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炳枝
內(nèi)容摘要:統(tǒng)編教材注重經(jīng)典名篇的編入,在當今教育教學形勢下,小古文群文閱讀絕非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增強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弘揚中華文化,統(tǒng)編教材下小古文群文閱讀也將勢在必行。本文以第三學段的五年級為例,從統(tǒng)編教材小古文的編排特點、統(tǒng)編教材小古文學習的目標和實施困惑、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實踐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統(tǒng)編教材 小古文 第三學段 群文閱讀 教學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盵1]總書記所說的“這些經(jīng)典”包括文言文經(jīng)典,文言文有幾千年的歷史,其知識之廣博,辭章之精彩,內(nèi)涵之豐富,現(xiàn)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出其右。
小古文學習首倡者、小古文課程的創(chuàng)建者朱文君老師曾經(jīng)說:“如果說經(jīng)典詩文是高濃度的母語營養(yǎng)液,那么小古文就是讓小學生在最適合的時間獲得最適合的營養(yǎng)?!盵2]
在小學階段,閱讀必要的文言文篇章,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第三學段的學生來說,閱讀這些經(jīng)典小古文,對于他們迅速提升文言語感和審美品位有著重大的意義,可為進一步的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
一.統(tǒng)編教材小古文的編排特點
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以下簡稱“統(tǒng)編教材”)力求在不同的學習板塊中,通過豐富多樣的綜合性編排,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傳統(tǒng)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成果篇目。
統(tǒng)編教材從三年級開始選入小古文,小學階段共選編小古文14篇(共16則),綜觀教材中的小古文,選文體裁多為寓言、故事及語錄體等,這些小古文作品均是在文學史上廣受好評的典范之作。
如教材中那些文字簡練,生動形象,篇幅短小,寓意深遠的文言文,我們稱之為小古文。
統(tǒng)編教材中的小古文以學生熟悉的、有趣的、簡短的敘事性文章作為開端,逐漸上升到帶有議論性、思辨性的文章。隨著篇幅的增加、體裁的豐富,古文的理解難度逐漸提高,相應的教學目標和學習要求自然也有所提升。統(tǒng)編教材這種循序漸進編排的目的是希望以此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閱讀小古文的語感,對學生可以是否會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不作要求,但通過接觸、閱讀這些經(jīng)典的小古文作品,學生在無形中受到感染,從中獲得更為豐富的多元化情感體驗。為日后更高年段、更高層次的小古文學習奠定充分必要的條件和基礎。
二.統(tǒng)編教材小古文學習的目標和實施困惑
課程研究所的楊祎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古詩文的編排與教學》中向我們闡明了小古文教學的目標:“……進入高年段,則要求學生借助注釋和相關資料,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需要注意的是,這是建立在中年段的學習基礎上的,中年段提出的一些常規(guī)要求如朗讀、講述故事內(nèi)容等,還需要繼續(xù)在教學中落實。此外,圍繞對文章的理解,高年級體現(xiàn)出一定的進階要求?!盵4]
小古文的內(nèi)容雖然“小”巧,但那也是古代文人敘述的方式,比較晦澀難懂,古今字義、斷句、省略方面的差別非常大,造成學生理解內(nèi)容方面有偏頗或完全不能理解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發(fā)生的,現(xiàn)在我們的新課程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在不看翻譯的情況下,能正確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進階要求”要達到怎樣的高度?也是沒有明確和標準。
三.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實踐
(一)小古文群文閱讀的理念生成
群文閱讀是師生圍繞著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師生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
有人會問,第三學段的學習任務已經(jīng)夠重了,還做什么“群文閱讀”,而且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這不是增加學生的負擔嗎?
在當今教育教學形勢下,小古文的群文閱讀絕非增加學生的負擔,而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提出: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第三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背誦優(yōu)秀詩文60篇(段)。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整本的書。還提出了“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要求。[3]
“群文閱讀”就是在這種要求下,學生在一篇接著一篇的閱讀當中,特別是在橫向結構的比較性閱讀中,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內(nèi)化閱讀,不斷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收獲真知和方法。群文閱讀是閱讀方式的革新,它可以把讀者的閱讀能力從讀懂一篇文章提升到讀通一類文章。
老師會發(fā)現(xiàn),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人物描寫一組》其實就是非常典型的群文閱讀文本。通過閱讀不同作家對人物的描寫,學生發(fā)現(xiàn)《摔跤》主要是運用動作描寫,突出小嘎子和小胖墩兒在摔跤時的場景;《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作家運用的是外貌描寫突出祥子壯實、憨厚充滿朝氣的特點;《兩莖燈草》運用了動作描寫,通過描寫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動作,他愛財如命、吝嗇的形象躍然紙上。
往大里說,教材里的每一組詩是群文閱讀,當然,每個單元都是按照一定的人文主題編排的,我們也可以把整個單元或整本教材當作是群文閱讀。
每冊教材的小古文最多也只不過兩篇,我們也可以把這兩篇小古文當作一個整體,通過對比閱讀,體會小古文語言簡潔精妙的特點。
但是,這就足夠嗎?答案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我國有著世界上唯一一個不曾間斷的、延續(xù)至今的文明史,我國文學作品更是如浩瀚的星海,我們不應讓他們湮沒在現(xiàn)代文的學習中,我們并非回到過去學習小古文,這也不現(xiàn)實,而是我們應該把這些經(jīng)典的著作帶到現(xiàn)代,讓它們在現(xiàn)代的學習中不被蒙塵,乃至發(fā)光發(fā)熱。
(二)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的選文研究
1.文白對比,感受文言之美。
五年級上冊第6課《將相和》根據(jù)漢代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編而成的,在教學本課時,筆者有意找來《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相關的片段讓學生對比閱讀,教師出示原文的某些句子,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對應的句子,本次是學生初次接觸,筆者有意降低難度,學生在學習中對照著找,樂在其中。
找到相應的句子后對照著讀,學生在文白對比讀中深深地體會到原文中語言的簡潔和精妙,通過老師的范讀,學生的跟讀,體會出文言的韻律之美,更能深切地體會廉頗對藺相如單方面的敵意,藺相如避之,引出教材里沒有的廉頗說的話:“鄙賤之人,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進一步體會藺相如的寬厚、為大局著想,廉頗對藺相如心服口服、知錯就改的品格?!白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積累了“刎頸之交”就是“好朋友”的意思。
同樣,五年級下冊第16課《田忌賽馬》也是根據(jù)司馬遷的《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的故事改編,筆者也找來原文讓學生文白對比閱讀,因為學生已經(jīng)在之前再次學習過小古文《自相矛盾》,本次難度稍微提高一點,給出原文,讓學生自行找出孫臏說的辦法“孫子曰:今以君之下駟彼上駟,取君上駟與彼中駟,取君中駟與彼下駟?!睂W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再次感受到了孫臏辦法的高明。
2.打鐵趁熱,遷移閱讀方法。
單篇閱讀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閱讀和知識的渴求的,我們應把課內(nèi)學習到的方法向課外的拓展延伸,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了《自相矛盾》之后,明白了“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不可陷之盾與不無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啟發(fā)了思維。更重要的是學習了閱讀小古文的方法:讀通全文、借助注釋、整體感知、領悟主旨。
聰明的古人創(chuàng)造了非常多的寓言故事,思維的火花跨越時空,照亮了昨天、今天與明天?!堆诙I鈴》、《刻舟求劍》、《截竿入城》、《緣木求魚》……一個個生動的故事,一個個不同的思維方式,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扇思維的大門。
《楊氏之子》雖然放在“幽默智慧”的第八單元,但它也算是另一種思維——反向思維的體現(xiàn)。
《楊氏之子》為南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言語》的其中一個選段,本次的小古文群文閱讀,同樣選取了《世說新語·言語》里面與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小故事,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想君小時,必當了了”;“戰(zhàn)戰(zhàn)惶惶,汗出如漿——戰(zhàn)戰(zhàn)栗栗,汗不敢出”;“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偷本非禮,所以不拜”;“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卿云艾艾,定是幾艾?——鳳兮鳳兮,故是一鳳”等小古文文段,其中的幽默和智慧,至今仍為世人所稱道。
確定議題后選擇合適的文本,引導學生運用閱讀小古文的方法去閱讀小古文,做到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小古文語言的簡潔和精妙,感受小古文的韻律感,入情入境地閱讀這些有趣的小故事,讀出韻味。
(三)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實踐研究
1.把握方向,激發(fā)閱讀興趣
小學階段是文言文的啟蒙階段,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本杰明·布盧姆曾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薄笆兰o偉人”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小古文群文閱讀目標的把握方面要注意以激發(fā)興趣為主。
在小古文群文閱讀的內(nèi)容選擇上,則要注意難度適中,難了會讓學生對學習小古文失了興趣,在課堂學習中處于被動狀態(tài);選擇太過簡單,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今后的小古文學習產(chǎn)生不良影響。因此在內(nèi)容的選取上,筆者參考古代的蒙學著作如《幼學瓊林》,“幼學”指孩子十歲,對應的正是我們的五年級學生,《幼學瓊林》里面的很多篇目非常適合第三學段的學生閱讀?!渡胶=?jīng)》里面有很多學生熟悉又難易適中的篇目供參考,如《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大禹治水》等不少膾炙人口的遠古神話和寓言故事都是出于此。當然還有《三字經(jīng)》、《千字文》、《弟子規(guī)》等經(jīng)典著作的選段。
每次小古文群文閱讀的數(shù)量也不宜過多,內(nèi)容比較長的每次一兩篇,如學習了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節(jié)選)》,筆者也適時推薦它的全文,給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nèi)容閱讀;內(nèi)容比較熟悉且易于理解的不能都簡單,如前文所提“思維火花”議題的《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截竿入城》、《緣木求魚》等,學生對前兩篇故事比較熟悉,在閱讀之初可能已經(jīng)明白所讀內(nèi)容了,后兩篇故事沒學過,也應該是沒聽過的,這樣穿插起來,有熟悉有陌生,學生閱讀時才不會產(chǎn)生畏難情緒?!坝哪腔邸眴卧膶W習還可以推薦語言風趣、文字簡練雋秀、表現(xiàn)手法也十分成熟的《笑林廣記》里面的小故事給學生閱讀。
2.抓準時機,適當拓展延伸
一般情況下,小古文群文閱讀在教材學習的拓展部分實施,也不乏在課前展示的例子。如學習《圓明園的毀滅》,筆者選取出示并朗讀杜牧《阿房宮賦》里面的一些文段讓學生先感受阿旁宮的雄偉壯麗,最后出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改為“聯(lián)軍一炬,可憐焦土!”當時圓明園被稱為“萬園之園”,它的美,比兩千多年前的阿旁宮有過之而無不及。圓明園的毀滅是祖國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損失!通過教師朗讀韻律優(yōu)美的“賦”,學生享受著這美妙的旋律,對阿房宮和圓明園毀滅的痛惜之感悠然而生。
如,學習了豐子愷幽默風趣的《手指》,很多同學想起了三年級上冊的選讀課文《字典公公家里的爭吵》,這時,教師適時出示小古文《五官爭功》給學生閱讀,學習了《童年的發(fā)現(xiàn)》之后,閱讀荀子的《勸學》選段,莊子的《莊周夢蝶》,讓他們肆意地享受思辨的魅力。
小古文的群文閱讀不一定都在課堂上進行,節(jié)日、節(jié)氣和時節(jié)等也可以成為議題,筆者也結合不同的節(jié)日、節(jié)氣和時節(jié)適時推薦閱讀,如《幼學瓊林·歲時》、《周書·時訓解》、《秋聲賦》、《荔枝圖序》等。
3.以生為本,淡化功利意識
楊祎指出:“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應盡量淡化功利意識,重在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這些經(jīng)典作品中的語言美、韻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從中汲取優(yōu)秀的精神食糧,進而日益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素養(yǎng)?!盵4]
上表是五年級小古文對應的課后習題。從表中不難看出,《少年中國說》通過學習象征手法贊美少年中國,理解少年中國和中國少年的休戚與共的關系,《古人談讀書》旨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要求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讀書體會談談對古人談讀書的啟發(fā);《自相矛盾》要求學生說說“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則旨在啟發(fā)學生思考故事的邏輯,《楊氏之子》重在體會楊氏子的機智與幽默。五年級的小古文學習注重借助注釋理解文意,對讀的要求則是讀通讀順。
總而言之,小古文群文閱讀的開發(fā),既拓寬了學生小古文的閱讀量,將課堂中所學的知識運用到閱讀中去,又使學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優(yōu)秀文學作品的熏陶,真正將小古文群文閱讀的功用落到實處。
最后,引用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所說的話作為結語:學小古文,我們所積累的,難道僅是文言詞匯和語言嗎?當然不是,隨同小古文一起生長為我們精神血肉的,是中國思維、中國智慧、中國情懷、中國美感、中國氣派、中國意識,那便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中國靈魂。
參考文獻
[1]讓經(jīng)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中國新聞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09月14日.
[2]“小古文”,打開母語教育的新天地——“小古文”課題組組長朱文君答《中國教師報》記者褚清源問[J].《小學語文教師》,2011(11):4-7.
[3]中華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楊祎.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古詩文的編排與教學[J].《小學語文》,2019(11):9-14.
廣州市從化區(qū)教育科學規(guī)劃2020年度立項課題:《統(tǒng)編教材下第三學段小古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作者單位:廣州市從化區(qū)街口街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