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就慶
摘 要 本文以筆者學校的2015年高三藝術(shù)班的64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對由其中的40位學生組成的實驗組采用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進行了教學實驗,分析了實驗組學生與對照組學生在實驗前后的成績變化情況。實驗結(jié)果顯示,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能夠有效地促進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并快速地提高他們的英語成績。
關(guān)鍵詞 對比分析理論 教材 教法 促進 提高
中圖分類號:G633.41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的英語應(yīng)用都會受到作為母語的漢語的干擾。究其原因,一是漢、英兩語存在較大差異,二是這些學生在認知結(jié)構(gòu)上對兩種語言的差異辨識不清。
對比分析理論(contrastive analysis)(R. Wardhaugh,1970)是將兩種語言進行共時對比,以提示其相同點與不同點的一種分析方法。對比分析作為一種語言分析方法,早在十九世紀末已開始被人們掌握,而把對比分析運用到第二語言教學中來,則始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Benjamin Lee Whorf(1941)在他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對比語言學”這個術(shù)語。后來,R. Lado(1957)在他出版的《跨文化語言學》(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一書中提出了第二語言習得的對比分析假說并建立起對比分析理論系統(tǒng)。他認為,學生在接觸外語時,凡跟學習者母語相同的要素,他們就覺得簡單,而和他們的母語不同的地方,學起來就很困難,教師如果把目的語和學生的母語進行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差異,就會清楚地了解什么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因而更有辦法去進行教學。Karl James 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標志著對比分析理論的建立。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chǔ)有三個:一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理論框架和母語遷移理論(20世紀50-60年代);二是轉(zhuǎn)換生成理論框架(20世紀60-70年代);三是注重超越形式或與形式結(jié)合的功能和意念層面上的對比的語用理論框架(20世紀80年代)。
1研究方法
1.1研究問題
本實驗重點研究的問題是: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能否有效促進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快速提高他們的成績?
1.2研究對象
筆者以本校2015年的高三藝術(shù)班的64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根據(jù)學生的意愿把他們分成三組:實驗組(40人)、對照1組(13人)與對照2組(11人),實行混班(不獨立分班)上課模式,實驗時間共為70天(高考前70天組班上課,此前該64位學生到外地參加藝術(shù)術(shù)科培訓,他們的文化科目的學習中斷將近一年時間)。教師對實驗組學生采用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而對照1組學生選擇自主學習英語、對照2組學生選擇放棄英語學習。
1.3實驗步驟
1.3.1編寫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
經(jīng)過研究分析,筆者確定漢、英兩語在語序方面的本質(zhì)差異在于定語與狀語:漢語的所有定語與狀語都是前置修飾,而英語的短語定語、句子定語要后置修飾以及短語狀語和句子狀語要外置主干進行修飾(外置修飾)。對這個差異的辨識不清,往往會嚴重影響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英語表達。筆者從往年高考真題中精選了16篇閱讀理解的文章作為素材來編寫教材(詞匯總數(shù)為1598個):(1)在每篇課文后面提供對應(yīng)的直譯譯文;(2)對英語課文中的后置定語、外置狀語及其對應(yīng)的漢語譯文用下劃線標示出來;(3)在英語課文中用上標或下標序號標注單詞,并按對應(yīng)序號來編排編詞匯表,以便學生快速對應(yīng)詞義;(4)詞匯表的單詞注音實行漢語拼音與英語音標混注,以便學生拼讀單詞及朗讀課文。
1.3.2采用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法
在教學中實行自主探究模式:(1)學生以被修飾的名詞或動詞作為參照物,對比劃線部分的英語后置定語、外置狀語及其對應(yīng)的譯文的語序;(2)對它們進行來回互譯;(3)對整句進行來回互譯;(4)對段落進行來回互譯;(5)對全文進行來回互譯;(6)教師輔助學生拼讀單詞、朗讀課文、記憶詞匯等;(7)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相關(guān)語法現(xiàn)象。
1.4數(shù)據(jù)收集
本研究以定量分析為主,筆者收集了該64名學生在實驗前、實驗后的英語考試成績,并按實驗組、對照1組以及對照2組這三個組別來歸類與分析。實驗前數(shù)據(jù)為當年廣州一模(當年省級性質(zhì)的考試)的英語成績,實驗后數(shù)據(jù)為當年高考(廣東卷)英語成績,兩個數(shù)據(jù)都不含聽力成績,總分都是135分。
1.5數(shù)據(jù)分析
從縱向的角度分析學生的個體成績,三個組別的學生的成績在實驗前后都有所變化,實驗組的學生的個體成績都是正增長:增加值最高達55分、最低為8分,增幅最高達212.5%、最低為16%。對照1組(自主學習英語)與對照2組(放棄英語)的學生的個體成績既有正增長,也有負增長:對照1組的學生的個體成績的增減值最高為6分、最低為-12分,增減幅度最高為18.2%、最低為-29.7%;而對照2組(放棄英語)的學生的個體成績增減值最高為5分、最低為-9.5分,個體增減幅度最高為21.7%、最低為-33.3%。
從橫向的角度看三個組別的總體成績,實驗前,實驗組平均分為31.7分、對照1組為43.9分、對照2組為26.5分。實驗后,實驗組平均分為48.4分、對照1組為41.2分、對照2組為24.8分;實驗組平均分增加16.7分、對照1組減少2.7分、對照2組減少1.7分,實驗組平均分增幅為52.7%、對照1組為-6.2%、對照2組為-6.4%。
如果說學生個體成績的縱向變化情況會受到實驗前后兩份試題的難度系數(shù)因素的干擾,那么橫向?qū)Ρ鹊娜齻€組平均分的增減值和增減幅度這兩組數(shù)據(jù)表明,實驗組的學生的確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因為對照組的平均分增減值和增減幅度都是負值,而實驗組都是正值,分別達到16.7與52.7%。
2實驗結(jié)論
以上實驗表明,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能夠有效地促進高中學生的英語學習、并快速地提高他們的成績。而且這種教材教法對高中英語學困生的轉(zhuǎn)化尤為有效,從實驗前成績看,這64位學生都是英語學困生,他們幾乎都不具備把英語學習進行下去的可能。但實驗組的40名學生在基于對比分析理論的教材與教法的幫助下,在短短的70天的時間里大幅提高了成績,平均分從31.7提高到了48.4分,其中兩位的分數(shù)還高達83分,脫離了英語學困生的行列。
參考文獻
[1] 高霞.對比分析理論與第二語言教學[J].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6(03).
[2] R.J.Dipietro 歐美對比語言學的發(fā)展概況[J].陳平摘譯.國外語言學,1980(02):32-33
[3] Lado Robert.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