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凌燕 王移山 馬琳
內容摘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閱讀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必需。本文討論了高職學生加強閱讀的必要性、對高職閱讀教學內容的選取、教學模式的探討、教學條件的選用和教學評價的嘗試等的思考與實踐,以期能夠引導學生由“閱讀”到“悅讀”。
關鍵詞:高職學生 悅讀教學 教學模式
悅讀,顧名思義,就是愉悅、快樂、輕松地用心閱讀,從悅讀中品味生活的情趣,是簡單,充實,幸福;是自覺,體驗,愉悅;是隨性隨情而讀。悅讀是由閱讀過度而來的,閱讀目的性強,是被動接受,悅讀目的性弱,是隨心而動。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笨茖W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動力和階梯。文學是人學,是歷史的回音壁,自然的旅行冊。一部文學作品,實際上就是一段人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哲學哲人先賢的讀書名言都在向我們昭示讀書的重要性。悅讀是同哲人交談,偉人交流。悅讀過程是孤獨的過程,也是自我思考、自我成熟的過程,能夠真正提升人的精神世界,拓寬人生和心靈空間,彌補人生缺憾,使人生相對圓滿。長時間書香相伴,自身也會洋溢著知性美,使人氣質華美,人生旅途也風景別樣。因此,悅讀應該成為人的日常修為。
高職大多數(shù)學生從小就沒形成閱讀習慣,其閱讀能力、閱讀興趣和對書籍的選取能力相對較弱,對一些理論性較強、難懂的書籍,其閱讀能力、興趣和閱讀意愿更低。本人曾利用課間和“為大家推薦一本你喜歡的書”的活動,了解到有的同學在此前就沒閱讀過教材以外的書籍。而今有的同學想讀書,面對琳瑯滿目的圖書,他們茫然無措,不知自己該看什么書,以致于不少學生只能別人看什么,我也試試。還有的同學對讀書根本就不感興趣。本人與部分學生的交流所得,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也能反映一些問題。
高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加廣泛,學習的知識更加寬泛,課外的時間更加充裕,很多學生就用看電影、玩游戲、聊天、閱讀網絡小說等代替了閱讀書籍。電子書閱讀越來越被學生認可,雖有其優(yōu)點,但其缺點也不容忽視。作為教師,有責任和義務幫助、指導學生選取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激發(fā)閱讀興趣,引導其閱讀。因為,閱讀是大學生提高人文素質的重要途徑,是集知識、興趣、素質培養(yǎng)目標于一體的,能為其自我學習、自我發(fā)展、職業(yè)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閱讀教學實踐
悅讀教學要以古今中外經典名篇為主軸,輔以影視劇,通過解讀作品,給學生帶來思想啟迪、道德熏陶、情感陶冶、心靈感悟,文學修養(yǎng)、審美陶冶、知識優(yōu)化等多方面的綜合效應,使學生成為一個底蘊豐厚、健康和諧發(fā)展的人。
1.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的選取要以高職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就業(yè)為導向,結合專業(yè)和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為主線,力求凸顯人文性、審美性、科學性;著眼于學生拓寬視野、啟蒙心智、健全人格、內心和諧,同時融進新觀念、新思維、新方法,使教學內容呈現(xiàn)人文性、審美性、科學性、廣泛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特點,為學生自身發(fā)展和職業(yè)生涯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由此,教學內容分六部分:緒論主要說明閱讀的重要性和閱讀的有效方法。后五部分主要選取古今中外承載了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名家名作。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可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課時的不同,靈活調整(增加或刪減)。具體選取作品如下表:
2.教學模式
閱讀教學主要采用“閱讀導引、精講作品、學習討論、啟迪感悟、課堂小結、延伸拓展”六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閱讀導引是教師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輔助閱讀的材料或是提供查閱資料的路徑,為學生課前閱讀提供足夠的學習支撐。精講作品是教師精要地講解作品的核心內容和大多數(sh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教師自己對作品的深刻理解。學習討論是師生、生生線上線下的互動,以解決“閱讀導引”中提供的思考與討論問題、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學習感想討論分享。啟迪感悟是閱讀、解讀作品后師生的啟迪感悟,這是閱讀一部作品的的關鍵,要精辟,有特色。一堂成功的課,課堂小結必不可少,每位教師都深知其重要性。延伸拓展是針對課堂教學內容,選取與其相關的作品或是對作品的不同解讀,讓學生課外閱讀。如學習《月亮與六便士》后,讓學生閱讀《瓦爾登湖》和了解有關西方繪畫等方面的內容。學習《激蕩三十年》后,讓學生課后閱讀《日本商業(yè)四百年》和《光榮與夢想》,學習稻盛和夫的《人為什么活著》后,讓學生課后閱讀他的《活法》。有的學生老師不布置延伸閱讀,也會去閱讀作者的其它作品(這是學生反饋的)。
整個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教師營造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激發(fā)學習興趣,并應用科學的思維和方法進行分析、歸納,和學生一起以探究;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挖掘其自身優(yōu)勢;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關注其在學習中存在的困難、問題,以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幫助學生;學生的問題、師生互動,促使教學相長。
3.教學條件
(1)教學方法。主要采用動態(tài)教學法,即以問題為中心展開互動式的教學過程,通過師生互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相應的教學目標。并依據(jù)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講授法、問題討論法、項目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輔以小組活動,探究學習,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提出問題、進行指導和監(jiān)控,評定,給出價值判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審美情趣,提高其分析與解決問題、溝通與合作、終身學習等能力。
(2)教學手段。借助于優(yōu)慕課和線上線下混合課程,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包括視頻、電子教案、課件等,延伸拓展閱讀的資料包括單元學習中的“啟迪感悟”、“延伸拓展”和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名著導讀”、“名作欣賞”等資源信息;充分運用視頻資源,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通過電子郵件、線上互動答疑討論、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實現(xiàn)師生、生生間的多樣化交流,同步或異步進行作業(yè)、答疑、討論等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