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文苑, 馬 超, 楊麗娟
(1.貴州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園藝研究所, 貴州 貴陽 550006; 2.貴州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 畜牧獸醫(yī)研究所, 貴州貴陽 550005)
油用牡丹是指結實能力強,能夠用于生產(chǎn)種籽、加工食用牡丹籽油的牡丹類型,同時是國家為保障優(yōu)質食用油有效供給而主導發(fā)展的新興木本油料植物,因其生長適應性強、管理簡便、經(jīng)濟與景觀生態(tài)價值極高,目前我國山東、河南、甘肅、陜西、安徽、云南、湖北、重慶、青海、西藏等省(區(qū))已大面積種植。油用牡丹為多年生小灌木,具有強大的肉質根系統(tǒng),種植后30~50年不用換茬,對防風固沙、保持水土作用很大;一般種植3~4年開花結籽,6~7年進入盛果期,長江流域一般產(chǎn)籽400~500 kg/667m2,按出油率20%計算,可生產(chǎn)牡丹籽油80~100 kg/667m2;同時油用牡丹植株高大、挺直,素有“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美譽,是園林綠化中重要的觀賞植物[1-2]。牡丹籽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92%,其中α-亞麻酸含量在42%以上,對保護心血管、神經(jīng)元,抗癌癥、骨質疏松、炎癥和氧化的功效突出。因此,種植油用牡丹具有很好的生態(tài)價值、觀賞價值、經(jīng)濟價值和藥用價值。
油用牡丹品種主要有“鳳丹”和“紫斑”種群,紫斑種群主要分布于甘肅中部及陜西秦嶺中段以西等地;鳳丹種群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qū)。貴州立體氣候明顯,2個不同油用牡丹品種群均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適應性,但是紫斑受生態(tài)環(huán)境因子的影響較大,鳳丹種群具有高大、結實率高、耐濕熱、適應性強、病蟲害少等特點[3]。因此,若無特殊生產(chǎn)目的,建議選擇鳳丹種群種植。為貴州油用牡丹鳳丹種群種植提供技術支撐,筆者在大量試驗、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鳳丹種植管理技術要點,現(xiàn)介紹如下,供種植者參考。
鳳丹是原產(chǎn)于我國的牡丹之一,為芍藥科芍藥屬牡丹組落葉小灌木,實生苗3~5年開花,株高可達1.5 m,干皮灰褐色,二回羽狀復葉。一般花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溫暖地區(qū)花期提前至3月中旬;幼果光澤具褐灰色毛,果期在7月下旬到8上旬,果實心皮一般5個,具柔毛,柱頭暗紫紅色; 6—10月進入花芽分化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落葉,嚴冬時期進入休眠期,需在10℃以下通過春化作用,在長日照下形成混合花芽,但開花時忌烈日,喜半陰[4]。鳳丹最適生的生態(tài)氣候指標:有效積溫3 700℃,最冷季均溫2℃,年降雨量800 mm、最濕月降雨量200 mm,年均紫外線強度2 900 J/m3和土壤pH 6.5~6.9。
根據(jù)鳳丹最適生的生態(tài)氣候指標,結合生產(chǎn)實踐,貴州適宜栽培鳳丹的區(qū)域是北部海拔較高的地區(qū),如沿河、銅仁等,西南部海拔900 m以下地區(qū),赤水河谷海拔600 m以下地區(qū)及從江、榕江、荔波等海拔400 m以下低熱河谷地區(qū)。這些區(qū)域日照時數(shù)595~1 156 h,降水量539~887 mm,全年平均溫度14.1~19.0℃,春季平均溫度7.3℃,光溫水條件較好,適宜鳳丹生長,可通過春化作用形成花芽。
3.1.1 選地 選擇地勢高、通風向陽、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土壤pH 6.5~6.9的壤土和沙壤土為宜[5]。同時選地時可以考慮間作套種要求,以提高經(jīng)濟效益。
3.1.2 整地施肥 栽植前2~3個月翻耕整地,施足底肥,施腐熟糞肥1 500~2 500 kg/667m2或餅肥200~250 kg/667m2,微生物復合肥10~15 kg/667m2、硫酸鉀2~3 kg/667m2、尿素8~12 kg/667m2、生石灰1~2 kg/667m2;同時用50%辛硫磷0.5 kg/667m2、50%多菌靈1 kg/667m2拌土撒施于土中,深翻40~50 cm,精細平整后備栽。最好采用高畦栽培,以3~4 m寬開廂作畦,畦高一般30~40 cm。作畦結束后覆蓋地膜,以提高前期土溫、加深耕層,防止雜草生長。
選擇2年生以上的鳳丹優(yōu)質壯苗栽植,栽前先剪掉苗木病殘根,放入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與甲基異硫磷乳油700~900倍液的混合液中,或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10~20 min,以防帶病蟲害,并用生根粉300~500倍液醮根,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9月上旬至11月上旬移栽,株距80~100 cm、行距120~150 cm,密度為6 500~7 500株/hm2。定植坑規(guī)格40 cm×40 cm×40 cm,苗木放入定植坑內,使其根系舒展,埋土時首先用表土回填,回填深度4~6 cm時再加入配制的營養(yǎng)土(珍珠巖∶草炭土∶菇渣∶腐熟有機肥=1∶2∶2∶5,混勻堆漚10 d后待用),營養(yǎng)土厚度1~2 cm,然后將苗木輕輕往上提,最后用底土回填直至根際原土印與地面平或低于地面3 cm左右,踩實。移栽后及時澆透水,待地面稍干后再次扶植苗木并培土[6]。
3.4.1 肥水管理 油用牡丹有春天生枝、秋天生根的生長特性,因此應做好春肥和秋肥施用,以促進生長和開花。施肥和澆水應結合進行,3月下旬或4月上旬澆1次水,并在開花前施肥,以氮肥和磷肥為主,施肥量為復合肥3 000~3 300 kg/hm2;開花后15 d內第2次施肥,以氮肥為主,混施少量磷肥,施肥量為農(nóng)家肥2 300~3 000 kg/hm2+磷酸二銨600~900 kg/hm2;9月下旬至落葉前增施葉面肥,增加牡丹的木質化,提高抗寒性,以噴施0.3%磷酸二氫鉀溶液為主;冬季封凍之前施冬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同時有助于牡丹安全越冬,以施有機肥2 500~3 000 kg/hm2為主,配施適量復合肥300~500 kg/hm2。春秋季及初冬應在天氣暖和時澆水,夏季早晚澆水。
3.4.2 中耕除草 春季要及時中耕鋤地,使土壤疏松,提高地溫,防旱保墑,促進牡丹生長。夏季雨水多,雜草生長快,需要及時除草,避免雜草與牡丹爭水奪肥,有草即除,保墑散濕。入冬前深翻土壤30 cm,以達到殺菌和增加土壤肥力的目的。
3.4.3 植株調整 為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保持株型美觀勻稱,減少病蟲害滋生等,需要對植株進行適時調整。定植前3年的苗,在霜凍前剪除莖上部5 cm的主干,然后堆土形成5~10 cm的土埂,促進單株產(chǎn)生分枝,提高產(chǎn)量。定植3年后的苗,根據(jù)長勢和生長量保留5~7枝主枝,清除其余枝,一般頂端只選留1~2個分布均勻的花枝。及早清除萌枝,但秋季分株繁殖和老枝更新時保留部分[5]。牡丹開花后及時修剪病枝、干枯枝和損傷枝。
油用牡丹病蟲害主要有灰霉病、白粉病、褐斑病、根腐病以及地下害蟲等,發(fā)生后會嚴重影響產(chǎn)量和質量[6]。生產(chǎn)上應堅持以生物、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原則。葉片干枯后應及時剪去枝干,清掃枯葉,集中燒毀或深埋;生長季節(jié)提前噴灑殺菌劑防治病菌,同時利用黃藍板、滅蟲燈等對害蟲進行誘殺和捕殺。
根腐病是鳳丹的主要病害,3月初隨氣溫升高,病原菌通過傷口侵入根部,初期呈黃褐色。5—7月發(fā)病,病部黑色,主要危害根部,嚴重植株老根腐爛,新根不生,枝條細弱,葉片萎蔫,發(fā)芽遲,甚至全株死亡。注意觀察,及早發(fā)現(xiàn)后用30%惡霉靈水劑1 000倍液灌根,連續(xù)用藥2~3次,每次間隔1周。
灰霉病是鳳丹普遍發(fā)生且危害較重的病害,發(fā)病初期葉片上出現(xiàn)近圓形或不規(guī)則水漬狀病斑,多發(fā)生于葉尖和葉緣,濕度大時病部產(chǎn)生灰色霉層,發(fā)病嚴重時葉片干枯、幼莖和花瓣腐爛。用甲基硫菌靈粉劑800倍液或多菌靈噴施防治,每隔15 d噴1次,連噴2~3次。
褐斑病是鳳丹常見的葉部病害之一,發(fā)病初期葉片產(chǎn)生褐色至黑褐色圓形病斑,后期病斑上生黑色霉層,嚴重時葉片布滿病斑而枯死??捎枚嗑`、甲基托布津等與葉面肥混合噴施防治。
鳳丹常見的地下害蟲有金針蟲、螻蛄、蠐螬和地老虎等??捎眯亮蛄兹橛突蚣谆惲蛄坠喔幚恚蛴眯亮蛄兹橛桶枞氚胧旎虺聪愕酿D料作毒餌,傍晚均勻撒施防除。
油用牡丹在定植后還需3~4年才進入結莢生產(chǎn)階段,為充分利用土地空間、光能和時間,油用牡丹到達盛果期前可采用間作套種模式。選擇合適作物間作套種,不僅能有效抑制田間雜草危害,還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提高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7]。
選取間作的作物株高不宜過高,避免油用牡丹吸收不到足夠的陽光;也不宜選取莖匍匐在地面上的作物進行間作,不能充分利用空間,同時對油用牡丹生長會造成影響;間作作物以直立的矮稈作物為佳。選取間作的作物病蟲危害小,盡量不使用藥劑,應使用對油用牡丹無危害的肥料,盡量不使用除草劑。同時,為了便于田間管理,以及合理的土地營養(yǎng)調配,所選間作作物采收期應與油用牡丹的采收期錯開。隨著時間的推移牡丹逐漸長大,間作作物的密度應逐漸減小,如減少播種行數(shù),或間行播種。
目前,油用牡丹已有比較成熟的間作套種模式,如鳳丹與白術、天南星、丹參、生地等1年生中藥材間作,或與馬鈴薯、朝天椒、洋蔥、油菜等蔬菜作物間作,還可與大豆、芝麻等糧油作物及紫薇、紫葉李等間作套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