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和平
(中國礦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其根本目的和任務是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這一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絕不是憑空產生的,而必須有一定的載體作為平臺和依托。教學內容信息的有序傳遞,教學方式方法的有效運用,以及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等,都是憑借一定的載體得以實現的。明確教學載體的內涵界定、認清其所面臨的現實困境,進而科學、理性地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是推動整個教學系統良性運轉、提高教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深化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課題。
“載體”原為一個科技術語,最早出現在化學領域,其基本含義是指某些能傳遞能量或承載其他物質的物質。隨著學科的綜合化發(fā)展,“載體”一詞被引入到社會科學領域,通常被理解為能貯存、承載和傳遞知識、信息的事物。
20世紀90年代,“載體”這一概念開始進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但學術界在對概念的界定和表述上存在一定的差異,可大體歸納為三種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活動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為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們自覺設計并實施的能使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事物發(fā)揮出教育作用的所有活動及過程”[1]。二是“中介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載教育因素的工具性事物”;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介和手段”[2]。三是“形式論”,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承載和傳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為教育者所運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者正是通過這些形式實施教育并與受教育者進行雙邊互動活動,從而達到一定教育目的的”[3]。以上觀點雖然視角不同,但都有其科學性和指導性。其中,他們都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能夠承載和傳遞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信息的事物,并能為教育者所操作和運用;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起著樞紐和中介的作用,是聯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橋梁和紐帶,教育者可借此對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
高校思政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干渠道,當然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理和有關載體的內涵規(guī)定。依據思政課的性質、任務和教育教學目的,結合學術界關于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內涵界定,可將思政課教學載體表述為:為實現思政課教育教學目標,在一定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指導下,由思政課教師所把握和運用的,能夠承載、傳遞思政課教育教學信息,并能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產生教育影響的物質、精神存在或某一具體活動形式。由這一定義可知,不是任何物質、精神存在方式或某一活動形式都可以成為思政課的教學載體,而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教學載體必須能夠承載和傳遞特定的思政課教育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信息。高校思政課是一組具有特定定位、特定內涵和特定任務,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大學生必修課程。其根本任務和目的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等,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法治觀,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在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實踐中,要成為其教學載體,則必須能夠承載和傳遞上述教學內容信息,指向特定的教育教學任務和目標。否則,就不能作為思政課的教學載體。
第二,教學載體必須有助于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活動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思政課教育教學不是教師單方面的活動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的過程。思政課教師和學生是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兩個主要因素。無論離開了哪一方面,都無法構成一個完整的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而作為這一過程的載體和依托,必須能夠為思政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提供相互聯系、雙向互動的平臺。這樣,思政課教師便可借助這個平臺向學生傳遞特定的教學內容信息,并獲得學生對這一內容信息的認同或是質疑的學習反饋,或者依托該載體并圍繞特定教學內容與學生展開對話、討論或引導學生之間進行研討、互動,進而啟發(fā)他們獨立思考和探尋問題的答案。總之,教學載體不僅能夠承載和傳遞教學內容信息,而且有助于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教師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
第三,教學載體必須能夠為思政課教師所憑借和實際操作。習近平曾強調指出,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4]。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不是盲目和隨心所欲的,而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育人實踐活動。思政課教育教學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和平臺,向學生順暢地傳遞特定的教學內容信息,并使之從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能夠預設和控制整個教育教學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便于思政課教師把握和操控的物質、精神承載或活動形式,才具有思政課教學載體的價值。比如,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傳媒和自然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其他課程,均可承載或蘊含思政課的某些內容信息,它的傳播也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一定影響,但卻不能為思政課教師所掌握和操控,因而無法作為思政課所憑借的教學載體。當然,教師可以將大眾傳媒的某些報道或其他課程中的某些案例等,應用于思政課教學之中,作為承載和傳遞教學內容信息或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互動的載體。
由以上界定和分析可以看出,思政課教學載體具有承載與傳遞、中介與樞紐、互動與反饋、催化與強化等功能。它是一種客觀存在,而不是主觀臆造的產物。作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系統一個獨立的教學要素,教學載體的表現形態(tài)主要有課程載體、課堂載體、物質載體(如教材、各類歷史遺跡、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烈士陵園等)、文化載體(如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高校校園文化等)、實踐載體、活動載體、網絡載體、人格載體(如道德模范、感動中國人物、思政課教師)等。
思政課“05方案”實施以來,教學載體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不僅課程設置、課堂教學、教材建設、實踐環(huán)節(jié)等傳統載體進一步強化和優(yōu)化,而且對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多媒體課件、網絡在線課程等新興載體的拓展及運用得到長足發(fā)展。然而,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思政課教學載體建設及運用還存在諸多困境或不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方面,一些教師對思政課教學載體的認知仍停留在通過課堂“我講你聽”的理論灌輸層面,或者認為教學載體僅僅是一種“物質性的實體存在”,忽視可以承載、傳遞思政課教學目的和內容信息的文化載體、活動載體、人格載體等,或者由于自身觀念和技術的原因,對多媒體課件、網絡在線課程(包括“翻轉課堂”)的開發(fā)、運用心生抵觸。教學觀念的滯后無疑阻礙了對教學載體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在有關思政課教學載體的理論研究上,不僅缺乏前瞻性,理論探索滯后于實踐發(fā)展,而且現有理論成果多為經驗式或碎片化,研究的深度、廣度和系統性不夠,不能有效地指導思政課教學載體在實踐中的建設和運用。這既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發(fā)展的要求極不相稱,也直接影響著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在思政課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同課程、不同章節(jié)各有其特定的教學目的、任務和具體內容,而特定的教學目的及內容信息采用與之相適應的載體形式來承載和傳遞,是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的重要一環(huán)。否則,如果載體形式與承載的教學內容不相匹配,其教育教學效果往往就會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這種不匹配主要表現為兩種情況:一是重內容輕形式,即過分強調教育教學內容的傳遞,而忽視與教育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載體形式的選擇與運用。比如,一些教師在進行理論講授時,只顧強調理論內容表述的準確性、深刻性、完整性,而對于借助何種載體形式將抽象難懂的理論形象化、生活化、通俗化則考慮不夠,其結果是教師在臺上“又苦又累”,而學生在臺下“昏昏欲睡”。二是重形式輕內容,即過于看重教育教學的載體形式,而忽視其所承載、傳遞的實質性內容及其教學效果。比如,將新媒體新技術與傳統教學載體的優(yōu)勢相結合,是增強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的重要舉措,但是一些教師通過“彈幕”“投屏”等,一味追求形式的新穎、技術的“酷炫”、學生的參與,而忘卻了在教學內容上精益求精、在問題互動上強化引領,其結果使得教學浮于表面的“熱鬧”,而未能真正給學生以深刻的理性思考與思想啟迪。
思政課教育教學活動是一個由多要素參與的具有科學性的實踐活動。教學載體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對各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與配合以及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正常運行,起著依托、協調、催化和優(yōu)化的作用,因而整體規(guī)劃和選擇設計教學載體的形式,并在運用過程中達成彼此之間的聯動與合力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一些高校和教師對教學載體的選擇和運用疏于科學論證和整體規(guī)劃,存在著無序或隨意的現象,具體表現為:不分課程內容、不看教育對象,教學載體形式千篇一律、形式單一,缺少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或者對教學載體形式偏于求多或追求新穎奇特,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缺乏方向性、層次性和穩(wěn)定性、連續(xù)性;思政課各門課程之間,以及同一課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之間各自為政,缺乏相互支撐與協調、銜接,“單打一”和“兩張皮”的問題較為突出。教學載體設計和運用的科學性、協同性的缺失,勢必會影響整個教學流程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影響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計算機網絡、智能手機等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學習、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此背景下,要求思政課教師須具備較強的媒介意識和媒介素養(yǎng),能夠及時地將新媒體新技術應用于教學載體建設之中,進而增強教育教學的時代感和吸引力。在這里,媒介不僅是承載并傳遞信息內容的載體,媒介亦即意識形態(tài)。而媒介素養(yǎng)不僅是合理使用媒介的需要,還應該是一個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一部分。它是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chuàng)造和傳播信息的能力和素養(yǎng)。面對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如何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載體和教學模式,推進新興載體與傳統載體優(yōu)勢互補和有效融合,形成課內課外、網上網下同心圓,實現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和最優(yōu)化,成為思政課教育教學面臨的一個現實課題。對此,一些高校和教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也應當看到,還有不少教師存在媒介意識淡薄、媒介素養(yǎng)缺失,以及運用新媒體新技術的“本領恐慌”問題,甚至少數教師不熟悉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和使用,對網絡在線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感到陌生。上述情況既不能適應網絡時代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
和其他科學實踐活動一樣,思政課教學載體的選擇與運用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guī)律,遵循教書育人規(guī)律,遵循學生成長規(guī)律”[5]。這是確立思政課教學載體的總依據、總要求。同時,教學載體亦不是孤立的存在,只有立足于整個教學過程,把教學載體置于思政課教學要素系統及其與其他要素協調、融合的視域下,才能對教學載體進行理性選擇和有效運用。
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教育教學任務的具體執(zhí)行者、實施者,也是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的主體。而教學載體選擇的科學性及運用的實效性如何,關鍵在于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由于思政課所承擔的特定教育任務和使命,決定了思政課教師除了符合其他學科教師的職業(yè)素質特征外,還有著更高的要求。2019年3月,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的“六要”,是新時代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新要求和新標準,反映在思政課教師立身、立教、育德、育人的各個方面。對于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而言,“政治要強、情懷要深”體現為思政課教師“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4],堅定自身的政治信仰,堅守職業(yè)的政治站位,堅持教學的政治紀律,保持家國情懷,積極關注時代、關注社會,進而保證教學載體選擇的正確方向,并使其具體運用能夠服從、服務于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八季S要新、視野要廣”體現為思政課教師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知識積累,以科學的思維方法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4],并借助一定的載體形式進行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做到史論結合、有理有據,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5]?!白月梢獓?、人格要正”則要求思政課教師不僅“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4],而且注重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慎獨自律、知行統一,善于發(fā)揮自身人格載體的魅力,以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高尚的人格品質、良好的職業(yè)道德感染學生,從而增強教育教學的親和力、吸引力,使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總之,思政課教師作為教學系統的要素之一,是教育教學過程的主導者,其綜合素質的提升是理性選擇和有效運用教學載體的重要基礎和首要環(huán)節(jié)。
思政課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和任務是教育和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這一過程始終是通過一定的載體并圍繞著學生而進行的。而教育教學的實際效果最終落腳在學生對于教學載體及其所承載、傳遞的教育教學信息的接受和認同程度上。這就是說,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既是教育教學的對象又是學習與踐行的主體。一方面,作為思政課的教育對象,他們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作為有情感、有思維的活生生的人參與到教育教學過程之中的,能夠能動地認識外部世界和內部自我,獲得關于自身思想道德狀況和思想道德教育影響的認識,從而認清自身與他人和社會的關系以及自身與社會要求之間的差距。另一方面,作為學習與踐行的主體,他們對于教師所選擇的載體及其承載、傳遞的教育教學信息不是無條件地照單全收和吸納,而是根據自己的閱歷經驗、認知水平和成長需要有條件、有選擇地加以取舍和再創(chuàng)造,這個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過程既是教師施加教育影響和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也是學生以自身的主體性、能動性反作用于教育教學的過程。因此,思政課教育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相互作用、雙向互動的過程。它是教育教學過程與學生接受過程的統一,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與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統一。這就要求思政課教育教學不僅要研究社會主義大學對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的期望和要求、傳播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還要深入了解學生自身成長的愿望和訴求,并善于運用適宜的載體形式,營造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突出和尊重學生在學習與自我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只有當教學載體的選擇、運用堅持以人為本,符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和接受習慣,其所承載、傳遞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擊中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成長訴求時,才能有效引導和激發(fā)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學習熱情,從而以更加積極和理性的態(tài)度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能動作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真正實現教師的教學意志與學生的成長需要的和諧統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容和形式是事物具有的兩個方面,是反映事物的內在要素和外部組織方式之間關系的一對范疇。二者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并隨著內容的發(fā)展而改變;同時,形式對內容又有反作用,形式適合內容,就促進內容的發(fā)展,反之則阻礙內容的發(fā)展?!皥猿钟昧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以政治認同、家國情懷、道德修養(yǎng)、法治意識、文化素養(yǎng)為重點,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系統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系統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6]。這是新時代學校思政課教育教學的任務和內容。這一特定的教育教學內容是思政課教學載體承載、傳遞的主要素材和教學信息。離開了這一特定的教育教學內容,教學載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首先,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是選擇和運用教學載體的重要依據。教學載體只有在蘊含、承載特定的教育教學內容的條件下,才能為思政課教師所利用,并憑借這一平臺傳遞教育教學內容和與學生開展雙向互動,進而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載體的選擇、運用應根據特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從特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出發(fā),而不能一味地求多求奇和追求時髦。其次,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的有效傳遞需要與之相契合的教學載體形式。教學實踐證明,教學載體與教育教學內容契合程度高,教學過程就會流利順暢,教學方式方法的展開就得心應手,教學效率和效果就越好;反之,則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甚至無效。當然,強調教學載體與教育教學內容相契合,并非淡化或否定對教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發(fā)展性的要求。一方面,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是否科學合理、能否回答學生的思想困惑和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只有堅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和豐富新的內容,才能彰顯時代感和現實感,教育教學才會更具吸引力和針對性。
“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盵7]這句話深刻揭示了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同時也說明了環(huán)境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力量,是促成人的思想、行為變化的重要因素。思政課教育教學作為一項育人實踐活動,各種復雜環(huán)境因素不僅制約著思政課教師認識和思考問題的空間、利用教育資源的內容與范圍,以及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信心和熱情,而且是構建學生內在思想結構的重要基礎、是學生接受思政課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參照,以及將思想認識外化為自覺行為的重要條件。與此同時,環(huán)境因素還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學載體的選擇、運行及其所承載、呈現的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手段。然而,人在環(huán)境面前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和把握所面臨的環(huán)境與形勢,善于發(fā)掘和利用外部環(huán)境中的積極因素,將其作為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基礎背景和理性選擇教學載體的自覺手段。習近平曾經指出:“我們對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學科體系建設,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根本保證。我們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深入,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發(fā)展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斷增強,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我們黨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思政課建設提供了深厚力量。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系列規(guī)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為思政課建設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了重要基礎?!盵4]這是思政課教育教學難得的大好機遇,也是教學載體的科學選擇和有效運用應當把握的有利條件。另一方面,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努力改進和優(yōu)化教學系統內部環(huán)境。思政課教學載體能否順暢運行并取得最佳效果,不僅取決于教學載體和教學過程與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協調程度,還取決于教學系統內部環(huán)境中各要素功能的發(fā)揮及彼此間的協同配合。為此,教師要在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的優(yōu)化上下功夫、在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上下功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下功夫,在教學過程和教學載體的契合上下功夫??傊颊n教育教學只有與外部環(huán)境相適應、系統內部要素相融合,其教學載體的選擇和運用才能因勢制宜、因時制宜、因課制宜、因生制宜,才能更好地出發(fā)揮載體的功能與作用,促進教育教學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