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qū)上渡中心幼兒園 阮東方
教師每天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與幼兒進行無數次的互動。我園教師在師幼互動觀念上已經有所轉變,越來越重視幼兒在學習與發(fā)展中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具體的互動行為和互動策略上還是比較匱乏,尤其是面對幼兒,教師的應答比較單一、淺顯,“你真乖”“你真棒”“別動”“不要碰”等頻繁出現(xiàn)在現(xiàn)實的師幼互動情景中。這些應答缺乏明確的指向性,也缺乏對幼兒發(fā)展的支持。因此,對于高質量師幼互動的需求迫在眉睫。
我園積極嘗試用情景式園本教研的方式推動師幼互動應答策略研討,情景性的教研方式非常適合幼兒園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喜歡就事論事的特點。情景還原到情景探討再到情景實踐的教研過程,有利于提升師幼互動質量,提高教師在師幼互動中的專業(yè)水平與實際應答能力。
在師幼互動的情景式園本教研中,情景回歸是研究的起始點。我們要解決兩個問題:首先是我們要回歸怎樣的互動情景;其次是怎樣回歸,用什么手段方式回歸。
回歸怎樣的情景,取決于教研目標的確定,目標的確定是基于對教師需要分析與教育教學中師幼互動存在真實問題的了解。教師不僅是互動情景的參與者、體驗者,更是教研的主體。我們充分意識到只有了解教師需要的、解決教師的困惑,情景式園本教研才能更加有價值與意義,才能引起教師的共鳴,產生教研效果。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教師的需要,如一日活動中對教師的現(xiàn)場觀察、與教師進行對話、查閱教師的觀察記錄等,充分地了解教師的需求及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師幼互動困惑,并且將這些需要與問題進行梳理、羅列,逐步解決。
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關于師幼互動的問題與需要多種多樣,問題聚焦能很好地提高教研有效性,這個問題一定是依托一定的情景反映出來的,所以互動情景選擇得越典型,就越能有效地聚焦所要研討的問題。在第一次情景式園本教研中,我們聚焦“美術區(qū)中幼兒的展示行為”,發(fā)現(xiàn)在美術區(qū)活動中,孩子們在做好了作品之后,會用不同的方式給教師,這時教師該怎樣面對孩子的這種展示行為呢?這樣的案例教師在工作中經常遇見,也經常被教師忽略。不同教師在不同情境下會有不同的應答反應,但在互動類型中展示行為屬于比較容易達成教研共識的。于是我們進行了第一次的情景聚焦,研討之后教師會通過展示行為更加關注幼兒的心理、情感需求,更加尊重每一位孩子的作品。
需要與問題的分析與捕捉能讓教師成為真正的教研主體,聚焦具體典型案例讓教研目的更加明確,有利于開展行之有效的教研,回歸真實情景,讓教師關注幼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確定好教研目的,聚焦典型案例,我們需要選擇典型互動事件支持研究的推進。師幼互動事件選擇應緊緊圍繞研究目標并同時具備典型性特點。
師幼互動的情景發(fā)生在我們日常工作的分分秒秒,沒有及時記錄與捕捉,師幼互動的瞬間就會很快過去。情景回歸要求我們要把教師帶回特定的師幼互動現(xiàn)場。每次教研我們應該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師幼互動片段的選取。還原的手段可以是教師撰寫的文字資料、日常的跟班影像資料,也可以是現(xiàn)場觀察。我們應根據不同的目標和教師水平選擇不同的還原手段。
首先,教師日常撰寫的觀察案例是一個海量的資源庫,我們通過定期對教師撰寫的觀察記錄進行閱讀,篩選合適的案例,積極與教師交談其撰寫的案例,了解與收集更加豐富全面的信息,為進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礎。
其次,影像的手段非常適合情景再現(xiàn),它不僅直觀記錄了互動事件過程,一并將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細節(jié)信息記錄,是寶貴的現(xiàn)場資料,而且還可重復觀看,非常有利于教師深度的觀察分析。但錄像的內容很多,需要對素材進行加工,確保事件的獨立性與完整性,這樣的視頻片段才更加有效。
以上兩種情景還原手段適合經驗較少、剛接觸師幼互動觀察研討的教師。這種還原可以與教研預告同時發(fā)布,做一個有準備的教研活動。教師可以提前去收集資料和做準備,這讓新手教師不再害怕參加活動研討,因為他們在做有準備的事情;對于成熟期的教師,他們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自主查閱資料、自主學習與自我反思,有利于形成主動教研的氛圍。
第三種現(xiàn)場觀察,顧名思義就是在日常教學的現(xiàn)場過程中捕捉互動案例。現(xiàn)場觀察對參與者有更深的體驗感與震撼,更加真實與零距離。但是這也對活動的組織者和研討者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因為現(xiàn)場研討存在不確定性,教師要非常敏銳地捕捉現(xiàn)場有意義有價值的師幼互動事件并及時記錄,這對教師的觀察記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并不一定此次觀察的互動案例就是本次教研目標所需要的互動載體。所以現(xiàn)場觀察在我們的研究之中在后期出現(xiàn)得較多,是教師具備了觀察能力、記錄能力、應變能力,積累了較多的觀察分析經驗之后,我們采用的研討方法。
通過多種手段回歸真實情景,有利于讓教研變得更加的生動,全方位立體地呈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典型案例,讓教師更加關注幼兒,樹立正確的兒童觀。
當還原互動情景之后,每位教師都有其真實的體驗與感受?;又黧w教師與參與教師關注情景中同樣的“問題”,圍繞同一事件、同一問題,寬松、平等、和諧、思維碰撞地交流問題。
情景主體教師作為案例中的主要人物,是被觀察者,同時也是教研參與者,看到了自己的師幼互動現(xiàn)場,其內心對于自己的互動過程會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識和反思。教師會更加深刻地剖析自己關注到了幼兒什么樣的行為,對自己對幼兒的觀察與以往的理解進行全面的分析,對自己的應答策略做出反思,對給予幼兒支持能促進幼兒什么樣的發(fā)展,做出非常深刻并且落地的反思。再與現(xiàn)場的教師進行互動,更深層次分析自己的兒童觀、教育觀。這樣的反思與調整,會給互動主體教師更加深刻的思考與自我解讀。
如“我不會剪”互動主體教師觀察發(fā)現(xiàn)小溪在剪的過程中,并不是一下子就尋求教師幫助,而是從裙擺開始干脆利落地從下往上開始剪。當剪到頭部時突然停下來,拿著畫轉向教師,這時才開始用語言“老師,我不會剪”向教師尋求幫助。主體教師也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分析幼兒行為背后的核心需求是希望得到教師的幫助把愛莎剪下來;問題情境核心教育價值是在原有基礎上發(fā)展如何使剪刀剪拐角,然后是幼兒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和獨立性、自主性的培養(yǎng)。教師給予的應答策略:詢問幼兒,了解需求→用語言、動作告訴幼兒剪拐角的要點,并鼓勵幼兒嘗試→示范→參與、陪同、鼓勵幼兒動手→給予肯定。
參與研討的教師雖然不是情景互動的主體教師,但由于我們聚焦的是共性的典型案例,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有過相似的互動經驗。情景再現(xiàn)喚醒了參與者的體驗感受。經驗喚醒與研討前的學習準備,使得教師的思想火花異常精彩。教師用科學的分析路徑深入探究關注幼兒行為表現(xiàn),他們的言行說明了什么?分析判斷幼兒的當下需求和當下教育情境下的教育價值,然后再去思考情景中的師幼互動的適宜性。參與教師緊緊圍繞幾個問題展開思考。教師對師幼互動中幼兒的行為怎么理解?教師做出判斷的依據是什么?這樣的環(huán)境下可以發(fā)展幼兒什么?
教研是吸納群體智慧的有效方式,互動是教研的關鍵詞,我們組織教師在互動中實現(xiàn)智慧與智慧的碰撞、經驗與經驗的交融。師幼互動的情景式園本教研中,正是由于有共同的體驗與感受,這個互動才更加的積極與有效。教師也在情景反思中學會判斷,改善教師的師幼互動觀念與思維模式。
基于教師體驗的研討積極、多樣,我們在這多種多樣的觀點與經驗處理中要怎樣去推助教師實際的師幼互動能力提高與師幼互動質量提升呢?達成共識與回歸教育實際的踐行就顯得格外的重要了,這也是情景式園本教研閉環(huán)中承上啟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在每次的教研活動中,教研組織者需要將參與教師的觀點進行清晰的梳理,將實踐中的經驗進行歸納,將在教研中獲得的經驗加以總結,上升為教育理念,指導實踐的方式方法,指導我們實際的師幼互動。如“我不會剪”中,經過大家的研討,我們總結了求助互動中的幾條原則:在互動情景中,我們始終保持接納寬松的態(tài)度與積極主動的情感;與平常的觀察進行比較分析,了解幼兒最真實的需求;用最少的支持促進幼兒最大的發(fā)展。這樣的共識與經驗總結將成為教師師幼互動中的有效抓手,更好更全面地調整教師的應答策略。
互動實踐是檢驗教研成果的最好方式,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改善教師師幼互動行為,提高教育質量。我們的教研成果需要在實踐中運用,自覺把研究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提升自身專業(yè)素質。實踐是情景研討閉環(huán)中的承上啟下點,承接了研討成果,并在實踐中可能產生新的問題與困惑,開始新的問題聚焦研究。在實踐中:我們更加關注幼兒,觀察那個幼兒正在做什么,更深入地了解了幼兒個體的發(fā)展,盡可能地以適合該幼兒的方式做出回應,滿足幼兒在那一時刻的需求,同時反思自己的指導是否有效,如果無效,該進行怎樣的調整。一個主題教研活動或者一次教研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而是一個新的教研的開始。情景實踐讓教師在情景中學習,能夠豐富教師師幼互動的實踐智慧。
在師幼互動情景式園本教研中,我們本著問題情景—體驗研討—總結提升—實踐檢驗的方式,逐步提高教師的師幼互動實踐能力。師幼互動情景式園本教研立足教師需要,來源于真實情景,體驗于真實情景,碰撞于真實情景,實踐于真實情景。教研使教師成長,這種成長滲透在每一個情景、環(huán)節(jié)、瞬間。情景式教研真正地讓教師成為教研主體,主動教研、有感而發(fā),教研組的一點一滴成果都體現(xiàn)了全體教師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