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新城區(qū)小學 王 華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非常強的可塑性,因而小學可以說是學生良好行為養(yǎng)成的最佳時期。傳統(tǒng)的小學教育忽視了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一心撲在知識的傳授上,導致很多學生形成了很多不好的行為習慣,這些行為習慣一旦形成想要改正就變得非常困難了。所以,我們要加強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傳統(tǒng)文化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瑰寶,對于小學生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這些禮儀貫穿于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中,深深熔鑄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血肉當中。當然,有很多禮儀已經不再適合時代的發(fā)展,像跪拜禮等,但仍然有很多禮儀值得我們學習和繼承,像用餐、問候等禮儀規(guī)范。同時,這些禮儀也是一種象征,象征著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尊重,象征著一種更有秩序的社會,象征著一種美好的希冀。對學生進行禮儀文化的熏陶,有利于規(guī)范學生的言行舉止。
朝代的不斷更替中,涌現出一大批愛國志士,流傳后世的很多文學作品都反映了強烈的愛國情懷,愛國精神以詩詞和典故形式被傳承下來。其中,杜甫可以算是愛國詩人的代表,他的詩作中經常體現其憂國憂民的思想。在現代教育中,愛國被劃為德育范疇,各種愛國名句印刻在學生心中,能夠為培養(yǎng)其愛國精神打下基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久經戰(zhàn)火的中國可謂百業(yè)凋零、百廢待興,而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中國的發(fā)展可謂舉步維艱。但是靠著進取精神,新中國在逆境之中求生存,不斷改革,不斷求索,我們自己造出了原子彈、造出了人造衛(wèi)星。所有這些成就靠的就是這一份中國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進取精神。只要確立目標,就應該奮起直追,不畏艱難險阻。若小學生繼承此精神,對其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將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交往的禮儀是中華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中華民族向來提倡“以和為貴”,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要秉持這一原則。你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在交往時要有禮有節(jié)。從小培養(yǎng)學生交往禮儀,有助于其懂得為人處世之道,促進其良好行為的養(yǎng)成。
糧食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困擾中華民族的一個重大問題。眾所周知,中華民族在各個朝代的人口基數都很大,雖然地大物博,但由于古代科技的落后,農業(yè)的發(fā)展一直是非常緩慢的。所以,糧食短缺是一直伴隨中華民族的一個問題,唐代詩人李紳就有一名句流傳千古:“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币惨虼?,我國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種節(jié)儉的文化。雖然我們現在已經解決了糧食問題,幾乎每個人都能吃得飽、吃得好了,但是節(jié)約糧食的美德卻不能丟。為此,我們在德育課程中,要讓學生知道糧食從播種到收獲的種種不易,讓學生樹立“浪費糧食可恥”這一觀念,并切實在生活中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教師還可以搜集古代的詩句讓學生背誦,觀看《一九四二》等題材的電影,引導學生節(jié)約糧食,養(yǎng)成用餐美德。
在小學階段,《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經典作品都是需要背誦的篇章,這些經典作品中多涉及修身養(yǎng)性的名言,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行為具有積極的作用。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誦讀比賽,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經典的韻味。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這些經典作品中的內容,給學生講述一些古人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去感染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真正去滲透這些美好的言辭,將其化為自己真實的行為。
就當前來說,活動的舉辦在小學階段呈不斷上升的趨勢,活動的形式也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fā)展,如繪畫、寫作、歌唱等。我們可以通過各種主題活動的舉辦來影響學生的行為。比如,以“孝道”為主題的寫作或者繪畫活動,讓學生通過寫作表達對父母的敬愛之情,通過繪畫記錄父愛和母愛某一個瞬間,在自身畫作中表現“孝文化”。多樣化的活動能以各種形式強化學生對父愛和母愛的感知,升華學生的情感和對孝道的認知,且為學生提供交流平臺,拉近彼此距離,讓學生在學習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眾所周知,屈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在向學生講解屈原文化的同時,可在課堂中滲透中國近代戰(zhàn)爭中的革命志士,并組織學生參觀抗戰(zhàn)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地,讀書和實際行動齊頭并進,讓學生深刻體會偉人的高尚情操,逐漸培養(yǎng)其愛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