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建霞
【摘 ?要】 ?綜合實踐課程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從學生的成長需要出發(fā),借助STEM教育,可以實現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整合、目標整合、內容整合、方式整合。從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fā)展需要出發(fā),從生活情境中發(fā)現問題,轉化為活動主題,在現實的生活場景中實現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STEM教育;綜合實踐課程;小學;實踐
蘇北,是江蘇北部的簡稱。改革開放以來,蘇北社會經濟、教育人文取得了顯著進步,但在教育理念上與南方學校還有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綜合實踐課程的開設上,存在著認識不足、資源不多、師資不強、方式不當的問題,亟需找到合適的教學手段,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實現立德樹人的落地生根。借助STEM教育,通過整合學科資源,能夠在小學綜合實踐課程教學中,找到一條指向“人”的發(fā)展的有效路徑。
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的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豐富而多元,開放而完整。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有利于綜合開發(fā)實踐活動課程。
1.STEM課程中實踐資源的有效整合。STEM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四門學科的簡稱。四門學科進行實踐資源整合,首先是從科學課程中認識世界,其次是從技術與工程學科中改造世界,最后,數學作為基礎學科,為前者的活動開展提供支架。STEM課程的有效整合有四個階段,一是形成初步的科學素養(yǎng)階段,二是形成初步的管理與操作的技術素養(yǎng)階段,三是形成初步的設計與理解的技術工程素養(yǎng)階段,四是初步具備數學解決問題素養(yǎng)階段。四門課程的實踐載體之間建立聯(lián)系,可以避免活動的重復開展,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如,四年級上冊的“秋天之歌”綜合實踐活動,圍繞本主題,可以開展觀察秋天的變化、秋游主題線路設計、標本的制作、有趣的水果拼盤等主題活動。這些活動設計,緊緊圍繞同一主題,關注到STEM教育的不同學科,應用STEM教育的學習方法,實現了學習內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這也是對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的有效呼應,促進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
2.社會實踐資源的有效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需要從校內走向校外,看窗外的風景,在廣闊的自然天地當中完善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特長、身心發(fā)育、審美發(fā)展。蘇北地區(qū)具有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深厚的人文底蘊,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如,沭陽就是全國有名的“花木之鄉(xiāng)”,讓社會資源成為綜合實踐的應用載體,就需要關注校外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如,圍繞家鄉(xiāng)歷史人物袁枚,可以在三年級開展袁公藤的觀察活動;四年級開展袁枚沭陽為官的遺跡考察活動;五年級開展袁枚詩文搜集活動;六年級開展《重到沭陽圖記》誦讀活動。蘇北五市歷史悠久,人文底蘊豐厚,從中找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能夠豐富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認識,形成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3.STEM教育與文本資源的整合。STEM教育強調的是動手操作,文本資源遵循的是言語建構,將二者進行聯(lián)系,可以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相互補充、互為利用。如,閱讀課文《水》后,開展沭陽的母親河沂河主題綜合實踐活動。
主題一:沂河的歷史變遷;
主題二:沂河小鎮(zhèn)走訪;
主題三:沂河水資源的調查與分析;
主題四:未來沂河橋梁設計。
這樣的主題活動目標緊緊圍繞沂河的歷史與未來,借助STEM教育實現了學生的知識能力與人文素養(yǎng)的共同發(fā)展。
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目標整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不同學段的課程目標都要圍繞學生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認識。這就要求在不同的時間節(jié)點,設置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1.課程目標整合。STEM教育理念指出,四類課程如同四種顏料,只有經過精心調制,才能成為一種柔美的新顏色。綜合實踐課程需要“調制”,制定切實有效的目標。學校設置了三級課程目標體系。學段課程是圍繞學生長期發(fā)展的能力目標設定的實踐活動;學年課程是圍繞學生某一段時期需要掌握的能力目標設定的實踐活動;學期課程是基于“微項目”開展的個體實踐活動。三類課程目標在相互關系上可以是遞進開展,可以是并列共生,還可以是隸屬關系。
2.學科目標整合。STEM教育的核心是提供操作的空間解決問題。首先,制定基于共同價值認識的實踐活動;其次,開展具有責任擔當的服務活動;再次,通過微型課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最后,通過創(chuàng)意的表達,將想象進行物化表達。
3.三維目標整合。三維目標是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根據布魯姆的目標設計理論,結合課程標準,我們需要從知識、技能、情感三個角度設計小學綜合實踐課程的發(fā)展目標。知識目標是指基于STEM教育的知識建構內容;技能目標是通過STEM搭建的操作平臺,根據提供的材料進行的操作實踐;情感目標是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發(fā)展、素養(yǎng)的提升。
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最大的特點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導向,實現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活動具有連續(xù)性、實踐性、整合性的特點。
1.STEM教育內部知識融合。STEM教育追求學科課程的融合。這里的“合”有兩個層次。首先是目標性,即STEM四大核心課程教學目標下的知識融合。如,圍繞“橋梁的搭建”,就涉及到科學學科橋梁堅固與美觀的科學原理,涉及到技術的選擇,涉及到制作的過程,涉及到數學的計算與分類。其次是社會性,即知識融合指向生活,所有發(fā)現的問題源于學生的生活,解決問題是服務人的生活。最后是合作性,STEM教育是一種項目主題下的團隊學習,在團隊中,教師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具體的項目實施者。
2.STEM教育與學科活動融合。STEM教育與實踐活動融合,首先,多學科的知識融合,如,實踐活動與語文學科的言語實踐融合,與數學學科的思維活動融合,與美術學科的審美活動融合,與英語學科的世界理解融合。但各個學科之間都圍繞同一個主題,相互之間沒有聯(lián)系。其次是跨學科的知識融合,這時STEM教育的真正目的,即在主題活動要求下,各個學科融會貫通,直達人的發(fā)展本質,直抵知識的核心,進行知識的整合。STEM教育與不同學科實踐活動之間的建構關系可能是梯度排列,不同課程之間的有序銜接;可能是并列存在,兩門學科研究相同的主題內容;可能是輔助結合,一門課程作為基礎課程,一門課程作為提升課程;還可能是總體融合形式的,即所有的課程如同一鍋“石頭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進,共同致力于人的發(fā)展。
3.STEM教育與興趣發(fā)展融合。STEM教育與學生的“做中學”相融合,服務于學生的興趣發(fā)展。首先,學生在學科知識建構中形成的興趣特長;其次,學生在課外活動發(fā)展中形成的興趣特長;最后,學生在不同學科知識打通后形成的綜合特長。如根據四年級下冊“我的新發(fā)現”開展系列活動:
主題一:雞蛋和醋的故事;
主題二:彩虹的奧秘;
主題三:雞蛋里的黑點。
通過這樣的活動,培養(yǎng)了學生觀察和思考能力、處理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對周圍生活的認識的興趣。這樣的設計活動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革新,是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實現STEM教育的“做中學”“真的學”“合作學”,實現知識從記憶向應用的轉變。
未來已來,未來的學習樣態(tài)是深度學習,未來的學校類型是學科融合。STEM教育理念在蘇北小學綜合實踐課程中滲透,還需要學校通過整體設計、具體規(guī)劃,讓STEM教育常態(tài)化、自覺化、多元化,實現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科資源整合,目標整合,內容整合,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思考運用中,實現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讓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照耀學生的精神原野。
【參考文獻】
[1]惠鋒明.基于學生個性發(fā)展的STEM課程的學校實踐與探索[J].江蘇教育研究,2020(03):68-71.
[2]姚毅鋒.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與STEM教育融合的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9(08):89-90.
[3]黨潔.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STEM課程的比較研究[J].教育視界,2019(04):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