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紅 梁威 王波
摘要:隨著新技術不斷涌現(xiàn),在新技術背景下進行消費者隱私問題研究,有助于進一步推進無貨幣形式的交易方式,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在今天這樣一個無貨幣交易的時期,我們外出都不需要帶人民幣,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得到完全控制的非常時期,用人民幣交易,無疑給我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帶來非常大的威脅。在無貨幣交易環(huán)境下,使用智能支付,真正實現(xiàn)了無接觸支付,在非常保護時期為人們的生命安全建立了一道屏障。同時在新技術背景下消費者的隱私安全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關鍵詞:新技術;付費方式;消費者隱私
引言:
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們在消費之后的付費,已經從傳統(tǒng)的貨幣交易方式轉變?yōu)榱怂⑹謾C、刷臉等智能支付方式,在這些新型的支付方式背后有我們的姓名、電話號碼、住址、銀行卡號、交易密碼等隱私信息。當我們使用這些新型的支付方式的時候,勢必會對我們的隱私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脅,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隱私信息的泄露呢?我想,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幾乎是束手無策的,只有從支付軟件的開發(fā)者、運營商的角度,采用相應的技術手段才能解決這一棘手的難題。
一、新技術背景下的消費現(xiàn)狀
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中國,人們的消費方式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手機等智能終端購買小區(qū)門口超市的物品,也可以購買距離我們十萬八行里的某地的特產,甚至是海外進口的洋貨,那么我們怎樣才可以安全的將貨款支付給商家完成交易呢?當然,我們可以選擇貨到付款或是在線支付,如果勾選的是在線支付就需要我們的支付寶、微信等賬號授權以后,用余額或是賬號綁定的銀行卡就可以實現(xiàn)在線支付了,或是直接勾選銀行卡支付,此時只有我們輸入了正確的銀行卡號及支付密碼才能完成在線支付。
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農村大媽進城賣菜都申請有支付寶或微信賬號供消費者掃碼支付,在中國網絡無處不在,網購隨處可見,當然這一新型的支付方式離不開現(xiàn)代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的支撐。而在國外由于受到網絡的限制,使用無現(xiàn)金支付方式沒有中國的頻率高。但是對于隱私問題早在1890年美國的學者薩繆D.沃倫的 《論隱私權》在《哈佛法學評論》上公開發(fā)表,揭開了從法律角度研究隱私權的序幕。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開始構建個人隱私保護制度。德國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確立人權,在消費者隱私問題研究甚少,特別是在新技術興起后,消費者隱私問題研究也沒有系統(tǒng)性的研究。
二、我國消費者隱私問題現(xiàn)狀
在網購盛行的時代,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簽收包裹,但是可能是自己的一個不好的習慣,沒有保護好自己的隱私,就給自己帶來很大的麻煩。網絡上曾報道過一起惡性案件,有一名歹徒偽裝成快遞員,入室盜竊殺人。那么,我們有沒有想過歹徒是怎么清楚的了解到被害人的信息的呢,而且還掌握得如此詳細呢?案件調查得知,原來是受害者簽收快遞之后,沒有對快遞包裝上的個人信息進行處理,就直接丟棄到垃圾桶,給行兇者留下了可乘之機,最終自己因此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我們時常都以消費者的身份存在,此時,我們作為消費者,我們的隱私保護就不僅僅是自己注意防范就可以解決隱私問題。個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就將威脅著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
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涌現(xiàn),人們的消費觀念發(fā)生著變化,但是伴隨著新技術的出現(xiàn),消費者隱私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脅。我們在網上購物大家可以判別,這是通過網絡消費的方式,我們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但這也不是我們喊喊口號就可以做到的,如果遇到了不良商家,將消費者的個人信息泄露,售賣給了不法分子,他們將可能利用我們的個人信息進行違法范罪,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又能怎么辦呢?還有的時候,我們根本沒有把自己置身消費者的角色,自己的隱私仍然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泄露了。
現(xiàn)代社會,網絡技術發(fā)展非常迅速,特別是移動通信網絡,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技術發(fā)展到了5G,網速提高了很多倍。人類最普及的通信工具手機也從早期的打電話,發(fā)展到了今天,智能手機已經具備了一部微型電腦的功能。中國互聯(lián)網協(xié)會發(fā)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在2016年上半年,僅僅半年時間內,中國網民平均每周收到垃圾短信約20.6條,接到的騷擾電話約21.3個。私人電話號碼成為了“公開的秘密”,廣大的手機用戶不堪其擾;前不久有網民在自己的手機上通過瀏覽器APP在網上搜索了關鍵詞“高血脂的癥狀及預防”,幾個小時后就接到了醫(yī)院的電話。消費者瞬間疑惑了,在網上操作的過程中并沒有輸入過自己的手機號碼,“到底是誰出賣了我的手機號?”
由于消費者隱私的泄露,給不法分子制造了精準詐騙的機會,作為消費者的廣大人民群眾真是防不勝防。前不久有一位北京的劉女士,在商場購買了某品牌鞋子,兩天后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之前在商場購買鞋子某品牌的生產商,由于產品質量問題要召回,并賠償全款,在對方能夠說清楚購買產品的所有信息后,受害者放松了警惕,隨后騙子又通過網絡手段,借助于受害者對支付寶、花唄等網絡支付方式的認知盲區(qū)進行詐騙,最終造成張女士幾萬元的經濟損失。
在新技術背景下,個人信息泄露已經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十幾年前的艷照門事件,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及互聯(lián)網技術的推動下,使得好多人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Facebook客戶信息泄露事件,從消費者隱私的泄露已經演變成重大的政治事件、經濟事件、金融事件、科技事件、大數(shù)據(jù)事件、客戶信息保護事件等多重重大的、深層次問題。這起事件的嚴重程度遠遠超過了的預期。事件的嚴重性已經不在于客戶信息的泄露,而上升到了諸如Facebook等超級平臺上積累的數(shù)據(jù),特別是客戶信息如何應用,如何堵住被濫用的漏洞。在政治選舉之中,大數(shù)據(jù)竟然成為了政治選舉的工具,甚至可堪稱是邪惡工具。
三、新技術背景下消費者隱私保護的必要性。
不管在哪個時代,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都是放在第一位的,只有在人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才能安心工作,才能談安居樂業(yè)。在今天這樣一個智能支付時代,進行消費者隱私問題研究有助于保護消費者的財產及人生安全,才能增強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觀念不斷變化,消費方式也在不斷的推陳出新,網絡消費已經悄無聲息的來到了我們的身邊,大量的網絡銷售平臺唯品會、美團、淘寶等不斷被推廣,人們都開始習慣網購,而不是走進商場去購買貨品,為我們節(jié)省了很多逛街的時間用來做其他的事情。此時進行消費者隱私問題研究,有助于推進新型消費平臺的推廣。
目前我們身邊由于個人信息泄露造成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損失的案件,以及我們可以在網絡上搜羅到由于消費者隱私泄露而造成損失的案件比比皆是,特別是在信息高速發(fā)展的今天,網絡技術、物聯(lián)網技術、大數(shù)據(jù)技術等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我們工作學習中被廣泛應用,日常的消費也不例外。
我們去專賣店購買商品的時候,為了享受一些VIP特權,我們會辦理一張品牌會員卡,每次消費都會使用會員卡,殊不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個人隱私就被記錄在了品牌商家的數(shù)據(jù)庫,同時也包含了我們于何年何月何時何地的某品牌店鋪購買的產品類型及型號等基本信息,都被品牌商家記錄了下來;我們商場、超市購物的時候,同樣為了享受會員免費停車兩小時,會員折扣、會員積分等特權,消費者會考慮辦理商場、超市會員卡,每次的消費記錄都會被商家記錄并存儲下來。作為消費者的廣大人民群眾如果商家想要利用我們的信息做點什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現(xiàn)代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和處理技術可以根據(jù)系統(tǒng)記錄下的購買記錄,購買記錄中包括了消費者的購物時間、商品類型、商品型號、數(shù)量等信息分析得出會員的生活習慣,是已婚還是未婚,家里是否有小孩或老人,家里大概有幾口人,居住地等相關信息,看到這里,大家有沒有覺得好可怕,只是平時去購物,就把自己的這么多信息展示給了商家。此時又有會說,我從來不辦理會員卡,信息總不會被別人記錄吧!那可說不一定。智能手機的誕生,移動通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催生了新的支付方式---微信和支付寶,曾經有人調侃說“滅掉小偷的不是警察,而是微信和支付寶?!比跞醯膯栆痪洌愠鲩T還會帶現(xiàn)金嗎?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今天的智能手機可以在大中國的每一個地方任性支付,你在使用手機支付嗎?我想大多數(shù)的答案是肯定的,當我們在使用手機支付這種新新的支付方式的時候,我們的消費情況也被記錄在了支付平臺,也就是說,我們的個人信息,對于支付平臺是開放的,是公開的。
四、新技術背景下地方、國家立法消費者隱私安全的必要性。
從目前我國消費者在新技術背景下消費,消費者隱私安全的現(xiàn)狀及消費者隱私安全的必要性案例來看,想要消費者的隱私安全,只有對消費者隱私進行保護,但這不僅僅是喊口號,而需要地方政府和國家相關立法部門高度重視,制定相關法律條款對收集消費者數(shù)據(jù)的商家、支付平臺等進行約束,可對消費者的隱私安全起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作用。
在消費者隱私安全問題上,個人認為只有國家及地方的法律保護是不夠的,就像腐敗問題,從古至今,國家對于腐敗問題都是“零容忍”的態(tài)度,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干部在利益的驅使下,對于國家的法律置若罔聞,最終走上了不歸路。在消費者隱私問題上也是一樣的,一旦有了經濟利益的驅使、金錢的誘惑,法律就會被某些人放到一邊去了,如果在技術上可以限制消費者隱私的泄露,將是消費者隱私安全的補充保障。
參考文獻
[1]移動電子商務消費者隱私信息披露行為及風險研究[D]. 相甍甍.吉林大學 2018
[2] 金融消費者保護的法理探析[J]. 吳弘,徐振.?東方法學. 2009(05)
[3] 人工智能時代公眾隱私權保護探析[J]. 李晨鵬.?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9(06)
[4] 網絡金融環(huán)境下的消費者隱私權保護[J]. 陳捷,吳曉光.?華北金融. 2012(01)
作者簡介:袁永紅(1981—),女,貴州人,貴州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電子信息;梁威(1999-),男,貴州人,貴州商學院,在校學生,研究方向:網絡工程;王波(2000-),男,貴州人,貴州商學院,在校學生,研究方向:網絡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