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妮
內容摘要:“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是《論語》開篇第一句,也是孔子治學思想的經典闡述。本文通過解讀此句,試圖挖掘其折射出的儒家教育思想,以期對高校教育工作有所啟示。
關鍵詞:《論語》 高校思政 “學而時習之” 孔子 儒家
一.解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學”,據《說文解字注》,指覺悟,這種覺悟不是佛家所講的剎那頓悟,而是在認知外物時通過自身的主動探索與追求獲得的知識、認知、體驗或觀點。同時,結合孔子其他論述,“學”的目的不僅在于知識技能,亦在于完善其自身的為人處世、道德修養(yǎng)。
“時”本指四季四時,因為古人從春夏秋冬四季變換中最能直觀感受到時間的流逝。后來慢慢引申到更為廣闊的時間概念,無論是一年、還是一月、一日、一刻,都包含在其中。
“習”,本義為鳥撲騰撲騰地多次練習飛翔,后引申為普遍意義上的練習、習熟。如果說“學”更多是指向學識認知道德等精神層面的開拓,“習”則偏向于將所知所學付諸實踐,付諸日常生活與倫理?!墩撜Z》中多處可見孔子及其弟子關于言行一致、注重行動、謹言慎行的論述。儒家直面現(xiàn)世的特點,也決定了其對于實踐與實際行動的重視。
“時習”,即時時刻刻、時常練習、溫習、實踐。
“說”,《說文解字注》解釋為:“說釋也。說釋即悅懌?!皭倯?,即喜悅。相比從音樂義演化到受外物外界影響而產生哀樂的“樂”,“悅”的喜悅義來自開解。結合語境可知,“學而時習之”的喜悅,在于經過自身不斷努力與探索后的茅塞頓開,在于將思想、知識等方面的困惑不解之處的一一開解。
二.思想特點及其對高校教育工作的啟示
如何在多元化、信息化的當代社會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者面臨的重要挑戰(zhàn)?!皩W而”一句作為《論語》首句,探討其中反應的儒家教育思想,對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啟示如下:
1.重視學習
儒家的核心在于禮與仁,但《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篇首卻以學習為主,足可見學習作為儒家的處世態(tài)度與方法,地位著實重要?!墩撜Z》中多處可見孔子關于學習的論述,學習對于孔子來說并不只是生活方式,亦是人生哲學。
當今社會隨著經濟與網絡的發(fā)展,多元化趨勢日益鮮明,大眾對明星與網紅的追求日漸高漲,對專家和科研工作者的關注較少;部分群體致力于追求成功學、一夜成名,對穩(wěn)扎穩(wěn)打潛心學業(yè)不屑一顧;部分群體較為熱衷娛樂八卦,游戲玩樂,對認真讀書靜心學習嗤之以鼻;部分群體在從學校畢業(yè)后,就將書本束之高閣,缺乏終身學習的精神與實踐。
《論語》作為儒家典籍,其對學習的重要性、方法、楷模以及思想上的闡述較多,無論孔子自身抑或教育培養(yǎng)弟子,其篤志于學、重視學習的思想較為鮮明:
(1)學習源于興趣與對未知的探索
伴隨著科技文化的發(fā)展,當代高等教育教授的知識門類與深度不斷精進,知識范圍和廣度、精細化程度前所未有;同時和前代相比,家庭、學校、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對知識與教育的重視程度與投入規(guī)模,亦是史無前例。但部分當代大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望、興趣與對專業(yè)的探索、對自身未知的知識的探索與渴求,卻差強人意。部分當代大學生不重視學習、逃課掛科、乃至無法畢業(yè),其根源則在于缺乏對知識的渴求與主動探索精神。
社會大環(huán)境固然有一定影響,但從內部看,應試教育、填鴨式教育的部分盛行則進一步弱化和削弱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對未知的探索。
《論語》中彰顯出的對學習的重視,源于對知識的渴求,無論是孔子進入太廟后每件事都要發(fā)問請教,抑或其修訂詩書、學習琴藝,乃至孔子在教授弟子時并不是一味的高強度輸出知識,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在學生對某領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百思不得其解后再傳授,不憤不啟。相比當代大學教育更側重考試分數(shù)、學分績點等,孔子在教授弟子的過程中,既以對知識的渴求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又在教育的過程中,注重維護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與功利主義、應試主義不同的是,孔子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著重培養(yǎng)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自發(fā)性追求,而不是過多以分數(shù)衡量學生學業(yè),抑或以金錢、地位等方面的成功作為唯一參考指標。
同時孔子雖有弟子三千,但他在教授弟子時并不是一味的大水漫灌,而是根據每個人學識、稟賦性格、思維方式等因材施教,力求符合學生學習的個人特殊特點與階段。這樣不但可以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也有助于學生保持乃至增強對學習的渴望與興趣,從而進一步增強教育育人效果。
(2)學習有方法,教導要針對對象
當代大學專業(yè)的精細化有利于促進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但缺乏對學習方法的指導與講述,師生關系局限在課堂,日常相處與討論交流較少,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教導較少。
孔子在做知識技能的講授之余,時常有關于學習方法的論述,用以指點學生如何更好地開展學習,如學習知識與自我思考相結合、學習新知識與復習舊知識相結合等。
孔子之所以能夠進行針對性的教導,這建立在孔子與其弟子日常相處中積累起來的了解。當代大學規(guī)模雖在持續(xù)增長,但部分課堂的超大規(guī)模、班級的持續(xù)增長與師資力量的相對匱乏導致難以開展一對一的交流和教導與談話。
(3)學習應有榜樣,學風建設是人的學習思想、習慣等的建設
《論語》不但講述了孔子的思想、教育、倫理等觀念,其中亦展現(xiàn)孔門弟子的性格、學識等。無論是謹慎孝順的閔子騫、雖處陋巷但勤學不厭的顏淵,勇猛有力的子路,抑或通達善辯的子貢、三省吾身的曾子,都是孔門弟子中的學習榜樣。
孔子的學風建設絕不是抽象深奧的理論性建設,而是以孔門七十二賢作為榜樣,進一步輻射到全部門下弟子的關系網。通過孔子牢固樹立起學習榜樣與典型,讓學風建設的目標變得可視化、可參考;通過進行弟子之間的對比點評,讓弟子能夠明白自己的短板和不足,獲得前進動力;通過先學者、學業(yè)知識道德修養(yǎng)較好的學生在知識學問、道德修養(yǎng)、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帶動作用,促進后學者、學業(yè)知識道德修養(yǎng)較差的學生的成長成才。
(4)學習目的在于探索知識,亦在于完善思想品德。
孔子強調博學多聞,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領域。同時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注重思考,學思結合,不斷探索。同時,孔子強調才德兼?zhèn)?,反對有才無德,致力于在道德修養(yǎng)等方面不斷的自我反思與砥礪前行??v觀孔子的一生,其對禮樂射御書數(shù)等多領域知識的探索,與在道德修養(yǎng)方面的砥礪完善,可見于《論語》,其事跡亦可作為典范,激勵來者。
在被問到哪個弟子最好學時,孔子選了顏淵,對他的評價則是“不遷怒,不貳過”。這兩樣都是針對的學生品德修養(yǎng),而不是單純的局限在知識與技能。對于當代教育尤其如此,學生的思想觀念、品德修養(yǎng)亦是衡量高校教育的重要指標。
此外,孔子對于學問知識和道德修養(yǎng)的教育目標并不局限在某一特定要求或及格線,而是重點強調不斷的堅持與精進。教育的目標從來不是六十分及格線或暫時考核為優(yōu)秀,而是在于終身學習,不斷謀求學問知識、道德修養(yǎng)的精進。
2.大學生學業(yè)問題需注重過程性干預輔導,加強學風建設,以學習本身為樂
無論是孔子自身,還是顏淵身處貧困,饑不果腹,卻仍篤志于學,抑或孔門其他弟子對于知識、德行等方面的追求,都體現(xiàn)出相比完全結果導向,孔子及其弟子更注重教與學的過程性體驗;相對功利色彩的讀書學習乃至讀書無用論,《論語》中則體現(xiàn)出的是以學習本身為樂,以探索知識與提升自我作為人生的重要奮斗目標。
當今社會網絡中不乏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事跡,部分群體對于成功學或“精英式生活方式”趨之若鶩,考古等學科成為冷門乃至眾人唾棄的對象,部分大學生蜂擁熱門專業(yè)與成功人士的講座。讀書功利主義,不僅不利于傳授知識、塑造專業(yè)能力,亦不利于堅定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更不利于其畢業(yè)后的職業(yè)發(fā)展與終身發(fā)展。
縱觀孔子及其弟子生平,孔子并不是粗暴地反對做官求仕,相反其自身前半生都奔波各國,為求國君賞識重用;孔子也并不是一味追求功名利祿,在五十歲后孔子意識到因時代等多種因素,其政治主張難以實現(xiàn)后,就“退而修詩書”。
就在校大學生學業(yè)問題而言,部分大學生受外在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加之本身缺乏學習興趣、習慣與自律等,導致當代大學生中部分存在掛科問題。頻出的高校清退掛科學生新聞也側面反映出當代教育中的學生學業(yè)困難與掛科風險。
“時習”是孔子就學習本身提出的要求,亦可作為高校學生學業(yè)預警與學風建設工作的指導:
(1)相對期末提交成績時針對學生曠課不能滿足出勤要求導致學生不及格,任課教師與學生的班導師、輔導員等需要在過程中加強監(jiān)督與干預。從曠課動機來看,部分學生曠課是因期末考試題型與題目相對固定,學生認為可以臨時突擊不必花太多時間。針對不同原因,相關方采取措施確保學生“時習”的第一陣營——課堂,十分重要。
(2)相對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臨時突擊熬夜學習,需要的是加強過程性考核與平時成績,并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部分大學存在平時圖書館、自習室人流一般,期末考試前人流爆滿等問題,部分學生對專業(yè)學習、課程學習興致缺缺,相對早起早睡更習慣于熬夜刷夜,都反應出當前學風建設還有待改善,學生未能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3)相對于學生掛科門數(shù)逐漸增長,乃至最后達到退學預警,更需要的是加強對學生的學業(yè)預警與幫扶,在學生掛科一兩門時就加強過程性學業(yè)幫扶與預警干預。
三.結語
本文主要圍繞重視學習、大學生學業(yè)問題需注重過程性干預輔導,加強學風建設,以學習本身為樂,對“學而”句進行詳細解讀,挖掘其對于當代高校教育工作的啟示,有助于提高高校教育工作的質量與效果,培養(yǎng)更高質量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周志文.論語講析[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9
[3]朱熹.四書集注[M].長沙:岳麓書社,1985.81,121.
[4]劉寶楠.論語正義[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1.
(作者單位:北方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