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華
摘 要: 隨著我國教育體系日益完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不斷更新,學校逐漸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重視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為課程順利進行提供了良好平臺。為了在最大程度上保證教學質(zhì)量,道德與法治任課教師需要改變講授式教學,構(gòu)建生活化課堂,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本文將結(jié)合實際情況,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進行詳細分析,以期為今后開展的相關(guān)工作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guān)鍵詞: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215/j.issn.1674-3733.2020.40.185
小學是學生思想發(fā)育的重要時期,若教師沒有在這一階段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很有可能對其今后學習、行為等帶來負面影響。生活化教學改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使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能夠更容易被理解、接受,為小學生了良好道德法治意識形成創(chuàng)造有力條件。因此,聯(lián)系實際分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1 生活化教學概述
生活化教學是一種以“生活”為核心,構(gòu)建教學課堂,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知識點,同時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是基于現(xiàn)代教育理念發(fā)展起來的教學方法。目前,在課上教學中生活化教學已經(jīng)得到廣泛應用,有著較好的教學效果。道德與法治作為小學教學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征,若是以單純的理論講解完成知識傳授,則小學生很難完全理解抽象知識點,難以形成系統(tǒng)記憶。生活化教學的應用,就能夠較好的改變這一現(xiàn)狀,一方面能夠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改變原本知識講授的枯燥、乏味之感,讓小學生能夠參與到新奇的教學活動與事物中,從被動學習轉(zhuǎn)變?yōu)橹鲃犹剿鲗W習,提高教學有效性,另一方面生活化教學將生活中的部分內(nèi)容融入到課上,為學生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提供便利,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完成教學,學生也能將知識點更好的應用于生活,對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道德與法治意識有著重要促進作用[1]。
2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策略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道德與法治已經(jīng)成為小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與法治意識有著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利用生活化教學提高教學實效性。
2.1 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
生活化教學本身有著較為明顯的優(yōu)勢,是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手段。任課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生活化目標,這樣才能為后續(xù)開展的教學提供方向與指導[2]。因此,道德與法治教師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教材的整體教學進度,然后圍繞生活素材制定教學目標,使學生能夠從生活角度出發(fā)對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進行深度思考,盡可能減少小學生的理解難度,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與成就感。比如,教師在講授課程中《我不拖拉》的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為了幫助小學生更好的認識到自己在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拖拉現(xiàn)象,了解時間的重要性,教師就應該制定梯次教學目標,第一梯次,讓學生清楚認識到拖拉行為的不好之處,并且能夠找出自己的拖拉行為;第二梯次,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糾正或者控制拖拉行為,保證生活、學習中的各項事務都能夠按部就班完成;第三梯次,在教師啟發(fā)下能夠較好完成教師布置的相關(guān)任務;第四梯次,培養(yǎng)起較為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高效率完成學習任務。通過設置梯次目標的方式,讓后小學生更加了解生活與學習中自己的真實狀態(tài),為更好的糾正自身問題打好基礎[3]。
2.2 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由于小學生自身的自控能力、理解能力較差,若是教師單方面進行知識講解,學生不光無法理解,甚至還會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順利完成有著較大影響,學校的德育工作也難以實現(xiàn)。為了更好的落實生活化教學,任課教師就必須要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中,對相關(guān)知識有著進一步理解,同時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可以切實的感受到道德與法治方面的相關(guān)知識,進而形成潛移默化的思想,使其能夠形成較好的法治觀念,為課程學習打好基礎[4]。]比如,教師在講授《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這一部分內(nèi)容時,就可以先引入“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走人行道”等佳通規(guī)則,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相關(guān)片段,讓小學生能夠直觀的了解到有規(guī)則的社會是怎樣的狀態(tài),明白規(guī)則對于一個小集體而言是多么重要,然后將規(guī)則引入到課程中,延伸出班級規(guī)則,也可以利用短視頻播放一些學生行為,讓學生判斷這些行為是否符合班級規(guī)則與秩序,從而幫助小學生正確判斷,融入到學習生活中的各個階段。
2.3 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
正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讓小學生有著充足的實踐機會,學生才能更好的掌握并理解道德與法治的相關(guān)知識,并將知識應用于生活中,規(guī)范自身行為。這也就需要任課教師盡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設多元的實踐機會與空間,利用課上、課下時間,科學規(guī)劃實踐時間、形式,增強小學生的課上主觀體驗。比如,在講授《干點家務活》這一部分知識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家務活比拼,以比賽的形式,讓小學生鍛煉家務,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同時也讓小學生明白家長不易,使其在今后主動參與家務。為避免造成較大的課程教學壓力,教師應選擇一些切實可行的家務活動,比如整理書桌、疊衣服等,都可以讓學生就地取材,增強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讓學生說出學習完成后的感悟,加深學生印象,從而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5]。
結(jié)束語:綜上所述,近幾年我國教育改革持續(xù)進行,為小學教育工作調(diào)整創(chuàng)造了有力條件。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法治意識的重要課程類型,應受到相應的重視。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制定生活化教學目標、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積極開展各類實踐活動等方式,落實生活化教學,幫助小學生深入理解,并較好應用于生活中,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 李萍.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J].讀與寫,2020,17(17):40.
[2] 楊洋.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2020,(31):73.
[3] 次仁倉拉.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J].讀與寫,2020,17(14):44.
[4] 梁惠興.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淺談[J].師道·教研,2020,(5):113-114.
[5] 王秋云.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策略[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11):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