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
摘要:在進一步推進新課改、深化教學改革大背景下,本文試圖從傳播學的角度探求高中新課標美術教學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力求體現(xiàn)新的教育理念,打破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禁錮。作為教育者,應該怎樣更新教育理念,轉換教師角色,樹立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如何依據(jù)美術學科的自身特點,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達到既直觀形象又寓教于樂的效果。
關鍵詞:傳播學;美術教學; 造型藝術;審美能力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本來就是一次次傳播文化的學術活動,可謂“大眾傳播”。學校教育就是一個社會的子系統(tǒng),它受到社會其他子系統(tǒng)諸如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課堂教學上,我們的老師就是傳播者,我們的學生就是接受者,傳播媒介就是我們的教學器材,傳播效果就是我們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的認知理解程度。
大眾傳播系統(tǒng)具有所有社會系統(tǒng)共有的特征——非線性。人類的大眾傳播正處在加速增長過程中,尚未達到飽和度,是一種非線性的運動過程,即非只增不減的過程。所以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互動質量是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下面,筆者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點切身的認識和體會。
一、大眾傳播的非平衡性原理在美術課堂上的運用。
因為教學資源相對欠缺或者其它方面原因,以至于我們很難在課堂教學上做到平衡性。但是,作為人民教師,我們理應盡力照顧所有的學生,使我們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獲。美術課作為一門藝術教育課程,對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趣味,陶冶情操,發(fā)展健全人格,具有重要意義。而美術屬于造型藝術,它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如顏料,紙張,泥石,木料等),通過塑造靜態(tài)的視覺形象來反應社會生活,借以表現(xiàn)藝術家思想情感的藝術。它是一種線性空間藝術,主要包括繪畫和雕塑等。依據(jù)美術學科特點,怎樣培養(yǎng)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如何在教學中達到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就學到很多系統(tǒng)的美術專業(yè)知識。要想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打破傳統(tǒng)教學“一言堂”模式,更新教育理念,轉換教師角色,樹立新的教學觀和學生觀,充分挖掘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優(yōu)勢,達到既直觀形象又寓教于樂的效果。
二、大眾傳播系統(tǒng)有棄舊求新的自然要求,積極鼓勵學生善于繼承創(chuàng)新。
在傳播系統(tǒng)中,舊的失穩(wěn),新的就會誕生。在新課標中,對教師應具備的素質和學生的素質都有一定的要求。這就是我們教學中的綱領,是我們努力方向。在美術教學中,我們自然要引導學生處理好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關系,沒有繼承就沒有創(chuàng)新,繼承是創(chuàng)新的先決條件。因此,教師應讓學生了解中外美術發(fā)展簡史,引導學生鑒賞美術史上已有定評的美術精品,著力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眾所周知,造型藝術是人類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藝術。前幾年剛剛發(fā)現(xiàn)的澳大利亞巖畫,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巖畫。西班牙阿爾塔米啦洞穴壁畫,屬于舊石器時的時代作品,距今有2萬多年的歷史。由此可見,美術在世界藝術史上出現(xiàn)之早,歷史之悠久。還有繪畫藝術的門類之廣,體系之多,如:壁畫,油畫、水彩畫、年畫、連環(huán)畫、漫畫等。如何運用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藝術修養(yǎng),激發(fā)他們的審美潛質,這是教師在工作中不得不思考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因此,如果你想得到藝術上的享受,你本身就要做一個有藝術修養(yǎng)的人。藝術教育正是要千方百計提高人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使學生們在藝術欣賞活動中能夠真正的,充分的得到藝術上的美的享受。
所以,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必須要轉換為新型師生關系,教師必須轉換角色,樹立新的教學觀,實施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方法,從而達到棄舊從新傳承美術文化的局面。
三、大眾傳播的循環(huán)原理在美術教育中的滲透。
在傳統(tǒng)媒體中,無論媒體還是媒介的相互轉化,都是一種循環(huán)轉化的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是一種媒介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例如一幅紙質油畫作品,也可以通過拍攝將其轉化成攝影圖片,或制成課件。還可以通過一段語言文字,去鑒賞油畫作品的思想內容及其藝術風格。如果把我們的學生比作課堂上的受眾的話,那么教師理所當然就是傳播者,而采用教材和教學手段就是傳播的媒介。這三者之間的循環(huán),將會影響整個課堂教學質量。
藝術活動是一種高級的審美心理活動,美國物理學家格拉索認為,藝術可以打開思路之門。哈佛大學校長尼爾在1998年北京大學演講時,也曾說過:“哈佛之所以重視人文藝術的教育,是因為藝術可以打開人們的思路?!痹诿佬g課堂上,要充分運用大眾傳播的循環(huán)原理,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yǎng)審美趣味。列寧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對真理的追求。”由于藝術活動是人類審美心理活動的集中體現(xiàn),因而學校美術教育對于人的情感的培養(yǎng),人格的形成與健全,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歷來的思想家和藝術家們都重視藝術的陶冶和凈化作用,強調通過藝術思維活動來培養(yǎng)人們健康美好的心靈。這既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的保證,也是社會實現(xiàn)和諧發(fā)展的保障。正是這種意義,我認為藝術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過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她對于人的精神品質的塑造與提高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功效。也就是說,在美術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理所應當把教書與育人緊密地結合起來。
正因如此,教師在課堂上要精神飽滿,富有激情,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只有師生在教學活動中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才能進行有效地藝術鑒賞與交流。藝術作品都有著生動感人的形象和高超的藝術魅力,每一個藝術作品都包含著藝術家的心血,同時也給后人留下無限想象的空間和余地。教師就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主觀能動性。師生互動,氣氛活躍,各抒己見,求同存異。讓學生敢于發(fā)言,善于探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大力培養(yǎng)他們積極學習、認真鉆研、合作探究地習慣和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宏建. 藝術概論[M].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10.
[2]王誠浩, 屈一鋒. 中國美術鑒賞[M]. 武漢大學出版社, 2008.
[3]哈羅德·伊尼斯, HaroldInnis, 伊尼斯,等. 傳播的偏向[M].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2015.
[4]黑格爾. 美學.第一卷[M]. 商務印書館,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