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語〉選讀》教學該采用什么樣的教學取向?要從課程標準對經(jīng)典選讀教學的定位出發(fā),引導學生走進經(jīng)典,理解孔子的思想,提升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文章結(jié)合具體教學案例闡述教學取向,強調(diào)讓學生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關(guān)鍵詞:《論語》選讀;語文教學;教學取向;人生理想
中圖分類號:G633.3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34-0110-02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選修)中的《先秦諸子選讀》第一單元為《〈論語〉選讀》,課文選文體現(xiàn)了孔子在社會擔當、師生關(guān)系處理、人生的智慧、理想人格選擇、教育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刻認識,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習,了解孔子對社會、人生的思考,進而指導學生的立身行事,使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取向往往是紛雜而不統(tǒng)一的,部分教師往往忽視了引導學生陶冶身心、涵養(yǎng)德行,忽視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不利于學生“走進去”和“走出來”。本文結(jié)合具體教學案例從立德樹人的教學取向出發(fā)進行教學探討。
一、在經(jīng)典解讀中“走進去”體會,“走出來”領(lǐng)悟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guān)于優(yōu)秀文學作品閱讀有一個明確的導向:選讀經(jīng)典名著和其他優(yōu)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lǐng)悟其豐富內(nèi)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學生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審視古代經(jīng)典作品的內(nèi)容和思想,并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要“走進去”,更要“走出來”。因此,對于經(jīng)典閱讀,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領(lǐng)悟,在領(lǐng)悟中謀求自我思想的提升,切實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教學《〈論語〉選讀》時,文言知識包括文字的解讀或孔子思想的了解是必要的,因為這方面的問題不解決,就無法走進經(jīng)典,自然就談不上從經(jīng)典中汲取營養(yǎng),涵養(yǎng)德行,提升思想修養(yǎng),當然更談不上“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但是在這一方面,教材本身已有詳細的注解或簡要的足以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介紹,而且對于文言基本知識,學生在必修教材的學習中已有必要的積累,是不存在太多實際障礙的。如果學生真有什么疑惑,其實大多已不是字詞理解方面,而是對文本所蘊含的思想的理解方面了。因此,教師教學的重點恰恰應(yīng)由此出發(fā),引導學生去發(fā)掘深藏于文字背后的基于歷史事實、社會現(xiàn)實、作者人生追求的深意或思想,以期學生能夠更為深入地理解孔子思想,在體會感悟中理解內(nèi)化,進而拓展自己的文化視野和思維空間,提升思想認識。這樣的教學,自然就能夠達成培養(yǎng)學生“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的教育目的了。
二、以問題方式層層推進,挖掘文章思想內(nèi)涵,提高學生思想覺悟
下面,就以教材所選“長沮、桀溺耦而耕”一段為例來具體討論。教材在“引入話題”中有如下表述:“有趣的是,孔子在當時雖然贏得了眾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會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著他。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是怎樣抉擇人生的吧?!?這里,顯然是引導學生從關(guān)注孔子的現(xiàn)實困境(這一點教材選文前已有簡潔明晰的介紹)入手去理解他是“怎樣抉擇人生”的。學生一旦明白了孔子為達目標百折不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執(zhí)著的人生抉擇,自然也就會理解為什么孔子的思想會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诖?,教材選編者給出了教學重點的選擇方向,即于兩種思想的對比中“引導學生領(lǐng)會孔子勇于擔當社會道義的精神”。這個教學重點落實了,讓學生樹立“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就可以落到實處。
具體怎么展開教學?先看選文: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zhí)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痹唬骸笆囚斂浊鹋c?”曰:“是也?!痹唬骸笆侵蛞??!眴栍阼钅?,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痹唬骸笆囚斂浊鹬脚c?”對曰:“然?!痹唬骸疤咸险咛煜陆允且玻l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p>
這段文字,結(jié)合了教材中關(guān)于孔子及其思想的簡明介紹及課文較為詳盡的注釋,學生的理解不存在字面上的疑難。如果教師能依循課程標準的指向,把握教材編寫者的意圖,著力從以下幾個問題入手展開教學,就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子路所問之“津”與長沮、桀溺所答之“津”的“津”字內(nèi)涵是一樣的嗎?第二,面對子路“問津”,長沮為什么不僅明知故問,還要問更多的問題,且終是答非所問?這樣的答非所問體現(xiàn)了他對孔子什么樣的態(tài)度? 第三,子路與桀溺一番問答后,桀溺最后的言說及“耰而不輟”的行為又體現(xiàn)了他對孔子什么樣的態(tài)度?第四,子路將問津的結(jié)果告訴孔子后,孔子的話又說明了什么?
這里所提的四個問題,會引導學生逐步走進文本。學生結(jié)合文本解決了這幾個問題,也就會明白文本中所涉及的具有不同思想的兩類人——其一為“知其不可為”而“不為”者,以長沮、桀溺為代表;其二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自然就是孔子了。同是面對天下的出路問題,兩類人所持的態(tài)度是相反的。為什么會如此?筆者認為這正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關(guān)鍵。
顯然,第一個問題,子路所問之“津”僅指渡口,他只是問路而已,而長沮、桀溺所指“津”其實已指向天下的出路問題。第二個問題,長沮明知故問且追問,并非他不知孔丘為誰,而是嘲諷式地反問:聰明的孔丘怎么能不知“津”呢?這樣的嘲諷,當然還是指向孔子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第三個問題,桀溺是希望有更多像他和長沮這樣的“避世之士”一起來抵制這個舉世滔滔的世界,而不做孔子那樣的“避人之士”。第四個問題,孔子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顯然是清楚明白地表明了他的選擇——正是因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所以他要去擔負起改變“無道”大局的責任。
很顯然,針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長沮、桀溺也迫切想找尋這個“舉世滔滔”社會的出路,只是面對現(xiàn)實,他們選擇“知其不可為”而不為,這就與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正是在這一點上,學生才會知道孔子有怎樣的社會擔當,也就會明白這種勇?lián)鐣厝蔚木窀叨燃皟r值。
當教師在教學中解決了以上四個方面的問題(當然要結(jié)合具體的學情進一步細化這些問題)后,學生就會明白孔子選擇的是怎樣一條人生道路,就會懂得他何以贏得眾多弟子的推尊,就會理解孔子有怎樣強烈的勇于擔當?shù)娜胧谰?,就會理解為什么孔子思想對中國歷史和文化具有深遠的影響。由此,語文教學將學生的思維由課內(nèi)引向課外,由課堂思考引向社會思考,也就是引導學生“走進去”后又啟發(fā)他們“走出來”,讓學生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三、結(jié)語
作為中學教師,在《〈論語〉選讀》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取向不是唯一的,但要有一個基本的原則,就是要依據(jù)課程標準,選擇最能引導學生走進經(jīng)典的教學取向。要引導學生通過眼下的學習,潛移默化地提升文化修養(yǎng),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培養(yǎng)良好的社會責任感,讓語文教學成為向?qū)W生滲透優(yōu)秀經(jīng)典文化的前沿陣地。
參考文獻:
[1]李雪.高中語文《論語》選讀的啟發(fā)式教學[D].華中師范大學,2017.
[2]莊穎華.基于學案教學法的《論語(選讀)》教學研究[D].寧波大學,2015.
[3]林忠港.選修課要呈現(xiàn)出必修課未曾有的景象——《〈論語〉選讀》教學設(shè)計[J].語文建設(shè),2010(11).
[4]邵娟英.讓《〈論語〉選讀》課堂靚起來[J].文學教育,2011(03).
Study on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u Shenghong
(Wuwei No.18 Middle School, Wuwei City, Gansu Province, Wuwei 733000, China)
Abstract: What kind of teaching orientation should be adopted in the teaching of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t is necessary to guide students to enter the classics, understand Confucius' thoughts, and improve their traditional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from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standards for the teaching of classic reading. Combining with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eaching orientation,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should gradually form their own thought and code of conduct, establish a positive life ideal,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 selected readings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Chinese teaching; teaching orientation; life ideal
作者簡介:吳生鴻(1973-),男,甘肅天祝人,一級教師,從事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