭王為庶長子,那么其弟隴西安懿王、寧遠宣和王也決不可能是嫡子,原因在于既然庶長子已承襲父系爵位,自然就表示沒有嫡子,若有嫡子,庶長子朱旭櫏也就不可能襲爵。關于三王“嫡”改“庶”符合《明孝宗實錄》卷167的記載[14]3033。
現結合所列的考證作韓康王諸子齒序更正表(見表7)。
表7 韓康王諸子齒序更正表
3.韓昭王諸子齒序
按《諸王世表》本身的記載,韓定王朱融燧為昭王嫡二子,長洲定恭王朱融焌為庶二子,并未區(qū)別長幼,根據《明武宗實錄》卷129的信息可知,長洲定恭王為庶長子,以此類推可得昆山榮康王為庶第二子,長樂康懿王為庶第三子,現根據已知信息可計算四王的出生時間(見表8)。
表8 韓昭王諸子齒序更正表
按《明憲宗實錄》,悼王并非無子,在悼王去世時,其有庶長子朱旭檜尚年幼,以王府窘迫,令襄陵王贍養(yǎng)[8]2465,我們認為窘迫可能非不許承襲的直接原因,而是朱旭檜可能是媵妾或過繼之子,但這只是猜測。朝廷以悼王弟襲封韓王爵,后朱旭檜為襄陵王府奉國將軍朱偕沐殺害[10]7111。故應更改為“子年幼,弟偕灊立”。
5.(褒城)昭裕王范堮,恭庶三子,正統(tǒng)二年封。成化二十年薨;宣惠王征鉅,昭裕嫡一子,景泰二年襲封。弘治十二年薨。(第2761-2762頁)
按《諸王世表》記載,昭裕王去世時間在宣惠王襲封之后,有誤。按《明憲宗實錄》卷36可知,昭裕王去世時間當在成化二年十一月[8]712,因此薨年非《弇山堂別集》所說的62歲,而是44歲,《諸王世表》為了承襲《弇山堂別集》關于年齡的記載而進行修繕性補充,卻往往違背了常理,造成多字、衍字。
按《明憲宗實錄》卷59可知,宣惠王襲爵時間在成化四年[8]1199,景泰二年是其封長子的時間,且享年也并非《弇山堂別集》所說的48年,按《明英宗實錄》關于宣惠王在正統(tǒng)十一年被賜名的記載,其出生時間應在賜名之前,故其享年應是58年。
6.(永福)恭靖王融燓,端僖庶一子,萬歷十六年以鎮(zhèn)國將軍襲封永福王。三十九年越關,革爵。除。(第2768-2769頁)
該襲、薨信息皆屬于其子朱謨塇。按《明世宗實錄》卷380可知恭靖王是端僖王第二子[10]6736,在嘉靖三十一年由鎮(zhèn)國將軍襲爵,萬歷十一年左右去世(以薨襲時間差為五年計算)。
缺永福第三任郡王:謨塇,恭靖嫡一子。萬歷十六年襲,三十六年越關奏韓世孫不法事,三十九年革爵。除。
(唐)憲王瓊炟,定嫡二子,宣德三年襲封。成化十一年薨。(第2805-2806頁)
按《明孝宗實錄》卷40言朱瓊炟為定王嫡次子,朱瓊燀為庶次子[6]983,似乎說明在朱瓊燀之上仍有一子。而同書卷21記載朱瓊炟為唐靖王第三弟,而朱瓊燀為第二弟[6]561,即標明朱瓊炟年齡最小。我們通過唐靖王、唐憲王和新野悼懷王三人的出生時間和在《弇山堂別集》中的年齡計算出他們的出生時間:唐靖王朱瓊烴在宣德元年去世,享年21歲,可知其出生時間在1406年;唐憲王朱瓊炟在成化十一年去世,可知出生于1412年,享年64歲;新野悼懷王朱瓊燀在正統(tǒng)元年去世,享年26歲,其出生時間在1411年。由此可得唐憲王年齡最小,《明孝宗實錄》無誤,即至少為嫡三子。如果有庶長子存在,那么新野悼懷王則是庶三子,而唐憲王則為嫡四子。
現結合所列的考證作唐王世表(見表9)。
表9 唐王世表(部分)
1.(鎮(zhèn)寧)恭懿王朱厚熧,安懿庶一子,萬歷九年襲封。二十三年薨。(第2872-2873頁)
按《明世宗實錄》卷420的記載可知,嘉靖三十四年朝廷以安懿王的庶第五子朱厚熧為長子[10]7288-7289,此后一直以長子為稱。又《萬歷襄陽府志》亦載朱厚熧是安懿王第五子,可見當屬實[19]665。
1.(荊)定王由樊,康嫡二子,萬歷十七年封世子,三十八年襲封。天啟二年薨。(第2877-2878頁)
按《明神宗實錄》卷346,朱由樊襲荊王爵發(fā)生在萬歷二十八年[13]6458-6459。荊王府薨、襲之間的時間差一般在二至三年,只有恭王薨到荊王襲爵之間的時間差因為世子朱常泠有罪而加長,因此,原文從康到定之間的時間差達十三年遠大于恭到定的七年時間差,值得起疑,而如果按照《明神宗實錄》所言,則符合三年的時間差,“嘉靖二十八年”當是。
2.(都昌)懷順王見潭,惠靖庶一子,成化十六年襲封。十九年薨。(第2878頁)
按《明英宗實錄》卷279記載,都昌惠靖王有子朱見浤[6]5986,且比朱見潭賜名早七年[8]159,《明憲宗實錄》直言朱見潭為朱祁鑑第二子,《嘉靖蘄州志》在記錄都昌王府陵墓時有都昌惠靖王長子、都昌懷順王陵墓[20]71。因此應更正為“惠靖庶二子”。
淮府世系記載的不足主要在于時間的空白。
1.(淮)康王祁銓,靖嫡一子,正統(tǒng)十三年襲封;見濂,康嫡一子,成化十六年封世子。弘治六年薨。無子,侄祐棨嗣封。追封王,謚曰安。(第2882-2884頁)
按《諸王世表》的去世時間和《弇山堂別集》的享年可分別計算淮康王、鄱陽懷僖王和永豐恭和王的出生時間(見表10)。
表10 淮靖王諸子襲封齒序更正表
這一信息在《明英宗實錄》卷183有實證,當時鄱陽懷僖王去世,淮康王上奏稱其“庶兄鄱陽王祁賓已薨”[6]3585?!睹鲗嶄洝反饲敖苑Q淮康王為淮靖王“嫡長子”,諸明史稿誤以為“嫡一子”而列之,誤。
朱見濂起初被追謚為“安懿世子”。許智范根據《淮康王壙志》認為《明史》中本傳和世表的“從子”“侄”有誤,而斷定壙志中“朱祐棨是淮康王嫡長孫”。實際上他的推斷沒問題,卻未看清《諸王世表》中的“侄”是加在朱見濂上,同樣他在下文又認為壙志載淮康王有六子而《諸王世表》載七子,實際如果第五子早夭無封則壙志無需表明,故許的諸多論斷尚欠考慮[21]。甚至有人認為根據淮定王是淮安王之侄子,而淮安王是淮康王的嫡長子,從而推斷得淮定王是淮康王的侄孫這一謬論,這種結論完全誤解“嫡長孫”的定義。
按,《弇山堂別集》的信息一般截止在萬歷四年左右,未談到朱厚去世一事。其子朱載堡在嘉靖四十一年封長子,卻在萬歷三十五年方襲封,離朱厚去世相差三十年,很可疑。按《明神宗實錄》卷353可知,朝廷在萬歷二十八年十一月派遣官員前往廣信王府治喪禮,說明廣信王府內有人在不久前去世,同書卷394記載,萬歷三十二年朝廷給淮王府中三郡王追謚,永豐莊裕王在萬歷十五年去世,而德興端順王在十八年去世,可見朱厚去世當在這個時間范圍附近且不能過早,而二十八年大體符合。
3.(榮昌)昭王朱翊鏡,順庶子,萬歷元年封。八年薨。無子,除。(第2897-2898頁)
按《明神宗實錄》卷12可知,朱翊鏡是淮恭王之子[13]409,他在隆慶六年被冊封為榮昌王,表明他是恭王庶子,而非《諸王世表》所言為順王之子。按同書卷129可知,大約在萬歷五年之前朱翊鏡去世,他被追封為昭靖,后在順王的奏請下被追封為淮王,謚號“昭靖世子”[13]2403,根據淮恭王壙志也可得出朱翊鏡是恭王妾吳氏第一子,因此原文應改為:“榮昌昭靖王朱翊鏡,恭庶一子,萬歷元年封。八年薨。無子,除?!?/p>
1.(吉)常淳,宣庶一子,萬歷九年封世子。四十六年未襲薨
根據《明熹宗實錄》記載,朝廷追謚朱常淳謚安惠[21]。筆者對18例親王府中早薨世子的追謚進行歸類和研究,發(fā)現大體上第二次追謚是在第一次的兩字謚號內擇取前王未使用之字,如吉悼王的第一次謚號是“悼莊世子”。其中兩例較為特殊,肅靖王朱真淤的第一次謚號是“安和世子”,暫時無法得知“安和”與“靖”之間的關系;韓簡王的第一次謚號是“敬安世子”,由于其先祖已擇用了“靖”和“安”字(或音),于是他的謚號以兩字的音拼組而成。吉王府中,最后三任吉王的資料信息無法確定,其中的一個問題即“憲王”所指何人,據崇禎年間長沙知府修訂的 《長沙府志》記載,朱常淳被追謚為“憲”,但從實錄可得他的第一次謚號是“安惠”,按照上文的探究,朱常淳的第二次謚號最有可能是“安王”或“惠王”,在所有親王府中,“惠”的使用率極高,但是“安”用在世子、世孫追謚上的頻率最高,除了衡安王朱載封和汝安王朱祐梈外,其他如趙世子安王朱翊錙、韓世子安王朱謨、淮世子安王朱見濂、伊世子安王朱勉塣、沈安王朱詮訸、秦安王朱公銘、晉安王朱表槏、肅安王朱弼柿等皆是追封世子或先王,且“安”與“憲”在偏旁上十分相似,亦或者“憲”“憲”是上安下惠的合成字,但是由于吉府先祖的謚號中并未使用過“安”和“惠”,故沒有理由使用合成字或合音,而應該是擇字法。筆者猜測崇禎年間的《長沙府志》混淆了該二字,以至于后面的地方志皆仿照之,因此筆者認為朱常淳極有可能被追謚為“安”,而“憲”應是他的長子朱由棟(或楝,筆者曾經撰文認為憲王朱由□存在弟弟貞王朱由□,并在崇禎十七年左右在廣西去世,其子朱慈煃襲爵)。謚號的推測仍需進一步探究。
2.(德化)□□王常汶,宣嫡二子,萬歷二十四年以鎮(zhèn)國將軍加封
按如果德化王是嫡子,吉世子朱常淳確是庶子,則不會讓庶長子之子襲爵,而應令嫡長子及其子孫承襲,可見要么朱常淳是嫡子或者德化和福清二王是庶子?!睹魃褡趯嶄洝肪?11稱以吉宣王庶長子常淳晉升為吉世子[13]2125-2126,卷120記載了朱常淳之母請求為妃,朝廷認為只有其子襲封親王爵且嫡母不存方可[13]2268-2269,可見朱常淳是庶子無誤,《明史》也作“庶一子”,那么其二弟自當是庶二、三子?!睹魃褡趯嶄洝肪矶哪暝谟涊d二王被冊封時均作“庶第二子”“庶第三子”。
按《乾隆長沙府志》,可知朱常汶是萬歷二十四年封,崇禎九年薨[22]230。同時可知福清王朱常是萬歷二十四年封,崇禎十二年薨。長子早卒(原文為乙卯,誤,當是己卯年)。
(興)獻王祐杬憲宗庶四子,成化二十三年封。(第2942-2943頁)
按興獻王母曰邵貴妃,因世宗入繼大統(tǒng),遂以邵妃尊為皇太后,與憲宗合葬茂陵,晉稱太皇太后、孝惠皇后,與孝肅皇后、孝穆皇后并尊[2]3524,因此邵貴妃可視為憲宗的繼妃,是用政治手段強行扭變政治身份,其子自然也成了憲宗繼妃的嫡子,也就是憲宗的嫡子。又邵氏同時生岐王朱祐棆、雍王朱祐枟,二人皆在嘉靖以前去世[2]3640,但在《諸王世表》皆以憲宗“嫡子”記載,唯獨與二王同父同母的興王朱祐杬卻以“庶子”的名義記載,與格式不合。
衡府世系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冊封時間上,現根據敕文進行調整。
(衡)莊王厚燆,恭庶一子,初封江華王,嘉靖十年改封世子。十九年襲封。隆慶六年薨。(第2964-2965頁)
按《明神宗實錄》卷2記載“衡王載堭薨,謚曰莊”[13]32,由于朱載堭和衡莊王朱厚燆二人去世時間十分接近,因此《明實錄》將之混淆為一人。朱載堭是莊王庶六子,被冊封為昌樂王,隆慶六年去世,而衡莊王在當時并未去世,據本書卷12記載,其長子朱載圭曾在萬歷元年四月請求朝廷派遣醫(yī)官看病[13]391-392,因此莊王去世時間當在萬歷元年。
筆者從《諸王世表》中找出了36例需要著重被考慮的諸王信息,其中相當一部分是《明史》修撰者只考慮到原始文獻中所運用到的先嫡后庶排列方法,卻忽視了本應該運用的按年齡混合排列的方式,以至于出現種種以幼冒長的錯訛。《明史·諸王世表》問題如此之多,無疑警示我們對待《明史》資料一定要認真審慎。
注釋:
① 首篇見拙文《〈明史·諸王世表〉補證》,《吉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第105-113頁。
② 按:本文所采用之《明史》版本是1974年中華書局點校本。在《諸王世表》中,同一親王府所轄郡王均與親王在同一卷,故不再單個列明,后同。
③ 本文將在《明史》中發(fā)現的問題所在卷數、頁碼置于后方,以方便審閱,后同。關于齒序更正不單獨列明在《明史》中的頁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