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君
(遼寧裝備制造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沈陽 11016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盵1]怎樣打破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教育“相互隔絕”的獨立模式,將立德樹人貫徹到整個高校課堂教學之中,推動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教育融合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思政教育,是新時代中國高校落實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任務之一。
高校體育課是傳授學生體育技能、發(fā)展學生體能、增進學生身心健康的一種以實踐為主教學課程,構筑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是高校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在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過程中滲透思政教育,學生不僅能學習掌握體育技能和提高身體素質的鍛煉方法,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接受團結、拼搏、協(xié)作、奉獻、愛國等精神的教育,為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和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同時,高校體育課程具有覆蓋面廣、學生主動參與度高、教育活動形式多樣等特點,融入思政教育,會有一個更好的思政教育教學效果。因此為更好地促進高校思政教育的全面發(fā)展,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融合勢在必行。
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開課形式和內容豐富多樣,但多數(shù)高等院校以選項課教學為主,學生可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而每個體育項目都獨有其發(fā)展史、文化內涵和代表性人物等多方面內容,從體育項目內容中發(fā)掘專項知識內涵的價值觀、科學觀、哲學、思想和情感等思政元素。比如籃球項目的誕生給當時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到今天中國職業(yè)籃球聯(lián)賽、中國舉辦籃球世界杯比賽、中國籃協(xié)主席姚明等等,其中蘊含愛國、奉獻、拼搏、協(xié)助等很多思政元素。因此需要高校體育教師拓展體育項目知識,發(fā)掘適合教授課程項目的,同時也適合高校學生身心特點的思政元素。
專項技術是為更好地達到體育活動目的的技術動作,具有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而專項技術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復雜動作的拆分,簡單動作的模仿等等,突出教學的個別化原則,從而達到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這是一個觀察、模仿、練習、運用、實踐、掌握的復雜學習過程,更是對學生專注度、耐心、信心和哲學思維的培養(yǎng),能提高學生的個人素養(yǎng)能力。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會有學生對專項技術掌握不好的,反復練習也不能正確地掌握,教師便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與學生一同分析問題原因,解讀技術動作的目的和意義,達到完全理解;分解技術動作,達到清楚技術動作軌跡;驗證技術動作效果,找到正確運用技術動作的方法,通過有針對性和重復性的練習,形成動作記憶,同時提高基本身體素質,達到最終掌握的目的。
體育活動包括教學活動和競賽活動,是思政元素承載量最大、項目最多、頻度最大的活動載體。而體育活動形式多樣,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實際,因而更能受到學生的喜愛。高等院校的體育活動有很多,如早操、班級活動、學院活動、社團、俱樂部、運動隊、學校各種競賽等,其特點是參與面廣,活動內容豐富,組織形式多樣,自主參與性強。高校體育教師要深入研究,指導和開展各項課內外體育活動,挖掘其在學生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心理健康、正確審美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并更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敢于拼搏、吃苦耐勞精神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體育課程教學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教學材料選擇,不僅要收集專項的教學資源,還要收集與中國的元素、中國的事情、中國的政策和中國的文化相關聯(lián)的體育教學資源,并發(fā)掘其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引導學生對正確價值觀的追求,并運用到體育活動和教學中。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教師收集教學資源的渠道和種類越來越豐富,而學生學習也一樣,但網(wǎng)絡的資源和種類以及質量參差不齊,教師在收集和教授過程中,要學會怎樣獲得正確和優(yōu)質的教學資源,要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正面的教育價值。
以體育專項知識點為起點,教學組織過程為載體,進行專項技術知識點教學模塊的重組,對知識點要廣度延伸,要有更深度的解讀,發(fā)掘德育的內涵,可將屬性相近的“知識—思政”點,形成一條“思政線”,再形成多條“思政線”,最后整合成一個“思政面”,制定新的課程標準和授課計劃,擴充課程思政資源,建立完善課程教學過程和評價制度,提升教師思政教育能力,構筑以傳授專業(yè)技術為載體,搭載思政教育的課程體系,將課程知識模塊重新搭建。
近年來,我國舉辦了很多重大國際體育賽事,如:2008年夏季奧運會,2019年世界軍人運動會、籃球世界杯,以及在2022年將承辦第24屆冬季奧運會。這些賽事的成功舉辦使我國的國際地位及國際形象大幅提升。從奧運會的申辦成功,到奧運冠軍登上領獎臺,在這背后有許許多多工作人員、教練員、運動員和志愿者的辛勤付出。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講述他們的典型故事,將體育故事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發(fā)揮榜樣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同時融入科學發(fā)展史、大師成長道路、教師個人的經(jīng)歷等,激發(fā)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通常會拿一些成功的案例來教育學生,并鼓勵學生向其學習,學生往往對這樣的案例教育印象不深刻。如果在體育教學中,將成功案例的教育與失敗的教訓和警示性問題同時引入,教育效果會更好。如耐力跑中,學生會因缺氧或出現(xiàn)“極點”而致身體不適,導致不能完成測試;在跳高、跨欄等項目中,學生會因心理恐懼,導致不能完成;在專項技術練習中,反復練習,還是不能達標等。教師要將這些失敗的教訓告知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并鼓勵學生,失敗不可怕,困難是可以戰(zhàn)勝的,引導學生頑強拼搏,在困難面前不能低頭,要敢于面對問題、勇于拼搏,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體育項目克服困難的拼搏精神和達成目標的超越自我精神[2]。
反面教材在教育中有很好的教育價值,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以體育熱點問題為線索,剖析“流言”,引導學生對現(xiàn)象的觀察,進行因素分析,提出自我觀點,讓學生學會思考和比較,從而提高辨識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價值觀和思維能力。學生參與是教育的核心點,如籃球運動員比賽過程中的不文明行為,服用興奮劑來獲得更好的比賽成績,打假球的比賽,裁判員的不公正執(zhí)法,體育測試中的替考,不遵守教學管理規(guī)定的行為等,在合適的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拋出這些反面教材,引導學生對現(xiàn)象觀察,分析因素,提出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辨識能力和社會責任意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和獨立的思維能力[3]。
高校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更好地結合,充分發(fā)掘高校體育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達到專業(yè)教育和思政教育并行,關鍵要提升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通過加強體育教師培訓,組織體育教師與思政教師交流研討,建立體育課程思政教育資源庫等手段來提高高校體育教師思政教育能力[4]。
“課程思政”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元素的發(fā)掘,重點要增強體育教師的思政教育意識,改變以往體育教師以專項技術集體備課為主,轉向以提煉體育教育中的思政元素及在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實施,充分發(fā)揮體育課程作為課程思政建設中隱性思政教育的作用,以“潤物無聲”的形式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涵育其道德品行,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體育課程成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載體[5]。