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戲劇史類教學如何生動、有效地貫徹實施,如何在教改的大環(huán)境下進行實踐教學,需要戲劇教育工作者對戲劇教學作出深刻領會。作者認為需以“講、觀、演、研、論”為主線,以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為輔助手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意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以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戲劇史;教學改革;教學模式;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0)36-0150-04
Abstract: Teachers in the field of drama education should take different aspects in to consideration about how to make the teaching reform in drama history related cours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eaching reform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s well. I believe that teaching in drama history related course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ies and practices. The teaching reform focuses on "teach, watch, perform, research and discuss", with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as teaching aid can be adopted. This can help to provide experiential learning, create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ensure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by creating various teaching situation and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
Keywords: drama history;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ode; practical teaching
在當下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方面,“創(chuàng)新”是一個關鍵詞。在教學上進行卓有成效的改革,培養(yǎng)和造就應用型創(chuàng)新人才,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教師們盡心努力的教學方向。藝術教育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戲劇教育則是藝術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霸谂囵B(yǎng)高素質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高校中,戲劇教育其實是一條最便捷、最適當?shù)娜宋乃刭|教育途徑”[1]。本文意在探討當下藝術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yǎng)背景下戲劇史類課程的教學改革。
一、戲劇史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
戲劇史類課程是在明晰戲劇這一基本概念的前提下,對戲劇的源流演變形成概貌性的認識。這一課程以時間為縱坐標,按照歷史分期,研究不同歷史年代、不同地域的戲劇藝術形態(tài)的成因及相互之間的關系與差別;通過介紹人文背景、藝術思潮和藝術流派,展現(xiàn)戲劇藝術的產生、發(fā)展歷程。此類課程的基本要求一是史實性,了解和掌握相關戲劇史的基本史實;二是理論性,在學習過程中對戲劇的概念、戲劇的類別、戲劇歷史演進的基本規(guī)律等均有較為明晰的理論認識;三是實踐性,將文獻研讀與舞臺觀賞、舞臺實踐相結合,形成立體的戲劇史觀[2]。
二、戲劇史類課程教學設計理念與教學方法
戲劇史類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在于:其一內容浩瀚,需要合理分配課時;其二如何還原歷史和藝術的生動性,避免枯燥與乏味;其三是節(jié)奏如何控制,課外時間如何利用。
鑒于此,這類課程在教學設計上應體現(xiàn)以下理念:其一,突出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特點,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定位,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其二,充分利用學校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等多元化、現(xiàn)代化方式輔助教學,彌補課堂教學課時不足的問題,有力深化科學性與個性化教學;其三,將課堂討論與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網(wǎng)上討論區(qū)”討論相結合,課內課外并行交流、互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能動性與自主性;其四,讓學生進行觀摩體驗式學習,以活動促教學,在觀摩、演唱、朗讀、表演、改編、調研和討論中感受到“活動與體驗中學習”的教育理念?;谶@一教學理念,此類課程主要采用的教學方法有:其一,講授式教學。關于戲劇基本理論、戲劇思潮、名家名作、歷史演進和發(fā)展規(guī)律等內容必須通過教授講解,讓學生了解中外戲劇史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其二,體驗式教學。學生通過切身觀摩、分角色朗誦和扮演、改編等方式增長對中外戲劇的認知和鑒賞能力;其三,互動式教學。針對戲劇史發(fā)展中存有爭議的問題與現(xiàn)象,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進行互動交流和討論分析,探討這些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案;其四,歸納式教學。在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后,歸納總結出戲劇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共性;其五,網(wǎng)絡化教學。為了彌補課堂教學課時的不足,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讓學生在網(wǎng)絡平臺下載資料、觀看視頻、參與討論、提出問題,提交作業(yè),教師答疑解惑,點評作業(yè)等[3]。
三、戲劇史類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在上述理念的指導下,此類課程可開展以“講、觀、演、研、論”為主線,以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為輔助手段的教學模式改革。
(一)“講”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講”指教師系統(tǒng)講授戲劇基本理論、戲劇思潮、名家名作、歷史演進和發(fā)展規(guī)律,夯實學生理論基礎,滿足師生互動的要求。在進行戲劇史的梳理時,按照“問題切入式”分專題進行理論講授,針對戲劇史發(fā)展中的問題、現(xiàn)象和有爭議的難點進行梳理,并讓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了專題探討并形成自己的研究。在講到《雷雨》的悲劇主題時,可以通過史料分析其悲劇的主題應如何理解[4]。多年以來學界主要從兩方面來解釋:其一,是反封建的主題,因為《雷雨》展現(xiàn)的是家庭悲劇,這個家庭又是具有封建性的;其二,揭露了資本家的罪惡,預示資產階級不會有好命運,必然滅亡,認為此劇表現(xiàn)的是社會問題,階級斗爭。對于創(chuàng)作《雷雨》的寫作意圖,曹禺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下的闡釋前后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那么,曹禺對自己作品的解釋哪一個是最初、最合理的解釋呢?我們從兩個文獻可以找到答案。其一是《〈雷雨〉的寫作》,這是1935年日本東京第一次上演《雷雨》時,曹禺給導演寫的一封信,說明“我寫的是一首詩,一首敘事詩”;其二是《〈雷雨〉序》,1936年《雷雨》出版單行本,曹禺寫了長篇序言,對為何加上序幕和尾聲說明了緣由:一方面是因為這是一個很悲慘的故事,通過序幕和尾聲是希望把這個故事“推到非常遼遠的時候,叫觀眾如聽神話似的,聽故事似的,來看我這個戲”;另一方面是想“送看戲的人們回家,帶著一種哀靜的心情”。從這兩個材料我們可知:曹禺創(chuàng)作《雷雨》是他內心的一種情緒宣泄,是他壓抑已久的孤獨苦痛之情的自然抒發(fā),他并沒有預先設定某個特定主題;其創(chuàng)作本意是想表現(xiàn)宇宙的神秘、殘忍和人世間的冷酷、無情,也就是他自己言說的“宇宙就像一口殘忍的井,落在里面怎么呼號都難以逃脫這黑暗的坑”,而這才是《雷雨》的創(chuàng)作本意,也正是它的主題思想。
四、實踐教學激發(fā)學生對戲劇學習、表演和體驗的樂趣
實踐教學對于戲劇史類教學而言意義重大,只有通過可觀可聽可演可感的活動教學和體驗式教學才能進行卓有成效地實踐,才能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使學生真正體驗戲劇的獨特魅力與優(yōu)勢,掌握戲劇史發(fā)展規(guī)律,增強學生對戲劇的深入認知。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更大程度上扮演的是引導的角色,教學活動能否正常開展,預期的教學效果是否達到,學生的應用能力是否得以提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親自實踐完成各個訓練項目。
(一)實踐教學內容與安排(見表1)
(二)實踐教學的成果
通過各種教學實踐活動,學期末會收獲諸多教學成果。一是學生撰寫的學術論文,質量高的論文可以指導學生發(fā)表;其二是學生表演的各種視頻,包括戲劇晚會、戲曲演唱和話劇改編等。在實踐教學表演部分設計時,可以讓同學們分組進行戲劇片段的創(chuàng)作,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并在學期末舉辦小型戲劇晚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種晚會可以是以“喜劇”為主體的喜樂會,也可以是以外國戲劇為主的專題戲劇會,這種方式深受學生喜愛,戲劇會效果非常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戲劇的熱誠;其三是學生改編的劇本。學生分組進行戲劇片段演出或戲劇小品創(chuàng)作,都需要提前準備好劇本,在排練的過程中,還要對劇本進行反復修改,最后的劇本定稿就可以保存下來;其四是學生的調研報告和調查問卷。每學期都會對學生提交的調研報告進行匯編整理。
戲劇史類課程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堂內,同時也要重視課堂外,應采用課堂內與課堂外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教學還應以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為輔助手段,充分利用網(wǎng)絡平臺,將課程講義、課件、戲劇視頻、學生表演視頻和照片、作業(yè)布置安排、討論議題發(fā)布到網(wǎng)絡教學平臺,并查收作業(yè)、答疑解惑,將課外學習與課堂學習銜接起來;教學方法多元、教學材料多樣,突出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引導地位;采用歸納式的課程生成方式,符合大學教學的認識規(guī)律;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這種合理、科學和現(xiàn)代化的新型教學模式,力圖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灌輸式、學生被動式的教學模式,真實地為學生提供一個戲劇的環(huán)境,充分利用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使學生從體驗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因此,戲劇史類課程以“講、觀、演、研、論”為主線,以網(wǎng)絡教學綜合平臺為輔助手段進行教學模式改革,意在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的教學情境與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王超.培育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戲劇教學策略[J].大眾文藝,2012(13):236-237.
[2]張莉.中國喜劇發(fā)展研究(1978-2018)[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9.
[3]陳欣.戲劇表演課堂中的深度教學研究[J].大觀(論壇),2020(05):114-115.
[4]蘇永豪.論戲劇表演教學中觀察人物練習的方法[J].戲劇之家,2020(13):32.
[5]薛丹.“微課導學”教學模式與戲劇教學的有效整合[J].現(xiàn)代交際,2020(03):222-223.
[6]趙平.關于暗示教學法在戲劇表演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01):206-207.
[7]陸源.應用戲劇在高校戲劇類課程中的運用[J].戲劇之家,2019(29):194.
*基金項目: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科研促進計劃項目“‘鳳凰花開——全媒體融合背景下戲劇創(chuàng)新與舞臺運營研究”(編號:201850014)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莉(1980-),女,漢族,湖北宜昌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體與影視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