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 邢恩慧
【摘要】鑒于當代大學生英語聽讀資源主要集中于考試類真題和影視資源:前者學生易把注意力聚焦于正確率和得分率的比較當中;后者又無法擺脫漢語字幕的影響,因此推薦引介非視覺化特性的BBC廣播劇作為其英語學習的理想聽讀資源,其清晰的吐字發(fā)音、充沛的情感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jié)以及富有特色的音響效果非常適用于屬于表音文字的英文學習,讓學生集中于優(yōu)美優(yōu)質的聲音和音樂中,由“聲音”去感受每一個詞匯、語氣、感受語流語調,在“追劇”中大量練習英語的聽與讀,從而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的各項綜合能力。
【關鍵詞】BBC廣播劇;英語聽讀;大學英語
【作者簡介】張春梅(1981.10- ),女,內蒙古烏蘭察布人,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邢恩慧(1983.05-),女,內蒙古包頭人,內蒙古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一、引言
廣播劇,也稱放送劇、音效劇等,是以語言、音樂和音響為手段,由播音員、演員或配音演員演出錄制而成的戲劇。 廣播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從誕生至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隨著喜馬拉雅FM、荔枝FM以及各種英文軟件app在手機移動終端的出現(xiàn),人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英文廣播劇資源,其中質量上乘且具有文化深度的廣播劇當屬成立于1922年的英文廣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簡稱BBC)制作的廣播劇了。作為英國和全球最大的新聞媒體,BBC發(fā)展至今不但主要經(jīng)營新聞播報,還經(jīng)營音樂會、英語教學、英文廣播劇、有聲書等相關項目。其中,BBC Radio 4頻道播出的廣播劇受到全球聽眾的青睞與愛戴。從1924年BBC播出的第一部廣播劇《危險》開始,BBC已經(jīng)錄制了無數(shù)廣播劇,劇目從經(jīng)典名著到當代原創(chuàng)作品無所不包、聽眾從兒童到老人無所不括,可以說BBC廣播劇雖然沒有直接的視覺效應,但是只有聽覺手段(語言、音樂和音響),反而可以更加充分調動聽眾的想象力和專注力。因此,對于語音語感薄弱的中國學生而言反而是一劑良藥,可以透過吐字清晰并帶有充沛情感表達的聲音去“磨”中國學生的耳朵,讓其大腦對屬于表音文字的英文發(fā)音逐漸清晰準確起來,讓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帶動學生進行聽與讀,因此BBC廣播劇在大學英語學習中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值得引介。
二、當代大學生現(xiàn)有英文聽讀資源的優(yōu)與劣
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和手機移動終端的普及,當代大學生的英文聽讀資源可謂琳瑯滿目,但是鑒于學生的信息渠道和學習目標所限,其英語學習資源依舊主要集中于單詞記憶和考試真題類資源:前者學生主要采用目視方式來記憶單詞,雖然有詞根、詞綴、例句的輔佐并配有光盤朗讀,但光盤的利用率不高導致詞匯語音基礎薄弱,僅以漢語翻譯和單個句子為“語境”的單詞學習效率也十分低下,導致學生只認其形卻不知應在什么場景下使用;后者作為考試類資源,聽讀文章涉獵面呈現(xiàn)多元化和龐雜性,但其本身的作用在于考查學生對其相關領域的基本詞匯和語篇理解的掌握,因此聽讀段落或是文章的趣味性不濃,很難令人產(chǎn)生深刻印象,而且學生在聽讀過程中非常容易把注意力轉移到正確率和得分率的計算當中,功力心太強,所以無論是對考試還是真正的英語技能習得都不是很有效果?;ヂ?lián)網(wǎng)以及手機移動終端的普及在學生手里也只成為將其常用的學習資源從紙質變?yōu)殡娮影姹镜囊粋€轉換器而已,各種英語學習軟件app中的其他豐富資源并沒有得到學生全方位地應用。
2016年6月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內容加入了新聞聽力測試,因此,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也開始較多關注VOA、BBC、CNN等時政類聽聞聽力與閱讀素材。但由于此類素材語速快、背景知識龐雜,所以很難吸引學生的持續(xù)性興趣,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硬著頭皮靠毅力去堅持聽讀此類資源,并且由于多數(shù)資源都帶有英漢兩種文本,部分學生會直接觀看漢語翻譯,其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英語影視資源由于聽覺和視覺的雙重享受一直備受學生青睞,但大部分學生在使用此類資源時為了當下理解劇情會直接觀看漢語字幕,所以影視資源對于學生提升英文水平來說一直收效甚微。
三、BBC廣播劇作為英語聽讀資源的諸多優(yōu)勢
如前所述,廣播劇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藝術形式雖然沒有視覺與畫面的沖擊與效應,但卻在聽覺效果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BBC的廣播劇絕對是一場聽覺的盛宴。由于英文本身是一種表音文字,單詞發(fā)音和詞形呈直接對應關系,而語音問題一直是我國英語教學有待解決的棘手問題,因此多多聆聽BBC廣播劇便可以解決英語發(fā)音、拼寫與用法問題,因為廣播劇不是冷冰冰的單詞排列朗讀,而是將單詞串起一個又一個優(yōu)美的故事,單詞有情感、有韻律、有節(jié)奏、有語境,其記憶效果自然就會深刻。
BBC廣播劇均由播音員、配音演員以及演員來演播劇目,所以臺詞朗讀功底一流,吐字清晰、不同角色的聲音非常具有辨識度。例如,BBC將Oscar Wilde的A Woman of No Importance制作成 廣播劇,主要演員是Martin Jarvis和Diana Rigg,兩位均是年過70高齡的資深英國戲劇演員。Diana Rigg的嗓音極具控制力與爆發(fā)力,將平靜、激動、絕望、悲哀等情緒演繹得十分到位。Jarvis的聲音則張弛有度,給聽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對比閱讀教材的單一聲線課文朗讀,或者是聽力教材里的聲音呈現(xiàn),完全不具備上述音韻魅力,而且教材的文章篇幅及內容也不可能有太多的語音塑造,因此,趣味性和生動性就相對差了很多。當然,BBC廣播劇對于英語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詞匯學習,學生可在語音流的刺激下慢慢習得語法,如果在聽讀過程中多多留意語句和修辭,那么廣播劇還會對學生的口語和寫作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同時,廣播劇中的文化因素也會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中西文化差異,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也非常有幫助。
此外,廣播劇的另一顯著特征就是音樂的運用。不同于歌曲、交響樂、演唱會等聲音形式,廣播劇的聲音運用最為全面也最為復雜。廣播劇中的音樂可分為開場音樂、主題音樂、背景音樂、過渡音樂和片尾音樂,這些音樂同語言所體現(xiàn)的文學形象以及具有真實感的聲音音響融為一體,在劇中發(fā)揮著多方面的積極能動作用,為聽者理解語言、文章、情景以及構建虛擬的視覺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BC廣播劇的音樂制作也非常杰出。例如,BBC制作的《不可兒戲》的廣播劇開篇就用輕松明快的交響樂傳遞出喜劇的故事氛圍,人物對話的空間轉移全部由背景音樂傳遞,讓人產(chǎn)生聲臨其境之感。反觀聽力教材的音樂僅僅局限于過渡和分類作用,和學生幾乎沒有任何情感和心理的連接。
迄今為止BBC 廣播劇的種類十分繁多,有根據(jù)經(jīng)典名著改編而成的廣播劇如《傲慢與偏見》《溫德米爾夫人的扇子》《遠離塵囂》等,也有適合英國兒童收聽的廣播劇如《胡桃夾子和老鼠國王》《綠野仙蹤》《冰雪女王》等,還有從1951年1月1日開始播出的《阿徹一家》(The Archers),迄今已經(jīng)播出了第69個年頭了,約有500萬聽眾,不得不感嘆BBC廣播劇的生命力如此之旺盛。因此,只要選取難度適當并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廣播劇,那么聽者都會產(chǎn)生“追劇”效應,迫不及待地想聽完故事,而這些又恰恰是教材、考試真題類資源呈現(xiàn)碎片化樣式所不能替代的。
四、 BBC廣播劇與大學英語學習的結合路徑
英語學習離不開大量的聽與讀,因此完全可以推薦給學生更有意思、情節(jié)更豐富曲折、感情更充沛的聽讀資源。BBC一詞對于絕大部分的英語學習者來說只意味著新聞類資源,所以對于BBC廣播劇資源應由教師來做引介和推進工作。只要學生聽過這類資源就注定會被其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優(yōu)美的朗讀與配樂所吸引,在“追劇”效應的影響下,自然就會大量的聽與讀練習,那么英語能力的提高就是潛移默化的事情。因此,這需要英語教師非常熟悉和了解BBC各類廣播劇,甚至本身就聽讀過大量的廣播劇,這樣可以一邊根據(jù)廣播劇的體裁、內容、詞匯及整體難度,一邊根據(jù)學生的聽力水平等英語綜合能力推薦給符合學生的i+1原則的廣播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克拉申博士的“i+1原則”認為外學習者只有接觸到大量“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ble input)時,語言習得才可能實現(xiàn)。如果學生聽力水平低下,可以從BBC兒童廣播劇聽讀開始,如果聽力水平很高也可推薦名著改編的廣播劇。對于聽不懂的地方可以查看腳本或者原著進行輔助理解,但是需要強調的是一定要先聽后讀,聽讀結合,以聽促讀,以讀促聽,如果先讀后聽,學生容易產(chǎn)生回憶文本的視覺性學習,不利于語音語感的建立。同時,教師在課堂之內或之外還可組織多種活動如朗讀比賽、聲音模擬、配音、戲劇表演等來進一步督促和檢驗學生的聽讀效果。
五、 結語
BBC廣播劇因其故事情節(jié)引人入勝、語言標準地道、感情充沛、配樂精致優(yōu)美,可有效促進學生的語音、詞匯的學習,同時在長篇語境功能下也非常有利于學生學習句法、語法、口語等多面的英語學習,彌補考試類資源的弱勢,當然考慮到英音和美音的問題,也可向學生推薦美音廣播劇。鑒于BBC廣播劇種類的豐富和優(yōu)質,完全可以作為大學英語聽讀資源的首選,讓興趣占主導,讓學生愛聽、愛讀、在“追劇”中潛移默化地提高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王翔敏,高翔.我國高校師生英語語音觀念差異[J].教育評論, 2015(10):125.
[2]劉旭.淺談廣播劇配樂[J].西部廣播電視,2019(7):36.
[3]謝國慶.廣播劇中音樂的運用[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08(6):50.
[4]彭小雨.BBC Radio 4的節(jié)目策略與頻率定位[J].青年記者,2015 (13):85.
[5]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 1985.
[6]徐火輝,徐海天,李睿等.中國人英語自學方法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