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鑫
摘 要:中國民歌蘊含著民族音樂文化,需要我們不斷弘揚與繼承,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教育時,教師除了向學生介紹中國民歌的風格、民歌的發(fā)展歷史,還需引導學生多唱多聽不同的中國民族,并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民歌合唱活動。此外,教師還可以在音樂教育中滲透民族文化,這樣能夠使學生在唱民歌的同時,深入理解民歌的內蘊,從而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和音樂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育 繼承 弘揚 中國民歌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0.12.023
為了使學生在唱歌和學習中充分了解民歌蘊含的文化內涵、民族情懷、民族音樂的風格,在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時,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唱、聽各個地域的民族音樂,同時重詳細講解不同民歌的內涵和所滲透的民族文化,使學生在唱歌過程中了解民族音樂的獨特性和地域性,推動他們繼承民族音樂文化,以此達到弘揚與繼承民歌的教育目的。
一、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承與弘揚中國民歌的意義
民族音樂蘊含豐富的民族文化,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在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時,應重視對學生進行民族音樂教育,教師可講解一些與民歌相關的小故事,使學生感興趣;學生邊聽故事,邊了解民歌中的民族文化,感受不同民歌所具有的不同的地域性特色,進而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識。在不斷學習中,學生既能提高學習特色民族文化的效率,又可以對民族音樂的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形成正確的認知,并正確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此外,教師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育方式滲透、弘揚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民歌的興趣,以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可見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引導學生繼承與弘揚中國民歌非常有意義。
二、小學音樂教育中傳統(tǒng)與弘揚中國民歌應遵循的原則
在小學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師應遵循以中國民歌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原則,在遵循這一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在課堂上應引導學生多唱一些中國民歌,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沂蒙山小調》《康定情歌》等不同風格、不同地域的民歌。學生唱歌過程中能夠對不同的民歌加深印象,在民歌氛圍中感受到民歌的唱法、音調、歌詞含義,以及與其他國家民族歌曲的不同。不同民歌代表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情懷、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這些文化知識需要學生去繼承和弘揚。此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傳統(tǒng)民歌都蘊含哪些文化知識,使學生在分析和思考中充分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同時,教師還需突出地方特色,向學生講解、介紹本地特有的的民歌,這樣能使學生在了解的前提下,更容易理解民歌滲透出的音樂文化、民族文化和各個地域的風土習俗。學生在民族音樂的熏陶下,高效學習民歌中的特色風俗和文化內涵,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效率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傳統(tǒng)與弘揚中國民歌的策略
1.引導學生多聽多唱中國民歌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弘揚與繼承民族文化是重要的教學內容,針對這一部分,教師應提高重視程度,引導學生多聽不同的民族歌曲,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多唱民歌。學生在多聽多唱的過程中對民族音樂的唱法和歌詞的內涵有所理解,便更容易掌握民歌中的民族文化。同時,營造特色的民族音樂氛圍能夠陶冶學生是情操,推動學生提升文化水平。因此,教師必須做到以學生為本,不僅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通過引導學生聆聽中國民歌,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使其分析過程中深層次理解民歌的文化內涵。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唱、聽《東方紅》《在那遙遠的地方》《好一朵茉莉花》《南泥灣》等歌時,要努力使學生在聽唱歌的過程中激發(fā)對故鄉(xiāng)、對祖國、對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理解、掌握民族文化和民族藝術的底蘊、內涵和精華部分,有效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
2.開展民歌合唱活動
小學音樂教師要結合音樂新《課標》提出的要求,將引導學生繼承中國民歌作為教學目標之一。因此在開展音樂教育工作時,教師要十分注重弘揚民族文化,要學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比如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歌曲《茉莉花》等。通過播放經(jīng)典的中國民歌,使學生對民歌有初步了解,在了解基礎上,對民歌的唱法和歌詞含義有所理解。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們要積極唱民族歌曲。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進行獨唱以外,還需要定期組織全體學生開展民歌合唱活動。在進行合唱之前,為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歌蘊含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文化,教師要向學生簡單介紹所唱歌曲創(chuàng)作的地域背景、文化背景,滲透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使學生充分認知到民歌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內涵,那么學生對民族音樂自然會有一種自豪感,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合唱活動中。學生在積極唱歌的同時,也主動繼承、學習來民歌中蘊含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如此一來,必然會提高學生的唱歌水平、文化水平和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程度。
3.講解中國民歌的風格
為了使學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民歌教學時,要注重從多個角度講解中國民歌的風格特點、特和地域性,以及所反映的民族習俗,使學生在聽講過程中對民歌的內涵、風格和文化內涵理解透徹。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繼承與弘揚民族文化,這不僅能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在繼承民族文化的過程中增強文化的底蘊,提升學生的歌唱水平和知識水平。學生感受到民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體現(xiàn),就會積極投入到民歌學習中,主動學民歌唱法,自覺探索民歌的風格、創(chuàng)作背景、歌詞含義等,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
4.在教學中滲透民族文化
為了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邊唱邊跳,使學生歌舞中感受民歌獨特的旋律,在唱跳氛圍中更加積極地感受民歌的獨特性。學生主動感受民族音樂旋律的同時,對不同民族音樂的旋律和民族音樂文化也會產(chǎn)生學習興趣,就會積極地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希望聽教師講解與民歌相關的民族文化只是。
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唱《瀏陽河》時,可以先帶領學生伴著這首歌曲的旋律唱跳,然后根據(jù)歌曲的內涵、旋律和特色文化詳細講解,要深入解析這首歌曲所反映的湖南地獄風情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在講解過程中學生可以理解、掌握民族音樂、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地域性,培養(yǎng)出民族情懷,收到革命樂觀主義情緒的感染??偠灾?,通過中國民歌在在小學音樂教育中弘揚傳統(tǒng)文化,能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充分了解民歌音樂與民族文化。學生結合對民歌的感受和理解,可以唱出旋律中的風土人情、民族情懷和民族情感,感受到民歌所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對民歌的藝術魅力,及其所蘊含的中華文化加深理解,進而促使學生理解能力、人文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石婧暄《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和弘揚民族音樂文化》,《讀天下》2016年第15期。
[2] 鐘文怡《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人生十六七》2016年第35期。
[3] 周潔《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小學時代》201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